蔚來李斌“舌戰”北汽徐和誼:英雄相惜 所見略同|汽車產經

國產車 徐和誼 電動汽車 新能源汽車 汽車產經網 2017-05-07
蔚來李斌“舌戰”北汽徐和誼:英雄相惜 所見略同|汽車產經

儘管有些不服,但不可否認的是,徐和誼和李斌的很多想法和思路,乃至行動都所見略同。打造一個能夠參與全球競爭的中國品牌是二位共同的夢想。殊途同歸,雙方未來會走到一起嗎?

文| 汽車產經網 韓佳、白朝陽

5月5日,在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演了一場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的對話。一面是產值千億的國有大型汽車集團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一面是風頭正勁的新創造車企業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

徐和誼的一句“我就是不服!”讓這場對話立刻燃爆現場。這句話也代表了大多數傳統汽車製造企業的心聲,“李斌能做到的,我們為什麼做不到?”

李斌則針鋒相對,“傳統車企和新興車企最大的區別是企業的DNA不一樣。一個是2B的DNA,一個是2C的DNA,這方面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上,李斌和蔚來汽車的高層堅持每天在展臺上為用戶做直接的講解,從媒體日一直堅持到最後一天。李斌說,“凡是服務用戶的事情,堅決要自己幹。”

儘管企業的DNA不同,但通過這場對話我們發現,李斌和徐和誼之間,有很多想法和理念,乃至行動,都極為相似。我們猜想,如果雙方走到一起,可能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李斌把用戶體驗和服務看作是蔚來汽車有可能突圍成功的機會。而徐和誼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北汽集團的轉型思路,就是要擺脫整車製造商的傳統模式,向未來移動出行服務模式轉型。

徐和誼認為,“未來貫穿整個生命週期的服務業務將會成為新的價值增長點。”這與李斌提出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更注重產品+服務的全程體驗”不謀而合。

對於新能源汽車,徐和誼認為,新能源汽車中的三電最重要,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李斌也持相同觀點,並投資30億元打造蔚來自己的“三電工廠”,這個工廠將年產28萬臺(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電機及電控系統。

李斌的蔚來汽車希望通過換電技術,讓普通用戶在使用電動車的時候,比使用燃油車去加油站加油更為方便,“不然對用戶而言就是一種懲罰”。而徐和誼儘管不看好私人電動車的換電市場,但是北汽積極在出租車領域推行換電模式。

李斌在武漢創立了首期規模在100億元的長江蔚來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專注於智能電動汽車關聯產業鏈創新企業的投資。

徐和誼也沒閒著,北汽集團旗下北汽產投、北汽新能源攜手眾行業合作伙伴聯合成立了“安鵬·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基金”,規模也是100億元。徐和誼同樣表示,這個基金不只用於北汽,對全產業鏈開放。

更有意思的是,三年前,徐和誼第一個主動提出,願意為互聯網造車企業做代工。這種開放的心態和想法在當時,乃至現在來看,都是難能可貴的。

而李斌的蔚來汽車,是目前唯一一個實現了與傳統車企在製造上深度合作的新創造車企業。而且,合作伙伴已經擴展到兩家。李斌也呼籲,在智能電動汽車的歷史機遇期,需要的是中國汽車產業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心態去共同把握。

同時,李斌認為,未來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國外品牌在中國是沒機會的。他認為,智能電動汽車需要更加本地化的服務、本地化的基礎設施和本地化的數據服務,而這些國外企業不可能比本地企業更快。

作為中國汽車界,心態最開放,思維最活躍的兩位汽車領袖,打造一個能夠參與全球競爭的中國品牌是徐和誼和李斌共同的夢想,如果雙方沒走到一起,感覺有點遺憾。

蔚來李斌“舌戰”北汽徐和誼:英雄相惜 所見略同|汽車產經

以下為現場精彩對話:

怎麼看新勢力造車這件事?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兩股力量會呈現怎麼樣的競爭格局?

李斌:有一些技術趨勢,我覺得大家已經達成共識,比如說電動化、智能化、自動駕駛等趨勢應該沒有異議,問題是如何引領,什麼時候去實現,還有爭議。

從蔚來汽車的角度來講,除了引領這個行業,也希望加強和用戶的溝通。比如說,上海車展期間,用戶只有掃碼關注我們,才能進到我們的展臺。我們的想法就是,與其把時間花在那些不願意相信你的人身上,不如把時間放在那些願意相信你的人身上。

徐和誼:老牌國企和一個新興的企業一起聊這個話題挺有意思,我從傳統汽車企業的角度看,我就是不服!我看李斌就是不服!李斌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但是,我也羨慕,羨慕他的體制。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下一步,國內傳統汽車行業必須加快加大國企的改革步伐,從發展角度、競爭角度,必須改革。

未來誰取代誰,新車企走什麼樣的路?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路和路是有區別的。我認為,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做到一件事:就是傳統車企和新生力量深入融合、發揮各自優勢,結合起來。這條路可能全球誰也做不到,但中國可以,強強聯合。中國很可能借此縮短從大到強的汽車路線。

這次上海車展,很多外資企業都派了他們的研發團隊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自主品牌的進步。我從不同渠道得到的消息是,他們非常震驚,完全出乎他們的預判。

蔚來李斌“舌戰”北汽徐和誼:英雄相惜 所見略同|汽車產經

李斌

新興車企的優勢在哪裡,徐總說不服,你們有什麼是他們做不到的?

