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宮崎駿,後繼無人

▲1958年,“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上映

18歲以前,宮崎駿常躲在房間裡咿呀亂叫,以此來發洩痛苦。看完《白蛇傳》的那一夜,他瞬間恢復了理智。他發覺自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異常清醒地倒在了桌爐邊,充滿感激地哭了一整晚。

沒等過夜,他就確定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他想要做動畫,他希望動畫的存在意義更為明確。

不為別的,就是做它該做的,完成它的使命:把所有在現實中感到的痛苦留在熒幕前,給人們一個緩衝的機會,重新肯定自己,重新確定面對現實的力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79年,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主角魯邦三世,江洋大盜,十分風流,能同時搞掂兩個女朋友。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宮崎駿,後繼無人

▲1958年,“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上映

18歲以前,宮崎駿常躲在房間裡咿呀亂叫,以此來發洩痛苦。看完《白蛇傳》的那一夜,他瞬間恢復了理智。他發覺自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異常清醒地倒在了桌爐邊,充滿感激地哭了一整晚。

沒等過夜,他就確定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他想要做動畫,他希望動畫的存在意義更為明確。

不為別的,就是做它該做的,完成它的使命:把所有在現實中感到的痛苦留在熒幕前,給人們一個緩衝的機會,重新肯定自己,重新確定面對現實的力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79年,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主角魯邦三世,江洋大盜,十分風流,能同時搞掂兩個女朋友。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宮崎駿是深沉的,嚴肅的,甚至可以說是虔誠的。迪士尼的動畫於他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褻瀆了觀眾,魯邦三世更是道德認同的下限了。

於是,拗不過自身童趣內心的宮崎駿,最後做出了一部夾雜著吉卜力風格的童話式的成人電影。

技術上的標準都達到了,只是魯邦三世不像魯邦三世了,更像解甲歸田的好萊塢殺手:愛過許多女人,最終選擇了最單純的那一個孤獨終老。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宮崎駿,後繼無人

▲1958年,“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上映

18歲以前,宮崎駿常躲在房間裡咿呀亂叫,以此來發洩痛苦。看完《白蛇傳》的那一夜,他瞬間恢復了理智。他發覺自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異常清醒地倒在了桌爐邊,充滿感激地哭了一整晚。

沒等過夜,他就確定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他想要做動畫,他希望動畫的存在意義更為明確。

不為別的,就是做它該做的,完成它的使命:把所有在現實中感到的痛苦留在熒幕前,給人們一個緩衝的機會,重新肯定自己,重新確定面對現實的力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79年,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主角魯邦三世,江洋大盜,十分風流,能同時搞掂兩個女朋友。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宮崎駿是深沉的,嚴肅的,甚至可以說是虔誠的。迪士尼的動畫於他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褻瀆了觀眾,魯邦三世更是道德認同的下限了。

於是,拗不過自身童趣內心的宮崎駿,最後做出了一部夾雜著吉卜力風格的童話式的成人電影。

技術上的標準都達到了,只是魯邦三世不像魯邦三世了,更像解甲歸田的好萊塢殺手:愛過許多女人,最終選擇了最單純的那一個孤獨終老。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藝術成就倒是有了,只是結果悲慘了點,票房暴跌,名譽受損,五年內無人再伸橄欖枝。大家都說,“有股子爛泥巴味兒”。

好在,動畫世界的五年不算太長,對於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這條路,更算不得什麼。

1984年,宮崎駿延續了“爛泥巴味兒”的風格,推出了《風之谷》

這部電影是在吉卜力成立之後拍攝的,所以,宮崎駿可以拋開幾乎所有商業的考量,摒棄所有與內心相沖突的大眾流行,任憑想象力自由馳騁,直到安靜與平和地降落在內心深處。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宮崎駿,後繼無人

