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

來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時間:2014年10月19日

地址:陝西省藍田縣


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曾有過一個神祕的華胥國。我們中午時分趕到藍田縣,匆忙用過午飯,未及休息就趕往藍田縣一個叫孟巖的村子,找尋上古時期“華胥古國”的身影。

藍田,地處巍峨的秦嶺與厚實的黃土臺塬的懷抱之中,毗鄰西安,古屬京畿之地。早在一百多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藍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這塊沃土上,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裡同時也是矇昧時期古代先民活動繁衍生息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距今約一萬年前,先民們在灞河、輞川河、焦湯河流域定居,製陶器、磨石器、養家畜,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藍田也是上古時期華胥氏活動和棲息的地方,是華胥氏、伏羲、女媧活動較多、人文遺址與文化積澱豐富的地區之一。

如今,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仍保留有華胥陵封土遺址。2006年,被遺忘百年的華夏始祖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

來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時間:2014年10月19日

地址:陝西省藍田縣


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曾有過一個神祕的華胥國。我們中午時分趕到藍田縣,匆忙用過午飯,未及休息就趕往藍田縣一個叫孟巖的村子,找尋上古時期“華胥古國”的身影。

藍田,地處巍峨的秦嶺與厚實的黃土臺塬的懷抱之中,毗鄰西安,古屬京畿之地。早在一百多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藍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這塊沃土上,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裡同時也是矇昧時期古代先民活動繁衍生息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距今約一萬年前,先民們在灞河、輞川河、焦湯河流域定居,製陶器、磨石器、養家畜,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藍田也是上古時期華胥氏活動和棲息的地方,是華胥氏、伏羲、女媧活動較多、人文遺址與文化積澱豐富的地區之一。

如今,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仍保留有華胥陵封土遺址。2006年,被遺忘百年的華夏始祖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1、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


華胥氏是誰?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關於華胥氏、伏羲、女媧的文字記載,常見在《山海經》、《太平寰宇記》、《淮南子》、《列子》等一些古籍中,但走進藍田縣華胥鎮,真實的歷史遺蹟、古老的村落名稱、流傳在民間的古老故事、考古的不斷髮現,越來越向我們揭示,這些神話傳說中包含著不少真實歷史信息。

華胥氏,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上古時期,華胥氏率族人逐水草而居,過著浪漫的遊牧生活。有一天,華胥氏在雷澤湖邊看到一個特別大的腳印,好奇的她用腳踩了一下,因此感應受孕,懷胎12年生下伏羲、女媧,就此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的開卷中寫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華胥氏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由此可見,正是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繁衍出中華民族。

在藍田,長期從事當地史前文化研究的專家曾宏根認為,華胥鎮就因華胥氏在此生息繁衍勞動而得名,《帝王世紀》載:“庖羲氏母曰華胥氏,燧人之世有大人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山海經•內經•郭璞注》載:“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生伏羲。”華胥溝附近的雷家莊正好位於華胥河畔,這裡原是一片沼澤地,相傳就是當時的雷澤。在華胥鎮和華胥氏、伏羲、女媧有關的遺蹟和地名還有很多,如:畫卦臺、華胥窯、遇仙橋、毓聖橋、三皇祠等。

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藍田縣有10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的支家溝和十里河的西餘家溝等地,考古專家發現十多處舊石器遺址,20多處新石器人類遺址,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


"

來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時間:2014年10月19日

地址:陝西省藍田縣


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曾有過一個神祕的華胥國。我們中午時分趕到藍田縣,匆忙用過午飯,未及休息就趕往藍田縣一個叫孟巖的村子,找尋上古時期“華胥古國”的身影。

藍田,地處巍峨的秦嶺與厚實的黃土臺塬的懷抱之中,毗鄰西安,古屬京畿之地。早在一百多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藍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這塊沃土上,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裡同時也是矇昧時期古代先民活動繁衍生息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距今約一萬年前,先民們在灞河、輞川河、焦湯河流域定居,製陶器、磨石器、養家畜,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藍田也是上古時期華胥氏活動和棲息的地方,是華胥氏、伏羲、女媧活動較多、人文遺址與文化積澱豐富的地區之一。

