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如何深化閩都文化傳承保護,激活閩都文化活力,彰顯福州城市文化特色,是當前福州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特別是2017年長樂撤市設區,福州進入“六區”時代,福州市區面積從232平方公里擴大到291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63.3%提高到68.3%,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進入新時代,福州不僅迎來新定位和角色提升的機遇,也迎來實力發展躍升的機遇。在長樂撤市設區、福州城市化建設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深化閩都文化傳承保護,激活閩都文化活力,彰顯福州城市文化特色,是當前福州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化與城市化是一個緊密相關的統一體。一方面,城市化為文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城市是文化的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城市化的原因、動力及其結構、地位雖不盡相同,但卻一直沿續著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文化軌跡。城市空間經過時間的變化,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互影響,形成了穩定的文化習俗,烙上了特有的文化印記。文化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強城市的凝聚力。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另一方面,文化又可以促進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軟實力,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城市文化滲透在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融入到經濟社會各項活動中,體現著城市的魅力特色,是支撐城市生存、競爭和發展的巨大動力和無形資產。通過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城市現階段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世界發達國家城市發展情況看,文化已成為城市發展的“發動機”。在美國迪斯尼,三個人創造的卡通片的價值,抵得上泰國全年香蕉總產值;在日本,動畫製造是第二大支柱產業,其出口額是鋼鐵的四倍。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這些城市並不是經濟意義上的製造中心,但因繁榮發展的文化,不僅成為世界之都,同時帶動了金融、貿易、旅遊、運輸的發展。

從我國現階段城市發展情況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逐漸增強,文化在城市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顯,不少城市已將發展城市文化放到促進城市發展的基礎地位,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如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城市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國際文化名城”或“國際旅遊文化名城”的目標。

又如北京提出:“要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人才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其成為全國重要文化產業基地”,該市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上海提出:“世界一流城市,必須要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須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設施”;廣州提出:“要以文化引領新型城市化建設”。

武漢提出:“文化崛起要成為經濟崛起的動力之源”。鳳凰縣是一個只有42萬人口的偏僻湘西小縣,但卻因為文化優勢,2017年接待遊客達到151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41億元。我市應圍繞文化資源做足文章,堅定不移走文化強市之路。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閩都文化是福州在長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地域文化,在長達2200多年的福州城市發展史中,閩都文化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繁榮發達,造就古代福州作為東南沿海重要港口的地位,推動著福州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漢高祖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始設東冶港(福州)。

東漢前期,東冶與中南半島已經開闢了定期航線,成為當時東南海運的樞紐和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來自中南半島的海外商品皆在此集散轉運。中唐時期,北方戰亂頻仍,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中斷,中國的對外經貿文化交流重心逐漸向東南沿海轉移,使福州在唐代中期至五代期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並與廣州、揚州並列為唐代三大貿易港口。

福州從漢晉肇始到唐五代的鼎盛,奠定了對外商貿和文化交流的格局,進而推動和發展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19世紀60—90年代,由於歐美茶葉市場對茶的大量需求,福州繁華的茶葉貿易成為福建重要的稅收來源。1883年後,福州一躍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茶葉出口港。晚清以來,閩都文化為近代中國社會孕育出了林則徐、嚴復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精英,洋務派在福州開始了近代化轉型的嘗試,福州的城市建設由此進入新的階段。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進入新時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閩都文化傳承保護,取得豐碩成果。市圖書館新館建成開放,“福州文化地圖”數字平臺建設基本完成,上下杭、煙臺山、冶山等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區)保護修復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開展了閩劇、評話、伬唱等傳統劇本整理及音頻、視頻數字化保存工作。公佈了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次落實市級非遺傳承人扶持資金。

制定出臺《關於保護、扶持福州地方戲曲曲藝的實施意見》,閩劇演員吳則文榮膺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福州海峽創意產業園、福州軟件園動漫遊戲產業園區獲評省文化產業重點園區,4家企業入選省文化企業十強。福州連續三屆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些都進一步擴大了福州的城市影響,提升了福州的城市品牌,凸顯了福州的城市文化特色,為推動福州城市化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做好閩都文化傳承保護


