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 一汽奔騰告訴你誰掌握著“核心”科技

國產車 中國一汽 一汽奔騰 雷軍 三菱 汽車有文化 2019-03-15

最近董明珠和雷軍先後在汽車圈火了一把。

先是董小姐表示國產汽車有點粗糙,被長城老總魏建軍回懟。而雷布斯直接在採訪中對記者表示:“難道做汽車,你一定要做發動機嗎?”並且表示:“我不知道為什麼做個整機就沒技術,不做發動機你作為汽車整廠就沒技術嗎?”

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 一汽奔騰告訴你誰掌握著“核心”科技


做買辦還是坐主人?

觀點一出,汽車從業者自然不滿。事實上大家都知道董小姐大概率是拿自家的銀隆汽車推己及人。而雷布斯直接就是給小米自研芯片胎死腹中找藉口,來拿汽車行業當做擋箭牌。

確實站在純商業的角度,全球產業大分工的趨勢下,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當中的幾乎所有的零配件都可以做到外購。放棄自己研發,不但能省下大筆研發資金還能做到物美價廉。實際上這種模式確實在國內盛極一時。


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 一汽奔騰告訴你誰掌握著“核心”科技


早些年中國汽車工業起步階段、技術儲備非常薄弱時,車企曾經大量採購了三菱等品牌的發動機。當時很多中國汽車品牌,都為自己車輛選擇了一顆“外國心”。三菱4G系列甚至成了很多自主汽車的賣點。

但看一下國際車企的動作來看,排名前十的車企清一色使用自己的發動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企業不惜重金,選擇了自主研發發動機,這又是為什麼呢?

就拿去年中興事件舉例,被美國芯片“卡住了脖子”之後。一家千億級別的龐然大物頃刻服軟。而在技術壁壘極高同時對手林立的汽車行業,想要成為世界級企業,不掌握髮動機技術猶如命懸人手,僅僅掌握“攢電腦”式的組裝技術,當然不夠,借用董小姐的一句話就是要“掌握核心科技”。


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 一汽奔騰告訴你誰掌握著“核心”科技


見證新紀錄誕生

不久前汽車有文化應邀前往中國一汽技術中心,參加一汽奔騰燃燒中國“芯”230 TID發動機600小時耐力測試挑戰賽。作為一汽發動機的搖籃這裡了誕生了代表中國汽車工業巔峰的紅旗L5的6.0L V12發動機,同時紅旗系列所使用4.0LV8發動機 3.0TV6發動機,和大量柴油發動機都出自於此,堪稱國內車企發動機陣容之冠。當然參加測試的並不是那些大神而是更接地氣的奔騰T77所使用的1.2T發動機。此前TGT上三劍客所調侃的車載智能系統也出自奔騰T77,可見作為共和國長子的一汽不論做點什麼總是能牽動外人的眼球。


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 一汽奔騰告訴你誰掌握著“核心”科技


挑戰賽的內容是讓一汽奔騰自主研發的230 TID發動機以每分鐘5500轉的極速狀態持續不斷運轉600小時,成為全球首個成功創造該紀錄的汽車品牌,這毫無疑問的顯示出中國自主發動機技術的可靠性。連續工作600小時相當於發動機以200公里/小時的速度持續行駛25天,行駛里程達12萬公里,相當於從巴黎到北京打5個來回中間不休息,是不折不扣的“發動機馬拉松”。


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 一汽奔騰告訴你誰掌握著“核心”科技


一汽奔騰的“芯”

發動機保持在5500轉也就是接近油門到底,且滿載的情況下,連續工作600小時,肯定遠超家用車的使用極限。一汽當然是在用這個方法展示自家新發動機的耐用性,按照工程師的說法這臺發動機正常使用壽命可以超過20萬公里。眾所周知,耐用性是考驗發動機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消費者過去對於自主品牌最大的顧慮,因此達成超強的耐久性一直是自主品牌發動機的首要目標。這臺發動機是200多位一汽工程師奮戰4年半的辛勤結晶。全面採用國際先進發動機研發設計流程體系。該發動機除了長時間運行測試之外還經過、3000次冷熱水交替衝擊等各種高難度測試, 在動力方面,這款1.2T的發動機採用了很多先進的技術,燃油噴射系統、燃燒系統、電控系統、環保設施都是自主設計。而且這麼小的排量的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了105千瓦,峰值扭矩為204牛.米,已經達到了過去2.0L自然吸氣發動機的水準。同時,工況油耗僅為6.4升/百公里。正因如此,奔騰這款230 TID發動機去年斬獲“中國心”2018年十佳發動機殊榮,今年1月的中國年度汽車“金頂獎”中拿下“年度風雲發動機”大獎。而這次600小時極速運轉耐力挑戰賽,也印證了奔騰230 TID發動機不遜於歐美對手的頂尖實力。


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 一汽奔騰告訴你誰掌握著“核心”科技


製造業的核心還是技術

汽車製造誕生超過百年,在外行眼中看似是製造業中的老古董,但把1-2萬個零件組合成整體,複雜程度絕非等閒。而發動機作為汽車的“心臟”更是整車中零件最多,工藝要求最高,精度最嚴苛的部分。與此同時工程師還要兼顧空間、舒適性、安全、耐久性、品質等諸多性能,遠比一臺空調一個手機複雜得多。


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 一汽奔騰告訴你誰掌握著“核心”科技


一汽研發中心誕生已經超過一個甲子,說是中國汽車工程師的“搖籃”絕不為過,但平均年齡33歲的2百人研發團隊有顯示出他們正處於激情進取最好的時間。從龐然大物6.0LV12到緊湊精密的1.2T,強大的發動機陣容展示了共和國長子豐厚的技術家底,這也正是中國品牌汽車未來繼續發展的根基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