如今,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仍保留有華胥陵封土遺址。2006年,被遺忘百年的華夏始祖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1、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


華胥氏是誰?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關於華胥氏、伏羲、女媧的文字記載,常見在《山海經》、《太平寰宇記》、《淮南子》、《列子》等一些古籍中,但走進藍田縣華胥鎮,真實的歷史遺蹟、古老的村落名稱、流傳在民間的古老故事、考古的不斷髮現,越來越向我們揭示,這些神話傳說中包含著不少真實歷史信息。

華胥氏,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上古時期,華胥氏率族人逐水草而居,過著浪漫的遊牧生活。有一天,華胥氏在雷澤湖邊看到一個特別大的腳印,好奇的她用腳踩了一下,因此感應受孕,懷胎12年生下伏羲、女媧,就此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的開卷中寫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華胥氏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由此可見,正是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繁衍出中華民族。

在藍田,長期從事當地史前文化研究的專家曾宏根認為,華胥鎮就因華胥氏在此生息繁衍勞動而得名,《帝王世紀》載:“庖羲氏母曰華胥氏,燧人之世有大人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山海經•內經•郭璞注》載:“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生伏羲。”華胥溝附近的雷家莊正好位於華胥河畔,這裡原是一片沼澤地,相傳就是當時的雷澤。在華胥鎮和華胥氏、伏羲、女媧有關的遺蹟和地名還有很多,如:畫卦臺、華胥窯、遇仙橋、毓聖橋、三皇祠等。

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藍田縣有10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的支家溝和十里河的西餘家溝等地,考古專家發現十多處舊石器遺址,20多處新石器人類遺址,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2、“華胥古國”遺址今猶在


據史書記載,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有過一個華胥國,且有遺址存在。

華胥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前,一塊斷為3截、高約2米,且上書“古華胥”3個大字的石碑,就矗立在如今的華胥陵前。現在,這塊殘碑被當地文化部門收藏保存。

曾宏根曾經圍繞著古華胥國、華胥溝和華胥陵的遺址,對附近的村落進行探訪。他認為,目前不少村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著古華胥氏部落的印痕。今華胥鎮紅河下游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巖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民大多相信自己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

此外,一些專家學者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系氏族的起源、華胥氏族的生成、歷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蹟與歷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後認為,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的一段。

考古專家根據半坡、姜寨、馬家窯等地已經出土的上百座房屋,中心廣場,上千人的墓葬,有燒陶、紡織、製革業,甚至有銅器、商業和殉葬人等情況分析,當時的華胥古國並不是一個宮殿巍峨、等級森嚴的王國。考古挖掘的一些由寬6~8米,深五六米的大壕溝圍成的遺址應該是一個草創的“古城鎮”。而這些“古城鎮”就包含在“華胥古國”這個範圍較大的氏族部落裡。

華胥國又稱“神仙國”。“神仙國”究竟什麼模樣?8000多年前,黃帝在考察了華胥國之後,對於華胥國先民的發展狀態,久久不能忘懷。《列子•黃帝篇》對此進行了追記:“……華胥之國在翕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離)齊國幾千萬裡,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慾,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樂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摘無痛癢。乘空如履實,寢虛(宿),若處床。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這段話交代了華胥國的具體位置,記述了這個“神仙國”優良的民風民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民主、平等、幸福、快樂的文明之國、和諧之國。

從黃帝考察華胥國的傳說來看,中國文明興起於華胥古國。到了黃帝時代,中華民族的文明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

來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時間:2014年10月19日

地址:陝西省藍田縣


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曾有過一個神祕的華胥國。我們中午時分趕到藍田縣,匆忙用過午飯,未及休息就趕往藍田縣一個叫孟巖的村子,找尋上古時期“華胥古國”的身影。

