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

前言

很多詩人在當時並不受推崇,但是多年以後卻贏得大名,例如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說的這個人也是如此。

李頎(690 —754)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的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可惜仕途運蹇,後辭官歸隱於潁陽東川 。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詩名雖不如這幾位顯赫,但是其七言律卻頗受明清詩人的好評。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就提到: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盛唐名家中,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最受稱道,但是論起七言律詩來,就要把孟浩然換成李頎,改為:王、李、岑、高。

胡應麟《詩藪》對李頎流傳下來的七首七律評價極高: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遠公遁跡"之幽,"朝聞遊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

下面,我們看一看這幾首”可獨步千載“的七律。

"

前言

很多詩人在當時並不受推崇,但是多年以後卻贏得大名,例如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說的這個人也是如此。

李頎(690 —754)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的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可惜仕途運蹇,後辭官歸隱於潁陽東川 。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詩名雖不如這幾位顯赫,但是其七言律卻頗受明清詩人的好評。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就提到: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盛唐名家中,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最受稱道,但是論起七言律詩來,就要把孟浩然換成李頎,改為:王、李、岑、高。

胡應麟《詩藪》對李頎流傳下來的七首七律評價極高: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遠公遁跡"之幽,"朝聞遊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

下面,我們看一看這幾首”可獨步千載“的七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一、《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一首七律非常完備,從詩律上來看,已經沒有一點點瑕疵。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律,押【歌】韻,中間二聯對仗工整。第二聯中,聽,仄聲;過,平聲。這兩個字都是平仄兩用的字。最後一句的”令“,是平聲。

這是一首長輩勉勵晚輩的送別詩。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前兩句倒裝(倒戟而入)法,昨天晚上你剛剛渡河來洛陽,今天早晨聽到你的離歌, 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後面頷聯與頸聯都是詩人替遊子的想象。頷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一路鄉愁之中,耳邊是鴻雁的鳴叫,兩邊是過眼的雲山。

頸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寫的是快到長安與到了長安的景色,當然還是想象。洛陽西去要過古函谷關和潼關,草木搖落中寒秋將至。 老街前面文章寫沈佺期的時候,介紹過他的《獨不見》: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可作為”御苑砧聲向晚多“的解釋。

尾聯是直接勸勉: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到了長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要在燈紅酒綠中浪費光陰。

注:魏萬後改名魏顥,他曾隱居王屋山,與李白是好友, 李白還寫過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

前言

很多詩人在當時並不受推崇,但是多年以後卻贏得大名,例如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說的這個人也是如此。

李頎(690 —754)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的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可惜仕途運蹇,後辭官歸隱於潁陽東川 。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詩名雖不如這幾位顯赫,但是其七言律卻頗受明清詩人的好評。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就提到: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盛唐名家中,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最受稱道,但是論起七言律詩來,就要把孟浩然換成李頎,改為:王、李、岑、高。

胡應麟《詩藪》對李頎流傳下來的七首七律評價極高: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遠公遁跡"之幽,"朝聞遊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

下面,我們看一看這幾首”可獨步千載“的七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一、《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一首七律非常完備,從詩律上來看,已經沒有一點點瑕疵。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律,押【歌】韻,中間二聯對仗工整。第二聯中,聽,仄聲;過,平聲。這兩個字都是平仄兩用的字。最後一句的”令“,是平聲。

這是一首長輩勉勵晚輩的送別詩。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前兩句倒裝(倒戟而入)法,昨天晚上你剛剛渡河來洛陽,今天早晨聽到你的離歌, 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後面頷聯與頸聯都是詩人替遊子的想象。頷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一路鄉愁之中,耳邊是鴻雁的鳴叫,兩邊是過眼的雲山。

頸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寫的是快到長安與到了長安的景色,當然還是想象。洛陽西去要過古函谷關和潼關,草木搖落中寒秋將至。 老街前面文章寫沈佺期的時候,介紹過他的《獨不見》: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可作為”御苑砧聲向晚多“的解釋。

尾聯是直接勸勉: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到了長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要在燈紅酒綠中浪費光陰。

注:魏萬後改名魏顥,他曾隱居王屋山,與李白是好友, 李白還寫過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二、兩首禪意詩

1、題璿公山池(唐·李頎)

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祇樹林。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