▲1958年,“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上映

18歲以前,宮崎駿常躲在房間裡咿呀亂叫,以此來發洩痛苦。看完《白蛇傳》的那一夜,他瞬間恢復了理智。他發覺自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異常清醒地倒在了桌爐邊,充滿感激地哭了一整晚。

沒等過夜,他就確定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他想要做動畫,他希望動畫的存在意義更為明確。

不為別的,就是做它該做的,完成它的使命:把所有在現實中感到的痛苦留在熒幕前,給人們一個緩衝的機會,重新肯定自己,重新確定面對現實的力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79年,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主角魯邦三世,江洋大盜,十分風流,能同時搞掂兩個女朋友。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宮崎駿是深沉的,嚴肅的,甚至可以說是虔誠的。迪士尼的動畫於他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褻瀆了觀眾,魯邦三世更是道德認同的下限了。

於是,拗不過自身童趣內心的宮崎駿,最後做出了一部夾雜著吉卜力風格的童話式的成人電影。

技術上的標準都達到了,只是魯邦三世不像魯邦三世了,更像解甲歸田的好萊塢殺手:愛過許多女人,最終選擇了最單純的那一個孤獨終老。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藝術成就倒是有了,只是結果悲慘了點,票房暴跌,名譽受損,五年內無人再伸橄欖枝。大家都說,“有股子爛泥巴味兒”。

好在,動畫世界的五年不算太長,對於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這條路,更算不得什麼。

1984年,宮崎駿延續了“爛泥巴味兒”的風格,推出了《風之谷》

這部電影是在吉卜力成立之後拍攝的,所以,宮崎駿可以拋開幾乎所有商業的考量,摒棄所有與內心相沖突的大眾流行,任憑想象力自由馳騁,直到安靜與平和地降落在內心深處。

宮崎駿,後繼無人

《風之谷》

宮崎駿不是神,意雖如此,可當我們長大後,再去觀看《風之谷》時,動畫裡一般意義上的兒童娛樂退卻了,取而代之的是隱隱作痛的憤怒。

在娜烏西卡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宮崎駿的獨立、自由和懷疑精神。同時,我們也看到獨裁者的暗流湧動。

這一點上,漫畫裡更為明顯。一方面,宮崎駿覺得自己能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力不能及時,毀滅又成最好的選擇。

早期的電影皆如此,不同立場,不斷變幻,不知道宮崎駿站在哪邊。

《天空之城》裡,男主與反派對找尋家園一樣充滿激情,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拯救。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宮崎駿,後繼無人

▲1958年,“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上映

18歲以前,宮崎駿常躲在房間裡咿呀亂叫,以此來發洩痛苦。看完《白蛇傳》的那一夜,他瞬間恢復了理智。他發覺自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異常清醒地倒在了桌爐邊,充滿感激地哭了一整晚。

沒等過夜,他就確定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他想要做動畫,他希望動畫的存在意義更為明確。

不為別的,就是做它該做的,完成它的使命:把所有在現實中感到的痛苦留在熒幕前,給人們一個緩衝的機會,重新肯定自己,重新確定面對現實的力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79年,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主角魯邦三世,江洋大盜,十分風流,能同時搞掂兩個女朋友。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宮崎駿是深沉的,嚴肅的,甚至可以說是虔誠的。迪士尼的動畫於他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褻瀆了觀眾,魯邦三世更是道德認同的下限了。

於是,拗不過自身童趣內心的宮崎駿,最後做出了一部夾雜著吉卜力風格的童話式的成人電影。

技術上的標準都達到了,只是魯邦三世不像魯邦三世了,更像解甲歸田的好萊塢殺手:愛過許多女人,最終選擇了最單純的那一個孤獨終老。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藝術成就倒是有了,只是結果悲慘了點,票房暴跌,名譽受損,五年內無人再伸橄欖枝。大家都說,“有股子爛泥巴味兒”。

好在,動畫世界的五年不算太長,對於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這條路,更算不得什麼。

