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

一、朱元璋:保雲南必先保貴州

貴州是我國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與雲南、四川一起並稱雲、貴、川,其地勢東低西高,與雲南共同組成了雲貴高原。自古以來從內地進入雲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條,其一為秦漢五尺道故道,即從成都平原經過今鎮雄、昭通、曲靖等處進入雲南,這條道路唐代稱之為石門道,到明代廢棄不用,轉而向貴州赤水、畢節、威寧地區入曲靖發展出“烏撒路”。其二為秦漢零關道,即唐清溪關道,經成都出雅安、邛崍,進入涼山安寧河谷,再經攀枝花到達麗江、大理等地區,轉而到達昆明。其三為唐代以後發展出的湖廣入滇通路,即經湖廣辰州進入貴州東部,經銅仁、思州、都勻、普安、普定等地區進入雲南曲靖,即後來明代所稱的“普安路”。唐代以後,由於統治中心從關中遷往中原和幽燕地區。故而湖廣經貴州入滇的通道越來越重要。隨著元代對雲南的評定,唐代開始獨自立國分裂近500年的雲南重新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

但元代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效率並不高。元代行省之下設路,而云貴的大部分地區路以下多設宣慰司統治,如滇黔邊界地區的烏撒烏蒙宣慰司,貴州的貴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都由原本佔據此地,世襲統治的當地少數民族酋長統治,即史稱的“土司制度”。明代也沿襲此制,不同的是元代的宣慰司一級主官都由朝廷官員擔任,這些朝廷官員有任期,依靠政績升遷,通常被被稱之為流官。而明朝則將土司統治地區完全交由土官統治,而在土官之下設立經歷、通判、照磨、教授等流官,這些官員都是土官的佐貳,沒有實權。

"

一、朱元璋:保雲南必先保貴州

貴州是我國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與雲南、四川一起並稱雲、貴、川,其地勢東低西高,與雲南共同組成了雲貴高原。自古以來從內地進入雲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條,其一為秦漢五尺道故道,即從成都平原經過今鎮雄、昭通、曲靖等處進入雲南,這條道路唐代稱之為石門道,到明代廢棄不用,轉而向貴州赤水、畢節、威寧地區入曲靖發展出“烏撒路”。其二為秦漢零關道,即唐清溪關道,經成都出雅安、邛崍,進入涼山安寧河谷,再經攀枝花到達麗江、大理等地區,轉而到達昆明。其三為唐代以後發展出的湖廣入滇通路,即經湖廣辰州進入貴州東部,經銅仁、思州、都勻、普安、普定等地區進入雲南曲靖,即後來明代所稱的“普安路”。唐代以後,由於統治中心從關中遷往中原和幽燕地區。故而湖廣經貴州入滇的通道越來越重要。隨著元代對雲南的評定,唐代開始獨自立國分裂近500年的雲南重新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

但元代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效率並不高。元代行省之下設路,而云貴的大部分地區路以下多設宣慰司統治,如滇黔邊界地區的烏撒烏蒙宣慰司,貴州的貴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都由原本佔據此地,世襲統治的當地少數民族酋長統治,即史稱的“土司制度”。明代也沿襲此制,不同的是元代的宣慰司一級主官都由朝廷官員擔任,這些朝廷官員有任期,依靠政績升遷,通常被被稱之為流官。而明朝則將土司統治地區完全交由土官統治,而在土官之下設立經歷、通判、照磨、教授等流官,這些官員都是土官的佐貳,沒有實權。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土司城堡“海龍屯”

明太祖平定雲南之初,即充分的認識到貴州對保障雲南的作用。明朝在雲南駐紮了大量的軍隊,明初軍隊屯田尚不完善,對雲南的的補給都要從四川、湖廣運送。故而明太祖說:“靄翠(貴州宣慰使)等不盡服之,雖有云南,亦難保也。”明代對貴州的建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為了保障雲南,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初時只在貴州設立土司和衛所(軍管政區),並未像內地一樣設立布政司和州縣治理。

"