指揮如意天花落,坐臥閒房春草深。此外俗塵都不染,惟餘玄度得相尋。

這首七律的第一句是三平調,按照嚴格的律詩標準,三平調是大忌。

此篇切看似音律參差,句法錯雜,詳玩乃見古樸處不得不如此,自是老態。《批點唐音》

第一句用古體詩句式,或者為了”古樸處不得不如此“。這首詩把璿公比作東晉時名僧遠公, 窺色相、照禪心、天花落,均是修禪者語言。結尾說,此處乃俗塵不染之地,只有清流名士才有緣尋訪。

2、宿瑩公禪房聞梵(唐·李頎)

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

這首詩與《送魏萬之京》有相似處:頷聯與頸聯都是想象。

第一聯寫景,同時點出”聞梵“: 鐘漏稀疏, 仙梵之聲遠微微 。第二聯就是想象了,想象中也有虛實相間,夜裡霜葉驚落,破曉時大自然孕育而生清淨的心機。

頸聯: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聲音在安靜的寒空和秋雨中飄蕩。

尾聯頓悟,浮生應該拋卻住著(佛家的執著),便生皈依佛門之心。

"

前言

很多詩人在當時並不受推崇,但是多年以後卻贏得大名,例如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說的這個人也是如此。

李頎(690 —754)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的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可惜仕途運蹇,後辭官歸隱於潁陽東川 。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詩名雖不如這幾位顯赫,但是其七言律卻頗受明清詩人的好評。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就提到: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盛唐名家中,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最受稱道,但是論起七言律詩來,就要把孟浩然換成李頎,改為:王、李、岑、高。

胡應麟《詩藪》對李頎流傳下來的七首七律評價極高: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遠公遁跡"之幽,"朝聞遊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

下面,我們看一看這幾首”可獨步千載“的七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一、《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一首七律非常完備,從詩律上來看,已經沒有一點點瑕疵。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律,押【歌】韻,中間二聯對仗工整。第二聯中,聽,仄聲;過,平聲。這兩個字都是平仄兩用的字。最後一句的”令“,是平聲。

這是一首長輩勉勵晚輩的送別詩。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前兩句倒裝(倒戟而入)法,昨天晚上你剛剛渡河來洛陽,今天早晨聽到你的離歌, 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後面頷聯與頸聯都是詩人替遊子的想象。頷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一路鄉愁之中,耳邊是鴻雁的鳴叫,兩邊是過眼的雲山。

頸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寫的是快到長安與到了長安的景色,當然還是想象。洛陽西去要過古函谷關和潼關,草木搖落中寒秋將至。 老街前面文章寫沈佺期的時候,介紹過他的《獨不見》: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可作為”御苑砧聲向晚多“的解釋。

尾聯是直接勸勉: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到了長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要在燈紅酒綠中浪費光陰。

注:魏萬後改名魏顥,他曾隱居王屋山,與李白是好友, 李白還寫過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二、兩首禪意詩

1、題璿公山池(唐·李頎)

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祇樹林。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

指揮如意天花落,坐臥閒房春草深。此外俗塵都不染,惟餘玄度得相尋。

這首七律的第一句是三平調,按照嚴格的律詩標準,三平調是大忌。

此篇切看似音律參差,句法錯雜,詳玩乃見古樸處不得不如此,自是老態。《批點唐音》

第一句用古體詩句式,或者為了”古樸處不得不如此“。這首詩把璿公比作東晉時名僧遠公, 窺色相、照禪心、天花落,均是修禪者語言。結尾說,此處乃俗塵不染之地,只有清流名士才有緣尋訪。

2、宿瑩公禪房聞梵(唐·李頎)

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

這首詩與《送魏萬之京》有相似處:頷聯與頸聯都是想象。

第一聯寫景,同時點出”聞梵“: 鐘漏稀疏, 仙梵之聲遠微微 。第二聯就是想象了,想象中也有虛實相間,夜裡霜葉驚落,破曉時大自然孕育而生清淨的心機。

頸聯: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聲音在安靜的寒空和秋雨中飄蕩。

尾聯頓悟,浮生應該拋卻住著(佛家的執著),便生皈依佛門之心。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三、一褒一貶的兩首七律

後人評價李頎的幾首七律時, 《題盧五舊居》常受到批評,胡應麟《詩藪》就說過: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

還有人專門把“流澌臘月”與"物在人亡"相比,一褒一貶。"物在人亡"即《題盧五舊居》,“流澌臘月”即《寄司勳盧員外》。

1、寄司勳盧員外(唐·李頎)

