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初聽《狗十三》這個名字,心裡嘀咕,這部電影的導演起這個名字,真的不是在罵人狗B嗎?

不過想想也很奇怪,狗作為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為人類守護了幾千年的家園,沒得到什麼好待遇,卻成為髒話中的座上賓。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主人公李玩父母離異,爸爸再婚,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因為逼著著李玩從物理小組轉到英語小組,內心歉疚,送給李玩一隻小狗作為補償。

李玩回家看到小狗很開心,但聽到是爸爸送來的,態度直接就不一樣了,“我不喜歡狗,讓我爸拿走吧”。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聽著小狗在箱子裡可憐巴巴的,李玩還是抱它上床和自己一起睡。慢慢地,兩個孤單的生命成為了最好的夥伴。李玩給它取名叫愛因斯坦。

孩子畢竟是孩子,當另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和她產生共鳴時,她沒有理由去拒絕。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李玩把愛因斯坦當成她的朋友,跟它吃一樣的飯,一起睡覺,跟它聊天,每次李玩回家,愛因斯坦都會迎接她。

可爺爺在菜市場弄丟了愛因斯坦,李玩知道後瘋狂地尋找愛因斯坦。一家人面對李玩的瘋狂尋狗行為,手足無措。於是家人想了一個辦法,又買了一隻一樣的狗,堅持說那就是走丟的愛因斯坦。

這是成年人的聰明,卻也是十足的虛偽。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爸爸再婚後生的弟弟欺負狗狗被咬傷了,後媽吼叫著讓爸爸把狗送去狗肉店,李玩苦苦哀求,爸爸還是把狗狗送走了。

在升學宴上,李玩默默的吃下了來賓點的狗肉火鍋。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看到這,我喉嚨一緊,一股噁心的感覺衝上了心頭。我捂著嘴,喝了一杯又一杯的水。

01

有人說如果你覺得看不懂這部電影,覺得平淡乏味,過於矯情,那麼說明你很幸福,看不懂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整部電影沒有明顯的對錯,沒有明顯的善惡,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是對的,這才是生活,不是非善即惡,不是非黑即白,過渡的灰色才更加真實,更加無奈。電影平淡真實,李玩的成長也藏著幾乎每個孩子青春成長的影子,也藏著中國人對寵物的態度。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小時候,我問爸媽,我想養只狗。爸媽笑著說,只要考到班級前十就給你買。

結果我考到了之後,父母有點愧疚的和我說,我們家太小了,不適合養狗,要不換一個獎勵吧。

我也順理成章的接受了一頓肯德基的獎勵,甚至內心沒有一絲波瀾。

現在回想起來,是我被爽約了太多次已經習慣了,還是那時候的我,已經足夠成熟了呢。

我不知道。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幾千年中國式的教育核心就在於愛,或者說是那份責任心。

而那份愛有的時候過於沉重。

我們是父母,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子女負起責任,我們要做到最好,我們要給他最好的未來。

至於孩子的想法,到底那也只是小孩子不健全的想法,不成熟。

不重要。

而溝通的結果通常是不歡而散,冷暴力強迫成為了最後的萬能靈藥。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大人強迫李玩報英語輔導班,說這樣就能上重點高中。

強迫李玩喝下使其肚子不舒服的牛奶,說這樣就能長身體。

強迫李玩接受那隻不是“愛因斯坦”的“愛因斯坦”,說這樣就能讓全家開心。

強迫李玩在飯局上舉起酒杯,說這樣就能懂得人情世故。

青春就在無數個“這是為你好”的說辭下,悄悄的改變了軌跡。

片子最後,李玩終於如她爸爸所願,“成長”了。

她可以強忍著肚子痛喝下牛奶了。

她可以學好英語,考上重點高中了。

她可以在她爸爸的飯局上懂事的敬酒了。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人的說話不算話,她可以坦然面對了,大人的反覆無常,她可以一笑而過了,大人的責罵和傷害,她可以保持麻木了。

在街上偶遇了當初走失的“愛因斯坦”,她也沒有和撿到“愛因斯坦”的人撕逼,沒有把它領回家,因為她覺得,“愛因斯坦”跟著她不會好過,在別人的家裡,也許它會更幸福。

看到這,一股麻木的絕望感湧上全身。

02

網上也有人說《狗十三》這個片子,全民委屈,孩子看了委屈,家長看了也委屈。

電影裡,李玩的爸爸一直努力想做好一個父親的角色,只是看上去完全沒找到辦法。他的一切出發點在我們看來,其實完全沒有問題。買狗討孩子開心,為了孩子的未來給孩子報了輔導班,夾在孩子和繼母之間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

他的本性並不是一個罔顧孩子的想法、我行我素的家長,他好歹還是願意溝通的,唯一一次動手,也是“忍無可忍”。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90後的家長多是70/60後,他們經歷過太多事,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幫、唐山大地震、恢復高考。小時候苦過累過,想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十分困難,大學難考,工作難找,在90年代風華正茂的時候還遇上了下崗潮。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全家的重擔一股腦的壓在了那一代人的身上。

而他們的父母在教育他們的時候,不外乎一頓打。沒有什麼道理可講。

他們也有難處,他們也有苦衷,他們下班困難累的連路都走不動,卻要還要面對“不懂事”的孩子。想溝通,卻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他們也不想用冷暴力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冷暴力確實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比好好溝通方便太多。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就這樣,一幕一幕的《狗十三》在千家萬戶中上演。

這是孩子和家長互相交織起來的苦衷。

03

孩子委屈,家長委屈。

狗就不委屈嗎?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愛因斯坦”只是一個禮物,一個賠禮道歉的工具。

而中國大部分家長給孩子買狗,難道不是作為孩子的禮物才買的嗎?純粹是因為孩子喜歡,完全不考慮養狗之後的責任和義務。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他們眼裡,狗就是工具,是消遣,是和旱冰鞋一樣討好孩子的玩具。有用就留下,弄壞或者丟掉了也不會可惜。

殊不知孩子和狗之間,絕對不是簡單的玩具和主人的關係,是陪伴,是夥伴,更是親人。

所以愛因斯坦走丟後,李玩不顧一切的在外面貼啟示、問路人。但在奶奶因為尋找晚歸的李玩而迷路,爸爸生氣地痛打了李玩,然後讓李玩坐在自己腿上說,打你是因為愛你。

《狗十三》: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一刻,愛和不愛、負責和不負責的界限變得無比模糊,李玩像狗一樣的爬在浴室裡痛哭。而愛因斯坦想必也在不熟悉的街道上,彷徨的想念著主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是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爸爸媽媽整天忙於工作。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卻不被關注,沒有人和他們聊天談心,問問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父母沒有花更多時間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卻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而父母那一代,大多家裡沒養過狗,對小動物也沒有感情。所以他們對寵物毫不在意,從不負責任,肆無忌憚的吃狗肉。狗也是想買就買,想扔就扔。

狗和人的命運,在這一瞬間,競重合在了一起。

但我始終相信,情況會在我們這一代好轉起來。

一直相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