一、朱元璋:保雲南必先保貴州

貴州是我國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與雲南、四川一起並稱雲、貴、川,其地勢東低西高,與雲南共同組成了雲貴高原。自古以來從內地進入雲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條,其一為秦漢五尺道故道,即從成都平原經過今鎮雄、昭通、曲靖等處進入雲南,這條道路唐代稱之為石門道,到明代廢棄不用,轉而向貴州赤水、畢節、威寧地區入曲靖發展出“烏撒路”。其二為秦漢零關道,即唐清溪關道,經成都出雅安、邛崍,進入涼山安寧河谷,再經攀枝花到達麗江、大理等地區,轉而到達昆明。其三為唐代以後發展出的湖廣入滇通路,即經湖廣辰州進入貴州東部,經銅仁、思州、都勻、普安、普定等地區進入雲南曲靖,即後來明代所稱的“普安路”。唐代以後,由於統治中心從關中遷往中原和幽燕地區。故而湖廣經貴州入滇的通道越來越重要。隨著元代對雲南的評定,唐代開始獨自立國分裂近500年的雲南重新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

但元代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效率並不高。元代行省之下設路,而云貴的大部分地區路以下多設宣慰司統治,如滇黔邊界地區的烏撒烏蒙宣慰司,貴州的貴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都由原本佔據此地,世襲統治的當地少數民族酋長統治,即史稱的“土司制度”。明代也沿襲此制,不同的是元代的宣慰司一級主官都由朝廷官員擔任,這些朝廷官員有任期,依靠政績升遷,通常被被稱之為流官。而明朝則將土司統治地區完全交由土官統治,而在土官之下設立經歷、通判、照磨、教授等流官,這些官員都是土官的佐貳,沒有實權。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土司城堡“海龍屯”

明太祖平定雲南之初,即充分的認識到貴州對保障雲南的作用。明朝在雲南駐紮了大量的軍隊,明初軍隊屯田尚不完善,對雲南的的補給都要從四川、湖廣運送。故而明太祖說:“靄翠(貴州宣慰使)等不盡服之,雖有云南,亦難保也。”明代對貴州的建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為了保障雲南,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初時只在貴州設立土司和衛所(軍管政區),並未像內地一樣設立布政司和州縣治理。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明代土司

二、各種政區犬牙交錯下的貴州

土司和衛所管轄下的貴州,並不太平,土司們由於內部爭奪繼承權以及互相之間爭奪土地都時常爆發衝突,衝突引起的戰亂時常導致道路阻絕,官軍和商人都不能進入雲貴。永樂十一年,貴州思州、思南兩宣慰司內亂,互相仇殺不已,整個黔東北“亂成了一鍋粥”,朝廷平息叛亂之後,廢除了這兩處宣慰司,在貴州正式設立了布政使司,並先後設立思南、思州、鎮遠、程番、烏羅、黎平、石阡、都勻、普安、貴陽等府。這些府和清平、平越、五開、安莊、普定、平壩、威清、鎮遠等衛所總體上分佈於湖廣入滇通路兩旁一線排開,故而這條路在明代時被稱為“一線路”,於是貴州同時存在土司、州縣、衛所三種政區,並分為四個互相區分開的單元,首先是布政司直接統轄的州、府、縣,都司統轄的衛所,土司管轄的地區,以及朝廷和土司勢力都無法到達的苗、彝、仲、瑤等族聚居的“生界”地區。

"

一、朱元璋:保雲南必先保貴州

貴州是我國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與雲南、四川一起並稱雲、貴、川,其地勢東低西高,與雲南共同組成了雲貴高原。自古以來從內地進入雲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條,其一為秦漢五尺道故道,即從成都平原經過今鎮雄、昭通、曲靖等處進入雲南,這條道路唐代稱之為石門道,到明代廢棄不用,轉而向貴州赤水、畢節、威寧地區入曲靖發展出“烏撒路”。其二為秦漢零關道,即唐清溪關道,經成都出雅安、邛崍,進入涼山安寧河谷,再經攀枝花到達麗江、大理等地區,轉而到達昆明。其三為唐代以後發展出的湖廣入滇通路,即經湖廣辰州進入貴州東部,經銅仁、思州、都勻、普安、普定等地區進入雲南曲靖,即後來明代所稱的“普安路”。唐代以後,由於統治中心從關中遷往中原和幽燕地區。故而湖廣經貴州入滇的通道越來越重要。隨著元代對雲南的評定,唐代開始獨自立國分裂近500年的雲南重新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

