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級500多名到全校第一,衡中學霸是如何考進北大的?

高考 大學 戰爭與和平 化學 考研 兒童英語在線資源庫 2018-12-03

劉嘉森

畢業於衡水中學,2015年高考文科第一名。


從年級500多名到全校第一,衡中學霸是如何考進北大的?


從年級500多名到全校第一,衡中學霸是如何考進北大的?


差距明顯,再不站起來就晚了

我是在2012年考入河北衡水中學的,此時的衡中已經是全國有名的高中,實現了全省招生甚至跨省招生,把最精銳的學生和最有幹勁的老師聚集到一起。就在我走進衡中的那一年,這所學校走出了90多位清華北大,就讀於此的近萬名學生都渴望像他們一樣金榜題名。

入學時候我的水平在年級裡是500多名,在班裡是中下游。我的同學裡,父母是博士的大有人在,父母是高官富商的大有人在,從小學習奧賽的大有人在,精通第二外語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誰也不會料到三年之後,考全校第一的是我。從入學時候的局勢來看,我自己也難以相信我會成功。在絕對實力的碾壓之下,中二的夢想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夢想也是一點點抬高、一點點擴大的,總得一步一步走著來。

很多人以為衡中為努力製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是從入學時的情況來看,衡中讓為數不少的人都不再相信努力了。我經過努力才爬進來,可是身邊全都是領先我好幾年的人。

我曾經相信苦難會讓我更堅強,後來才發覺苦難沒有任何價值,只有苦難被轉化為現實的財富時它才有用,至於苦難本身,就僅僅是苦難而已。一旦我稍有軟弱,苦難還會帶來更多的苦難。所以不管深夜窩在被子裡流的淚,心裡受的傷,還是生活中受的辱,在我不夠堅強的情況下,都只是白受的罪。苦難不會幫我,但它提醒我:該醒醒了,再不站起來就真的晚了。

從年級500多名到全校第一,衡中學霸是如何考進北大的?


給“拼搏”來個大寫Plus

我旁聽了一節化學奧賽班的課,旁邊坐著一位以拼命著稱的學長,他任何時間都要節省,一天只去三次廁所,下課從來不動彈。據說他桌上常年擺著葡萄糖口服液,因為腦力消耗過大,需要隨時補充營養。這位學長當時恰巧坐在我旁邊,他告訴我,入學時候他的名次比我還要低得多,可現在他是化學奧賽班的第一,是通過努力做到的。他建議我不要跟別人比,而要做到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他說他認為我們來到這所學校的唯一目的是激發一個更強大的自我,而不是在比較之中迷失自我。

學長一席話,讓我重新思考了努力的價值,讓我找到了希望。後來聽說學長在高考之後只休息了半個小時就繼續學習,只因為他的目標不是高考,而是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直至今天學長仍是我前行的燈塔,當我書寫或講述自己經歷時,我一直會想起這位學長對我的影響,也明白我的經歷對別人的影響。人活著,就會影響別人,或大或小,或好或壞。能給別人帶來好的影響,就算是活得有價值。

忠於內心的聲音

選文理科之前,我曾經報了奧賽班。結果到了文理分科的那個晚上,我思索再三決定選文,就立刻打給化學奧賽教練員張華老師,說明原委。原以為張華老師聽說我要退奧賽而選文,會有情緒,然而張華老師卻非常理解並尊重我的選擇。

他強調興趣是最重要的導向,各科完全平等,並且要送我一句話: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張華老師當時也正在處理複雜的分科事宜,聽得出已經極為疲憊,卻依然耐心鼓勵我打消顧慮勇敢抉擇,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張老師的風度讓我欽佩至今。

選文之後,我的相對名次下降不少。但我致力學業的態度沒有變,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常用墨子的話“默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來要求自己減少閒思雜念,一心向學。在新的班級我被任命為團支書,衡中的團支書是班內職責第二重的,瑣事繁多。我擔心學業落後,就對團支書的職責遲遲不上心,最後同學們在期末的投票中用數據表達了不滿。

從年級500多名到全校第一,衡中學霸是如何考進北大的?


