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戴公館

戴蘊珊別墅(也稱“戴公館”),約於1925年建成,座落在貴陽市曹狀元街,從萬東橋方向亦可觀望。

戴蘊珊別墅由正樓、東西兩廂房、庫房和院子等組成。正樓系穿鬥式磚木結構的歇山頂建築,共三層,各層均有迴廊,廊外簷的磚柱之間砌築圓形拱券,牆體則為青磚砌築,是一棟民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典範建築。

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戴公館因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不堪,據說原欲拆除,後經文管部門力爭,作為文物得以維修保存,實為一大幸事。

貴州富商戴蘊珊(1895-1955年),麻江縣壩芒(今樂坪鄉)人,人稱“南百萬”(貴陽城南的百萬富翁)。戴公館在民國時期曾接待並居住過進步人士和中共地下黨員,開設過圖書館和舉辦文化補習班,又作為基督教青年會活動場所和美軍駐貴陽俱樂部,因而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2015年9月被列為貴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戴公館得到了企業的挽救,對貴陽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的此舉,應予點贊。然而,文物古建的修繕維修等是需要資金的,若無文物保護部門和政府的重視,那也是萬萬不行的。

虎峰別墅

民國時期貴州軍閥、省長王家烈的官邸——虎峰別墅,位於貴陽市中山東路上。整棟別墅佔地約590平方米,為磚砌結構三層樓房,各層皆有迴廊,迴廊上皆有拱券。

虎峰別墅沒有華麗的裝飾雕刻,而是以整體造型取勝,並且受到了些許歐洲羅馬式建築風格的影響,也算是中西合璧了。有幸的是,解放以來,正是因貴州省交通勘察設計院將此地作為辦公場所,建築基本上保存完好。

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毛公館

位於貴陽市中華北路上的繼周西成之後的軍閥、貴州省長毛光翔的官邸(貴陽人稱“毛公館”),建於1926年至1930年期間。毛公館效仿歐式建築風格,卻又保留中式土木建築的傳統,是中歐式建築結合的古老建築,分為主樓、跨樓和廂樓,主樓為三層,跨樓和廂樓為二層,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寬走廊、深屋簷、大圓拱門,鑲有五彩玻璃窗、木質扶手和地板,被認為是在特定環境中倖存的貴陽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毛公館沒有虎峰別墅這樣的好運氣,解放後有幾家單位先後在這棟建築裡辦公,後來成為單位職工的住房,最終成了大雜院,維修自然跟不上。幾十年過去,而今的“毛公館”已是笈笈可危的樓房,裡面的居民早已搬離,樓前已拆為一片空地,能否存世,著實堪憂。

但如此破敗不堪的毛公館,卻比仍然完好的虎峰別墅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其一,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到貴州境內,蔣介石攜宋美齡及國民黨軍政要員從重慶飛抵貴陽,督促圍剿紅軍,毛公館便是其下榻之所,故又稱毛公館為蔣介石的行宮。

其二,抗戰時期,為免遭日寇擄掠和戰爭浩劫,故官博物院的80箱珍貴文物,南遷到貴陽,也曾存放於此。1939年2月4日貴陽慘遭日本飛機轟炸,離此地不遠的大十字被夷為平地,為安全起見,故官文物才轉至安順華嚴洞存放。

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王伯群舊居

王伯群(1885年一1944年),名文選,字伯群。出生於今貴州省興義市下五屯鎮景家屯村,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了護國運動,與蔡鍔等人一併策劃發起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為護國運動骨幹分子。

曾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兼交通大學校長。民國十七年(1928年)創建私立“大夏大學”時任董事長兼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大夏大學輾轉遷到貴陽,王伯群回到貴州,領導大夏流亡辦學。1944年病逝於重慶。

王伯群舊居修建於護國路西側,為磚木結構,法式建築,佔地1600平方米。從外表看,由長方形主樓和圓柱形碉樓組合而成。主樓7間,上下兩層。平頂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頂樓閣,典型的中西合璧。

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碉樓3層,其下闢地下室,其上建穹窿頂。樓下臺階復分兩組,底層為如意踏跺,上層為垂帶踏跺。磚柱上的白色灰塑,狀似白菜,與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在中國古代建築上雕塑白菜,寓意“清白家聲”。王伯群故居雖為法式建築,但在裝飾工藝上仍受傳統手法影響,是中外建築文化交融的產物。王伯群舊居部分中式建築於1995年修建萬東橋時被拆除,僅存的圓穹頂碉樓和法式建築。

改革開放後,王家後人將此棟樓房贈送黔西南州政府,州政府設為駐貴陽辦事處,故至今保存完好。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貴陽四大民國建築,一個快要消失,卻有著更多的故事和歷史價值

貴陽山川秀麗、自然風光無限,然見證歷史的人文景觀並不算多,在貴陽已近百年曆史、具有代表性的民國時期建築已是寥寥無幾,諸如毛公館等具有歷史內涵的老建築,理應倍加保護,並充分發揮其功能效用才是。作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貴陽人來說,鄉愁情懷始終不減,對於家鄉的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總是很關注。

戴公館的起死回生,得益於政府與企業的合作,瀕臨消亡的毛公館,能借鑑這條道路得到重生嗎?很是期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