藍田,地處巍峨的秦嶺與厚實的黃土臺塬的懷抱之中,毗鄰西安,古屬京畿之地。早在一百多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藍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這塊沃土上,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裡同時也是矇昧時期古代先民活動繁衍生息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距今約一萬年前,先民們在灞河、輞川河、焦湯河流域定居,製陶器、磨石器、養家畜,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藍田也是上古時期華胥氏活動和棲息的地方,是華胥氏、伏羲、女媧活動較多、人文遺址與文化積澱豐富的地區之一。

如今,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仍保留有華胥陵封土遺址。2006年,被遺忘百年的華夏始祖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1、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


華胥氏是誰?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關於華胥氏、伏羲、女媧的文字記載,常見在《山海經》、《太平寰宇記》、《淮南子》、《列子》等一些古籍中,但走進藍田縣華胥鎮,真實的歷史遺蹟、古老的村落名稱、流傳在民間的古老故事、考古的不斷髮現,越來越向我們揭示,這些神話傳說中包含著不少真實歷史信息。

華胥氏,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上古時期,華胥氏率族人逐水草而居,過著浪漫的遊牧生活。有一天,華胥氏在雷澤湖邊看到一個特別大的腳印,好奇的她用腳踩了一下,因此感應受孕,懷胎12年生下伏羲、女媧,就此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的開卷中寫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華胥氏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由此可見,正是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繁衍出中華民族。

在藍田,長期從事當地史前文化研究的專家曾宏根認為,華胥鎮就因華胥氏在此生息繁衍勞動而得名,《帝王世紀》載:“庖羲氏母曰華胥氏,燧人之世有大人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山海經•內經•郭璞注》載:“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生伏羲。”華胥溝附近的雷家莊正好位於華胥河畔,這裡原是一片沼澤地,相傳就是當時的雷澤。在華胥鎮和華胥氏、伏羲、女媧有關的遺蹟和地名還有很多,如:畫卦臺、華胥窯、遇仙橋、毓聖橋、三皇祠等。

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藍田縣有10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的支家溝和十里河的西餘家溝等地,考古專家發現十多處舊石器遺址,20多處新石器人類遺址,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2、“華胥古國”遺址今猶在


據史書記載,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有過一個華胥國,且有遺址存在。

華胥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前,一塊斷為3截、高約2米,且上書“古華胥”3個大字的石碑,就矗立在如今的華胥陵前。現在,這塊殘碑被當地文化部門收藏保存。

曾宏根曾經圍繞著古華胥國、華胥溝和華胥陵的遺址,對附近的村落進行探訪。他認為,目前不少村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著古華胥氏部落的印痕。今華胥鎮紅河下游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巖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民大多相信自己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

此外,一些專家學者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系氏族的起源、華胥氏族的生成、歷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蹟與歷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後認為,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的一段。

考古專家根據半坡、姜寨、馬家窯等地已經出土的上百座房屋,中心廣場,上千人的墓葬,有燒陶、紡織、製革業,甚至有銅器、商業和殉葬人等情況分析,當時的華胥古國並不是一個宮殿巍峨、等級森嚴的王國。考古挖掘的一些由寬6~8米,深五六米的大壕溝圍成的遺址應該是一個草創的“古城鎮”。而這些“古城鎮”就包含在“華胥古國”這個範圍較大的氏族部落裡。

華胥國又稱“神仙國”。“神仙國”究竟什麼模樣?8000多年前,黃帝在考察了華胥國之後,對於華胥國先民的發展狀態,久久不能忘懷。《列子•黃帝篇》對此進行了追記:“……華胥之國在翕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離)齊國幾千萬裡,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慾,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樂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摘無痛癢。乘空如履實,寢虛(宿),若處床。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這段話交代了華胥國的具體位置,記述了這個“神仙國”優良的民風民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民主、平等、幸福、快樂的文明之國、和諧之國。