但元代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效率並不高。元代行省之下設路,而云貴的大部分地區路以下多設宣慰司統治,如滇黔邊界地區的烏撒烏蒙宣慰司,貴州的貴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都由原本佔據此地,世襲統治的當地少數民族酋長統治,即史稱的“土司制度”。明代也沿襲此制,不同的是元代的宣慰司一級主官都由朝廷官員擔任,這些朝廷官員有任期,依靠政績升遷,通常被被稱之為流官。而明朝則將土司統治地區完全交由土官統治,而在土官之下設立經歷、通判、照磨、教授等流官,這些官員都是土官的佐貳,沒有實權。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土司城堡“海龍屯”

明太祖平定雲南之初,即充分的認識到貴州對保障雲南的作用。明朝在雲南駐紮了大量的軍隊,明初軍隊屯田尚不完善,對雲南的的補給都要從四川、湖廣運送。故而明太祖說:“靄翠(貴州宣慰使)等不盡服之,雖有云南,亦難保也。”明代對貴州的建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為了保障雲南,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初時只在貴州設立土司和衛所(軍管政區),並未像內地一樣設立布政司和州縣治理。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明代土司

二、各種政區犬牙交錯下的貴州

土司和衛所管轄下的貴州,並不太平,土司們由於內部爭奪繼承權以及互相之間爭奪土地都時常爆發衝突,衝突引起的戰亂時常導致道路阻絕,官軍和商人都不能進入雲貴。永樂十一年,貴州思州、思南兩宣慰司內亂,互相仇殺不已,整個黔東北“亂成了一鍋粥”,朝廷平息叛亂之後,廢除了這兩處宣慰司,在貴州正式設立了布政使司,並先後設立思南、思州、鎮遠、程番、烏羅、黎平、石阡、都勻、普安、貴陽等府。這些府和清平、平越、五開、安莊、普定、平壩、威清、鎮遠等衛所總體上分佈於湖廣入滇通路兩旁一線排開,故而這條路在明代時被稱為“一線路”,於是貴州同時存在土司、州縣、衛所三種政區,並分為四個互相區分開的單元,首先是布政司直接統轄的州、府、縣,都司統轄的衛所,土司管轄的地區,以及朝廷和土司勢力都無法到達的苗、彝、仲、瑤等族聚居的“生界”地區。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明代貴州“一線路”

以一線路為基礎,衛所為點,明朝在貴州佈置了一套軍事管控體系,衛所平時屯田戍守,有事則出城鎮壓,起到了較好的保障作用,一定時間內維持了貴州的穩定。但隨著明朝衛所體系的逐漸崩壞,“開中法”逐漸被破壞,衛所的保障體系無法再維持,依靠軍事管控來控制貴州的目的很難達到。明廷必須尋找一種更加長效的方式來維持對貴州的控制,否則雲南就很難保有。爆發於正統年間的貴州苗民運動、成化年間的米魯之亂都曾造成雲貴道路阻隔,甚至現任官員都無法到任的情況。烏撒、水西、東川的土司動輒進攻雲南沾益州、曲靖等地,給雲南造成巨大麻煩。而靠近貴州的四川永寧、播州土司又長期和貴州土司產生爭端,殺掠貴州屯堡和州縣。給當地各個民族的人民都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三、從明代到清代——改土歸流在曲折中進行

從這種情況來看,明朝的改土歸流實際上已經迫在眉睫,但實際操作起來又困難重重,萬曆二十八年平定播州之亂過後,改播州地為遵義和平越二府,分屬四川和貴州兩省,而播州長期處於土司統治之下,土司勢力根深蒂固,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引起當地小土司的反感,土司殘餘勢力勾結水西、永寧等大土司,在天啟元年爆發的“奢安之亂”中重新佔領遵義。故而在“奢安之亂”平定後,總督朱燮元極力反對直接進行改土歸流,朱燮元的觀點不是孤立存在的,早在成化年間平定四川南部的山都掌蠻以及平定鎮雄府沙保之亂的時候,朝議中就有相當一部分反對改土歸流,鎮雄府甚至在改流之後重新復土。總而言之,改土歸流存在著太多的障礙,土司反對、風俗習慣差異、行政成本、軍事鎮壓成本都是重要的難題。但如不改土歸流,在明朝國力日衰的情況下任由土司在貴州發展,很有可能會使貴州重新回到元代以前的狀況。明代就是在如此進退兩難的環境下完成了對貴州最大的兩股土司勢力的打擊,為清朝徹底的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

