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服裝 思源姐姐陪娃成長錄 2019-09-15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只要外婆在家,類似孩子“熊”外婆的場景屢次出現,每當我勸外婆不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外婆雖然點頭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起來,她就心軟地又被孩子“熊”了去。

甚至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人經常袒護孩子,自己被當場打臉,我剛說過“不可以”,孩子一哭鬧,外婆就會溺愛地滿足他,我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心裡又氣,又惱,有時還忍不住開情緒數落長輩,引發了和老人間的不愉快。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母慈子孝的和諧關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不知何時父母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的阻礙和“敵人”,總是在和我們對著幹。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只要外婆在家,類似孩子“熊”外婆的場景屢次出現,每當我勸外婆不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外婆雖然點頭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起來,她就心軟地又被孩子“熊”了去。

甚至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人經常袒護孩子,自己被當場打臉,我剛說過“不可以”,孩子一哭鬧,外婆就會溺愛地滿足他,我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心裡又氣,又惱,有時還忍不住開情緒數落長輩,引發了和老人間的不愉快。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母慈子孝的和諧關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不知何時父母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的阻礙和“敵人”,總是在和我們對著幹。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愛孩子?養育中家長遇到很大的挑戰

網友一:有一次,我女兒淘氣,我打我女兒屁股,被我爸和我媽一直追了快3里路,關鍵是他們一個拿鍋鏟,一個拿掃把追我。

網友二:老人都是這樣,我一打我兒子,我爸媽我老婆就全過來拉,每次我爸都會大發脾氣,但我不為所動。時間一久,他們也只會勸,不會來拉我了。別的我可以聽他們的,但是教兒子得聽我的。我寧願我兒子現在被我打,也好過將來被別人打!

網友三:孩子五歲多了,多半時間是由爺爺奶奶帶的,他們太慣孩子了,對孩子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奶奶有時還約束一下,爺爺卻從不對孩子說一個“不”字。只要爺爺奶奶在場,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靠邊站,而且看到孩子鬧得離譜,我們也不能吭聲,因為一吭聲就會被爺爺堵回去。

長輩不但常常袒護孫輩,還不允許孩子的父母批評他們,凡事都為孩子包辦,可以說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來做。這樣教育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獨立性,他將難以適應以後的集體生活,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溺孩子呢?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只要外婆在家,類似孩子“熊”外婆的場景屢次出現,每當我勸外婆不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外婆雖然點頭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起來,她就心軟地又被孩子“熊”了去。

甚至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人經常袒護孩子,自己被當場打臉,我剛說過“不可以”,孩子一哭鬧,外婆就會溺愛地滿足他,我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心裡又氣,又惱,有時還忍不住開情緒數落長輩,引發了和老人間的不愉快。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母慈子孝的和諧關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不知何時父母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的阻礙和“敵人”,總是在和我們對著幹。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愛孩子?養育中家長遇到很大的挑戰

網友一:有一次,我女兒淘氣,我打我女兒屁股,被我爸和我媽一直追了快3里路,關鍵是他們一個拿鍋鏟,一個拿掃把追我。

網友二:老人都是這樣,我一打我兒子,我爸媽我老婆就全過來拉,每次我爸都會大發脾氣,但我不為所動。時間一久,他們也只會勸,不會來拉我了。別的我可以聽他們的,但是教兒子得聽我的。我寧願我兒子現在被我打,也好過將來被別人打!

網友三:孩子五歲多了,多半時間是由爺爺奶奶帶的,他們太慣孩子了,對孩子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奶奶有時還約束一下,爺爺卻從不對孩子說一個“不”字。只要爺爺奶奶在場,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靠邊站,而且看到孩子鬧得離譜,我們也不能吭聲,因為一吭聲就會被爺爺堵回去。

長輩不但常常袒護孫輩,還不允許孩子的父母批評他們,凡事都為孩子包辦,可以說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來做。這樣教育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獨立性,他將難以適應以後的集體生活,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溺孩子呢?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1、祖輩的彌補心理

現在社會中祖輩溺愛孩子的現象很普遍,大家將這種情況叫著“隔代親”或“隔代慣”。 對於大多數祖輩們來說,年輕時由於生活的原因往往沒有精心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兒女懷有愧疚感,而到了老年有時間了,就不免將對自己孩子的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寵溺在所難免。