從黃帝考察華胥國的傳說來看,中國文明興起於華胥古國。到了黃帝時代,中華民族的文明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3、華胥陵遺址保護刻不容緩


《淮陽名勝》一書中指出:“古時候,我國西北的華胥氏之國,是華胥氏居住的地方。”《陝西通志》中說:“羲母(華胥氏)陵在(藍田)縣北35裡。”《藍田縣誌》中說:“藍田縣內有華胥氏陵,史稱三皇故居。”據考證,有關華胥氏的遺蹟全國只有一處,就是藍田縣華胥鎮的華胥陵,亦稱羲母陵,陵址現在是一處土臺。

2001年12月,藍田縣召開了一次華胥陵開發論證會,與會專家教授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一致認為華胥氏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是伏羲、女媧的生母,是我們的繁衍之根,中華民族的始祖,位於藍田鎮孟巖村的封土遺址,就是華胥陵。

採訪當天,在兩位熱心村民的指引下,我們的採訪車順利到達位於華胥鎮孟巖村北的華胥氏祭祀廣場。一塊書有“華胥陵”字樣的石碑立在廣場北側正中位置。石碑左右兩邊,分別立有數塊公德碑及2006年以來公祭華胥氏的祭文。颯颯秋風中,不時有村婦帶著孩子從這些孤苦伶仃的石碑前走過。廣場北側是一排民房。一名村婦告訴我們,這些民房所佔的地方,其實就是華胥陵的一部分。

這麼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保存情況實在令人擔憂。我們看到,原來東西長80米左右,南北寬二三十米、高10餘米的陵冢,如今已被當地村民的房屋“蠶食”得只剩下一個長10米左右的黃土臺子。好在讓我們寬心的是,熱心村民在這段殘陵前修建了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小場地,中間放置了一個大香爐,用於祭祀。

據62歲的村民周盤相說,聽老人講,新中國成立前,高大的陵冢橫臥在村子當中,不但有墓碑,而且有祭壇,村民逢年過節還舉行祭祀儀式。新中國成立後,村民把祭壇毀掉了,華胥陵旁邊的一座三皇廟也被拆了。後來,不少村民為了建房逐漸將陵冢的土挖掉。“要知道華胥陵有這麼大的價值,那誰也不會把房子建到陵上邊去。”周盤相惋惜地說。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2006年農曆二月初二,當地舉行了公祭華胥氏大典。從那一年起,沉寂百年的華胥陵,再次走出歷史的迷霧,被遺忘百年的華夏始祖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

來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時間:2014年10月19日

地址:陝西省藍田縣


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曾有過一個神祕的華胥國。我們中午時分趕到藍田縣,匆忙用過午飯,未及休息就趕往藍田縣一個叫孟巖的村子,找尋上古時期“華胥古國”的身影。

藍田,地處巍峨的秦嶺與厚實的黃土臺塬的懷抱之中,毗鄰西安,古屬京畿之地。早在一百多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藍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這塊沃土上,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裡同時也是矇昧時期古代先民活動繁衍生息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距今約一萬年前,先民們在灞河、輞川河、焦湯河流域定居,製陶器、磨石器、養家畜,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藍田也是上古時期華胥氏活動和棲息的地方,是華胥氏、伏羲、女媧活動較多、人文遺址與文化積澱豐富的地區之一。

如今,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仍保留有華胥陵封土遺址。2006年,被遺忘百年的華夏始祖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1、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


華胥氏是誰?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關於華胥氏、伏羲、女媧的文字記載,常見在《山海經》、《太平寰宇記》、《淮南子》、《列子》等一些古籍中,但走進藍田縣華胥鎮,真實的歷史遺蹟、古老的村落名稱、流傳在民間的古老故事、考古的不斷髮現,越來越向我們揭示,這些神話傳說中包含著不少真實歷史信息。