"

一、朱元璋:保雲南必先保貴州

貴州是我國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與雲南、四川一起並稱雲、貴、川,其地勢東低西高,與雲南共同組成了雲貴高原。自古以來從內地進入雲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條,其一為秦漢五尺道故道,即從成都平原經過今鎮雄、昭通、曲靖等處進入雲南,這條道路唐代稱之為石門道,到明代廢棄不用,轉而向貴州赤水、畢節、威寧地區入曲靖發展出“烏撒路”。其二為秦漢零關道,即唐清溪關道,經成都出雅安、邛崍,進入涼山安寧河谷,再經攀枝花到達麗江、大理等地區,轉而到達昆明。其三為唐代以後發展出的湖廣入滇通路,即經湖廣辰州進入貴州東部,經銅仁、思州、都勻、普安、普定等地區進入雲南曲靖,即後來明代所稱的“普安路”。唐代以後,由於統治中心從關中遷往中原和幽燕地區。故而湖廣經貴州入滇的通道越來越重要。隨著元代對雲南的評定,唐代開始獨自立國分裂近500年的雲南重新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

但元代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效率並不高。元代行省之下設路,而云貴的大部分地區路以下多設宣慰司統治,如滇黔邊界地區的烏撒烏蒙宣慰司,貴州的貴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都由原本佔據此地,世襲統治的當地少數民族酋長統治,即史稱的“土司制度”。明代也沿襲此制,不同的是元代的宣慰司一級主官都由朝廷官員擔任,這些朝廷官員有任期,依靠政績升遷,通常被被稱之為流官。而明朝則將土司統治地區完全交由土官統治,而在土官之下設立經歷、通判、照磨、教授等流官,這些官員都是土官的佐貳,沒有實權。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土司城堡“海龍屯”

明太祖平定雲南之初,即充分的認識到貴州對保障雲南的作用。明朝在雲南駐紮了大量的軍隊,明初軍隊屯田尚不完善,對雲南的的補給都要從四川、湖廣運送。故而明太祖說:“靄翠(貴州宣慰使)等不盡服之,雖有云南,亦難保也。”明代對貴州的建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為了保障雲南,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初時只在貴州設立土司和衛所(軍管政區),並未像內地一樣設立布政司和州縣治理。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明代土司

二、各種政區犬牙交錯下的貴州

土司和衛所管轄下的貴州,並不太平,土司們由於內部爭奪繼承權以及互相之間爭奪土地都時常爆發衝突,衝突引起的戰亂時常導致道路阻絕,官軍和商人都不能進入雲貴。永樂十一年,貴州思州、思南兩宣慰司內亂,互相仇殺不已,整個黔東北“亂成了一鍋粥”,朝廷平息叛亂之後,廢除了這兩處宣慰司,在貴州正式設立了布政使司,並先後設立思南、思州、鎮遠、程番、烏羅、黎平、石阡、都勻、普安、貴陽等府。這些府和清平、平越、五開、安莊、普定、平壩、威清、鎮遠等衛所總體上分佈於湖廣入滇通路兩旁一線排開,故而這條路在明代時被稱為“一線路”,於是貴州同時存在土司、州縣、衛所三種政區,並分為四個互相區分開的單元,首先是布政司直接統轄的州、府、縣,都司統轄的衛所,土司管轄的地區,以及朝廷和土司勢力都無法到達的苗、彝、仲、瑤等族聚居的“生界”地區。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明代貴州“一線路”