1984年,宮崎駿延續了“爛泥巴味兒”的風格,推出了《風之谷》

這部電影是在吉卜力成立之後拍攝的,所以,宮崎駿可以拋開幾乎所有商業的考量,摒棄所有與內心相沖突的大眾流行,任憑想象力自由馳騁,直到安靜與平和地降落在內心深處。

宮崎駿,後繼無人

《風之谷》

宮崎駿不是神,意雖如此,可當我們長大後,再去觀看《風之谷》時,動畫裡一般意義上的兒童娛樂退卻了,取而代之的是隱隱作痛的憤怒。

在娜烏西卡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宮崎駿的獨立、自由和懷疑精神。同時,我們也看到獨裁者的暗流湧動。

這一點上,漫畫裡更為明顯。一方面,宮崎駿覺得自己能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力不能及時,毀滅又成最好的選擇。

早期的電影皆如此,不同立場,不斷變幻,不知道宮崎駿站在哪邊。

《天空之城》裡,男主與反派對找尋家園一樣充滿激情,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拯救。

宮崎駿,後繼無人

《天空之城》

《幽靈公主》裡,矛盾分立成兩派。一邊是“充滿泥巴味兒”的中古鄉村,一邊是與之獨立的現代化的鍊鐵村落。

正反派激烈衝突。可是,正派靠著古樸讓人類世界更美好;反派建工廠,讓女人們有了工作,每天開開心心地上班,也是朝著美好的目標前進。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宮崎駿,後繼無人

▲1958年,“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上映

18歲以前,宮崎駿常躲在房間裡咿呀亂叫,以此來發洩痛苦。看完《白蛇傳》的那一夜,他瞬間恢復了理智。他發覺自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異常清醒地倒在了桌爐邊,充滿感激地哭了一整晚。

沒等過夜,他就確定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他想要做動畫,他希望動畫的存在意義更為明確。

不為別的,就是做它該做的,完成它的使命:把所有在現實中感到的痛苦留在熒幕前,給人們一個緩衝的機會,重新肯定自己,重新確定面對現實的力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79年,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主角魯邦三世,江洋大盜,十分風流,能同時搞掂兩個女朋友。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宮崎駿是深沉的,嚴肅的,甚至可以說是虔誠的。迪士尼的動畫於他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褻瀆了觀眾,魯邦三世更是道德認同的下限了。

於是,拗不過自身童趣內心的宮崎駿,最後做出了一部夾雜著吉卜力風格的童話式的成人電影。

技術上的標準都達到了,只是魯邦三世不像魯邦三世了,更像解甲歸田的好萊塢殺手:愛過許多女人,最終選擇了最單純的那一個孤獨終老。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藝術成就倒是有了,只是結果悲慘了點,票房暴跌,名譽受損,五年內無人再伸橄欖枝。大家都說,“有股子爛泥巴味兒”。

好在,動畫世界的五年不算太長,對於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這條路,更算不得什麼。

1984年,宮崎駿延續了“爛泥巴味兒”的風格,推出了《風之谷》

這部電影是在吉卜力成立之後拍攝的,所以,宮崎駿可以拋開幾乎所有商業的考量,摒棄所有與內心相沖突的大眾流行,任憑想象力自由馳騁,直到安靜與平和地降落在內心深處。

宮崎駿,後繼無人

《風之谷》

宮崎駿不是神,意雖如此,可當我們長大後,再去觀看《風之谷》時,動畫裡一般意義上的兒童娛樂退卻了,取而代之的是隱隱作痛的憤怒。

在娜烏西卡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宮崎駿的獨立、自由和懷疑精神。同時,我們也看到獨裁者的暗流湧動。

這一點上,漫畫裡更為明顯。一方面,宮崎駿覺得自己能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力不能及時,毀滅又成最好的選擇。

早期的電影皆如此,不同立場,不斷變幻,不知道宮崎駿站在哪邊。

《天空之城》裡,男主與反派對找尋家園一樣充滿激情,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拯救。

