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只是一個謠言,為何乾隆要大動干戈,處理近200名官員

乾隆 傅恆 劉統勳 浙江省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9-07-11

1768年1月,石匠吳東明為維修浙江德清縣護城河橋,回鄉採購石材,就在他事情辦妥準備回縣城時,莊稼漢沈士良鬼鬼祟祟交給他一張寫著兩個侄兒名字的符條,希望他能把這個符條貼在木樁上,釘到地下。

原來,膝下無子的沈士良,經常受到兩個侄子的虐待,因此懷恨在心。在得知“叫魂”的傳說後,便按其法,將名字寫在符上,希望詛咒成功,使兩個侄兒生病或死亡。

吳東明害怕惹出麻煩,於是把沈士良扭送到縣衙。

本來只是一個謠言,為何乾隆要大動干戈,處理近200名官員

(被扭送到縣衙的沈士良,圖取其意)

吳東明之所以這樣做,也是不得已。

原來吳東明所修的護城河橋附近兩座廟:觀音殿和慈相寺。

有意思的是觀音殿的香火非常旺,可是慈相寺卻門可羅雀,很少有人拈香禮佛。

慈相寺的和尚,眼紅觀音殿的香火,便四處造謠,說石匠吳東明串通觀音殿的和尚做法“叫魂”,偷盜那些到觀音殿的善男信女的魂魄,並驅使這些魂魄,替吳東明修橋。

謠言在添油加醋的基礎上,插翅而飛。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竟找到吳東明,交給他寫著名字的符紙,希望能通過妖功,讓仇人倒黴。

儘管吳東明再三解釋,但由於百姓大多沒有受過教育,仍對謠言深信不疑。無奈之下,他為了不惹麻煩,只得把找他“施法”的人送到縣衙。

縣令在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也認為不過是鄉野的愚昧無知,所以把沈士良打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

由於謠言沒有得到遏制,很快就從浙江往周邊的城市蔓延。一時之間,大半個中國的老百姓都陷入驚恐之中,大家聽說只要把寫著名字的符條壓在橋下,那人便會生重病至死;或者被人悄悄剪去辮子再進行“叫魂”的操作,被剪去辮子的人精氣就會被吸乾……總之,千奇百怪的謠言讓人們非常害怕,因此百姓不僅不讓小孩出門,還對外來流民和僧侶非常敵視,甚至在毆打他們後,把他們扭送官府。

官府為了應付百姓,作勢四處抓“妖”,以安撫百姓。當然也抓不出個什麼名堂,可是這樣一來,反而助長了謠言的勢頭,引發了百姓更大的恐慌。

本來只是一個謠言,為何乾隆要大動干戈,處理近200名官員

(乾隆劇照 )

隨著謠言愈演愈烈,乾隆也依稀聽到了消息。

就在此時,山東巡撫富尼漢給乾隆上了一道奏疏,不僅詳細地描述了地方百姓對“叫魂”的恐懼,還斷言此事一定是一場有組織的陰謀,而陰謀者不光為了謀財,還很有可能謀反。

富尼漢的奏疏,讓乾隆立刻提高了警惕。他馬上想到了清初為強迫人剃髮,引發的諸多血案。現在發生剪辮子的事件,無疑是再次讓漢人想到曾經的痛苦,並掀起他們對當朝政府的仇恨,以達到造反的目的。

乾隆於是下達了最高指示,要求地方官員徹查“叫魂”案。

於是,一邊是以富尼漢為首的官員,他們積極執行乾隆的指示,四處捕抓流民、僧侶和乞丐。百姓也藉機栽贓陷害,將平素不睦的人報之官府。為了製造政績,他們在審問時嚴刑拷打,最終屈打成招,簽字畫押。於是,他們將案件層層上報,藉機想得到乾隆的重視和重用。

然而,有的官員認為這不過是一場鬧劇,不願參與其中,所以對“叫魂”案消極怠工,根本不予理睬。結果,乾隆就對這些官員有了猜疑,認為他們是不是與此案的幕後黑手有勾結……

本來只是一個謠言,為何乾隆要大動干戈,處理近200名官員

(傅恆劇照 )

​被送到京城的案犯,在軍機大臣審問時,卻又破綻百出,最後經過說查,才發現都是屈打成招。

軍機大臣劉統勳和傅恆,為了讓乾隆停止追查這樁無頭案,便把所審理的案宗都交給乾隆過目,並把那些冤假錯案一併放在案宗中,希望乾隆能停止這場風波。

乾隆當然明白劉統勳和傅恆的用意,也知道此案不過是些捕風捉影。不過乾隆絕不會承認自己錯了,所以他把鍋甩給所涉官員。那些積極如富尼漢的官員,自然因冤假錯案,受到了嚴厲的懲罰。那些對政令敷衍的官員,同樣不容姑息。如此一來,前前後後竟處理了195名官員。

乾隆這樣一番折騰,不僅清理了朝堂上讓他不喜歡的官員,還對在職的官員進行了敲打,從而再次樹立了皇權統治的權威性。

只是可憐那些在“叫魂”案中屈死的百姓和裡外不是人的官員們,成了這樁案子的犧牲品。

(參考史料:《叫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