流澌臘月下河陽,草色新年發建章。秦地立春傳太史,漢宮題柱憶仙郎。

歸鴻欲度千門雪,侍女新添五夜香。早晚薦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賦長楊。

這首詩看上去像送別詩,其實是干謁詩。

冬去春來,盧司勳去長安城,建章宮(代指長安)裡的春草也該長出來了。

頷聯用兩個歷史人物比喻盧象。秦地立春傳太史,太史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確定24節氣;漢宮題柱憶仙郎,“漢宮題柱”指官員儀表出眾受皇上褒揚。 趙岐《三輔決錄》 :“長陵田鳳......入奉事,靈帝目送之,因題殿柱曰:‘堂堂乎張,京兆 田郎。 ”

頸聯或是用蘇武典故,北鴻帶信,蘇武得以歸漢封侯。侍女添香表示勤奮、公務繁忙。

尾聯表達出真實的想法,李頎自比揚雄,我的才能也不錯,哥們有機會幫忙引薦一下。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評價:

”流澌臘月”是送司勳入朝,體宜臺閣,以典雅高華為主,通篇沉著,風格非假也。若“物在人亡”,則一於傷感,才情畢露,淺於“流澌”則有之,未見其勝也。大抵才情易賞,風格難知。藏才情於風格者,其“流澌臘月”乎?藏風格於才情者,其“物在人亡”乎?

唐汝詢認為這首詩“藏才情於風格者”,其風格“典雅高華,通篇沉著”。 胡應麟認為這首干謁詩" 極雄渾而不笨“。似乎是說詩中用典精切,比喻恰當,干謁之舉婉轉含蓄、不卑不亢。

同時對於《題盧五舊居》提出了批評,我們看看下面這首“藏風格於才情者”的《題盧五舊居》。

"

前言

很多詩人在當時並不受推崇,但是多年以後卻贏得大名,例如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說的這個人也是如此。

李頎(690 —754)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的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可惜仕途運蹇,後辭官歸隱於潁陽東川 。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詩名雖不如這幾位顯赫,但是其七言律卻頗受明清詩人的好評。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就提到: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盛唐名家中,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最受稱道,但是論起七言律詩來,就要把孟浩然換成李頎,改為:王、李、岑、高。

胡應麟《詩藪》對李頎流傳下來的七首七律評價極高: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遠公遁跡"之幽,"朝聞遊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

下面,我們看一看這幾首”可獨步千載“的七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一、《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一首七律非常完備,從詩律上來看,已經沒有一點點瑕疵。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律,押【歌】韻,中間二聯對仗工整。第二聯中,聽,仄聲;過,平聲。這兩個字都是平仄兩用的字。最後一句的”令“,是平聲。

這是一首長輩勉勵晚輩的送別詩。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前兩句倒裝(倒戟而入)法,昨天晚上你剛剛渡河來洛陽,今天早晨聽到你的離歌, 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後面頷聯與頸聯都是詩人替遊子的想象。頷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一路鄉愁之中,耳邊是鴻雁的鳴叫,兩邊是過眼的雲山。

頸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寫的是快到長安與到了長安的景色,當然還是想象。洛陽西去要過古函谷關和潼關,草木搖落中寒秋將至。 老街前面文章寫沈佺期的時候,介紹過他的《獨不見》: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可作為”御苑砧聲向晚多“的解釋。

尾聯是直接勸勉: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到了長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要在燈紅酒綠中浪費光陰。

注:魏萬後改名魏顥,他曾隱居王屋山,與李白是好友, 李白還寫過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二、兩首禪意詩

1、題璿公山池(唐·李頎)

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祇樹林。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

指揮如意天花落,坐臥閒房春草深。此外俗塵都不染,惟餘玄度得相尋。

這首七律的第一句是三平調,按照嚴格的律詩標準,三平調是大忌。

此篇切看似音律參差,句法錯雜,詳玩乃見古樸處不得不如此,自是老態。《批點唐音》

第一句用古體詩句式,或者為了”古樸處不得不如此“。這首詩把璿公比作東晉時名僧遠公, 窺色相、照禪心、天花落,均是修禪者語言。結尾說,此處乃俗塵不染之地,只有清流名士才有緣尋訪。

2、宿瑩公禪房聞梵(唐·李頎)