宮崎駿,後繼無人

《天空之城》

《幽靈公主》裡,矛盾分立成兩派。一邊是“充滿泥巴味兒”的中古鄉村,一邊是與之獨立的現代化的鍊鐵村落。

正反派激烈衝突。可是,正派靠著古樸讓人類世界更美好;反派建工廠,讓女人們有了工作,每天開開心心地上班,也是朝著美好的目標前進。

宮崎駿,後繼無人

《幽靈公主》

矛盾的結合,說不清道不明的哲學氣質,本該讓宮崎駿充滿吸引力,成為同時具有藝術天才與哲學家氣質的人。

就像擁有眾多女友的畢加索。但他沒有。

為什麼不是“畢加索”

畢加索有句名言,我想做個畫家,沒想到成了畢加索。這句話用在宮崎駿身上也完全適合。

我們可以說,宮崎駿本來只想娛樂他人,卻因拗不過早已定型的自我,意外拔高了動畫的高度。

他是幸運的,非但沒有讓“泥巴味兒”焉聲息鼓,還讓它成為一種專屬“吉卜力”的美學風格,關鍵是,觀眾還特願意買單。

《風之谷》在1984年就取得了近六億日元的好成績;

《魔女宅急便》與《紅豬》體量相當,都在20億以內;

立場複雜到令人驚異的《幽靈公主》以超凡脫俗的193億(13億人民幣)收官;

《千與千尋》更是藝術與商業上的雙料冠軍,票房上橫掃308億日元,奧斯卡剛剛設立長篇動畫獎,就被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

這麼看來,宮崎駿的人生是個充滿陳詞濫調的雞湯勵志故事了?

若真的如此,去年重映的《龍貓》就不會有人問津,今年6月重映的《千與千尋》就不會有任何票房。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宮崎駿,後繼無人

▲1958年,“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上映

18歲以前,宮崎駿常躲在房間裡咿呀亂叫,以此來發洩痛苦。看完《白蛇傳》的那一夜,他瞬間恢復了理智。他發覺自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異常清醒地倒在了桌爐邊,充滿感激地哭了一整晚。

沒等過夜,他就確定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他想要做動畫,他希望動畫的存在意義更為明確。

不為別的,就是做它該做的,完成它的使命:把所有在現實中感到的痛苦留在熒幕前,給人們一個緩衝的機會,重新肯定自己,重新確定面對現實的力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79年,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主角魯邦三世,江洋大盜,十分風流,能同時搞掂兩個女朋友。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宮崎駿是深沉的,嚴肅的,甚至可以說是虔誠的。迪士尼的動畫於他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褻瀆了觀眾,魯邦三世更是道德認同的下限了。

於是,拗不過自身童趣內心的宮崎駿,最後做出了一部夾雜著吉卜力風格的童話式的成人電影。

技術上的標準都達到了,只是魯邦三世不像魯邦三世了,更像解甲歸田的好萊塢殺手:愛過許多女人,最終選擇了最單純的那一個孤獨終老。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藝術成就倒是有了,只是結果悲慘了點,票房暴跌,名譽受損,五年內無人再伸橄欖枝。大家都說,“有股子爛泥巴味兒”。

好在,動畫世界的五年不算太長,對於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這條路,更算不得什麼。

1984年,宮崎駿延續了“爛泥巴味兒”的風格,推出了《風之谷》

這部電影是在吉卜力成立之後拍攝的,所以,宮崎駿可以拋開幾乎所有商業的考量,摒棄所有與內心相沖突的大眾流行,任憑想象力自由馳騁,直到安靜與平和地降落在內心深處。

宮崎駿,後繼無人

《風之谷》

宮崎駿不是神,意雖如此,可當我們長大後,再去觀看《風之谷》時,動畫裡一般意義上的兒童娛樂退卻了,取而代之的是隱隱作痛的憤怒。

在娜烏西卡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宮崎駿的獨立、自由和懷疑精神。同時,我們也看到獨裁者的暗流湧動。