馳於夢想,才能看到更美風景

我不反對打籃球和廣泛閱讀課外書,但我非常注意時機。我強烈地意識到,在對的時間做事情與做對的事情同等重要,有些時機是註定要做一件大事情的,錯過了就不再有。我們人生道路的大部分應該是勞逸結合的,是慢慢前行而且可以欣賞風景的,但是有那麼幾段路,我們得快走幾步,甚至飛奔。

高中的三年,考研的一年,剛進入工作的前幾年,創業的最初幾年....這些人生的重要節點,大家都要跑起來,誰跑的快,誰就在接下來看到更好的風景。

我常常談到一個詞叫“機會成本”,一個小時用來做A事項可以賺5000元,用來做B事項可以賺20000元,那麼如果你選擇做A事項,你並非賺了5000,元,而是虧損了15000元,這就是機會成本。

進入高中的一刻,所有人都進入了人生“第一機遇期”,此時多一小時學習則多一分可能性取勝。同樣給我一小時,我選擇看《戰爭與和平》還是背書做題呢?我會選後者。不是因為《戰爭與和平》不偉大,而是我其他時間也可以讀名著,但“第一機遇期”錯過則不再有。

經過艱苦的努力,我給各科打下了初步的基礎。我的成績在年級裡排100多名,終於摸到了尖子生的靴子邊。這是一個勝利,我卻不敢慶祝或休息。這時的我終於要迎面對決那些曾經仰視的人物,壓力之大令我幾乎窒息。此時我漸漸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我是一個普通人,所以必須以普通人的姿態腳踏實地去努力。我再次提醒自己:我來這裡是要以誠實的努力換取我夢想的人生,我不是來跟別人比較的,我的對手只有自己。

驅動出擊,不做錯題觀望者

因為各科已經建立起初步基礎,我可以找到我各科最薄弱的地方在哪裡。我的設想是:如果我找出難以攻克的地方,每天抽出固定時間鑽研難點,想必可以攻克它。我立刻將設想付諸實施,把數學選擇題最後兩道(數學有十二道選擇題,最後兩道會上難度)作為第一個提分點,每天抽出固定時間來刷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成功了,小題對我來說不再是難點。我意識到,這個思路是對的。

第二個提分點,我確定為函數大題。函數大題是無數人的噩夢,對函數大題的鑽研必定是一場持久戰,對這一點我有心理準備。我把做過的函數大題加以整理,凡是有思維量的錯題,題干與答案一起整理到改錯本上,然後互相做比對總結,相似的題我一定要整理到一起或者至少標上相同的序號以便查閱。每天不論多麼緊張,我一定要擠出這個時間來,做大題、整理大題。

這段日子極其辛苦,但收穫很大,我的腦海裡出現了一棵樹:樹幹是函數大題基本類型,樹枝是分支題型,樹葉是具體大題。這印證了我之前的猜想:函數大題的知識是固定的,其類型是有限的,出題人通過不斷變換表象來迷惑答題人,但是這種幻術一經識破就將再也不可怕。事實上,在那以後直至高考我從沒遇到過毫無思路的函數大題,我所解決的將只是準確率問題,函數大題“難”不到我了。

我由此發展出一套“找難點”的思路。我的進步模式確定為“找難點——抽固定時間鑽研——快速提升”的循環步驟。與此同時,另一種思路“找生長點”也在我心中逐漸成型。

生長點就是在某一學科中別人未曾發現的、可以著重發力提升分數的點。我確立的第一個生長點就是英語作文的書寫。在此之前,大家對英語作文的書寫至多停留在“注意書寫”的層面,卻沒有想過怎樣注意書寫,更沒有人單獨在字體上下功夫。有些同學會用高級短語和高級句型,但字跡潦草;有些同學練意大利斜體或者英國花體/圓體,華而不實,辨識度低,費力不討好。思慮再三,我決定練印刷體。

從年級500多名到全校第一,衡中學霸是如何考進北大的?


“拼”字唱主角

我的成績在高三上半學期達到了一個巔峰,曾連續考入年級前十名,學號還從53212變成了53201。學號是平均成績的體現,53201意味著我是532班的1號,是平均的第一名。此時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種驕傲情緒,而且這種驕傲相當難以克服。經過長期奮鬥之後,我的成績如此輝煌,我的前景如此遠大,這種勝利衝昏了我的頭腦。當我終於清醒過來的時候,高三上半學期瀕於末尾,而我的成績雪崩式跌出了前200,而且以當時的下落速度,我的成績很快會掉回高一的水平。有些時候糟糕的事情就這樣突然迫近,我無力預知。

這一次我連絕望的時間都沒有,我要立即做出一個選擇:拼,還是放棄?要拼,就要冒著透支身體的風險拼到底,度過一段可能是人生中最艱辛的日子;要放棄,就丟掉多年來的奮鬥成果,庸庸碌碌地困在小城市裡呆一輩子,被天花板壓著被玻璃牆關著,永遠出不去。怎麼選?

我選擇拼。

還有個問題是:拼了,能贏嗎?我想可以。

決定高考成績的是兩個因素:知識儲備和知識調動。知識儲備就是我們常說的基礎,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前兩年多,我們都在為了這個基礎而學習,儘可能儲備更多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只有在高考之前全都調動起來,才可以發揮其作用。

我的經歷其實不算什麼,但我想告訴同學們,青春對每個人只有一次,它跟生命一樣寶貴,選擇虛度青春,還是拼搏青春,你永遠是掌舵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