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巨亨們要是認真地跨界造起車來,那可真是沒有造車新勢力們的什麼事。

6月15日,恆大繼4天前在廣州南沙砸下1600億建廠之後,又轉頭北上瀋陽,豪灑1200億繼續加碼新能源汽車佈局,可謂用實力打破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傳言。

短短5天內,恆大又又又一次用雄厚的資金實力向外界證明在造車上的堅定決心。

保守估計,加上恆大此前在新能源汽車核心“三電”技術上的產業鏈佈局,迄今為止,恆大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壓下了逾3000億的“賭注”。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事實上,若論跨界造車,在房地產領域,恆大並不是第一人。

在恆大之前,已經有像萬達、寶能、華夏幸福等地產商入局。只是一輪又一輪比拼下來,有的不是偃旗息鼓,就是已經黯然離場。

儘管截至目前,這些地產大亨們仍未拿出一輛真正能夠量產的車型,但通過他們的佈局與現狀,我們或能從中一窺他們在造車這件事上的決心,到底有多大。

寶能VS恆大,誰更愛“燒錢”?

眾所周知,造車是一件需要源源不斷“燒錢”的事情,沒有雄厚的資本實力作支持,百億起跳的造車門檻已足以讓多數“門外漢”感到畏懼。

不過,對於地產商來說,資金似乎並不是一個問題。恆大、寶能這些地產巨頭一旦出手,便是千億級別。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例如剛過去的週末,恆大集團的董事長許家印專門飛到了瀋陽,與當地人民政府簽下了一份價值1200億的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瀋陽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等項目,助力瀋陽建設國家汽車產業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簽訂此協議前的4天,恆大才剛剛宣佈將投資1600億在廣州南沙區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新能源電池、電機研發生產的三大基地的消息。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倘若我們算上恆大此前收購NEVS、入股廣彙集團等佈局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上的投資,在造車這件事上,許家印已經紮紮實實地投入了將近3200億元。

這一數字甚至已超過了上汽集團目前高達2849.6億元的市值。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同樣愛“燒錢”的還有寶能。

有媒體曾統計,從2017年3月寶能汽車有限公司註冊成立開始,寶能集團隨後在杭州、昆明、廣州、西安等地連續落子,再加上寶能集團已收購觀致汽車51%股權,寶能集團僅用一年時間內就初步打造出一個總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年產能達245萬輛的“汽車王國”。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2018年年初,在觀致汽車的經銷商大會上,寶能集團董事長姚振華更對外宣佈,將連續五年向觀致汽車投資用於新產品研發,每年投資100億元。

由此可見,在“燒錢”造車這件事情上,恆大和寶能都毫不手軟。但總體來看,寶能與恆大似乎走著兩條不同的造車路徑。

能否“燒”出個未來?

自把觀致汽車納入自身體系之後,寶能開始了其“造車”之路。

為求儘快讓觀致的銷量有所起色,寶能除了把旗下子公司——聯動雲的採購業務分配了給觀致之外,還特地從北汽挖來了李峰、鄔學斌等高管人才,對觀致進行由內到外的“翻新”。

2018年,觀致汽車一共售出63179臺汽車,同比2017年增加320%。但這一成績並未達到寶能2017年立下的“8萬輛”軍令狀要求。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今年年初,寶能再度對觀致管理層進行“換血”,一批有著日系背景高管開始接管觀致,但新浪汽車大數據顯示,今年4月,觀致整體銷量為3039輛,仍環比下降57%。

由此可見,對於以往並沒有任何汽車行業生產、研發、管理等方面經驗的寶能來說,光靠砸錢並不能如願地取得成功。

於是,行業開始擔憂,恆大的這種比寶能更“激進”的“燒錢”模式,最終是殊途同歸,還是另闢蹊徑。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功夫AUTO認為,在造車的路徑上,恆大目前還是走得比較穩健。

起碼恆大要率先確保自身在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三大樣——電池、電機以及電控上有著絕對的競爭力。

這一點跟寶能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雖說觀致有著一定的研發實力,但從目前其拿出車型來看,競爭力並不是很大,而且眾所周知,觀致目前的第一要任是扭虧。

紛紛入局背後

除了恆大和寶能之外,目前已有包括華夏幸福、碧桂園、冠城大通、大名城等房企涉足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根據各自的實力,他們在投資的項目上也不盡相同,像恆大、碧桂園等大型房企,更傾向於選擇投資整車項目。

而中小房企則更願意選擇投資鋰離子動力電池等產業鏈項目。

但在這批地產大亨當中,有的決心還不像恆大和寶能那麼大,有的甚至已經鎩羽而歸。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好比2017年9月,碧桂園與國內唯一涵蓋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的深圳新能源產業協會簽署戰略協議,正式拉開了“碧桂園造車”的序幕。

2018年1月,碧桂園啟動了順德新能源汽車小鎮,計劃打造“高端發展、創新運營、前言示範、創新孵化”於一體的汽車產業創新生態圈。

不過,按照碧桂園官方的說法,他們暫時並沒有造車的打算,目標僅僅停留在新能源產業小鎮上。

寶能VS恆大,誰在造車之路上更愛“燒錢”?

新能源汽車小鎮規劃效果圖

此外,2017年以3.3億元收購了合眾新能源近53.4%股份的華夏幸福,則是較為悲情的一員。

去年11月29日,合眾新能源正式易主,其法人代表由王文學,變更為合眾新能源創始人方運舟。

此舉意味著這位意欲大舉進軍出行領域的地產大佬,最終因轉型新能源汽車過程中面臨到的種種困難,而被迫出局。

寫在最後

目前佔據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半數份額的中國市場,吸引了無數玩家前赴後繼,地產商跨界造車僅僅是當中一個縮影。

雖然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巨大機遇,但他們終究是汽車行業的“門外漢”。

一條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包含研發、製造、銷售到售後等一系列過程,牽涉的行業眾多,而這當中還有中外管理團隊的融合管理問題,這也絕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