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張村水事七十年

服裝 運城網新聞 2019-07-05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這句高昂激情的歌詞,彷彿就是唱給我聽的。我的家就在海拔700多米的聞喜縣峨嵋嶺北塬頂上,村名叫南張。

貧水與水患

全村現有11個居民小組、672戶、2337口人,離縣城15公里。“十年九旱,靠天吃飯”“寧願過路客人吃個饃,不願過路客人喝口水”,這些流傳久遠的鄉間俚語,彷彿就是為我的故鄉總結的,也是村民們缺水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末,我們村的人畜吃水和生活用水,主要是靠深井絞水和泊池(池塘)所蓄的雨水。深井絞水就是從近200米深的井裡,用木轆轤纏繞井繩往上絞水。絞水時要有三個人配合,一個絞家,一個鉤家,還有一個是剎繩的。絞一柳罐(桶)水需要十分鐘。井裡沒水了,只好盤了繩到次日再下繩、再排隊絞水。泊池,全村只有一個,用於蓄存夏秋季的雨水,主要是供全村大小牲畜飲用和婦女們洗衣服被褥。然而,一到乾旱年份,泊池也就沒水了。

貧水加水患使村民雪上加霜。每逢突降暴雨,全村水都往泊池裡流,泊池水滿橫溢,全都流到村邊溝裡,溝兩邊水土流失,崖倒窯塌,危及居民。天長日久,原先離泊池100多米的溝邊,已經沖刷到離泊池只有5米,隨時都有垮壩的危險。

引水與興水

上世紀70年代初,在縣水利部門的協調下,我村通上大電,從4公里外的3534工廠引水上塬,在溝頂建一蓄水池,再鋪設管道,把水引到村頭,供村民用水。這樣,雖然暫時解決了人畜吃水難的問題,但是成本高,不是長遠之計。

1977年,在縣水利部門的幫助下,我村又對另一眼出水量較好的深井進行了深鑽,並建小水塔一座,進一步緩解了村民的吃水困難。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撲面而來,村民們辦水興水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縣相關部門的幫扶下,1982年,我村對主要巷道鋪設了地下供水管道,並建供水塔一座。1989年,由村集體和村民籌資,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隨後幾年中,我村在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又對一眼深井進行了深鑽改造,新建高水塔一座,徹底保障了村民們的正常飲水用水。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一系列興農惠農政策的實施中,在縣水務局、發改局、交通局、扶貧辦等單位的幫扶下,全村所有大小道路、下水道、排洪道全部重新高標準硬化,加固改造,村民們還用上了光伏發電。基於長遠發展,我村又在村北打深井一眼,新建水塔一座,當作備用,既可保證全村用水,又可發展水澆地。另外,我村還對原有的泊池進行了防汛加固,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

脫貧與致富

南張村的水事演變與發展,是人民幸福生活、經濟前行的一個縮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的縮影。

水興則他業興。如今,南張村有專業合作社兩個、醫保服務站兩處、小微企業兩個、便民食堂3個、文體活動場所兩處。

南張村原有貧困人口246戶、921人,在縣扶貧工作隊的具體幫扶下,到2018年年底,已實現如期脫貧目標。1978年,我村村民人均收入83元。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7048元。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收入達10880元。

如今的南張村,要求入黨的青年逐年增多,為村裡辦實事好事的老黨員、老幹部表現突出。他們用實際行動感恩於黨,感恩於改革開放。大家對鄉村振興戰略更加自信,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幹勁空前高漲。村民根據南張實際,調產創業,發展主導產業,努力增加收入,追求著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現在,南張村村民對水的認識更為深刻,科學用水、節約用水、循環用水、合理用水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責編:楊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