這一點上,漫畫裡更為明顯。一方面,宮崎駿覺得自己能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力不能及時,毀滅又成最好的選擇。

早期的電影皆如此,不同立場,不斷變幻,不知道宮崎駿站在哪邊。

《天空之城》裡,男主與反派對找尋家園一樣充滿激情,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拯救。

宮崎駿,後繼無人

《天空之城》

《幽靈公主》裡,矛盾分立成兩派。一邊是“充滿泥巴味兒”的中古鄉村,一邊是與之獨立的現代化的鍊鐵村落。

正反派激烈衝突。可是,正派靠著古樸讓人類世界更美好;反派建工廠,讓女人們有了工作,每天開開心心地上班,也是朝著美好的目標前進。

宮崎駿,後繼無人

《幽靈公主》

矛盾的結合,說不清道不明的哲學氣質,本該讓宮崎駿充滿吸引力,成為同時具有藝術天才與哲學家氣質的人。

就像擁有眾多女友的畢加索。但他沒有。

為什麼不是“畢加索”

畢加索有句名言,我想做個畫家,沒想到成了畢加索。這句話用在宮崎駿身上也完全適合。

我們可以說,宮崎駿本來只想娛樂他人,卻因拗不過早已定型的自我,意外拔高了動畫的高度。

他是幸運的,非但沒有讓“泥巴味兒”焉聲息鼓,還讓它成為一種專屬“吉卜力”的美學風格,關鍵是,觀眾還特願意買單。

《風之谷》在1984年就取得了近六億日元的好成績;

《魔女宅急便》與《紅豬》體量相當,都在20億以內;

立場複雜到令人驚異的《幽靈公主》以超凡脫俗的193億(13億人民幣)收官;

《千與千尋》更是藝術與商業上的雙料冠軍,票房上橫掃308億日元,奧斯卡剛剛設立長篇動畫獎,就被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

這麼看來,宮崎駿的人生是個充滿陳詞濫調的雞湯勵志故事了?

若真的如此,去年重映的《龍貓》就不會有人問津,今年6月重映的《千與千尋》就不會有任何票房。

宮崎駿,後繼無人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宮崎駿與大兒子不合。兒子拼命想要證明自己,事實卻推翻了他的理想。

而宮崎駿這個老子動不動就放狠話打擊,搞得兒子現在只能在認命與不認命之間像幽靈一樣裹足不前。

必須這麼殘酷嗎?

很多評論都喜歡將之吹捧為“暴君風格”、“藝術家必要的偏執”,彷彿唯有如此,才能與押井守庵野秀明高畑勳等高階對手一起手牽手肩並肩成為神。

77歲的宮崎駿,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越發靠近年輕人一代追捧的治癒味道,卻恰好能說明他能成為“暴君”的最大原因。

如果你足夠理解宮崎駿就會發現,靠近並非推翻過去,併入流行。宮崎駿的選擇更深刻。

他曾評價原著帶來的啟發:“無論處在多麼艱難的時代或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他創作的動力,正是來自這一生在奮鬥中不斷精進手藝並幸運地獲得諸多成就的自信。這種自信,反過來激勵著他:去吧,去完成不可能任務。別人需要自然的氧氣,而你可以製造氧氣。

"

多維視角下的宮崎駿

2013年,動畫電影《起風了》上映,帶著鮮明的宮崎駿的印記。

主角原型是二戰中零式戰機的研發者堀越二郎,但在宮崎駿筆下,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處理起內心掙扎時卻採取了某種類似自我催眠的態度。

似乎他創造的飛機是藝術品,用於戰爭是因為意外和不得已。

宮崎駿,後繼無人

不可避免的,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打上“美化戰爭”的標籤。

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電影。可是,2013年,全民討論的風氣還沒形成,之後宮崎駿宣佈退休,又讓《起風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晉級成了“最後的經典”殿堂中的一員,帶著一層厚厚的濾鏡。