閩都文化作為福州城市形象的靈魂和名片,是福州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在推進福州城市化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閩都文化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

(一)結合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試點,統籌規劃好文化保護工作。

一是站在城市系統、城市佈局、城市生長髮展的角度,對城市環境、城市歷史、空間特徵等宏觀因素進行研究,確立包括城市空間結構、經濟產業結構、文化延續性、自然景觀等社會、經濟、文化多元複合的城市化目標體系,實現城市各部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協調。要在規劃中彰顯閩都文化的地域歷史文化內涵,注重維護當地原有的街巷肌理,延續當地歷史文脈,體現當地文化特色,打造統一和諧的區域文化主題。

二是注重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平衡配置,改革公共文化資源根據各行政區財力大小配置的方式,加強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向長樂、馬尾等大都市圈居間和外圍區域轉移的力度,縮小中心城區與周邊區域在文化、醫療、教育等服務的規模和質量差距,在都市圈內形成多個公共服務功能完整且相對獨立的區域。特別是長樂作為一個還有大量農村存在,城鄉差別較大,城市化程度相對不高的新區,在統籌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文化主題和文化建設的佈局。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三是突出強調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摸清需要保護與傳承的物質和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底數,劃出保護的“紅線”或“高壓線”,堅持先行保護,落實責任。充分吸納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盤活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為非物質文化項目預留足夠的傳承和發展的空間和場所。加強對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搶救,促進衍生品的開發,扶持傳統技藝和產業的發展。加強對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堅持點、線、面相結合,從民居、街區到整個村落都納入保護範疇。

(二)加強建築規劃和保護,著力在建築風貌中充分彰顯閩都文化特色。一個城市的建築風貌最能夠體現城市的文化主題。要加強建築規劃和保護,著力在建築風貌中充分彰顯閩都文化特色。

一是注重塑造鮮明的福州城市建築風貌。目前,全國各地均制定出臺城市風貌設計導則,對城市建築風貌和文化特徵進行規範。我市今年也出臺了《福州城市風貌設計導則》,當務之急要嚴格落實《導則》的要求,把富有福州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號體現到老城改造和新城開發中,彰顯閩都文化特色。

二是加強歷史遺產保護。儘可能多地保留完整的福州民居建築風貌,增添福州城市魅力。

三是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制定《福州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複製三坊七巷、上下杭的經驗,對核心歷史文化街區進行逐棟保護開發,打造更多特色文化街區,保留更多歷史文化記憶。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三)合理利用閩都文化深厚資源,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二千多年的古城歷史,使福州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信息庫,沉澱了大量的“閩都符號”(即體現閩都文化特點的人文景觀、文化遺產等),這些都是福州城市化發展的寶貴財富,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和機遇,深入挖掘閩都文化內涵,培育文化產業。

一是挖掘“閩都符號”。城市文化的最大價值就是培養廣大市民的文化認同,通過文化認同來實現價值標尺、生活方式的融合。對具有保護價值的“閩都符號”,比如語言、詩歌、戲曲、繪畫、雕刻等,進行分片區進行梳理,分門別類進行保護傳承,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二是加快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培育和壯大文化產業集群。優化整合動漫遊戲產業園區、漆文化產業園區、壽山石文化產業園區等現有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資源,著力壯大文化產業群。支持和鼓勵文創產業園區提高展示性、體驗性,大力發掘福州文創產業園區所具有的旅遊潛質,開發特色文化旅遊產品,增強福州城市文化旅遊內涵。

三是積極打造符合福州城市定位的文化產業基地,做大三江口旅遊綜合體、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基地、閩侯上街木根雕展示交易中心等文化產業基地,輻射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四是創作和生產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來擴大福州影響。通過創作和生產電影、電視、流行歌曲等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產品,來推介城市,是屢試不爽的成功經驗。如《羅馬假日》對羅馬城、《少林寺》對河南登封市的巨大推介作用都是著名案例。因此,建議組織創作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反映福州的電影、電視和歌曲,進一步宣傳福州,擴大福州影響。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四)強化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打造“城景一體”的新型城市。結合長樂撤市設區後的城市空間更新,著力打造一系列開放式、體驗型都市文化旅遊精品,吸引更多追求個性化、深度遊的海內外遊客。

