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閒置逾14年被收回 廣百集團受累多元化發展

繼2017年失去旗下主要房地產平臺的控制權後,隨著監管部門近期發出的一紙閒置土地認定書,廣州百貨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百集團”)在房地產方面將再次遇挫,其位於廣州北京路的商業地塊將被收回。

近期,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掛出一份閒置土地認定書,廣百集團全資子公司廣州市交電公司等企業位於越秀區北京路301-309號的土地(以下簡稱“北京路地塊”)被認定自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2010年9月至今為閒置土地,閒置時間已超過2年,按照相關規定將會被無償收回。

《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實地走訪瞭解到,北京路地塊現有物業均是低樓層臨街商鋪,多家店鋪工作人員表示並未收到相關搬店通知,而附近工作人員則稱從未聽到該物業的拆遷消息。

此次閒置土地被收回的背後,是主打零售業務的廣百集團近年在多元化之路遇阻的一個縮影,其在房地產、紙品、有色金屬、煤炭等業務均出現虧損收縮甚至退出的情況。

針對上述情況,記者致函採訪廣百集團方面,對方稱已收悉相關採訪文件,但截至發稿時並未作出迴應。

北京路地塊多次閒置

根據《閒置土地處置辦法》,超過劃撥決定書約定、規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國有建設用地將會被列為閒置土地。而對於北京路地塊的處置,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稱將根據《閒置土地處置辦法》第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報有權部門審批後實施,具體而言,未動工開發滿兩年的國有建設用地,將會被有關部門無償收回使用權。

工商信息顯示,廣州市交電公司成立於1984年8月,是廣百集團全資子公司,經營範圍包含了商品批發貿易、商品零售貿易以及場地租賃。據簽署日期為2013年2月的拆遷延期公告,廣州市交電公司是北京路地塊大部分物業的拆遷人之一,當時的拆遷期限延至2004年1月底。

北京路地塊並非首次陷入閒置風波。早在2010年,國土資源部對外披露查處閒置土地宗數2815宗,面積16.95萬畝。彼時也流傳出全國1457宗閒置土地“黑名單”。其中,該名單涉及廣州閒置土地54宗,彼時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黃文波在採訪中承認這54宗土地閒置的情況屬實,有33宗用地按規定作出限期開發處置,收取土地閒置費3325萬元。

北京路地塊位列閒置土地“黑名單”之中,用途為商服用地,佔地面積4294平方米,合同價款僅為59萬元,簽訂時間是2004年8月31日,約定一年後開工,約定竣工時間為2008年8月31日。

上述時間與近期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下發的閒置土地認定書的“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2010年9月至今”節點相吻合。也就是說,北京路地塊已被兩次認定為閒置土地,合計閒置時間近14年,而此次將會按照相關規定無償收回。針對北京路地塊的具體情況,記者致函採訪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方面,截至發稿時對方並未迴應。

北京路地塊位於廣州北京路商業圈主街,這是一條集文化、娛樂、商業於一體的街道,在2016年被列為國家4A級景區。

近日,記者走訪現場瞭解到,北京路地塊物業均是低樓層建築,而且都是臨街商鋪,店內人來人往。而廣百集團旗下營業面積最大的廣百百貨北京路店就位於離北京路地塊不到兩百米的地方。

對於此前的拆遷事宜以及目前被列為閒置土地,多位長期在北京路工作的市民告訴記者並沒有聽到相關的消息。而多家相關店鋪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近期沒有收到店鋪要搬離的通知。

時隔15年後,北京路商圈面臨著諸多問題。記者走訪北京路商圈多個主要商場發現,短短几百米的街道上,各大商場林立,存在同質化問題,而且不少中小型商場定位較低,多是小店小鋪,人流也相對較少。另外,緊鄰北京路地塊的大型商業項目景豪坊已建起高樓,入市後無疑將會加劇北京路商圈的商場競爭。

“這些年,隨著廣州城市的發展,北京路商圈已被後來興起的珠江新城商圈、天河路商圈分流。”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鬍剛對記者表示,目前廣州的傳統商圈普遍存在定位較低、物業分散、配套跟不上等問題,多少受到了現在新興商圈的挑戰。

