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

前言

關於高適的律詩,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評價頗高: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在七言律詩這個範疇裡,胡震亨認為高適和王孟岑參都是盛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不過另一位詩評家胡應麟就不這樣看,他認為高適的詩最佳處在其歌行體和五律,七律已經墮入中唐之風。

還有人批評高適和岑參:”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作詩如同“活板印刷”一樣,簡單說,就是公式化。

在學習高適的律詩以前,我們先看一下高適的生平,然後再討論下,古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一、高適其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他的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的名將,封平原郡開國公。到了父親這一代, 家道中落,高適小時候家裡就比較貧困了。開元23年參加科舉落第(他的好友李頎在那一年及第)。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高適見到了杜甫和被賜金放還的李白,三人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間客遊。

高適客居樑、宋間時,被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時任宋州刺史,傳說被王維頂替掉狀元的那位)注意到,舉薦“有道科”,授封丘尉。這一年是天寶八載(749),他已經快50歲了。但是高適的這個小官做得並不舒心,從他的《封丘作》可以看出來: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做這種小吏,每天忙著“拜迎長官”、“鞭撻黎庶”確實難堪,既然感到“心欲碎”、“令人悲”,於是就懷念起隱居的陶淵明和梅福來,最後高適還是決定辭官不做了。

五十得官並不容易,辭官也不容易。這首《封丘作》中的狂傲之氣得到了蘇軾的欣賞, 東坡先生還特意寫過一首詩用了高適的典故,《去杭十五年復遊西湖用歐陽察判韻》: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還従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詩中提到的高常侍就是後來青雲直上的高適。高適後來跟隨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被擒,高適有幸見到唐玄宗並受到賞識,後轉任侍御史,擢諫議大夫。

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時,唐軍平叛的首領就是高適。平定了永王以後,高適先後出任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763年,高適任西川節度使。764年,朝廷命嚴武接替高適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高適回長安做了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去世。

"

前言

關於高適的律詩,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評價頗高: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在七言律詩這個範疇裡,胡震亨認為高適和王孟岑參都是盛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不過另一位詩評家胡應麟就不這樣看,他認為高適的詩最佳處在其歌行體和五律,七律已經墮入中唐之風。

還有人批評高適和岑參:”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作詩如同“活板印刷”一樣,簡單說,就是公式化。

在學習高適的律詩以前,我們先看一下高適的生平,然後再討論下,古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一、高適其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他的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的名將,封平原郡開國公。到了父親這一代, 家道中落,高適小時候家裡就比較貧困了。開元23年參加科舉落第(他的好友李頎在那一年及第)。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高適見到了杜甫和被賜金放還的李白,三人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間客遊。

高適客居樑、宋間時,被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時任宋州刺史,傳說被王維頂替掉狀元的那位)注意到,舉薦“有道科”,授封丘尉。這一年是天寶八載(749),他已經快50歲了。但是高適的這個小官做得並不舒心,從他的《封丘作》可以看出來: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做這種小吏,每天忙著“拜迎長官”、“鞭撻黎庶”確實難堪,既然感到“心欲碎”、“令人悲”,於是就懷念起隱居的陶淵明和梅福來,最後高適還是決定辭官不做了。

五十得官並不容易,辭官也不容易。這首《封丘作》中的狂傲之氣得到了蘇軾的欣賞, 東坡先生還特意寫過一首詩用了高適的典故,《去杭十五年復遊西湖用歐陽察判韻》: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還従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詩中提到的高常侍就是後來青雲直上的高適。高適後來跟隨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被擒,高適有幸見到唐玄宗並受到賞識,後轉任侍御史,擢諫議大夫。

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時,唐軍平叛的首領就是高適。平定了永王以後,高適先後出任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763年,高適任西川節度使。764年,朝廷命嚴武接替高適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高適回長安做了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去世。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二、高適與李白杜甫

當年一起客遊樑宋的三位好友,後來漸漸變得親疏不同。上面說過,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後,被認定為叛亂,平叛的唐軍首領就是高適。李白被下獄後,曾經寫過一首詩給高適,詩序中說:

餘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餘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云: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但是據說李白被定罪時,高適並不念舊情,還是郭子儀說情李白才被輕判至夜郎流放。這首詩中寫到”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李白和高適的友誼之船似乎已經翻了。

高適接任蜀州刺史的時候,杜甫還去看望過他,高適事後寫過一首詩給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可見二人雖然地位懸殊,但是關係一直不錯。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杜甫所依附的嚴武接替高適鎮蜀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杜甫原本準備去找高適,沒想到不久高適也去世了,杜甫還寫過一首《聞高常侍亡 》: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檻折,哭友白雲長。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