一是打造水文化。福州自古水系發達,山水靈動。應充分利用水系治理的有利契機,以閩江遊覽為龍頭,打造“內河連大江,大江通大海”的特色水文化系統。突出閩江兩岸商貿文化、使館文化、宗教文化、船政文化和景觀特色,統籌規劃閩江、光明港、晉安河等水系文化的保護開發,優化沿江、沿河夜間燈光,對沿岸文物古蹟和遺址進行保護,再現歷史片段和傳統生活場景,進一步豐富水岸聯動的都市水文化旅遊線路。

二是把“建築閱讀”“街區漫步”作為城市微旅遊的最佳產品。深度挖掘和演繹好福州獨特的建築和街區文化,推出一批“建築可閱讀”的城市微旅行街區,為遊客配備建築和街區閱讀的導覽系統,把獨具特色的歷史風貌街區打造成人文旅遊目的地。

三是提高郊外鄉村文化旅遊品質。著力整合打造永泰莊寨、閩江口溼地等近郊文化旅遊資源,把這些生態資源加以整合,促進旅遊交通、鄉村民宿、旅遊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使都市郊外的文化鄉村生活成為休閒度假新產品。

四是開發特色旅遊演藝產品。杭州的旅遊演出《宋城千古情》、上海的《時空之旅》成為許多遊客去當地的必看節目。建議打磨推出如《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具有鮮明福州特色,反映閩都文化底蘊,符合旅遊消費特點的演藝產品。

五是創新紅色旅遊方式。推動紅色旅遊從單一的參觀解說模式向融瞻仰教育、陶冶情操、體驗休閒於一體的複合模式轉變,從內容、形式、手段、方法、體驗設計等方面不斷創新。通過多媒體展示和虛擬現實環境的模擬,採取光、電、聲等現代科技手段,對革命歷史人物、故事進行演繹解讀和歷史情景再現,增強紅色旅遊的生動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五)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保障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措施切實到位。

一是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細化配套政策,支持基層引進、培養相關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將傳統技藝傳承人的培養、培訓納入職業教育範疇,吸引和支持年輕人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二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項目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支持。整合現有的傳統文化的扶持資金,設立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提高使用效率,加強監管,確保落實。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拓寬社會力量參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途徑。積極推動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層次保護體系。制定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公平參與的政策和辦法,拓寬社會力量參與的渠道。著力培養新型城鎮的文化工作者、志願者,培養一批紮根基層的文化隊伍、文化人才和民間藝術繼承人,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組織體系的保障,讓豐富多彩的閩都傳統文化後繼有人。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六)補齊短板,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

一是強化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完善,在保護傳統文化建築和場所的同時,為當地群眾創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避免群眾因自行改善居住條件而造成對傳統民居和習俗的破壞,最大限度地保存傳統文化的真實性、多樣性和原生形態的歷史文化記憶。

二是重視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宣傳和弘揚、傳統技藝的傳授和展演,納入當地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特色和吸引力。

三是實施傳統文化遺產記憶工程,對在城市化進程中不便保護或不可避免要消失的文化遺產,及時以影像、聲音、實物等多種形式,在博物館、圖書館等合適場所留存和展示。

(七)廣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城鄉群眾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閩都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遺產,為福州的城市的文明和形象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更加廣泛地服務和普及民眾,全面提升城鄉群眾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

閩都文化與福州城市化進程研究


一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運用好我市創建第三批全國公共文化示範區的載體,利用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廣泛開展閩都傳統文化知識宣傳教育,使閩都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二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建立相應的教育和培訓機構,把培養市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核心建設內容之一,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三是大力加強道德建設。堅持開展“道德講堂”活動,通過倡導孝親愛親、文明禮貌、移風易俗等教育活動,形成了城鄉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氣。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作者 | 王 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