熟悉他的粉絲知道,這不過是他無數次“跳票”中的一次。意料之中,他復出了。

宮崎駿的新作已經在三年前悄悄提檔,名為《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部作品改編自兒童文學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連載的同名小說,主線是一個孩子經歷了思想的歷練,最終確認了人之為人的價值。

據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透露:“從現在開始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吧,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

宮崎駿,後繼無人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看似新潮,但在思想上與《起風了》一脈相承。探索,探索,再探索,紮根於熟悉的領域,面朝整個世界。

那麼,它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日本,一個小清新風格大行其道的國家。放眼望去,沒有什麼地方比吉卜力工作室更小清新的地方了。

室外,白色的牆面上綴滿了爬山虎,貓慵懶地躺在木桌上,左右翻著它的身體,心情好了,便四處晃悠,款步於工作室內。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早上十點,吉卜力的員工都來了,宮崎駿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同時奮筆疾書。過了一會兒,廣播體操的聲音響起,幾十號人同時起立,開始抬手運動。

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給予觀眾某種特定的視角,在吉卜力這個地方,人們的工作是最有趣的,工作的環境是最童話的。

帶頭大哥宮崎駿,總是溫和多過嚴厲,最喜歡的就是縮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企圖從乏味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進入動畫的神域。

宮崎駿,後繼無人

無論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電視採訪的導演,似乎總是努力營造這樣一種氣氛:為動畫事業奮鬥的人們是最幸運的。

然而,世界有晝夜之別,藝術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第二季第七集就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劇中,象徵著宮崎駿的創作者,成了別人精神崩潰的暴君。

他揮舞著壓力的皮鞭,嘴裡說著諸如“在我看來,你們統統沒有才能,一個個都是笨蛋”之類的話,甚至,在被下屬以精神虐待告上法庭之後,變本加厲。

宮崎駿,後繼無人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最後下屬不得不被說服,涕淚橫流地現場提筆開畫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用。這是電視劇裡的暴君,現實中呢?

現實更加殘酷。

壓力讓人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1984年《風之谷》上映,畫出最具靈性的巨神兵的庵野秀明離開了。

2002年《貓的報恩》之後,森田宏幸導演立刻倒戈押井守。

2003年《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的作畫總監安藤雅司轉頭今敏麾下。今敏去世後,他更是一去不返,與新海誠合作,以《你的名字》重振江湖。

2014年,新人導演米林宏昌憑藉《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剛剛舉起吉卜力新一代動畫大師的大旗,再次選擇離去。

中堅力量,一點點抽空了吉卜力。

你可能會說,有人走,也有人留呀。這裡正好有個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近藤喜文。

新人,工作狂,理想主義者,更是1995年《側耳傾聽》的導演。他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常常伏案到深夜。身體發出警告,醫生嚴厲制止,也沒能阻止他非凡的努力。結果,過勞而死。

對宮崎駿來說,這個世界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吉卜力自身,其他藝術創作疆域以及殘酷的現實。

就是因為三者的同時存在,他才有機會站在了命運的風暴中,任由其塑造自己的心智,告訴自己該成為怎樣的人,並用半生歲月將自己打磨成他人的暴君。同時也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宮崎駿,後繼無人

狂風暴雨的童年

“要是早生一會兒的話,我大概會成為一個軍國少年。”

1998年7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免費雜誌《熱風》上寫道。這一期雜誌很特別,它包含了“修改憲法”特輯。吉卜力的頂級中流砥柱們,都在上頭髮表了散文。目的只有一個:反抗戰爭