假如高適的生命再長几年,也許杜甫不至於死在顛沛流離之中。

"

前言

關於高適的律詩,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評價頗高: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在七言律詩這個範疇裡,胡震亨認為高適和王孟岑參都是盛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不過另一位詩評家胡應麟就不這樣看,他認為高適的詩最佳處在其歌行體和五律,七律已經墮入中唐之風。

還有人批評高適和岑參:”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作詩如同“活板印刷”一樣,簡單說,就是公式化。

在學習高適的律詩以前,我們先看一下高適的生平,然後再討論下,古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一、高適其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他的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的名將,封平原郡開國公。到了父親這一代, 家道中落,高適小時候家裡就比較貧困了。開元23年參加科舉落第(他的好友李頎在那一年及第)。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高適見到了杜甫和被賜金放還的李白,三人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間客遊。

高適客居樑、宋間時,被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時任宋州刺史,傳說被王維頂替掉狀元的那位)注意到,舉薦“有道科”,授封丘尉。這一年是天寶八載(749),他已經快50歲了。但是高適的這個小官做得並不舒心,從他的《封丘作》可以看出來: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做這種小吏,每天忙著“拜迎長官”、“鞭撻黎庶”確實難堪,既然感到“心欲碎”、“令人悲”,於是就懷念起隱居的陶淵明和梅福來,最後高適還是決定辭官不做了。

五十得官並不容易,辭官也不容易。這首《封丘作》中的狂傲之氣得到了蘇軾的欣賞, 東坡先生還特意寫過一首詩用了高適的典故,《去杭十五年復遊西湖用歐陽察判韻》: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還従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詩中提到的高常侍就是後來青雲直上的高適。高適後來跟隨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被擒,高適有幸見到唐玄宗並受到賞識,後轉任侍御史,擢諫議大夫。

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時,唐軍平叛的首領就是高適。平定了永王以後,高適先後出任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763年,高適任西川節度使。764年,朝廷命嚴武接替高適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高適回長安做了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去世。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二、高適與李白杜甫

當年一起客遊樑宋的三位好友,後來漸漸變得親疏不同。上面說過,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後,被認定為叛亂,平叛的唐軍首領就是高適。李白被下獄後,曾經寫過一首詩給高適,詩序中說:

餘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餘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云: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但是據說李白被定罪時,高適並不念舊情,還是郭子儀說情李白才被輕判至夜郎流放。這首詩中寫到”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李白和高適的友誼之船似乎已經翻了。

高適接任蜀州刺史的時候,杜甫還去看望過他,高適事後寫過一首詩給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可見二人雖然地位懸殊,但是關係一直不錯。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杜甫所依附的嚴武接替高適鎮蜀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杜甫原本準備去找高適,沒想到不久高適也去世了,杜甫還寫過一首《聞高常侍亡 》: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檻折,哭友白雲長。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

假如高適的生命再長几年,也許杜甫不至於死在顛沛流離之中。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三、高適年五十始學詩?

《苕溪漁隱叢話》轉錄《東觀餘論》說高適五十才開始學詩,這種說法在其他詩話中也見過:

高適年五十始學詩,亦遂名家,非才本絕人,莫能爾也。

在高適五十以前已經詩名遠播了,否則也不會被張九皋舉薦,相信李白杜甫也和他玩不到一起。唐人薛用弱《集異記》還記載了這個著名旗亭賽詩的故事: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乃曰‘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尋又一伶謳曰:‘開篋淚沾衣,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集異記》是唐德宗貞元前後薛用弱所作,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是直到今天都如雷貫耳的名字。按照薛用弱的說法,開元年間,這三個人就很有名了。

高適以邊塞詩出名,他的很多作品也寫於五十歲以前。《舊唐書》中記載高適二十歲才開始重視學詩:

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

因為科舉的原因,唐人不學詩如同今天學生不學英語差不多,所以說二十以前不學詩可能是對於作官沒有興趣吧。韋應物作官是”門蔭補右千牛“,韋應物可以憑藉祖先功勳做官,高適可沒有這個條件。要想作官或者有發展前途,讀書人還是要去考進士的,考進士必須學格律詩。

"

前言

關於高適的律詩,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評價頗高: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在七言律詩這個範疇裡,胡震亨認為高適和王孟岑參都是盛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不過另一位詩評家胡應麟就不這樣看,他認為高適的詩最佳處在其歌行體和五律,七律已經墮入中唐之風。