以一線路為基礎,衛所為點,明朝在貴州佈置了一套軍事管控體系,衛所平時屯田戍守,有事則出城鎮壓,起到了較好的保障作用,一定時間內維持了貴州的穩定。但隨著明朝衛所體系的逐漸崩壞,“開中法”逐漸被破壞,衛所的保障體系無法再維持,依靠軍事管控來控制貴州的目的很難達到。明廷必須尋找一種更加長效的方式來維持對貴州的控制,否則雲南就很難保有。爆發於正統年間的貴州苗民運動、成化年間的米魯之亂都曾造成雲貴道路阻隔,甚至現任官員都無法到任的情況。烏撒、水西、東川的土司動輒進攻雲南沾益州、曲靖等地,給雲南造成巨大麻煩。而靠近貴州的四川永寧、播州土司又長期和貴州土司產生爭端,殺掠貴州屯堡和州縣。給當地各個民族的人民都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三、從明代到清代——改土歸流在曲折中進行

從這種情況來看,明朝的改土歸流實際上已經迫在眉睫,但實際操作起來又困難重重,萬曆二十八年平定播州之亂過後,改播州地為遵義和平越二府,分屬四川和貴州兩省,而播州長期處於土司統治之下,土司勢力根深蒂固,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引起當地小土司的反感,土司殘餘勢力勾結水西、永寧等大土司,在天啟元年爆發的“奢安之亂”中重新佔領遵義。故而在“奢安之亂”平定後,總督朱燮元極力反對直接進行改土歸流,朱燮元的觀點不是孤立存在的,早在成化年間平定四川南部的山都掌蠻以及平定鎮雄府沙保之亂的時候,朝議中就有相當一部分反對改土歸流,鎮雄府甚至在改流之後重新復土。總而言之,改土歸流存在著太多的障礙,土司反對、風俗習慣差異、行政成本、軍事鎮壓成本都是重要的難題。但如不改土歸流,在明朝國力日衰的情況下任由土司在貴州發展,很有可能會使貴州重新回到元代以前的狀況。明代就是在如此進退兩難的環境下完成了對貴州最大的兩股土司勢力的打擊,為清朝徹底的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和少數民族作戰的明軍

明朝在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和永寧、水西的“奢安之亂”中態度堅決,調動數十萬大軍,花費數千萬兩帑銀才將其平定。猶以“奢安之亂”影響力最大,該叛亂持續九年,縱橫雲貴川三省,殺巡撫二人,其餘官員不計其數,叛軍攻陷重慶、江津等內地州縣,一圍成都,兩圍貴陽,參與叛亂的叛軍達二十餘萬,烏撒、烏蒙、東川等彝族土司紛紛響應,內地流民也被裹挾從亂,叛軍勢力極為強大。但明朝耗盡四川、湖廣、雲南三省錢糧,最終將其鎮壓,貴州西部最強大的一股彝族土司被徹底打垮,永寧被改流,水西也被削奪官位,其餘的土司也在戰爭中實力大損。明朝徹底制服貴州的土司勢力,但此時離明王朝的滅亡也只剩下了十數年時間。

明清鼎革之際,貴州成為清軍、南明軍、大西軍反覆拉鋸作戰的戰場。清朝為了穩固統治,保留了土司世襲的權益,但實際上此時的土司經歷了明末的幾次大亂早已不復當年。康熙三年,吳三桂徹底消滅水西安氏,將其地改為黔西府。雍正四年鄂爾泰在雲南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東川、烏蒙等土司隨即叛亂,但很快被清軍擊敗,清軍出兵將這幾地的土司勢力徹底掃蕩,改其地為東川府、昭通府。其後的乾隆年間,張廣泗等人又在黔南地區積極開拓苗疆,把原本土司和朝廷都無法控制的“生界”地區也納入到國家政治體制當中。至此,貴州大部分地區都完成了國家化的進程,如今的貴州各市、自治州的基本政區輪廓被確定下來。當然,族群衝突在各個雜居地區仍然廣泛存在,直至清末。郭沫若先生的外祖父便因苗亂死在黃平州知州任上。

"