2、時代不同理念存在差異

每個時代賦予父母的使命不同,60、70後的父母因環境條件受限,更多的是需要奉獻,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80、90後的父母生活的物質條件變好了,更多的是需要奉獻承擔,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幾代人面對的生活問題和壓力是不同的,對待孩子成長髮展的問題就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3、年輕的父母沒時間照管孩子

現在的年輕人過得都不容易,要面對生活及發展的諸多高要求,加班、出差是常事,所以陪伴孩子的比較少,平日教育孩子的問題自然也成了祖輩的責任,父母平時沒時間管,孩子在祖輩的寵愛下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原生態家庭》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只要外婆在家,類似孩子“熊”外婆的場景屢次出現,每當我勸外婆不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外婆雖然點頭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起來,她就心軟地又被孩子“熊”了去。

甚至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人經常袒護孩子,自己被當場打臉,我剛說過“不可以”,孩子一哭鬧,外婆就會溺愛地滿足他,我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心裡又氣,又惱,有時還忍不住開情緒數落長輩,引發了和老人間的不愉快。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母慈子孝的和諧關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不知何時父母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的阻礙和“敵人”,總是在和我們對著幹。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愛孩子?養育中家長遇到很大的挑戰

網友一:有一次,我女兒淘氣,我打我女兒屁股,被我爸和我媽一直追了快3里路,關鍵是他們一個拿鍋鏟,一個拿掃把追我。

網友二:老人都是這樣,我一打我兒子,我爸媽我老婆就全過來拉,每次我爸都會大發脾氣,但我不為所動。時間一久,他們也只會勸,不會來拉我了。別的我可以聽他們的,但是教兒子得聽我的。我寧願我兒子現在被我打,也好過將來被別人打!

網友三:孩子五歲多了,多半時間是由爺爺奶奶帶的,他們太慣孩子了,對孩子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奶奶有時還約束一下,爺爺卻從不對孩子說一個“不”字。只要爺爺奶奶在場,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靠邊站,而且看到孩子鬧得離譜,我們也不能吭聲,因為一吭聲就會被爺爺堵回去。

長輩不但常常袒護孫輩,還不允許孩子的父母批評他們,凡事都為孩子包辦,可以說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來做。這樣教育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獨立性,他將難以適應以後的集體生活,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溺孩子呢?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1、祖輩的彌補心理

現在社會中祖輩溺愛孩子的現象很普遍,大家將這種情況叫著“隔代親”或“隔代慣”。 對於大多數祖輩們來說,年輕時由於生活的原因往往沒有精心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兒女懷有愧疚感,而到了老年有時間了,就不免將對自己孩子的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寵溺在所難免。

2、時代不同理念存在差異

每個時代賦予父母的使命不同,60、70後的父母因環境條件受限,更多的是需要奉獻,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80、90後的父母生活的物質條件變好了,更多的是需要奉獻承擔,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幾代人面對的生活問題和壓力是不同的,對待孩子成長髮展的問題就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3、年輕的父母沒時間照管孩子

現在的年輕人過得都不容易,要面對生活及發展的諸多高要求,加班、出差是常事,所以陪伴孩子的比較少,平日教育孩子的問題自然也成了祖輩的責任,父母平時沒時間管,孩子在祖輩的寵愛下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原生態家庭》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二、 “隔代慣” 養育下孩子能學會了什麼?

“隔代慣”下養育孩子的關鍵詞:取悅、救援、過度保護、滿足所有的需求、提供太多的選擇、確保孩子從不經歷磨難,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會讓孩子學會什麼?

1、擁有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凡事都是以他為中心,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必然變得自私,不懂分享,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輕易就能得到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家長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只要想要的東西隨時可以得到,這種孩子就會養成不珍惜物品、習慣物質享受、沒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讓他感覺別人就應該是無條件為他付出的。

3、家長包辦代替

老人會常說,“孩子還小,長大就會了。”“讓孩子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只要外婆在家,類似孩子“熊”外婆的場景屢次出現,每當我勸外婆不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外婆雖然點頭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起來,她就心軟地又被孩子“熊”了去。

甚至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人經常袒護孩子,自己被當場打臉,我剛說過“不可以”,孩子一哭鬧,外婆就會溺愛地滿足他,我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心裡又氣,又惱,有時還忍不住開情緒數落長輩,引發了和老人間的不愉快。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母慈子孝的和諧關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不知何時父母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的阻礙和“敵人”,總是在和我們對著幹。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愛孩子?養育中家長遇到很大的挑戰

網友一:有一次,我女兒淘氣,我打我女兒屁股,被我爸和我媽一直追了快3里路,關鍵是他們一個拿鍋鏟,一個拿掃把追我。

網友二:老人都是這樣,我一打我兒子,我爸媽我老婆就全過來拉,每次我爸都會大發脾氣,但我不為所動。時間一久,他們也只會勸,不會來拉我了。別的我可以聽他們的,但是教兒子得聽我的。我寧願我兒子現在被我打,也好過將來被別人打!

