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希希,白玉蘭獎讓行業人心存敬畏

作者 | 方雁橙

和白玉蘭獎的“緣分”

作為今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評委會主席,高希希說自己欣喜中伴隨著忐忑。

高希希和白玉蘭獎的緣分由來已久。早在12年前他憑藉《新上海灘》提名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導演獎,此後他又憑藉《紙醉金迷》《三國》再次獲得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導演獎的提名。

專訪高希希,白玉蘭獎讓行業人心存敬畏

和前幾次不同的是,這次他是以白玉蘭獎評委主席的身份參與。身份的轉變多少會帶來一些心態上的轉變,“其實把我架在這,心裡有點找不到北,但又不想耽誤這件事,這是我內心的一種感覺。”

他也會因為這個身份有一些擔憂,“我擔心的是同行們會有一些誤讀,你當所謂的主席了,我們都是好朋友,能不能照顧照顧啊。”

但高希希坦言他喜歡白玉蘭獎,正是因為它的公平、公開、公正。“我覺得對這一點,我有一種特別的敬畏感。”

25年來,高希希也在關注白玉蘭獎的變化,並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其中。給他比較直觀的感受是,白玉蘭獎的評選標準在不斷提高,“嚴格意義上說是在不斷地改進,確確實實是越來越好。”

特別是近幾年入圍白玉蘭獎的作品類型更加多元,題材更豐富。這也是他喜歡白玉蘭獎的原因之一。“作品的多樣性是很重要的一點,不排斥任何優秀的作品,只要優秀,都可能出現在白玉蘭獎的提名裡。”

在他看來未來白玉蘭獎的評選標準會更優化。“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個類型的評獎活動,只憑個人主觀判斷的評獎標準會逐漸地消失。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可以更加準確反映觀眾的心聲。”

專訪高希希,白玉蘭獎讓行業人心存敬畏

白玉蘭獎一直在優化升級

高希希坦言此次入圍白玉蘭獎的作品經過了多重考核,“我們外圍的幾百個評委,做了大量的工作。把觀眾反饋的數據,電視臺和網絡播出數據統統融合在一起,進行二輪打分。再把篩選出來的作品進行三輪打分。”

最終入圍的作品是在觀眾反饋的數據基礎上,結合幾百位導演、製片人等行業人士的精心篩選,結合每個人對作品評判,精心地去研究,最後歸納到專業的數據統計機構。“所以這一塊所謂的公正和公開一目瞭然,非常像艾美獎之前它的那個工作的程序和過程。這個流程非常好。既代表了行業專業人士對作品的評判標準,同時也把觀眾、市場的反饋融在了一塊。”

專訪高希希,白玉蘭獎讓行業人心存敬畏

高希希說大家會為自己認可的作品據理力爭“大家肯定會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黃志忠老師剛剛說,‘我一定會據理力爭’。但他據理力爭他只有一票,我據理力爭我也只有一票。你把自己的態度和反映出來,最後還是會以少數服從多數。”

而今年白玉蘭獎也首次對編劇類獎項進行了原創和改編的區分,“進一步提升了獎項的覆蓋面、公信力及科學性。”

高希希認為這種變化其實跟時代發展有關。近年來一直在提倡和鼓勵原創,但現在很多作品都是在小說基礎上進行改編。用他的話說改編作品和自己吭哧吭哧寫出來的原創作品,在創作結構、創作力度和創作方式上是不一樣的,這也是讓很多作者感到困惑的問題。

“所以在這種兩難的結構裡,總局也好,領導也好,他們覺得那我們乾脆再設立一個相對公平的獎項。如果是原創的優秀的作品,就讓它呈現出來,讓觀眾看到它是原創的,如果是通過小說改編優秀作品也呈現出來,也讓編劇的辛勤勞動得到認可。”

專訪高希希,白玉蘭獎讓行業人心存敬畏

包括去年增加的美術和攝影技術獎項,也是為了白玉蘭獎的評選更加公平公正,鼓勵不同工種的影視從業者,“因為一部作品,是靠一個團隊的力量共同完成的,並不是某一個導演、編劇或演員就能把作品撐起來。如果編劇、導演完成得非常好,攝影、道具、場景非常差,它照樣成不了優秀的作品。”

創作氛圍需要回歸

關於近些年觀眾對諸如“職場劇不職場”、“行業劇不行業”的爭議,高希希認為和創作者不無關係,尤其是導演,“如果你對作品要表現的生活很陌生,怎麼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其實我覺得演員都是背鍋的,首先譴責的就應該是導演,因為你是二度創作的主要把控人。”

在他看來現實題材作品難拍的原因也在於,因為要表現觀眾熟悉的生活,稍微有些虛改,觀眾就不會買賬,“我身邊的人不是這麼生活的,觀眾會距你於千里之外。為什麼老強調觀眾是‘上帝’?他確確實實是‘上帝’,他不看你的東西你不就了白忙活了嗎?這個很重要的。”

這兩年隨著選秀類節目的盛行,很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年輕藝人在電視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高希希看來這種現象同樣與導演不無關係。“你要妥協,就要承受因為妥協帶來的後果。不能說每個人都事不關己,老闆讓我用的,那你就別去做這個事,別去當導演。否則就要對這個事負責。因為作品呈現出來人家會說這是這個導演的作品,你對自己的作品都不負責,那你別幹這行。”

專訪高希希,白玉蘭獎讓行業人心存敬畏

“其實是一個雙向責任”導演堅持自己的原則,青年演員來也要提升專業素養。“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怪任何一方都不太公正,拍一部電影或拍電視劇,不是說你一拍腦門子就可以拍的,它有方方面面的結構關係。有投資人、出品方、導演,各個方面都要去協調。”

他認為無論是編劇、導演還是演員,相互之間需要有合理有效的溝通機制。但前些年,由於行業風氣比較浮躁,“很多作品匆匆開機,把這些環節都取掉了。前段時間,我看了一些視頻,被國外有一些團隊的創作態度感動了。他們每一集所有主創在一起圍讀劇本。”他認為這種工程不論是對編劇,還是導演、演員都是一種提升,也是對作品本身的提升。

專訪高希希,白玉蘭獎讓行業人心存敬畏

“以前我們也有這種(創作氛圍),現在很少有劇組這樣去做了。所以我想堅持一點,從我現在這個劇組開始,必須開始讀(圍讀劇本)。”目的就是讓創作者之間形成一種有效的討論機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結構和創作態度,編劇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所以這種融洽的創作氛圍,可能對未來的作品呈現會有幫助。”

另外,在他看來網生內容的迅速發展,對傳統電視劇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但通過磨合和適應,已經找到了一種合適的“共生”模式。尤其是隨著用戶收看習慣的改變,臺網聯動趨勢不斷強化,大視頻網站紛紛與傳統媒體進行深度合作。

前幾年不管是業內還是大眾對網劇和電視劇會有不同的評判標準,現在兩者之間的界限越來越融合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電視劇開始擁抱年輕觀眾,網劇從原來依賴IP、流量明星,開始注重內容和題材,注重對同類題材的垂直深耕,開始啟用新演員,研發新模式。

“經典作品歷久彌新,幾十年過去了觀眾還在談論它。創作者嚴謹的創作態度,精益求精的創作風格,很重要。”事實上,創作者和作品是相互成就的,你的態度創作都將會呈現在作品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