一、朱元璋:保雲南必先保貴州

貴州是我國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與雲南、四川一起並稱雲、貴、川,其地勢東低西高,與雲南共同組成了雲貴高原。自古以來從內地進入雲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條,其一為秦漢五尺道故道,即從成都平原經過今鎮雄、昭通、曲靖等處進入雲南,這條道路唐代稱之為石門道,到明代廢棄不用,轉而向貴州赤水、畢節、威寧地區入曲靖發展出“烏撒路”。其二為秦漢零關道,即唐清溪關道,經成都出雅安、邛崍,進入涼山安寧河谷,再經攀枝花到達麗江、大理等地區,轉而到達昆明。其三為唐代以後發展出的湖廣入滇通路,即經湖廣辰州進入貴州東部,經銅仁、思州、都勻、普安、普定等地區進入雲南曲靖,即後來明代所稱的“普安路”。唐代以後,由於統治中心從關中遷往中原和幽燕地區。故而湖廣經貴州入滇的通道越來越重要。隨著元代對雲南的評定,唐代開始獨自立國分裂近500年的雲南重新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

但元代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效率並不高。元代行省之下設路,而云貴的大部分地區路以下多設宣慰司統治,如滇黔邊界地區的烏撒烏蒙宣慰司,貴州的貴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都由原本佔據此地,世襲統治的當地少數民族酋長統治,即史稱的“土司制度”。明代也沿襲此制,不同的是元代的宣慰司一級主官都由朝廷官員擔任,這些朝廷官員有任期,依靠政績升遷,通常被被稱之為流官。而明朝則將土司統治地區完全交由土官統治,而在土官之下設立經歷、通判、照磨、教授等流官,這些官員都是土官的佐貳,沒有實權。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土司城堡“海龍屯”

明太祖平定雲南之初,即充分的認識到貴州對保障雲南的作用。明朝在雲南駐紮了大量的軍隊,明初軍隊屯田尚不完善,對雲南的的補給都要從四川、湖廣運送。故而明太祖說:“靄翠(貴州宣慰使)等不盡服之,雖有云南,亦難保也。”明代對貴州的建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為了保障雲南,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初時只在貴州設立土司和衛所(軍管政區),並未像內地一樣設立布政司和州縣治理。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明代土司

二、各種政區犬牙交錯下的貴州

土司和衛所管轄下的貴州,並不太平,土司們由於內部爭奪繼承權以及互相之間爭奪土地都時常爆發衝突,衝突引起的戰亂時常導致道路阻絕,官軍和商人都不能進入雲貴。永樂十一年,貴州思州、思南兩宣慰司內亂,互相仇殺不已,整個黔東北“亂成了一鍋粥”,朝廷平息叛亂之後,廢除了這兩處宣慰司,在貴州正式設立了布政使司,並先後設立思南、思州、鎮遠、程番、烏羅、黎平、石阡、都勻、普安、貴陽等府。這些府和清平、平越、五開、安莊、普定、平壩、威清、鎮遠等衛所總體上分佈於湖廣入滇通路兩旁一線排開,故而這條路在明代時被稱為“一線路”,於是貴州同時存在土司、州縣、衛所三種政區,並分為四個互相區分開的單元,首先是布政司直接統轄的州、府、縣,都司統轄的衛所,土司管轄的地區,以及朝廷和土司勢力都無法到達的苗、彝、仲、瑤等族聚居的“生界”地區。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明代貴州“一線路”

以一線路為基礎,衛所為點,明朝在貴州佈置了一套軍事管控體系,衛所平時屯田戍守,有事則出城鎮壓,起到了較好的保障作用,一定時間內維持了貴州的穩定。但隨著明朝衛所體系的逐漸崩壞,“開中法”逐漸被破壞,衛所的保障體系無法再維持,依靠軍事管控來控制貴州的目的很難達到。明廷必須尋找一種更加長效的方式來維持對貴州的控制,否則雲南就很難保有。爆發於正統年間的貴州苗民運動、成化年間的米魯之亂都曾造成雲貴道路阻隔,甚至現任官員都無法到任的情況。烏撒、水西、東川的土司動輒進攻雲南沾益州、曲靖等地,給雲南造成巨大麻煩。而靠近貴州的四川永寧、播州土司又長期和貴州土司產生爭端,殺掠貴州屯堡和州縣。給當地各個民族的人民都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三、從明代到清代——改土歸流在曲折中進行

