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狗十三 玩具 婚姻 愛因斯坦 娛史通鑑 2018-12-16

電影市場中似乎從來也不缺少青春旋律的電影,近期上映的這部口碑作品《狗十三》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電影的拍攝時間是2013年,曹保平導演在將它塵封了五年之後,終於捨得輕輕拂去它身上的灰塵,獻給觀眾。

豆瓣近五萬人,為《狗十三》打下了8.4的高分,並將它歸屬於“殘酷青春物語”系列。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這是一部後勁很大的電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已經做好了萬全的心理準備,以為自己可以在觀影過程中理性地充當高高掛起的局外人,卻沒想到還是重重地捱了一記悶拳。

《狗十三》太容易產生共鳴了。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十三歲單親少女李玩的成長記,同時也是一個天真被慢慢扼殺的故事。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電影一開頭就給所有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來了一劑凶狠的猛藥。父母離婚,歸給爸爸撫養,爸爸忙於工作,李玩由爺爺奶奶照顧。

後來爸爸再婚,娶了個年輕漂亮的老婆,生下了一個小兒子,卻不敢告訴李玩,李玩呢,依舊在爺爺奶奶家平靜地成長著,對發生的一切渾然不知。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後來弟弟兩歲那年被接回爺爺奶奶家,小弟弟的闖入讓李玩手足無措,也許是在看到爸爸滿臉寵溺地親吻著弟弟的那一刻,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擁有爸爸乃至全家完整的愛了。

原來爸爸,可以不單單只是扛起自己世界的英雄,只要爸爸願意,他也可以是別人的爸爸。電影從頭至尾,李玩都在小心翼翼地渴望著父親的愛。

弟弟在電影裡有一句既諷刺又寫實的臺詞,玩著玩具的弟弟一臉天真地對李玩說——

“你到我家來,我家有好多玩具,我叫我爸給你買。”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李玩就這麼怔怔地看著弟弟,半天也沒有說一句話。

無法擁有完整的家,被迫接受突然闖入家庭的陌生人,不得不和別人分享爸爸的愛,這是每個單親孩子的痛點。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狗十三》真實在,當你越過一個痛點,以為自己是幸運的小部分的時候,它繼續不動聲色地給你加大劑量,讓你無法逃脫被折射的刺痛感。

即使你不是單親家庭,電影裡寫實的中國式家庭教育觀念依然會讓你產生共鳴。

雖然爺爺奶奶骨子裡或多或少烙印著“重男輕女”的舊時代標籤,但也許是出於對李玩的內疚,爺爺奶奶在某種程度上對李玩還是很溺愛的。

會記得在買菜時依照李玩的口味挑選, 會在李玩不顧一切出門找丟了的狗時,腿腳不便仍顫顫巍巍地追尋上前為她披上一件外套。

但李玩是孤獨的。她的孤獨並不只在於缺少父母的陪伴,還有因為這個家裡從未有人願意去聽聽她心底的聲音,沒有人在乎她的興趣是物理還是英文,也沒有人在乎李玩是不是真的喜歡狗,大人們的想法很簡單,學習上老師說啥就是啥,生活裡他們覺得這樣對你是好的那就該這樣。

就像奶奶覺得喝牛奶對李玩的身體好,卻忘了李玩一喝牛奶就吐的體質;爸爸為了在酒桌上討好生意夥伴,執意讓李玩用牛奶碰杯的行為也恰恰反映了他根本不瞭解李玩。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傾聽”這門溫柔的技能,在大人們為了生活奔波的過程中,逐漸蒸發,消失殆盡了。

“我們每天這麼忙,忙著工作,忙著生活,忙著養活你。所以你現在不愁吃,不愁穿,好好聽老師的話努力讀書就行了,還不知足瞎矯情什麼?”

雖然以上這段話並沒有真正出現在電影的臺詞中,但這可能是中國式家庭中每位父母都說過的一句話。

當然,忽略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足以扼殺掉一個孩子,真正的凶手是“要懂事”這三個字。

電影裡貫穿了很多“替代性補償”的情節部分,例如爸爸再婚再育之後爺爺奶奶對李玩加倍的疼愛,例如後媽為了分散李玩注意力所以送李玩的狗,又例如狗狗丟了以後,後媽又送了李玩愛玩的輪滑鞋。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這隻被李玩取名為愛因斯坦的狗,在李玩的成長之路中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失而復得的“愛因斯坦”一共在電影裡出現了三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玩其實就等於愛因斯坦。

第一代愛因斯坦是後媽最初送給李玩的那隻,一開始李玩並不待見它,不搭理它,不餵養它,也不在它撒嬌的時候抱抱它。

愛因斯坦寸步不離的執著給了孤獨的李玩慰藉,但李玩同樣希望愛因斯坦能夠乖乖地不在夜晚吵鬧,就如同大人們希望她可以懂事那般。

想要愛因斯坦乖乖聽話,李玩是怎麼做的呢?她理解愛因斯坦需要的是什麼,並將它和自己同等對待。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一次爺爺為了給李玩買最愛的螃蟹時弄丟了愛因斯坦,全家人都佈滿陰雨地在客廳守著李玩回家。聽到狗狗弄丟時李玩沒有崩潰,但在聽到根本沒有人去尋找狗的時候,李玩才瘋了一般破門而出。