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

這首詩與《送魏萬之京》有相似處:頷聯與頸聯都是想象。

第一聯寫景,同時點出”聞梵“: 鐘漏稀疏, 仙梵之聲遠微微 。第二聯就是想象了,想象中也有虛實相間,夜裡霜葉驚落,破曉時大自然孕育而生清淨的心機。

頸聯: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聲音在安靜的寒空和秋雨中飄蕩。

尾聯頓悟,浮生應該拋卻住著(佛家的執著),便生皈依佛門之心。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三、一褒一貶的兩首七律

後人評價李頎的幾首七律時, 《題盧五舊居》常受到批評,胡應麟《詩藪》就說過: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

還有人專門把“流澌臘月”與"物在人亡"相比,一褒一貶。"物在人亡"即《題盧五舊居》,“流澌臘月”即《寄司勳盧員外》。

1、寄司勳盧員外(唐·李頎)

流澌臘月下河陽,草色新年發建章。秦地立春傳太史,漢宮題柱憶仙郎。

歸鴻欲度千門雪,侍女新添五夜香。早晚薦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賦長楊。

這首詩看上去像送別詩,其實是干謁詩。

冬去春來,盧司勳去長安城,建章宮(代指長安)裡的春草也該長出來了。

頷聯用兩個歷史人物比喻盧象。秦地立春傳太史,太史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確定24節氣;漢宮題柱憶仙郎,“漢宮題柱”指官員儀表出眾受皇上褒揚。 趙岐《三輔決錄》 :“長陵田鳳......入奉事,靈帝目送之,因題殿柱曰:‘堂堂乎張,京兆 田郎。 ”

頸聯或是用蘇武典故,北鴻帶信,蘇武得以歸漢封侯。侍女添香表示勤奮、公務繁忙。

尾聯表達出真實的想法,李頎自比揚雄,我的才能也不錯,哥們有機會幫忙引薦一下。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評價:

”流澌臘月”是送司勳入朝,體宜臺閣,以典雅高華為主,通篇沉著,風格非假也。若“物在人亡”,則一於傷感,才情畢露,淺於“流澌”則有之,未見其勝也。大抵才情易賞,風格難知。藏才情於風格者,其“流澌臘月”乎?藏風格於才情者,其“物在人亡”乎?

唐汝詢認為這首詩“藏才情於風格者”,其風格“典雅高華,通篇沉著”。 胡應麟認為這首干謁詩" 極雄渾而不笨“。似乎是說詩中用典精切,比喻恰當,干謁之舉婉轉含蓄、不卑不亢。

同時對於《題盧五舊居》提出了批評,我們看看下面這首“藏風格於才情者”的《題盧五舊居》。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2、題盧五舊居(唐·李頎)

物在人亡無見期,閒庭繫馬不勝悲。窗前綠竹生空地,門外青山如舊時。

悵望秋天鳴墜葉,巑岏枯柳宿寒鴟。憶君淚落東流水,歲歲花開知為誰。

舊居依然,可是人已不在,我係馬於此禁不住有些悲傷。中間二聯寫景,近處綠竹叢生,遠處青山依舊,秋風中落葉蕭蕭,枯柳上有寒鴉築巢。思念之淚如東流江水,年年花開又為了誰呢?

關於這首七律的不好之處,清代詩人屈復《唐詩成法》評價道:

通首平庸,無一毫味,“竹”、“柳”、“墜葉”復甚,較常建《宿王昌齡隱居》五律相雲天淵。

屈復說整首都沒有亮點,並且沒有詩味,而且“竹”、“柳”、“墜葉”有些重複,意象缺少變化。比起常建《宿王昌齡隱居》有天壤之別,我們看看常建的這首五律: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鬆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和《題盧五舊居》相比,首先是有思想: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這兩句化用了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群,往來盡仙靈” ,常建說我也要與鸞鶴、仙靈為伴, 表示要歸隱。這是作者自己的感觸,也是對於孟浩然的傾慕。

這種思想在《題盧五舊居》中見不到,李頎只有傷感而已。

首聯: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溪水深遠,孤雲為友,以景襯托出隱士的清高。讀到第二句會令人想到齊樑隱士陶弘景的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中間二聯寫景, 也是植物類的意象居多,有樹、有花、有苔蘚。高處有月光,平看有花影,低頭有苔蘚。屈復批評李頎詩意象“復甚”,或是竹、柳都是高大植物?李頎中間二聯景色有遠近,詩人抬頭居多,沒有常建的高低層次。