網友三:孩子五歲多了,多半時間是由爺爺奶奶帶的,他們太慣孩子了,對孩子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奶奶有時還約束一下,爺爺卻從不對孩子說一個“不”字。只要爺爺奶奶在場,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靠邊站,而且看到孩子鬧得離譜,我們也不能吭聲,因為一吭聲就會被爺爺堵回去。

長輩不但常常袒護孫輩,還不允許孩子的父母批評他們,凡事都為孩子包辦,可以說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來做。這樣教育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獨立性,他將難以適應以後的集體生活,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溺孩子呢?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1、祖輩的彌補心理

現在社會中祖輩溺愛孩子的現象很普遍,大家將這種情況叫著“隔代親”或“隔代慣”。 對於大多數祖輩們來說,年輕時由於生活的原因往往沒有精心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兒女懷有愧疚感,而到了老年有時間了,就不免將對自己孩子的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寵溺在所難免。

2、時代不同理念存在差異

每個時代賦予父母的使命不同,60、70後的父母因環境條件受限,更多的是需要奉獻,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80、90後的父母生活的物質條件變好了,更多的是需要奉獻承擔,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幾代人面對的生活問題和壓力是不同的,對待孩子成長髮展的問題就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3、年輕的父母沒時間照管孩子

現在的年輕人過得都不容易,要面對生活及發展的諸多高要求,加班、出差是常事,所以陪伴孩子的比較少,平日教育孩子的問題自然也成了祖輩的責任,父母平時沒時間管,孩子在祖輩的寵愛下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原生態家庭》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二、 “隔代慣” 養育下孩子能學會了什麼?

“隔代慣”下養育孩子的關鍵詞:取悅、救援、過度保護、滿足所有的需求、提供太多的選擇、確保孩子從不經歷磨難,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會讓孩子學會什麼?

1、擁有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凡事都是以他為中心,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必然變得自私,不懂分享,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輕易就能得到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家長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只要想要的東西隨時可以得到,這種孩子就會養成不珍惜物品、習慣物質享受、沒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讓他感覺別人就應該是無條件為他付出的。

3、家長包辦代替

老人會常說,“孩子還小,長大就會了。”“讓孩子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4、生活懶散

老人總是慣著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打遊戲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容易有始無終。

5、無法獨立

為了安全老人不願讓孩子過多地接觸外界,怕受傷,不讓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成了孩子的“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變得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6、沒有界限的概念

有時父母管孩子,祖輩護著:“他還小,懂什麼。”“不要緊,長大就好了。”這樣的孩子沒有是非觀念,家長們的教育原則不統一,孩子還會毫無規則感,會有雖然家長說“不”,但也不是“不可以”的理念,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做事無底線。

不要讓孩子的前途毀在老人的溺愛中,要說服老人在育兒中和自己保持一致,孩子才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並不需要別人給自己的環境設置防線,或者重新規劃。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對些影響產生反應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外界影響本身對孩子不重要,他怎麼反應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挑戰》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只要外婆在家,類似孩子“熊”外婆的場景屢次出現,每當我勸外婆不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外婆雖然點頭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起來,她就心軟地又被孩子“熊”了去。

甚至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人經常袒護孩子,自己被當場打臉,我剛說過“不可以”,孩子一哭鬧,外婆就會溺愛地滿足他,我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心裡又氣,又惱,有時還忍不住開情緒數落長輩,引發了和老人間的不愉快。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母慈子孝的和諧關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不知何時父母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的阻礙和“敵人”,總是在和我們對著幹。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愛孩子?養育中家長遇到很大的挑戰

網友一:有一次,我女兒淘氣,我打我女兒屁股,被我爸和我媽一直追了快3里路,關鍵是他們一個拿鍋鏟,一個拿掃把追我。

網友二:老人都是這樣,我一打我兒子,我爸媽我老婆就全過來拉,每次我爸都會大發脾氣,但我不為所動。時間一久,他們也只會勸,不會來拉我了。別的我可以聽他們的,但是教兒子得聽我的。我寧願我兒子現在被我打,也好過將來被別人打!