房地產業務停滯不前

廣百集團儘管涉足房地產業務,但項目甚少,也在個別項目中陷入泥沼。

2012 年底,廣百集團與廣州越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越秀集團”)簽訂股權交易合同,以15億元轉讓旗下子公司廣州市佰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佰城投資”)98%股權。佰城投資是一商業項目的開發主體,廣百集團將擁有的廣州市海珠區工業大道南大幹圍1號和12號地塊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給佰城投資,並與越秀集團通過佰城投資合作開發商業項目。

截至目前,廣百集團仍佔有佰城投資2%股權。按照約定,廣百集團以10億元定製佰城投資開發項目中7萬平方米商業物業,其中商場物業5 萬平方米、寫字樓物業2萬平方米,以及500個地下機動車停車位。

事實上,廣百集團房地產項目運作主體為廣州廣百地產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百地產”),但僅有中山市一個項目。自2010 年以來,廣百地產主要開發“濱江一號”房地產項目。

在房地產市場上揚的2016年和2017年,廣百地產業績表現並不理想,其營業收入分別為2.24億元和0.1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17億元和-0.44億元。具體來看,濱江一號一期項目總投資3.11億元,項目自2010年5月開始銷售,而總投資 4.87億元的二期項目2013年11月開始銷售。

記者查詢中山住建局官網瞭解到,濱江一號此前最遲獲得的一張預售證時間為2017年1月10日,預售房屋建築面積39329.2 平方米,共計296套,其中住宅280套、商業用房16套。房天下平臺最新樓盤信息顯示,濱江一號主要在售建築面積約56平方米的公寓單位,均價15000元/平方米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廣百集團目前已經失去了對廣百地產的控制。早在2017年1月1日,廣百集團與廣州市商薈恆展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解除一致行動人關係,廣百集團不再對廣百地產擁有控制權,不再納入並表範圍。截至目前,廣百集團持有廣百地產 37%股權。

資深地產專家劉忠嶺告訴記者,廣百集團應該在房地產業務方面進行擴張,因為從長遠來看,房地產業務比零售業務會更為穩定,“廣百集團在廣東省有較高的知名度,在融資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同時也要注意,非房地產業務為主的公司開拓房地產業務,在品牌、拿地、管理、項目管理等方面都會遇到一定挑戰”。

多元化發展拖累業績

事實上,房地產之外,廣百集團其他業務的發展近年也出現收縮甚至退出的情形。

針對近年國內大宗商品風險頻發的市場行情,廣百集團已於 2014年9月開始全面停止紙品相關業務。2015年初,廣百集團又制定了儲運公司有色金屬業務逐步收縮直至全面推出的計劃,2016年已實現全面退出。另外,汽貿公司的煤炭業務也大幅度收縮,目前少量業務的合作對象僅限原有客戶中的國有企業。

這些業務曾為廣百集團帶來豐厚的收入。廣百集團批發代理業務在2012年的收入為34.61億元,相較於2011年略增4.61%。在2012年批發代理業務收入構成中,紙品收入達到18%,僅次於汽車的21%和鋼材的20%,有色金屬和煤炭的佔比均為5%。

多元化業務發展遇挫影響著廣百集團的業績表現。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在上述評級報告中指出,近兩年,受計提壞賬損失影響,廣百集團經營收益被大幅削弱,並體現為經營虧損狀態,利潤主要依靠非經常性損益。

在2016年,因計提以前年度開展紙品貿易引發的買賣糾紛等導致的壞賬準備1.73 億元,導致廣百集當年資產減值損失為2億元。2017年,廣百集團計提關聯方往來款壞賬準備等,當年資產減值損失達到6.02億元,其中廣百地產的其他應收款計提1.02億元。

當下,廣百集團把發展重心放在了其最為重要的商業零售板塊,未來計劃採用輕重資產並舉的方式進行拓展。

作為廣百集團旗下零售業務平臺,廣百股份早在2007年上市,2018年營業收入達到76.13億元,同比增長10.5%,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同比增長15.65%至2.01億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