另外,藥院苔紋有昔人已去之意,否則不會生出太多的苔蘚。“清光猶為君”一句飽含深情,斯人已去,月光依然照耀舊居。注:“清光“句失對,初盛唐五律常有這種現象。

相對李頎《題盧五舊居》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四聯,每一聯都有深意。

"

前言

很多詩人在當時並不受推崇,但是多年以後卻贏得大名,例如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說的這個人也是如此。

李頎(690 —754)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的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可惜仕途運蹇,後辭官歸隱於潁陽東川 。李頎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詩名雖不如這幾位顯赫,但是其七言律卻頗受明清詩人的好評。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就提到: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雲。

盛唐名家中,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最受稱道,但是論起七言律詩來,就要把孟浩然換成李頎,改為:王、李、岑、高。

胡應麟《詩藪》對李頎流傳下來的七首七律評價極高: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遠公遁跡"之幽,"朝聞遊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

下面,我們看一看這幾首”可獨步千載“的七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一、《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一首七律非常完備,從詩律上來看,已經沒有一點點瑕疵。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律,押【歌】韻,中間二聯對仗工整。第二聯中,聽,仄聲;過,平聲。這兩個字都是平仄兩用的字。最後一句的”令“,是平聲。

這是一首長輩勉勵晚輩的送別詩。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前兩句倒裝(倒戟而入)法,昨天晚上你剛剛渡河來洛陽,今天早晨聽到你的離歌, 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後面頷聯與頸聯都是詩人替遊子的想象。頷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一路鄉愁之中,耳邊是鴻雁的鳴叫,兩邊是過眼的雲山。

頸聯,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寫的是快到長安與到了長安的景色,當然還是想象。洛陽西去要過古函谷關和潼關,草木搖落中寒秋將至。 老街前面文章寫沈佺期的時候,介紹過他的《獨不見》: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可作為”御苑砧聲向晚多“的解釋。

尾聯是直接勸勉: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到了長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要在燈紅酒綠中浪費光陰。

注:魏萬後改名魏顥,他曾隱居王屋山,與李白是好友, 李白還寫過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二、兩首禪意詩

1、題璿公山池(唐·李頎)

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祇樹林。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

指揮如意天花落,坐臥閒房春草深。此外俗塵都不染,惟餘玄度得相尋。

這首七律的第一句是三平調,按照嚴格的律詩標準,三平調是大忌。

此篇切看似音律參差,句法錯雜,詳玩乃見古樸處不得不如此,自是老態。《批點唐音》

第一句用古體詩句式,或者為了”古樸處不得不如此“。這首詩把璿公比作東晉時名僧遠公, 窺色相、照禪心、天花落,均是修禪者語言。結尾說,此處乃俗塵不染之地,只有清流名士才有緣尋訪。

2、宿瑩公禪房聞梵(唐·李頎)

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

這首詩與《送魏萬之京》有相似處:頷聯與頸聯都是想象。

第一聯寫景,同時點出”聞梵“: 鐘漏稀疏, 仙梵之聲遠微微 。第二聯就是想象了,想象中也有虛實相間,夜裡霜葉驚落,破曉時大自然孕育而生清淨的心機。

頸聯: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聲音在安靜的寒空和秋雨中飄蕩。

尾聯頓悟,浮生應該拋卻住著(佛家的執著),便生皈依佛門之心。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三、一褒一貶的兩首七律

後人評價李頎的幾首七律時, 《題盧五舊居》常受到批評,胡應麟《詩藪》就說過: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

還有人專門把“流澌臘月”與"物在人亡"相比,一褒一貶。"物在人亡"即《題盧五舊居》,“流澌臘月”即《寄司勳盧員外》。

1、寄司勳盧員外(唐·李頎)

流澌臘月下河陽,草色新年發建章。秦地立春傳太史,漢宮題柱憶仙郎。

歸鴻欲度千門雪,侍女新添五夜香。早晚薦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賦長楊。

這首詩看上去像送別詩,其實是干謁詩。

冬去春來,盧司勳去長安城,建章宮(代指長安)裡的春草也該長出來了。

頷聯用兩個歷史人物比喻盧象。秦地立春傳太史,太史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確定24節氣;漢宮題柱憶仙郎,“漢宮題柱”指官員儀表出眾受皇上褒揚。 趙岐《三輔決錄》 :“長陵田鳳......入奉事,靈帝目送之,因題殿柱曰:‘堂堂乎張,京兆 田郎。 ”

頸聯或是用蘇武典故,北鴻帶信,蘇武得以歸漢封侯。侍女添香表示勤奮、公務繁忙。

尾聯表達出真實的想法,李頎自比揚雄,我的才能也不錯,哥們有機會幫忙引薦一下。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評價:

”流澌臘月”是送司勳入朝,體宜臺閣,以典雅高華為主,通篇沉著,風格非假也。若“物在人亡”,則一於傷感,才情畢露,淺於“流澌”則有之,未見其勝也。大抵才情易賞,風格難知。藏才情於風格者,其“流澌臘月”乎?藏風格於才情者,其“物在人亡”乎?