網友三:孩子五歲多了,多半時間是由爺爺奶奶帶的,他們太慣孩子了,對孩子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奶奶有時還約束一下,爺爺卻從不對孩子說一個“不”字。只要爺爺奶奶在場,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靠邊站,而且看到孩子鬧得離譜,我們也不能吭聲,因為一吭聲就會被爺爺堵回去。

長輩不但常常袒護孫輩,還不允許孩子的父母批評他們,凡事都為孩子包辦,可以說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來做。這樣教育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獨立性,他將難以適應以後的集體生活,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溺孩子呢?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1、祖輩的彌補心理

現在社會中祖輩溺愛孩子的現象很普遍,大家將這種情況叫著“隔代親”或“隔代慣”。 對於大多數祖輩們來說,年輕時由於生活的原因往往沒有精心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兒女懷有愧疚感,而到了老年有時間了,就不免將對自己孩子的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寵溺在所難免。

2、時代不同理念存在差異

每個時代賦予父母的使命不同,60、70後的父母因環境條件受限,更多的是需要奉獻,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80、90後的父母生活的物質條件變好了,更多的是需要奉獻承擔,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幾代人面對的生活問題和壓力是不同的,對待孩子成長髮展的問題就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3、年輕的父母沒時間照管孩子

現在的年輕人過得都不容易,要面對生活及發展的諸多高要求,加班、出差是常事,所以陪伴孩子的比較少,平日教育孩子的問題自然也成了祖輩的責任,父母平時沒時間管,孩子在祖輩的寵愛下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原生態家庭》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二、 “隔代慣” 養育下孩子能學會了什麼?

“隔代慣”下養育孩子的關鍵詞:取悅、救援、過度保護、滿足所有的需求、提供太多的選擇、確保孩子從不經歷磨難,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會讓孩子學會什麼?

1、擁有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凡事都是以他為中心,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必然變得自私,不懂分享,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輕易就能得到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家長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只要想要的東西隨時可以得到,這種孩子就會養成不珍惜物品、習慣物質享受、沒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讓他感覺別人就應該是無條件為他付出的。

3、家長包辦代替

老人會常說,“孩子還小,長大就會了。”“讓孩子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4、生活懶散

老人總是慣著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打遊戲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容易有始無終。

5、無法獨立

為了安全老人不願讓孩子過多地接觸外界,怕受傷,不讓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成了孩子的“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變得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6、沒有界限的概念

有時父母管孩子,祖輩護著:“他還小,懂什麼。”“不要緊,長大就好了。”這樣的孩子沒有是非觀念,家長們的教育原則不統一,孩子還會毫無規則感,會有雖然家長說“不”,但也不是“不可以”的理念,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做事無底線。

不要讓孩子的前途毀在老人的溺愛中,要說服老人在育兒中和自己保持一致,孩子才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並不需要別人給自己的環境設置防線,或者重新規劃。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對些影響產生反應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外界影響本身對孩子不重要,他怎麼反應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挑戰》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三、隔代養育中與祖輩的溝通方法

祖輩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正確的方式,就會養成一些很不好的行為習慣,但如果經常反駁他們,老人一定會感到委屈,我們那麼辛苦幫你們帶孩子,你們還嫌棄我帶的不好,可是孩子的壞習慣實則是對他的一種傷害,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1、時常表達感謝和尊重

“溺愛”孫輩,對大多數祖父母來說是表達愛的一種儀式,他們也有享受這份珍貴祖孫情的權力。年輕的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祖輩們頂著壓力和責任為家庭辛苦的付出,使年輕的父母能放心地在外打拼,我們應該懷有感恩之心。

比如:逢年過節、父母生日要記得買禮物,在公眾場合要積極表達對父母照顧孩子的感恩之情,教育孩子時也要提及祖輩的辛苦付出,讓孩子也常懷感恩之心。

2、兩代人要統一思想認識

由於出生年代與成長環境的不同,兩代人在教育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比如,父母可能更注重寶寶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而祖輩們則更看重孩子的安全,會限制他的自由探索,怕磕著、碰著。

比如:我們家會提前和父母溝通好,教育的事要以父母的意見為主,並且在教育孩子時,請他們不要插手和庇護,儘量不在祖輩面前教育孩子,孩子的哭聲對祖輩是種心理煎熬。父母還可以把看到和學到的育兒知識經常分享給祖輩聽,和他們討論教育的理念,相信當他們理解什麼樣的方式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他們會很願意接受和學習。