丟狗卻不找狗,只是在為如何向李玩解釋而自責,這就是大人們和李玩不同的地方,他們的側重點不是愛因斯坦對李玩來說有多重要,而是丟了以後怎麼安慰李玩。

“要懂事”,就是大人們的安慰方式。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最初的李玩是擁有反叛的情緒與能力的,找狗過程中她指責爺爺的粗心,並錯手推倒了爺爺;因為憤怒於大人們買來了第二隻狗還假裝這是丟了的愛因斯坦,選擇了去酒吧放縱,並當著爸爸的面故意吹瓶以示抗議。

爸爸憤怒地拽起李玩握著酒瓶的手就往牆上砸,酒瓶的碎片扎破了李玩的雙手,並在這之後當著爺爺奶奶的面對李玩實施了暴行。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這段暴打過程中有一個細節,奶奶在一旁哭著阻止爸爸,而爺爺坐在沙發上一聲不吭。

爺爺是因為摔傷腿的緣故才無法站起來阻止爸爸的嗎?我想,並不是。

是因為這樣的暴行,他也曾對李玩的父親做過,在他眼中,這不過是“世襲制”的棍棒式教育罷了。

被打怕了的李玩哭著在爸爸的厲聲訶責下向爺爺奶奶致歉,服軟,是她向成人世界妥協的第一步。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被打完之後的李玩哭著洗完澡出來,看到爸爸坐在客廳自責的情節,私認為是整部影片最好的段落之一。

爸爸讓李玩坐在自己的腿上,像一隻巨大無比的猛獸,對弱小者展示傷口般哭著向李玩道歉,並渴望得到她的理解。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與第二隻愛因斯坦“和平共處”,學會懂事,不再抗議,是她向成人世界妥協的第二步。

李玩雖不再執著於尋找真正的愛因斯坦,但內心卻始終無法承認眼前這隻齜牙咧嘴的狗就是愛因斯坦,她對“愛因斯坦”冷眼相待,甚至在一次上學前遛彎時把“愛因斯坦”置於高處丟棄。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丟棄“愛因斯坦”的那天,教室裡飛進來一隻蝙蝠,所有人都在驚慌失措試圖殺死蝙蝠,只有李玩愣愣地在原地看著,直到英文老師一把將蝙蝠拍死在地,李玩才突然緩過神來,一下課就奔往丟棄“愛因斯坦”的位置。

這個段落的處理何其妙。

誤入而死的蝙蝠多麼無辜,用來掩蓋真相的“愛因斯坦”亦是如此,自此,李玩對“愛因斯坦”的態度產生了變化。

如果說對第一隻愛因斯坦的感情是憐愛,那麼對第二隻“愛因斯坦”更多的則是同情,但李玩對待它們的方式開始變得相同,也許這個時候,她開始慢慢地學會了與自我和解,與大人的世界和解。

因為“愛因斯坦”咬了弟弟的意外,大人們憤怒地讓李玩再一次失去了“愛因斯坦”,沒有人關心是因為弟弟主動招惹“愛因斯坦”的緣故才導致受傷,他們只篤定狗咬人,即是罪不可恕。

後媽勒令爸爸將“愛因斯坦”送去狗肉店,即使李玩拼命阻攔也無濟於事。

放棄掙扎,主動“懂事”,是李玩向成人世界妥協的最後一步。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她接受了不可能再擁有愛因斯坦的事實,接受了虛偽的酒桌文化,接受了爸爸客戶遞過來的狗肉,接受了這一切所謂的“要懂事”。

影片的後半段,李玩不斷地說著“謝謝”兩個字,謝謝爸爸沒有真的把“愛因斯坦”送去狗肉店,謝謝客戶叔叔認為可口的狗肉,謝謝媽媽的電話關懷。

謝謝這些大人,一步步讓她學會向成人的世界妥協,逐漸邁向成人的成長。

電影結尾處,李玩撞見了當初丟的第一隻真正的愛因斯坦,她只是平靜地擦身而過,即使在堂堂姐氣憤地衝向狗主人對峙的時候,淡淡轉身說了句:“走吧”。

失而復得的愛因斯坦早已不再是真正的愛因斯坦,它既認不出如今的李玩,生活秉性也早已大大地改變,李玩就算與它相認,又能如何呢?

走吧,以後這樣的事,還多著呢。

愛因斯坦就像是李玩身上的天真與單純,是誰一步步殺死了李玩和愛因斯坦呢?

是李玩的爸爸,給不了李玩完整的父愛,也給不了她正確的父愛;是努力討好李玩的爺爺奶奶,朝夕相伴卻漠視她的內心世界;是李玩從小的榜樣堂堂姐,堂堂姐早早地學會了如何做一個懂事的大人,會在奶奶給自己使眼色的時候“背叛”自己的內心,會在後媽獎賞自己時,努力抑制欣喜反過來討好弟弟,李玩以姐姐為“楷模”成為了更加懂事的孩子。

《狗十三》最讓人如鯁在喉的地方在於,它用父權獨裁的教育方式狠狠地鞭撻著你,卻讓你幾乎沒有反抗的力氣。在刻畫馴服叛逆少女畫像的同時,也揭開了每個大人背後的傷口。

例如李玩的父親,你能說他錯了嗎?他只是在用自己接受到的教育方式,來教李玩該怎樣長大罷了。


年末最佳,我們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自己討厭的大人?


我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想和《狗十三》產生共鳴,可恰恰《狗十三》所有的劇情大部分孩子都能猜到,所有的後來他們也正在慢慢續寫,以後這樣的事,還多著呢。

有人說看不懂《狗十三》的人該有多幸運,可轉念一想,看不懂,真的是幸運的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