當然,如此堅定的立場,並非說明宮崎駿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二戰結束的那年,他大概四五歲,能聞見戰爭的氣息,靠著蓬勃的想象力去構建身臨其境的體驗,但他無法真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那麼,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反抗過去的自己。反抗那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受益者的自己。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比起大多數流離失所的“螢火蟲之墓”式的少年,他是幸運的。有個疼愛他的媽媽,有個能賺錢養活全家的爸爸。

宮崎駿,後繼無人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結

人不可能永遠無知,尤其是宮崎駿。他太敏感了,太聰明瞭,很早就知道家裡因何故優於他人,也因此更早地陷入無法避免的痛苦與矛盾裡。

6歲時,母親病倒了,長期臥床,從一個活潑好動的人變成了連翻身都要別人幫扶的軀體,美好的話語再也無法從她嘴裡脫口而出,取而代之的是那句嚇人的“人類無可救藥了”。

父親屢次公開聲稱他討厭戰爭,一刻都不想出現在戰場上,卻屢次拜倒在發戰爭橫財的誘惑上,並且成功地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還不算什麼。

讓宮崎駿身心俱疲的,是戰後家裡人談論戰爭的態度。這讓他對戰爭的想象更私人化了。

戰爭不僅讓人間變成煉獄,還讓有靈魂的人成為行屍走肉。尤其是父親,被自己不知廉恥的商業頭腦搞得神魂顛倒,自信心爆棚,沒事就擠在女人堆裡逍遙。

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戰爭也應當受到批判。真實體驗的缺失,使宮崎駿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懷疑慢慢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崩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不可調和,讓他覺得他是錯誤的人與事共同扭曲的產物。

“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我變成了一個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甚至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

痛苦,掙扎,自卑感深深扎進了宮崎駿的心裡。

“救命稻草”動畫世界

1958年,宮崎駿遇見改變一生的彩色動畫《白蛇傳》

或許是戰爭本身,或許是家人對待戰爭的極端態度,宮崎駿對改編自中國古代傳奇的《白蛇傳》一見傾心。彷彿那是天堂的光,純淨,簡單。

宮崎駿,後繼無人

▲1958年,“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上映

18歲以前,宮崎駿常躲在房間裡咿呀亂叫,以此來發洩痛苦。看完《白蛇傳》的那一夜,他瞬間恢復了理智。他發覺自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異常清醒地倒在了桌爐邊,充滿感激地哭了一整晚。

沒等過夜,他就確定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他想要做動畫,他希望動畫的存在意義更為明確。

不為別的,就是做它該做的,完成它的使命:把所有在現實中感到的痛苦留在熒幕前,給人們一個緩衝的機會,重新肯定自己,重新確定面對現實的力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979年,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主角魯邦三世,江洋大盜,十分風流,能同時搞掂兩個女朋友。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宮崎駿是深沉的,嚴肅的,甚至可以說是虔誠的。迪士尼的動畫於他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褻瀆了觀眾,魯邦三世更是道德認同的下限了。

於是,拗不過自身童趣內心的宮崎駿,最後做出了一部夾雜著吉卜力風格的童話式的成人電影。

技術上的標準都達到了,只是魯邦三世不像魯邦三世了,更像解甲歸田的好萊塢殺手:愛過許多女人,最終選擇了最單純的那一個孤獨終老。

宮崎駿,後繼無人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藝術成就倒是有了,只是結果悲慘了點,票房暴跌,名譽受損,五年內無人再伸橄欖枝。大家都說,“有股子爛泥巴味兒”。

好在,動畫世界的五年不算太長,對於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這條路,更算不得什麼。

1984年,宮崎駿延續了“爛泥巴味兒”的風格,推出了《風之谷》

這部電影是在吉卜力成立之後拍攝的,所以,宮崎駿可以拋開幾乎所有商業的考量,摒棄所有與內心相沖突的大眾流行,任憑想象力自由馳騁,直到安靜與平和地降落在內心深處。

宮崎駿,後繼無人

《風之谷》

宮崎駿不是神,意雖如此,可當我們長大後,再去觀看《風之谷》時,動畫裡一般意義上的兒童娛樂退卻了,取而代之的是隱隱作痛的憤怒。

在娜烏西卡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宮崎駿的獨立、自由和懷疑精神。同時,我們也看到獨裁者的暗流湧動。