與祖輩之間要加強溝通,對“如何理性地愛孩子”形成共識,在遇到問題時,要耐心地跟父母說明自己要這樣做的原因,讓祖輩能感受到充分的尊重。

3、注意溝通方式

現代家庭中父母與祖父母的關係是很多矛盾的根源,當父母試圖強迫祖父母接受自己的方式時,很容易破壞了家庭關係的和諧。當你不贊成祖輩的行為時,要先肯定他們的付出,要以感恩、尊重地心態和語言和他們溝通。

不要當面孩子的面反駁彼此,不要和祖父母發生衝突,可以對祖父母說:“我明白您說的了,我考慮一下。”然後衡量後,繼續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比如:外婆經常給孩子餵飯的問題,我會和外婆說,“媽,我知道你心疼孩子,怕他吃不飽,可您想想,他去幼兒園老師也會像您一樣照顧他嗎?肯定是不能的,到了飯點孩子吃不上飯,餓肚子,吃虧的還是孩子,您覺得呢?”與長輩溝通時可以以孩子的安全、健康為主題,他們會更容易接受。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只要外婆在家,類似孩子“熊”外婆的場景屢次出現,每當我勸外婆不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外婆雖然點頭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起來,她就心軟地又被孩子“熊”了去。

甚至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人經常袒護孩子,自己被當場打臉,我剛說過“不可以”,孩子一哭鬧,外婆就會溺愛地滿足他,我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心裡又氣,又惱,有時還忍不住開情緒數落長輩,引發了和老人間的不愉快。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母慈子孝的和諧關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不知何時父母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的阻礙和“敵人”,總是在和我們對著幹。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愛孩子?養育中家長遇到很大的挑戰

網友一:有一次,我女兒淘氣,我打我女兒屁股,被我爸和我媽一直追了快3里路,關鍵是他們一個拿鍋鏟,一個拿掃把追我。

網友二:老人都是這樣,我一打我兒子,我爸媽我老婆就全過來拉,每次我爸都會大發脾氣,但我不為所動。時間一久,他們也只會勸,不會來拉我了。別的我可以聽他們的,但是教兒子得聽我的。我寧願我兒子現在被我打,也好過將來被別人打!

網友三:孩子五歲多了,多半時間是由爺爺奶奶帶的,他們太慣孩子了,對孩子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奶奶有時還約束一下,爺爺卻從不對孩子說一個“不”字。只要爺爺奶奶在場,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靠邊站,而且看到孩子鬧得離譜,我們也不能吭聲,因為一吭聲就會被爺爺堵回去。

長輩不但常常袒護孫輩,還不允許孩子的父母批評他們,凡事都為孩子包辦,可以說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來做。這樣教育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獨立性,他將難以適應以後的集體生活,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溺孩子呢?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1、祖輩的彌補心理

現在社會中祖輩溺愛孩子的現象很普遍,大家將這種情況叫著“隔代親”或“隔代慣”。 對於大多數祖輩們來說,年輕時由於生活的原因往往沒有精心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兒女懷有愧疚感,而到了老年有時間了,就不免將對自己孩子的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寵溺在所難免。

2、時代不同理念存在差異

每個時代賦予父母的使命不同,60、70後的父母因環境條件受限,更多的是需要奉獻,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80、90後的父母生活的物質條件變好了,更多的是需要奉獻承擔,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幾代人面對的生活問題和壓力是不同的,對待孩子成長髮展的問題就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3、年輕的父母沒時間照管孩子

現在的年輕人過得都不容易,要面對生活及發展的諸多高要求,加班、出差是常事,所以陪伴孩子的比較少,平日教育孩子的問題自然也成了祖輩的責任,父母平時沒時間管,孩子在祖輩的寵愛下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原生態家庭》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二、 “隔代慣” 養育下孩子能學會了什麼?

“隔代慣”下養育孩子的關鍵詞:取悅、救援、過度保護、滿足所有的需求、提供太多的選擇、確保孩子從不經歷磨難,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會讓孩子學會什麼?