還有人批評高適和岑參:”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作詩如同“活板印刷”一樣,簡單說,就是公式化。

在學習高適的律詩以前,我們先看一下高適的生平,然後再討論下,古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一、高適其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他的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的名將,封平原郡開國公。到了父親這一代, 家道中落,高適小時候家裡就比較貧困了。開元23年參加科舉落第(他的好友李頎在那一年及第)。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高適見到了杜甫和被賜金放還的李白,三人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間客遊。

高適客居樑、宋間時,被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時任宋州刺史,傳說被王維頂替掉狀元的那位)注意到,舉薦“有道科”,授封丘尉。這一年是天寶八載(749),他已經快50歲了。但是高適的這個小官做得並不舒心,從他的《封丘作》可以看出來: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做這種小吏,每天忙著“拜迎長官”、“鞭撻黎庶”確實難堪,既然感到“心欲碎”、“令人悲”,於是就懷念起隱居的陶淵明和梅福來,最後高適還是決定辭官不做了。

五十得官並不容易,辭官也不容易。這首《封丘作》中的狂傲之氣得到了蘇軾的欣賞, 東坡先生還特意寫過一首詩用了高適的典故,《去杭十五年復遊西湖用歐陽察判韻》: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還従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詩中提到的高常侍就是後來青雲直上的高適。高適後來跟隨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被擒,高適有幸見到唐玄宗並受到賞識,後轉任侍御史,擢諫議大夫。

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時,唐軍平叛的首領就是高適。平定了永王以後,高適先後出任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763年,高適任西川節度使。764年,朝廷命嚴武接替高適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高適回長安做了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去世。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二、高適與李白杜甫

當年一起客遊樑宋的三位好友,後來漸漸變得親疏不同。上面說過,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後,被認定為叛亂,平叛的唐軍首領就是高適。李白被下獄後,曾經寫過一首詩給高適,詩序中說:

餘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餘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云: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但是據說李白被定罪時,高適並不念舊情,還是郭子儀說情李白才被輕判至夜郎流放。這首詩中寫到”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李白和高適的友誼之船似乎已經翻了。

高適接任蜀州刺史的時候,杜甫還去看望過他,高適事後寫過一首詩給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可見二人雖然地位懸殊,但是關係一直不錯。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杜甫所依附的嚴武接替高適鎮蜀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杜甫原本準備去找高適,沒想到不久高適也去世了,杜甫還寫過一首《聞高常侍亡 》: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檻折,哭友白雲長。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

假如高適的生命再長几年,也許杜甫不至於死在顛沛流離之中。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三、高適年五十始學詩?

《苕溪漁隱叢話》轉錄《東觀餘論》說高適五十才開始學詩,這種說法在其他詩話中也見過:

高適年五十始學詩,亦遂名家,非才本絕人,莫能爾也。

在高適五十以前已經詩名遠播了,否則也不會被張九皋舉薦,相信李白杜甫也和他玩不到一起。唐人薛用弱《集異記》還記載了這個著名旗亭賽詩的故事: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乃曰‘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尋又一伶謳曰:‘開篋淚沾衣,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集異記》是唐德宗貞元前後薛用弱所作,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是直到今天都如雷貫耳的名字。按照薛用弱的說法,開元年間,這三個人就很有名了。

高適以邊塞詩出名,他的很多作品也寫於五十歲以前。《舊唐書》中記載高適二十歲才開始重視學詩:

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

因為科舉的原因,唐人不學詩如同今天學生不學英語差不多,所以說二十以前不學詩可能是對於作官沒有興趣吧。韋應物作官是”門蔭補右千牛“,韋應物可以憑藉祖先功勳做官,高適可沒有這個條件。要想作官或者有發展前途,讀書人還是要去考進士的,考進士必須學格律詩。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四、高適七律 被批評是活板印就

高適的這首《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被人批評太俗氣,套話太多: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元方回《瀛奎律髓》批評說:”中四句指士俗所尚“。如果看不太懂,再看看

葉燮《 原詩》的解釋就明白了: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雲隨馬、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

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後人行笈中攜廣輿 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啟之也。總之以月白、風清、烏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目,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葉燮和方回批評的意思是,高適與岑參兩個人作詩常用套話,用今天的話解釋類似於”公式相聲“。後來的學子帶一本地理書,就可以吟遍天下了。這都是高適岑參帶來的惡劣影響。

岑參的這首詩也可以比較一下,注意今天《奉和相公發益昌》的版本第三聯與古人略有不同:

相國臨戎別帝京,擁麾持節遠橫行。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徵蓋,川柳千條拂去旌。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高適這個作詩的公式就是:地名+月白、風情、烏啼、花落等等。咱們也試一試,例如:秦淮河畔花初落,朱雀橋邊月漸升。又如:夫子廟前明月好,秦淮河上畫舟輕。

岑參的公式是:時間+動詞+地名+主謂賓短語。我們也來試試,例如:朝辭白帝猿啼澗,暮至江陵客憶家。

對於我們學詩者來說,這種公式其實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人句法的變化與套路。古人可以批,我們還是多一點敬畏之心,想學會了再說。

"

前言

關於高適的律詩,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評價頗高: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在七言律詩這個範疇裡,胡震亨認為高適和王孟岑參都是盛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不過另一位詩評家胡應麟就不這樣看,他認為高適的詩最佳處在其歌行體和五律,七律已經墮入中唐之風。

還有人批評高適和岑參:”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作詩如同“活板印刷”一樣,簡單說,就是公式化。

在學習高適的律詩以前,我們先看一下高適的生平,然後再討論下,古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一、高適其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他的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的名將,封平原郡開國公。到了父親這一代, 家道中落,高適小時候家裡就比較貧困了。開元23年參加科舉落第(他的好友李頎在那一年及第)。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高適見到了杜甫和被賜金放還的李白,三人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間客遊。

高適客居樑、宋間時,被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時任宋州刺史,傳說被王維頂替掉狀元的那位)注意到,舉薦“有道科”,授封丘尉。這一年是天寶八載(749),他已經快50歲了。但是高適的這個小官做得並不舒心,從他的《封丘作》可以看出來: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做這種小吏,每天忙著“拜迎長官”、“鞭撻黎庶”確實難堪,既然感到“心欲碎”、“令人悲”,於是就懷念起隱居的陶淵明和梅福來,最後高適還是決定辭官不做了。

五十得官並不容易,辭官也不容易。這首《封丘作》中的狂傲之氣得到了蘇軾的欣賞, 東坡先生還特意寫過一首詩用了高適的典故,《去杭十五年復遊西湖用歐陽察判韻》: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還従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詩中提到的高常侍就是後來青雲直上的高適。高適後來跟隨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被擒,高適有幸見到唐玄宗並受到賞識,後轉任侍御史,擢諫議大夫。

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時,唐軍平叛的首領就是高適。平定了永王以後,高適先後出任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763年,高適任西川節度使。764年,朝廷命嚴武接替高適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高適回長安做了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去世。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二、高適與李白杜甫

當年一起客遊樑宋的三位好友,後來漸漸變得親疏不同。上面說過,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後,被認定為叛亂,平叛的唐軍首領就是高適。李白被下獄後,曾經寫過一首詩給高適,詩序中說:

餘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餘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云: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但是據說李白被定罪時,高適並不念舊情,還是郭子儀說情李白才被輕判至夜郎流放。這首詩中寫到”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李白和高適的友誼之船似乎已經翻了。

高適接任蜀州刺史的時候,杜甫還去看望過他,高適事後寫過一首詩給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可見二人雖然地位懸殊,但是關係一直不錯。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杜甫所依附的嚴武接替高適鎮蜀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杜甫原本準備去找高適,沒想到不久高適也去世了,杜甫還寫過一首《聞高常侍亡 》: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檻折,哭友白雲長。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

假如高適的生命再長几年,也許杜甫不至於死在顛沛流離之中。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三、高適年五十始學詩?

《苕溪漁隱叢話》轉錄《東觀餘論》說高適五十才開始學詩,這種說法在其他詩話中也見過:

高適年五十始學詩,亦遂名家,非才本絕人,莫能爾也。

在高適五十以前已經詩名遠播了,否則也不會被張九皋舉薦,相信李白杜甫也和他玩不到一起。唐人薛用弱《集異記》還記載了這個著名旗亭賽詩的故事: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乃曰‘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尋又一伶謳曰:‘開篋淚沾衣,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集異記》是唐德宗貞元前後薛用弱所作,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是直到今天都如雷貫耳的名字。按照薛用弱的說法,開元年間,這三個人就很有名了。

高適以邊塞詩出名,他的很多作品也寫於五十歲以前。《舊唐書》中記載高適二十歲才開始重視學詩:

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

因為科舉的原因,唐人不學詩如同今天學生不學英語差不多,所以說二十以前不學詩可能是對於作官沒有興趣吧。韋應物作官是”門蔭補右千牛“,韋應物可以憑藉祖先功勳做官,高適可沒有這個條件。要想作官或者有發展前途,讀書人還是要去考進士的,考進士必須學格律詩。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四、高適七律 被批評是活板印就