李斌:用戶永遠會為好的產品買單,但以後,產品好、車好只是一個基本條件,但是還不夠,服務變得越來越重要。前一陣,我的奔馳車壞在路上,我還要找人去解決,類似的問題比比皆是。原來汽車企業的重心在研發和製造上,但直接服務用戶的環節是不夠的,其實是一個2B的公司。一個2B的公司的DNA和一個2C的公司的DNA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這些新企業的挑戰在於把車做好,我們的機會在於服務,我們在這方面的創新的機會很多。所以,現在我們有個說法,凡是服務用戶的事,堅決不讓別人幹。

在今年上海車展期間,我和秦力洪8天一直在展臺親自,不對,不能用“親自”這個詞,應該說是“直接”服務我們的潛在用戶。關於我們造車能否把車造好,這方面的質疑已經越來越少,我們希望將來,我們在用戶端能多一份體驗和服務。前幾天大家都在傳我們在長安街建體驗中心的事情,蔚來的體驗中心其實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徐和誼:我覺得自主品牌最難最難的是做品牌,特別是國有企業背景下做品牌是最難的。大家都知道,建立、培育一個品牌,沒有多少年的漫長的過程是培育不出來的。怎麼培育品牌,我們是通過引進人才、學習先進企業的做法,包括借鑑造車新勢力的做法,但是,國企背景下做品牌,隨著領導人的變更,前些年付出的心血和投入很可能就廢了,我說得極端了一點。中國品牌在其他領域多少都是曇花一現,汽車也不會例外。

還有,你比如說蔚來在長安街建體驗中心,用當下時興的詞叫“燒錢”,國有企業敢燒錢嗎?你燒一燒試試。

李斌:確實,自主品牌這兩年,民企比地方國企好,地方國企比央企好。這是比較深刻的,汽車是完全市場化競爭的領域,這方面,如果沒有機制保障,真的是很難的。

蔚來汽車為了能贏得時間,其實是白花了很多錢,我估計在30%,但是有些試錯是必須的。因為如果不試錯,要承擔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可能會更大。這方面,國有企業可能就比較難做。不光是大國企,甚至包括大的跨國大車企,他們本身也有很多這樣的束縛。這就是新公司的機會。當然,大部分的新公司都是要死掉的,但是總有一些公司因為在不停的試錯中找準出路,最終活了下來。

徐和誼:這些年,我們做合資合作確實從合作伙伴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太多太多了,這也是我們自主品牌要走的一段路。另外一點,我覺得做品牌,我們還是要把基礎性工作先做好,品質是基礎。沒有品質的東西談品牌是空中閣樓,也是曇花一現的東西。我們要想打造一個經久不衰的品牌,整個管理團隊在觀念上、技能上、認知上、思維上還有很大差距。這裡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李斌:我做蔚來汽車更多不是看到風口,而是看到與用戶交流上有新的機會。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移動社交發展趨勢看,與用戶的關係會讓汽車發生深度變化,未來,體驗和服務會變得更加重要。

蔚來李斌“舌戰”北汽徐和誼:英雄相惜 所見略同|汽車產經

徐和誼

新老車企合作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各自企業的邊界是什麼?

徐和誼:這裡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說蘋果。蘋果不涉足製造,這是它的邊際。對我們這些汽車製造企業,面臨這輪智能化、網聯化的變革,我們的邊界在哪裡?說的宏觀一點,就是要協同創新。一定要藉助互聯網,藉助各種資源為我所用,大家形成一個閉環的生態圈。不要試圖單幹,不可能的事。目前,我們北汽跟國內的一些互聯網企業嘗試了合作,這也是國內企業的優勢,很可能這輪競爭,預計十三五末肯定會出一個比較好的結果,再給我們2年到3年。

對於北汽來說,新能源我們說的多一些,“三電”這就是我們的核心,是我們的邊界。我們必須把“三電”握在手中,特別是“三電”當中的電控。電池成組要自己做,單體千萬不要做。

至於充電還是換電,這是一個爭論了好多年的話題。北汽針對出租車、物流車,我們一下步的解決方案是充電、換電兩種模式,以換電為主。私家車換電比較難,電動車的電池也是私人財產,私人很難接受換電模式,這個我們認真調研過,我們選擇了充電這條路。

李斌:大家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做融合共贏的機率是非常大的,這跟傳統燃油車情況不太一樣。我們三電也是自己做的。智能電動汽車很多東西不是一家能幹出來的,比如電池,比如自動駕駛的一些傳感器,比如一些新材料。在製造方面我們也跟其他企業合作,比如說江淮,我們很尊重製造這件事的專業性。我這句話說的有點絕對,在智能電動車這方面,國外的企業在中國是沒戲的,這就好比當年的ebay之於阿里,亞馬遜之於京東,這並不是政府不歡迎,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在對市場的響應上,沒法和本土車企相比。尤其是智能汽車,需要本地化的服務、本地化的基礎設施和本地化的數據。

蔚來與江淮的合作,李斌說不是代工,為什麼?蔚來還會申請生產資質嗎?

李斌:有人說,蔚來和江淮的合作是“代工”,其實不是。昨天,我剛去南京的試製線看了,我們看到,蔚來的同事和江淮的同事一起並肩作戰,雙方一起做一起奮鬥。我們的南京工廠投入十幾個億,包括合肥工廠也是跟江淮雙方深入合作的,這不是簡單的代工。

當然,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還是個長遠的戰略,我們也在積極的準備,但目前我們有合作對象,所以這件事並不急迫,我們在非常審慎地積極地跟國家在申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