1、擁有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凡事都是以他為中心,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必然變得自私,不懂分享,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輕易就能得到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家長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只要想要的東西隨時可以得到,這種孩子就會養成不珍惜物品、習慣物質享受、沒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讓他感覺別人就應該是無條件為他付出的。

3、家長包辦代替

老人會常說,“孩子還小,長大就會了。”“讓孩子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4、生活懶散

老人總是慣著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打遊戲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容易有始無終。

5、無法獨立

為了安全老人不願讓孩子過多地接觸外界,怕受傷,不讓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成了孩子的“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變得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6、沒有界限的概念

有時父母管孩子,祖輩護著:“他還小,懂什麼。”“不要緊,長大就好了。”這樣的孩子沒有是非觀念,家長們的教育原則不統一,孩子還會毫無規則感,會有雖然家長說“不”,但也不是“不可以”的理念,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做事無底線。

不要讓孩子的前途毀在老人的溺愛中,要說服老人在育兒中和自己保持一致,孩子才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並不需要別人給自己的環境設置防線,或者重新規劃。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對些影響產生反應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外界影響本身對孩子不重要,他怎麼反應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挑戰》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三、隔代養育中與祖輩的溝通方法

祖輩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正確的方式,就會養成一些很不好的行為習慣,但如果經常反駁他們,老人一定會感到委屈,我們那麼辛苦幫你們帶孩子,你們還嫌棄我帶的不好,可是孩子的壞習慣實則是對他的一種傷害,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1、時常表達感謝和尊重

“溺愛”孫輩,對大多數祖父母來說是表達愛的一種儀式,他們也有享受這份珍貴祖孫情的權力。年輕的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祖輩們頂著壓力和責任為家庭辛苦的付出,使年輕的父母能放心地在外打拼,我們應該懷有感恩之心。

比如:逢年過節、父母生日要記得買禮物,在公眾場合要積極表達對父母照顧孩子的感恩之情,教育孩子時也要提及祖輩的辛苦付出,讓孩子也常懷感恩之心。

2、兩代人要統一思想認識

由於出生年代與成長環境的不同,兩代人在教育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比如,父母可能更注重寶寶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而祖輩們則更看重孩子的安全,會限制他的自由探索,怕磕著、碰著。

比如:我們家會提前和父母溝通好,教育的事要以父母的意見為主,並且在教育孩子時,請他們不要插手和庇護,儘量不在祖輩面前教育孩子,孩子的哭聲對祖輩是種心理煎熬。父母還可以把看到和學到的育兒知識經常分享給祖輩聽,和他們討論教育的理念,相信當他們理解什麼樣的方式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他們會很願意接受和學習。

與祖輩之間要加強溝通,對“如何理性地愛孩子”形成共識,在遇到問題時,要耐心地跟父母說明自己要這樣做的原因,讓祖輩能感受到充分的尊重。

3、注意溝通方式

現代家庭中父母與祖父母的關係是很多矛盾的根源,當父母試圖強迫祖父母接受自己的方式時,很容易破壞了家庭關係的和諧。當你不贊成祖輩的行為時,要先肯定他們的付出,要以感恩、尊重地心態和語言和他們溝通。

不要當面孩子的面反駁彼此,不要和祖父母發生衝突,可以對祖父母說:“我明白您說的了,我考慮一下。”然後衡量後,繼續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比如:外婆經常給孩子餵飯的問題,我會和外婆說,“媽,我知道你心疼孩子,怕他吃不飽,可您想想,他去幼兒園老師也會像您一樣照顧他嗎?肯定是不能的,到了飯點孩子吃不上飯,餓肚子,吃虧的還是孩子,您覺得呢?”與長輩溝通時可以以孩子的安全、健康為主題,他們會更容易接受。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4、年輕的父母要積極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重要職責,不可將孩子甩給祖輩。在追求事業的成功之外,父母應該注意與孩子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這樣才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進行引導教育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會有人幫你教育”。父母要對孩子的一生負責,而且他們從出生到長大成長,在你身邊其實也就是幾年的時光,等到他們長大獨立了,就會有自己的社交圈,可能就不會再纏著你,父母也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因為過去了就再回不來了。

孩子的教育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每天陪伴的時間也不過幾個小時,所以要儘量抽時間與孩子呆一起,才能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想法,從而給於更好的教育和引導,陪伴的過程也是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

5、不要認為自己總是對的

家長們仔細想想,如果是自己帶孩子,肯定也會在一些不經意間養成了一些“壞習慣”。老人的想法有些可能會較偏執溺愛,但並不完全無可取之處,畢竟自己也是他們養大的孩子,你所學會的東西也是都祖輩們教給你的,要客觀對待遇到的問題。

在發現孩子的不好行為時,我們可以干預,但不要指責長輩或者家中其他成員,把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父母也要與時俱進,要時常學習育兒的新知識、新方法並學以致用,幫助孩子健康地發展

隔代養育避免不了隔代溺愛,而祖輩們的愛會讓孩子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快樂感,我們和祖輩不應該成為”敵對“關係,搶奪孩子的教育權,而是要達成共識,共同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獨立自主,能夠快樂成長的孩子。

"

“外婆,外婆,我有臭了!”早上兒子在床上大喊起來。

“唉,來了,來了!”外婆火急火燎地從廚房跑進臥室。

溺愛地抱起快三歲的兒子放到馬桶上,嘴裡一邊唸叨一邊親孩子的臉蛋,“有臭就自己下床找馬桶唄,就會欺負外婆!”