從這種情況來看,明朝的改土歸流實際上已經迫在眉睫,但實際操作起來又困難重重,萬曆二十八年平定播州之亂過後,改播州地為遵義和平越二府,分屬四川和貴州兩省,而播州長期處於土司統治之下,土司勢力根深蒂固,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引起當地小土司的反感,土司殘餘勢力勾結水西、永寧等大土司,在天啟元年爆發的“奢安之亂”中重新佔領遵義。故而在“奢安之亂”平定後,總督朱燮元極力反對直接進行改土歸流,朱燮元的觀點不是孤立存在的,早在成化年間平定四川南部的山都掌蠻以及平定鎮雄府沙保之亂的時候,朝議中就有相當一部分反對改土歸流,鎮雄府甚至在改流之後重新復土。總而言之,改土歸流存在著太多的障礙,土司反對、風俗習慣差異、行政成本、軍事鎮壓成本都是重要的難題。但如不改土歸流,在明朝國力日衰的情況下任由土司在貴州發展,很有可能會使貴州重新回到元代以前的狀況。明代就是在如此進退兩難的環境下完成了對貴州最大的兩股土司勢力的打擊,為清朝徹底的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和少數民族作戰的明軍

明朝在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和永寧、水西的“奢安之亂”中態度堅決,調動數十萬大軍,花費數千萬兩帑銀才將其平定。猶以“奢安之亂”影響力最大,該叛亂持續九年,縱橫雲貴川三省,殺巡撫二人,其餘官員不計其數,叛軍攻陷重慶、江津等內地州縣,一圍成都,兩圍貴陽,參與叛亂的叛軍達二十餘萬,烏撒、烏蒙、東川等彝族土司紛紛響應,內地流民也被裹挾從亂,叛軍勢力極為強大。但明朝耗盡四川、湖廣、雲南三省錢糧,最終將其鎮壓,貴州西部最強大的一股彝族土司被徹底打垮,永寧被改流,水西也被削奪官位,其餘的土司也在戰爭中實力大損。明朝徹底制服貴州的土司勢力,但此時離明王朝的滅亡也只剩下了十數年時間。

明清鼎革之際,貴州成為清軍、南明軍、大西軍反覆拉鋸作戰的戰場。清朝為了穩固統治,保留了土司世襲的權益,但實際上此時的土司經歷了明末的幾次大亂早已不復當年。康熙三年,吳三桂徹底消滅水西安氏,將其地改為黔西府。雍正四年鄂爾泰在雲南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東川、烏蒙等土司隨即叛亂,但很快被清軍擊敗,清軍出兵將這幾地的土司勢力徹底掃蕩,改其地為東川府、昭通府。其後的乾隆年間,張廣泗等人又在黔南地區積極開拓苗疆,把原本土司和朝廷都無法控制的“生界”地區也納入到國家政治體制當中。至此,貴州大部分地區都完成了國家化的進程,如今的貴州各市、自治州的基本政區輪廓被確定下來。當然,族群衝突在各個雜居地區仍然廣泛存在,直至清末。郭沫若先生的外祖父便因苗亂死在黃平州知州任上。

從犬牙交錯到設州立縣——貴州是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的?

清代貴州全圖(嘉慶二十年):可以看到貴州的行政區劃輪廓已經和現代基本一致

總的來說,貴州大範圍的改土歸流工作是在清代進行的,但改土歸流最為龐大的障礙——土司勢力,在明末就已經被消滅殆盡了。故而清朝的改土歸流政策幾乎沒有遇到多大的阻礙就得以實現。在見識到中央王朝強大的動員能力後,土司當然知道自己無力對抗,一些土司主動獻出土地要求改流,如鎮雄的隴氏,從經歷了嘉靖年間的沙保之亂後以後再也沒有參與過土司叛亂,鄂爾泰改流時鎮雄也主動交土地,保護了隴氏一族的傳承。而水西等土司則家破人亡,被吳三桂殺戮殆盡,歷史大勢面前,個人的選擇往往關係到家族存亡絕續,在國家機器更系統更規範的管理下,存續的隴氏土司應當不會後悔當初的決定。

參考文獻

楊永福:中國西南邊疆古代交通格局變遷研究 : 以滇川黔毗鄰地區為中心

明史·土司傳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龔蔭:中國土司制度

手打不易,喜歡就關注我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