高適的這首《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被人批評太俗氣,套話太多: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元方回《瀛奎律髓》批評說:”中四句指士俗所尚“。如果看不太懂,再看看

葉燮《 原詩》的解釋就明白了: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雲隨馬、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

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後人行笈中攜廣輿 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啟之也。總之以月白、風清、烏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目,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葉燮和方回批評的意思是,高適與岑參兩個人作詩常用套話,用今天的話解釋類似於”公式相聲“。後來的學子帶一本地理書,就可以吟遍天下了。這都是高適岑參帶來的惡劣影響。

岑參的這首詩也可以比較一下,注意今天《奉和相公發益昌》的版本第三聯與古人略有不同:

相國臨戎別帝京,擁麾持節遠橫行。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徵蓋,川柳千條拂去旌。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高適這個作詩的公式就是:地名+月白、風情、烏啼、花落等等。咱們也試一試,例如:秦淮河畔花初落,朱雀橋邊月漸升。又如:夫子廟前明月好,秦淮河上畫舟輕。

岑參的公式是:時間+動詞+地名+主謂賓短語。我們也來試試,例如:朝辭白帝猿啼澗,暮至江陵客憶家。

對於我們學詩者來說,這種公式其實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人句法的變化與套路。古人可以批,我們還是多一點敬畏之心,想學會了再說。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五、高適五言律 只如說話

高適的詩以其歌行體古風聞名於世,例如《燕歌行》等,他的格律詩雖然有人批評,但是詩評家各有所愛,觀點當然也有褒有貶,各不相同。

例如胡應麟《詩藪》中對高適的五律大加讚賞: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中說高適五律只如說話,但是極煉、極厚:

鍾雲: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並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

我們看一首高適的五律:《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起句對仗,點明送別。頷聯從唐初詩人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化出。頸聯寫李侍御目的地:燕支北,和高適的送別之處:秦城。尾聯是對於好友的期許,莫要因離別而惆悵,此行正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這首五律就如同二人促膝談心一般,正是《唐詩歸》評價的”五言律只如說話“,而且”極煉、極厚、極潤、極活“。頷聯”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非常厚重,頸聯轉景,尾聯”離魂莫惆悵“轉意,都是”活“處。五言詩本就精煉,整首詩圓轉活潤,一氣而下,末句收尾振起。

"

前言

關於高適的律詩,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評價頗高: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在七言律詩這個範疇裡,胡震亨認為高適和王孟岑參都是盛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不過另一位詩評家胡應麟就不這樣看,他認為高適的詩最佳處在其歌行體和五律,七律已經墮入中唐之風。

還有人批評高適和岑參:”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作詩如同“活板印刷”一樣,簡單說,就是公式化。

在學習高適的律詩以前,我們先看一下高適的生平,然後再討論下,古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一、高適其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他的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的名將,封平原郡開國公。到了父親這一代, 家道中落,高適小時候家裡就比較貧困了。開元23年參加科舉落第(他的好友李頎在那一年及第)。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高適見到了杜甫和被賜金放還的李白,三人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間客遊。

高適客居樑、宋間時,被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時任宋州刺史,傳說被王維頂替掉狀元的那位)注意到,舉薦“有道科”,授封丘尉。這一年是天寶八載(749),他已經快50歲了。但是高適的這個小官做得並不舒心,從他的《封丘作》可以看出來: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做這種小吏,每天忙著“拜迎長官”、“鞭撻黎庶”確實難堪,既然感到“心欲碎”、“令人悲”,於是就懷念起隱居的陶淵明和梅福來,最後高適還是決定辭官不做了。

五十得官並不容易,辭官也不容易。這首《封丘作》中的狂傲之氣得到了蘇軾的欣賞, 東坡先生還特意寫過一首詩用了高適的典故,《去杭十五年復遊西湖用歐陽察判韻》: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還従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詩中提到的高常侍就是後來青雲直上的高適。高適後來跟隨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被擒,高適有幸見到唐玄宗並受到賞識,後轉任侍御史,擢諫議大夫。

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時,唐軍平叛的首領就是高適。平定了永王以後,高適先後出任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763年,高適任西川節度使。764年,朝廷命嚴武接替高適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高適回長安做了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去世。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二、高適與李白杜甫

當年一起客遊樑宋的三位好友,後來漸漸變得親疏不同。上面說過,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後,被認定為叛亂,平叛的唐軍首領就是高適。李白被下獄後,曾經寫過一首詩給高適,詩序中說:

餘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餘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云: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但是據說李白被定罪時,高適並不念舊情,還是郭子儀說情李白才被輕判至夜郎流放。這首詩中寫到”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李白和高適的友誼之船似乎已經翻了。

高適接任蜀州刺史的時候,杜甫還去看望過他,高適事後寫過一首詩給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可見二人雖然地位懸殊,但是關係一直不錯。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杜甫所依附的嚴武接替高適鎮蜀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杜甫原本準備去找高適,沒想到不久高適也去世了,杜甫還寫過一首《聞高常侍亡 》: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檻折,哭友白雲長。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

假如高適的生命再長几年,也許杜甫不至於死在顛沛流離之中。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三、高適年五十始學詩?

《苕溪漁隱叢話》轉錄《東觀餘論》說高適五十才開始學詩,這種說法在其他詩話中也見過:

高適年五十始學詩,亦遂名家,非才本絕人,莫能爾也。

在高適五十以前已經詩名遠播了,否則也不會被張九皋舉薦,相信李白杜甫也和他玩不到一起。唐人薛用弱《集異記》還記載了這個著名旗亭賽詩的故事: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乃曰‘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尋又一伶謳曰:‘開篋淚沾衣,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集異記》是唐德宗貞元前後薛用弱所作,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是直到今天都如雷貫耳的名字。按照薛用弱的說法,開元年間,這三個人就很有名了。

高適以邊塞詩出名,他的很多作品也寫於五十歲以前。《舊唐書》中記載高適二十歲才開始重視學詩:

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

因為科舉的原因,唐人不學詩如同今天學生不學英語差不多,所以說二十以前不學詩可能是對於作官沒有興趣吧。韋應物作官是”門蔭補右千牛“,韋應物可以憑藉祖先功勳做官,高適可沒有這個條件。要想作官或者有發展前途,讀書人還是要去考進士的,考進士必須學格律詩。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四、高適七律 被批評是活板印就

高適的這首《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被人批評太俗氣,套話太多: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元方回《瀛奎律髓》批評說:”中四句指士俗所尚“。如果看不太懂,再看看

葉燮《 原詩》的解釋就明白了: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雲隨馬、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

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後人行笈中攜廣輿 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啟之也。總之以月白、風清、烏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目,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葉燮和方回批評的意思是,高適與岑參兩個人作詩常用套話,用今天的話解釋類似於”公式相聲“。後來的學子帶一本地理書,就可以吟遍天下了。這都是高適岑參帶來的惡劣影響。

岑參的這首詩也可以比較一下,注意今天《奉和相公發益昌》的版本第三聯與古人略有不同:

相國臨戎別帝京,擁麾持節遠橫行。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徵蓋,川柳千條拂去旌。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高適這個作詩的公式就是:地名+月白、風情、烏啼、花落等等。咱們也試一試,例如:秦淮河畔花初落,朱雀橋邊月漸升。又如:夫子廟前明月好,秦淮河上畫舟輕。

岑參的公式是:時間+動詞+地名+主謂賓短語。我們也來試試,例如:朝辭白帝猿啼澗,暮至江陵客憶家。

對於我們學詩者來說,這種公式其實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人句法的變化與套路。古人可以批,我們還是多一點敬畏之心,想學會了再說。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五、高適五言律 只如說話

高適的詩以其歌行體古風聞名於世,例如《燕歌行》等,他的格律詩雖然有人批評,但是詩評家各有所愛,觀點當然也有褒有貶,各不相同。

例如胡應麟《詩藪》中對高適的五律大加讚賞: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中說高適五律只如說話,但是極煉、極厚:

鍾雲: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並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

我們看一首高適的五律:《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起句對仗,點明送別。頷聯從唐初詩人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化出。頸聯寫李侍御目的地:燕支北,和高適的送別之處:秦城。尾聯是對於好友的期許,莫要因離別而惆悵,此行正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這首五律就如同二人促膝談心一般,正是《唐詩歸》評價的”五言律只如說話“,而且”極煉、極厚、極潤、極活“。頷聯”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非常厚重,頸聯轉景,尾聯”離魂莫惆悵“轉意,都是”活“處。五言詩本就精煉,整首詩圓轉活潤,一氣而下,末句收尾振起。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六、高適律詩對仗善於用虛字

明謝榛《四溟詩話》中說高適對仗中善於用虛字:

律詩重在對偶,妙在虛實。子美多用實字,高適多用虛字。惟虛字極難,不善學者失之。實字多則意簡而句健,虛字多則意繁而句弱。

可以看一首他的七律《金城北樓》: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律詩重在對偶,是指中間的二聯。古詩中的實字多是指名詞,可見的景物都是實字,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等等是虛字。

例如中間二聯的,如、若、已羨、猶思都是虛字,城頭殘月中,城、月都是實,頭、殘是虛字,但是城頭、殘月、磻溪老、塞上翁是組合名詞,也都可以看作實。

聲、勢是名詞,但是看不見摸不著,有人認為是半實。垂竿是動作,體道是心理活動,竿是實,道算是半實。垂、體是動詞虛。

詩中多用實詞,更有畫面感, 例如”積水連山勝畫中“眼前是一幅畫面;”為問邊庭更何事“虛字多,就有點燒腦。

"

前言

關於高適的律詩,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評價頗高: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在七言律詩這個範疇裡,胡震亨認為高適和王孟岑參都是盛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不過另一位詩評家胡應麟就不這樣看,他認為高適的詩最佳處在其歌行體和五律,七律已經墮入中唐之風。

還有人批評高適和岑參:”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作詩如同“活板印刷”一樣,簡單說,就是公式化。

在學習高適的律詩以前,我們先看一下高適的生平,然後再討論下,古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一、高適其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他的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的名將,封平原郡開國公。到了父親這一代, 家道中落,高適小時候家裡就比較貧困了。開元23年參加科舉落第(他的好友李頎在那一年及第)。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高適見到了杜甫和被賜金放還的李白,三人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間客遊。

高適客居樑、宋間時,被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時任宋州刺史,傳說被王維頂替掉狀元的那位)注意到,舉薦“有道科”,授封丘尉。這一年是天寶八載(749),他已經快50歲了。但是高適的這個小官做得並不舒心,從他的《封丘作》可以看出來: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做這種小吏,每天忙著“拜迎長官”、“鞭撻黎庶”確實難堪,既然感到“心欲碎”、“令人悲”,於是就懷念起隱居的陶淵明和梅福來,最後高適還是決定辭官不做了。

五十得官並不容易,辭官也不容易。這首《封丘作》中的狂傲之氣得到了蘇軾的欣賞, 東坡先生還特意寫過一首詩用了高適的典故,《去杭十五年復遊西湖用歐陽察判韻》: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還従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詩中提到的高常侍就是後來青雲直上的高適。高適後來跟隨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被擒,高適有幸見到唐玄宗並受到賞識,後轉任侍御史,擢諫議大夫。

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時,唐軍平叛的首領就是高適。平定了永王以後,高適先後出任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763年,高適任西川節度使。764年,朝廷命嚴武接替高適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高適回長安做了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去世。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二、高適與李白杜甫

當年一起客遊樑宋的三位好友,後來漸漸變得親疏不同。上面說過,李白跟隨永王李麟起兵後,被認定為叛亂,平叛的唐軍首領就是高適。李白被下獄後,曾經寫過一首詩給高適,詩序中說:

餘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餘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云: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但是據說李白被定罪時,高適並不念舊情,還是郭子儀說情李白才被輕判至夜郎流放。這首詩中寫到”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李白和高適的友誼之船似乎已經翻了。

高適接任蜀州刺史的時候,杜甫還去看望過他,高適事後寫過一首詩給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可見二人雖然地位懸殊,但是關係一直不錯。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杜甫所依附的嚴武接替高適鎮蜀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杜甫原本準備去找高適,沒想到不久高適也去世了,杜甫還寫過一首《聞高常侍亡 》: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檻折,哭友白雲長。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

假如高適的生命再長几年,也許杜甫不至於死在顛沛流離之中。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三、高適年五十始學詩?

《苕溪漁隱叢話》轉錄《東觀餘論》說高適五十才開始學詩,這種說法在其他詩話中也見過:

高適年五十始學詩,亦遂名家,非才本絕人,莫能爾也。

在高適五十以前已經詩名遠播了,否則也不會被張九皋舉薦,相信李白杜甫也和他玩不到一起。唐人薛用弱《集異記》還記載了這個著名旗亭賽詩的故事: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乃曰‘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尋又一伶謳曰:‘開篋淚沾衣,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

《集異記》是唐德宗貞元前後薛用弱所作,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是直到今天都如雷貫耳的名字。按照薛用弱的說法,開元年間,這三個人就很有名了。

高適以邊塞詩出名,他的很多作品也寫於五十歲以前。《舊唐書》中記載高適二十歲才開始重視學詩:

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

因為科舉的原因,唐人不學詩如同今天學生不學英語差不多,所以說二十以前不學詩可能是對於作官沒有興趣吧。韋應物作官是”門蔭補右千牛“,韋應物可以憑藉祖先功勳做官,高適可沒有這個條件。要想作官或者有發展前途,讀書人還是要去考進士的,考進士必須學格律詩。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四、高適七律 被批評是活板印就

高適的這首《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被人批評太俗氣,套話太多: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元方回《瀛奎律髓》批評說:”中四句指士俗所尚“。如果看不太懂,再看看

葉燮《 原詩》的解釋就明白了: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雲隨馬、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

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後人行笈中攜廣輿 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啟之也。總之以月白、風清、烏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目,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葉燮和方回批評的意思是,高適與岑參兩個人作詩常用套話,用今天的話解釋類似於”公式相聲“。後來的學子帶一本地理書,就可以吟遍天下了。這都是高適岑參帶來的惡劣影響。

岑參的這首詩也可以比較一下,注意今天《奉和相公發益昌》的版本第三聯與古人略有不同:

相國臨戎別帝京,擁麾持節遠橫行。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徵蓋,川柳千條拂去旌。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高適這個作詩的公式就是:地名+月白、風情、烏啼、花落等等。咱們也試一試,例如:秦淮河畔花初落,朱雀橋邊月漸升。又如:夫子廟前明月好,秦淮河上畫舟輕。

岑參的公式是:時間+動詞+地名+主謂賓短語。我們也來試試,例如:朝辭白帝猿啼澗,暮至江陵客憶家。

對於我們學詩者來說,這種公式其實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人句法的變化與套路。古人可以批,我們還是多一點敬畏之心,想學會了再說。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五、高適五言律 只如說話

高適的詩以其歌行體古風聞名於世,例如《燕歌行》等,他的格律詩雖然有人批評,但是詩評家各有所愛,觀點當然也有褒有貶,各不相同。

例如胡應麟《詩藪》中對高適的五律大加讚賞: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中說高適五律只如說話,但是極煉、極厚:

鍾雲: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並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

我們看一首高適的五律:《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起句對仗,點明送別。頷聯從唐初詩人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化出。頸聯寫李侍御目的地:燕支北,和高適的送別之處:秦城。尾聯是對於好友的期許,莫要因離別而惆悵,此行正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這首五律就如同二人促膝談心一般,正是《唐詩歸》評價的”五言律只如說話“,而且”極煉、極厚、極潤、極活“。頷聯”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非常厚重,頸聯轉景,尾聯”離魂莫惆悵“轉意,都是”活“處。五言詩本就精煉,整首詩圓轉活潤,一氣而下,末句收尾振起。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六、高適律詩對仗善於用虛字

明謝榛《四溟詩話》中說高適對仗中善於用虛字:

律詩重在對偶,妙在虛實。子美多用實字,高適多用虛字。惟虛字極難,不善學者失之。實字多則意簡而句健,虛字多則意繁而句弱。

可以看一首他的七律《金城北樓》: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律詩重在對偶,是指中間的二聯。古詩中的實字多是指名詞,可見的景物都是實字,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等等是虛字。

例如中間二聯的,如、若、已羨、猶思都是虛字,城頭殘月中,城、月都是實,頭、殘是虛字,但是城頭、殘月、磻溪老、塞上翁是組合名詞,也都可以看作實。

聲、勢是名詞,但是看不見摸不著,有人認為是半實。垂竿是動作,體道是心理活動,竿是實,道算是半實。垂、體是動詞虛。

詩中多用實詞,更有畫面感, 例如”積水連山勝畫中“眼前是一幅畫面;”為問邊庭更何事“虛字多,就有點燒腦。

觀唐習律22 高適破解了七律公式?為什麼被清人批評是活板印就?

結束語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古人說高適的律詩是”活板印就“未必過於苛刻。對於新人來說,其實這正是一窺門徑的機會。按照古人招法效仿便如書法臨帖一樣,臨帖以假亂真後,再探討自己的風格是正常的學習方法。

結束時,就套用高適岑參的律詩公式作一首七律吧。 《魚山遠望》

雲過風清一掃空,青巒碧水畫圖中。棧橋飛雪千層浪,琴島橫竿一釣翁。

黃海遙看舟似蟻,魚山獨坐月如弓,萬家燈火黃昏裡,遊子摩肩興未窮。

@老街味道

觀唐習律21 李白其實是個格律詩高手,只是不願多作而已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 王安石一首詩道破 項羽原來是不敢過江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