“外婆去做飯,你自己先在這。”外婆剛要起身,兒子就拉著她的衣服不撒手。

“啊,不行,我就要外婆陪著!”外婆又蹲下來陪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只要外婆在家,類似孩子“熊”外婆的場景屢次出現,每當我勸外婆不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外婆雖然點頭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起來,她就心軟地又被孩子“熊”了去。

甚至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人經常袒護孩子,自己被當場打臉,我剛說過“不可以”,孩子一哭鬧,外婆就會溺愛地滿足他,我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心裡又氣,又惱,有時還忍不住開情緒數落長輩,引發了和老人間的不愉快。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母慈子孝的和諧關係突然變得異常緊張,不知何時父母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的阻礙和“敵人”,總是在和我們對著幹。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愛孩子?養育中家長遇到很大的挑戰

網友一:有一次,我女兒淘氣,我打我女兒屁股,被我爸和我媽一直追了快3里路,關鍵是他們一個拿鍋鏟,一個拿掃把追我。

網友二:老人都是這樣,我一打我兒子,我爸媽我老婆就全過來拉,每次我爸都會大發脾氣,但我不為所動。時間一久,他們也只會勸,不會來拉我了。別的我可以聽他們的,但是教兒子得聽我的。我寧願我兒子現在被我打,也好過將來被別人打!

網友三:孩子五歲多了,多半時間是由爺爺奶奶帶的,他們太慣孩子了,對孩子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奶奶有時還約束一下,爺爺卻從不對孩子說一個“不”字。只要爺爺奶奶在場,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靠邊站,而且看到孩子鬧得離譜,我們也不能吭聲,因為一吭聲就會被爺爺堵回去。

長輩不但常常袒護孫輩,還不允許孩子的父母批評他們,凡事都為孩子包辦,可以說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來做。這樣教育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獨立性,他將難以適應以後的集體生活,祖輩們為什麼這麼寵溺孩子呢?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1、祖輩的彌補心理

現在社會中祖輩溺愛孩子的現象很普遍,大家將這種情況叫著“隔代親”或“隔代慣”。 對於大多數祖輩們來說,年輕時由於生活的原因往往沒有精心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兒女懷有愧疚感,而到了老年有時間了,就不免將對自己孩子的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寵溺在所難免。

2、時代不同理念存在差異

每個時代賦予父母的使命不同,60、70後的父母因環境條件受限,更多的是需要奉獻,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80、90後的父母生活的物質條件變好了,更多的是需要奉獻承擔,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幾代人面對的生活問題和壓力是不同的,對待孩子成長髮展的問題就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3、年輕的父母沒時間照管孩子

現在的年輕人過得都不容易,要面對生活及發展的諸多高要求,加班、出差是常事,所以陪伴孩子的比較少,平日教育孩子的問題自然也成了祖輩的責任,父母平時沒時間管,孩子在祖輩的寵愛下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原生態家庭》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二、 “隔代慣” 養育下孩子能學會了什麼?

“隔代慣”下養育孩子的關鍵詞:取悅、救援、過度保護、滿足所有的需求、提供太多的選擇、確保孩子從不經歷磨難,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會讓孩子學會什麼?

1、擁有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凡事都是以他為中心,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必然變得自私,不懂分享,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輕易就能得到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家長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只要想要的東西隨時可以得到,這種孩子就會養成不珍惜物品、習慣物質享受、沒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讓他感覺別人就應該是無條件為他付出的。

3、家長包辦代替

老人會常說,“孩子還小,長大就會了。”“讓孩子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4、生活懶散

老人總是慣著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打遊戲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容易有始無終。

5、無法獨立

為了安全老人不願讓孩子過多地接觸外界,怕受傷,不讓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成了孩子的“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變得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6、沒有界限的概念