這一點上,漫畫裡更為明顯。一方面,宮崎駿覺得自己能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力不能及時,毀滅又成最好的選擇。

早期的電影皆如此,不同立場,不斷變幻,不知道宮崎駿站在哪邊。

《天空之城》裡,男主與反派對找尋家園一樣充滿激情,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拯救。

宮崎駿,後繼無人

《天空之城》

《幽靈公主》裡,矛盾分立成兩派。一邊是“充滿泥巴味兒”的中古鄉村,一邊是與之獨立的現代化的鍊鐵村落。

正反派激烈衝突。可是,正派靠著古樸讓人類世界更美好;反派建工廠,讓女人們有了工作,每天開開心心地上班,也是朝著美好的目標前進。

宮崎駿,後繼無人

《幽靈公主》

矛盾的結合,說不清道不明的哲學氣質,本該讓宮崎駿充滿吸引力,成為同時具有藝術天才與哲學家氣質的人。

就像擁有眾多女友的畢加索。但他沒有。

為什麼不是“畢加索”

畢加索有句名言,我想做個畫家,沒想到成了畢加索。這句話用在宮崎駿身上也完全適合。

我們可以說,宮崎駿本來只想娛樂他人,卻因拗不過早已定型的自我,意外拔高了動畫的高度。

他是幸運的,非但沒有讓“泥巴味兒”焉聲息鼓,還讓它成為一種專屬“吉卜力”的美學風格,關鍵是,觀眾還特願意買單。

《風之谷》在1984年就取得了近六億日元的好成績;

《魔女宅急便》與《紅豬》體量相當,都在20億以內;

立場複雜到令人驚異的《幽靈公主》以超凡脫俗的193億(13億人民幣)收官;

《千與千尋》更是藝術與商業上的雙料冠軍,票房上橫掃308億日元,奧斯卡剛剛設立長篇動畫獎,就被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

這麼看來,宮崎駿的人生是個充滿陳詞濫調的雞湯勵志故事了?

若真的如此,去年重映的《龍貓》就不會有人問津,今年6月重映的《千與千尋》就不會有任何票房。

宮崎駿,後繼無人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宮崎駿與大兒子不合。兒子拼命想要證明自己,事實卻推翻了他的理想。

而宮崎駿這個老子動不動就放狠話打擊,搞得兒子現在只能在認命與不認命之間像幽靈一樣裹足不前。

必須這麼殘酷嗎?

很多評論都喜歡將之吹捧為“暴君風格”、“藝術家必要的偏執”,彷彿唯有如此,才能與押井守庵野秀明高畑勳等高階對手一起手牽手肩並肩成為神。

77歲的宮崎駿,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越發靠近年輕人一代追捧的治癒味道,卻恰好能說明他能成為“暴君”的最大原因。

如果你足夠理解宮崎駿就會發現,靠近並非推翻過去,併入流行。宮崎駿的選擇更深刻。

他曾評價原著帶來的啟發:“無論處在多麼艱難的時代或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他創作的動力,正是來自這一生在奮鬥中不斷精進手藝並幸運地獲得諸多成就的自信。這種自信,反過來激勵著他:去吧,去完成不可能任務。別人需要自然的氧氣,而你可以製造氧氣。

宮崎駿,後繼無人

於是,職人、暴君、天才或者任何一種標籤來於宮崎駿來說,都成了貶低。

他為動畫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拔高動畫的地位或撈更多的票房,而是為了讓動畫成為他自己,打上那個叫做“宮崎駿”的人的烙印,讓本已享譽全球的日本動畫快馬加鞭跟上自己的腳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