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品-清朝「團扇」

團扇又稱宮扇、紈扇。中國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團扇起源於中國。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

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宋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王昌齡《長信愁》詩:"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圓形或近似圓形扇面,扇柄不長。

故宮藏品-清朝「團扇」

【黃色緙絲鳳棲梧桐圖團扇】


黃色緙絲鳳棲梧桐圖團扇,清,長49釐米,寬33.5釐米。

宮扇作桐葉式。扇面於黃色地上緙織一棵梧桐樹,一隻鳳凰獨立於樹幹,湖石旁牡丹綻放。扇配四方紫檀木柄,通體刻“壽”字描金,兩端鑲象牙,系黃絲穗。此扇為雙面緙,配色自然柔和,緙工細緻入微。

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種之一,歷史悠久,起源不晚於唐代,繁盛於宋代。在清代,緙織御製詩文書畫、梵經佛像、服裝等大為流行,且工藝較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之一就是創造了雙面“透緙”技術,使織物兩面的花紋相同,線條清晰平整,特別適合裝飾插屏、扇子的使用要求,宮中有大量的團扇都使用了“透緙”的技術。由於緙絲工藝繁複,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由此可見宮中后妃生活的奢華。

故宮藏品-清朝「團扇」

【絳色納紗繡佛手花鳥檀柄團扇】


絳色納紗繡佛手花鳥檀柄團扇,清,通長47.3釐米,扇寬33釐米。清宮舊藏。

扇八葵瓣形,扇面以絳色直徑紗為地,薄如蟬翼,以納紗工藝繡折枝佛手、菊花及悄立枝頭的一隻五色小鳥。由於紗孔間距較大,故細看可見顆粒狀色點,極富質感,這正是納紗繡的獨特效果,看似疏放,實則精細。鳥翅以綠色單股絲線表現長羽,尤顯細膩。扇邊飾四組皮製彩繪幾何卷草裝飾,與納紗繡畫面相映成趣。扇面下部護託上的蝠壽圖案也是此類作法。扇骨裹以黃色龜背卐字錦,下連檀木製扇柄,陰刻竹、桃、靈芝、水仙等四季植物,填塗藍色,有“靈仙祝壽”的吉祥含義。柄兩端鑲染色虯角,尾端綴以黃色絛穗。

故宮藏品-清朝「團扇」

【緙絲花鳥牙柄刻八仙團扇】


緙絲花鳥牙柄刻八仙團扇,清,通長45釐米,扇面最寬31.5釐米。清宮舊藏。

扇作上廣下狹的芭蕉式,扇面中央於桃紅色地上緙織折枝牡丹、梅花及綬帶鳥,其鋪排全依畫理,花枝偃仰有致,小鳥尤其生動。值得注意的是,物象形體邊緣以絲線緙出,其內則為添筆彩繪,這樣既降低了工藝難度,又使局部更為精緻和寫實,反映出清代緙絲的新風格。扇幅正背面花紋相同,線條清晰平整,系使用了新興的透緙技術的結果。扇面下部配四出柿蒂形護託,一面飾緙絲加繪寶相花,一面刺繡卷草紋。扇面整體以紅、藍二色為主調,牡丹及梅花亦分別用二種絲線滾邊。配色和諧,恰到好處的藍色穩定了畫面,使其不顯甜膩。扇柄牙制,嵌犀角頂頭,柄身陰刻填漆八仙紋,黑白分明,寫形傳神。

故宮藏品-清朝「團扇」

【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


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清,通長48.2釐米,扇寬31釐米。清宮舊藏。

扇作十二葵瓣形,扇面黑綢地上雙面繡折枝蛺蝶菊花。繡幅宛若圖畫,講究虛實向背,層次分明,構圖因扇骨而劃分為左右二部分。其設色淡雅凝重,不用大紅大紫,只在蝶翼稍加較鮮豔的紅色,以點亮畫面。繡面勻薄,針腳細密,針法相當純熟。扇面下部有如意形護託,護託正背面分別鑲有染牙鏤空花片及刺繡桃蝠裝飾。扇柄竹製,首尾牙頭茜色,柄身留青花卉湖石,工藝亦有可觀。

故宮藏品-清朝「團扇」

【白絹地繡孔雀漆柄團扇】


白絹地繡孔雀漆柄團扇,清,通長44釐米,扇面徑16.5釐米。清宮舊藏。

扇圓形,黑漆邊框,中以白絹為地,運用雙面繡技法,以紅、粉、橙、赭、綠、藍、紫、黑等色,並加入多種間色絲線,繡松樹下,牡丹花叢間,一孔雀昂首垂翼,徐行於坡上。物象造型較為程式化,用色大膽而濃重,效果強烈,富於視覺衝擊力。針法疏獷而熟練,畫面生機盎然。此扇黑漆柄鏤空,並陰刻卷葉、松針紋,製作相當精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