唐汝詢認為這首詩“藏才情於風格者”,其風格“典雅高華,通篇沉著”。 胡應麟認為這首干謁詩" 極雄渾而不笨“。似乎是說詩中用典精切,比喻恰當,干謁之舉婉轉含蓄、不卑不亢。

同時對於《題盧五舊居》提出了批評,我們看看下面這首“藏風格於才情者”的《題盧五舊居》。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2、題盧五舊居(唐·李頎)

物在人亡無見期,閒庭繫馬不勝悲。窗前綠竹生空地,門外青山如舊時。

悵望秋天鳴墜葉,巑岏枯柳宿寒鴟。憶君淚落東流水,歲歲花開知為誰。

舊居依然,可是人已不在,我係馬於此禁不住有些悲傷。中間二聯寫景,近處綠竹叢生,遠處青山依舊,秋風中落葉蕭蕭,枯柳上有寒鴉築巢。思念之淚如東流江水,年年花開又為了誰呢?

關於這首七律的不好之處,清代詩人屈復《唐詩成法》評價道:

通首平庸,無一毫味,“竹”、“柳”、“墜葉”復甚,較常建《宿王昌齡隱居》五律相雲天淵。

屈復說整首都沒有亮點,並且沒有詩味,而且“竹”、“柳”、“墜葉”有些重複,意象缺少變化。比起常建《宿王昌齡隱居》有天壤之別,我們看看常建的這首五律: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鬆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和《題盧五舊居》相比,首先是有思想: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這兩句化用了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群,往來盡仙靈” ,常建說我也要與鸞鶴、仙靈為伴, 表示要歸隱。這是作者自己的感觸,也是對於孟浩然的傾慕。

這種思想在《題盧五舊居》中見不到,李頎只有傷感而已。

首聯: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溪水深遠,孤雲為友,以景襯托出隱士的清高。讀到第二句會令人想到齊樑隱士陶弘景的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中間二聯寫景, 也是植物類的意象居多,有樹、有花、有苔蘚。高處有月光,平看有花影,低頭有苔蘚。屈復批評李頎詩意象“復甚”,或是竹、柳都是高大植物?李頎中間二聯景色有遠近,詩人抬頭居多,沒有常建的高低層次。

另外,藥院苔紋有昔人已去之意,否則不會生出太多的苔蘚。“清光猶為君”一句飽含深情,斯人已去,月光依然照耀舊居。注:“清光“句失對,初盛唐五律常有這種現象。

相對李頎《題盧五舊居》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四聯,每一聯都有深意。

觀唐習律17 為什麼李頎僅靠7首七律 就可以與王維等人平起平坐

​ 結束語

李頎的七律傳世只有幾首,唐宋人對於李頎不甚重視,選本中多選其古體詩,不見其七言律詩。本文中都是明以後的評價,李頎受到明朝胡應麟、李攀龍等人的推崇,特別是李攀龍主盟文壇二十餘年, 影響一直到清朝初年。

古人評詩也常有神仙打架之時,令我輩不知孰是孰非。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評詩人都是作詩之人,他們的評價都以詩人之眼來觀察,無論褒貶,都值得我們借鑑。

結束時按照慣例作七律一首,用《宿瑩公禪房聞梵》韻:岑、林、心、深、尋。

《七律·遊湛山寺》:

檀香孤磬繞禪林,海印遺風滿翠岑。竹院藏經疑曲徑,荷塘聞梵定波心。

僧言嶺上雲堪贈,鶴去樓中影莫尋。色即是空空即色,修廊一望此門深。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71 宋朝也有二謝 為何說謝薖鵲橋仙不遜於秦觀鵲橋仙

觀宋填詞72 亂鴉啼後歸興濃於酒 汪藻因此惹惱了秦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