有時父母管孩子,祖輩護著:“他還小,懂什麼。”“不要緊,長大就好了。”這樣的孩子沒有是非觀念,家長們的教育原則不統一,孩子還會毫無規則感,會有雖然家長說“不”,但也不是“不可以”的理念,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做事無底線。

不要讓孩子的前途毀在老人的溺愛中,要說服老人在育兒中和自己保持一致,孩子才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並不需要別人給自己的環境設置防線,或者重新規劃。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對些影響產生反應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外界影響本身對孩子不重要,他怎麼反應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挑戰》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三、隔代養育中與祖輩的溝通方法

祖輩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正確的方式,就會養成一些很不好的行為習慣,但如果經常反駁他們,老人一定會感到委屈,我們那麼辛苦幫你們帶孩子,你們還嫌棄我帶的不好,可是孩子的壞習慣實則是對他的一種傷害,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1、時常表達感謝和尊重

“溺愛”孫輩,對大多數祖父母來說是表達愛的一種儀式,他們也有享受這份珍貴祖孫情的權力。年輕的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祖輩們頂著壓力和責任為家庭辛苦的付出,使年輕的父母能放心地在外打拼,我們應該懷有感恩之心。

比如:逢年過節、父母生日要記得買禮物,在公眾場合要積極表達對父母照顧孩子的感恩之情,教育孩子時也要提及祖輩的辛苦付出,讓孩子也常懷感恩之心。

2、兩代人要統一思想認識

由於出生年代與成長環境的不同,兩代人在教育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比如,父母可能更注重寶寶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而祖輩們則更看重孩子的安全,會限制他的自由探索,怕磕著、碰著。

比如:我們家會提前和父母溝通好,教育的事要以父母的意見為主,並且在教育孩子時,請他們不要插手和庇護,儘量不在祖輩面前教育孩子,孩子的哭聲對祖輩是種心理煎熬。父母還可以把看到和學到的育兒知識經常分享給祖輩聽,和他們討論教育的理念,相信當他們理解什麼樣的方式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他們會很願意接受和學習。

與祖輩之間要加強溝通,對“如何理性地愛孩子”形成共識,在遇到問題時,要耐心地跟父母說明自己要這樣做的原因,讓祖輩能感受到充分的尊重。

3、注意溝通方式

現代家庭中父母與祖父母的關係是很多矛盾的根源,當父母試圖強迫祖父母接受自己的方式時,很容易破壞了家庭關係的和諧。當你不贊成祖輩的行為時,要先肯定他們的付出,要以感恩、尊重地心態和語言和他們溝通。

不要當面孩子的面反駁彼此,不要和祖父母發生衝突,可以對祖父母說:“我明白您說的了,我考慮一下。”然後衡量後,繼續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比如:外婆經常給孩子餵飯的問題,我會和外婆說,“媽,我知道你心疼孩子,怕他吃不飽,可您想想,他去幼兒園老師也會像您一樣照顧他嗎?肯定是不能的,到了飯點孩子吃不上飯,餓肚子,吃虧的還是孩子,您覺得呢?”與長輩溝通時可以以孩子的安全、健康為主題,他們會更容易接受。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4、年輕的父母要積極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重要職責,不可將孩子甩給祖輩。在追求事業的成功之外,父母應該注意與孩子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這樣才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進行引導教育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會有人幫你教育”。父母要對孩子的一生負責,而且他們從出生到長大成長,在你身邊其實也就是幾年的時光,等到他們長大獨立了,就會有自己的社交圈,可能就不會再纏著你,父母也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因為過去了就再回不來了。

孩子的教育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每天陪伴的時間也不過幾個小時,所以要儘量抽時間與孩子呆一起,才能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想法,從而給於更好的教育和引導,陪伴的過程也是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

5、不要認為自己總是對的

家長們仔細想想,如果是自己帶孩子,肯定也會在一些不經意間養成了一些“壞習慣”。老人的想法有些可能會較偏執溺愛,但並不完全無可取之處,畢竟自己也是他們養大的孩子,你所學會的東西也是都祖輩們教給你的,要客觀對待遇到的問題。

在發現孩子的不好行為時,我們可以干預,但不要指責長輩或者家中其他成員,把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父母也要與時俱進,要時常學習育兒的新知識、新方法並學以致用,幫助孩子健康地發展

隔代養育避免不了隔代溺愛,而祖輩們的愛會讓孩子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快樂感,我們和祖輩不應該成為”敵對“關係,搶奪孩子的教育權,而是要達成共識,共同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獨立自主,能夠快樂成長的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為什麼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