華胥氏,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上古時期,華胥氏率族人逐水草而居,過著浪漫的遊牧生活。有一天,華胥氏在雷澤湖邊看到一個特別大的腳印,好奇的她用腳踩了一下,因此感應受孕,懷胎12年生下伏羲、女媧,就此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的開卷中寫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華胥氏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由此可見,正是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繁衍出中華民族。

在藍田,長期從事當地史前文化研究的專家曾宏根認為,華胥鎮就因華胥氏在此生息繁衍勞動而得名,《帝王世紀》載:“庖羲氏母曰華胥氏,燧人之世有大人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山海經•內經•郭璞注》載:“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生伏羲。”華胥溝附近的雷家莊正好位於華胥河畔,這裡原是一片沼澤地,相傳就是當時的雷澤。在華胥鎮和華胥氏、伏羲、女媧有關的遺蹟和地名還有很多,如:畫卦臺、華胥窯、遇仙橋、毓聖橋、三皇祠等。

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藍田縣有10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的支家溝和十里河的西餘家溝等地,考古專家發現十多處舊石器遺址,20多處新石器人類遺址,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2、“華胥古國”遺址今猶在


據史書記載,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有過一個華胥國,且有遺址存在。

華胥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前,一塊斷為3截、高約2米,且上書“古華胥”3個大字的石碑,就矗立在如今的華胥陵前。現在,這塊殘碑被當地文化部門收藏保存。

曾宏根曾經圍繞著古華胥國、華胥溝和華胥陵的遺址,對附近的村落進行探訪。他認為,目前不少村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著古華胥氏部落的印痕。今華胥鎮紅河下游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巖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民大多相信自己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

此外,一些專家學者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系氏族的起源、華胥氏族的生成、歷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蹟與歷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後認為,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的一段。

考古專家根據半坡、姜寨、馬家窯等地已經出土的上百座房屋,中心廣場,上千人的墓葬,有燒陶、紡織、製革業,甚至有銅器、商業和殉葬人等情況分析,當時的華胥古國並不是一個宮殿巍峨、等級森嚴的王國。考古挖掘的一些由寬6~8米,深五六米的大壕溝圍成的遺址應該是一個草創的“古城鎮”。而這些“古城鎮”就包含在“華胥古國”這個範圍較大的氏族部落裡。

華胥國又稱“神仙國”。“神仙國”究竟什麼模樣?8000多年前,黃帝在考察了華胥國之後,對於華胥國先民的發展狀態,久久不能忘懷。《列子•黃帝篇》對此進行了追記:“……華胥之國在翕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離)齊國幾千萬裡,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慾,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樂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摘無痛癢。乘空如履實,寢虛(宿),若處床。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這段話交代了華胥國的具體位置,記述了這個“神仙國”優良的民風民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民主、平等、幸福、快樂的文明之國、和諧之國。

從黃帝考察華胥國的傳說來看,中國文明興起於華胥古國。到了黃帝時代,中華民族的文明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03、華胥陵遺址保護刻不容緩


《淮陽名勝》一書中指出:“古時候,我國西北的華胥氏之國,是華胥氏居住的地方。”《陝西通志》中說:“羲母(華胥氏)陵在(藍田)縣北35裡。”《藍田縣誌》中說:“藍田縣內有華胥氏陵,史稱三皇故居。”據考證,有關華胥氏的遺蹟全國只有一處,就是藍田縣華胥鎮的華胥陵,亦稱羲母陵,陵址現在是一處土臺。

2001年12月,藍田縣召開了一次華胥陵開發論證會,與會專家教授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一致認為華胥氏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是伏羲、女媧的生母,是我們的繁衍之根,中華民族的始祖,位於藍田鎮孟巖村的封土遺址,就是華胥陵。

採訪當天,在兩位熱心村民的指引下,我們的採訪車順利到達位於華胥鎮孟巖村北的華胥氏祭祀廣場。一塊書有“華胥陵”字樣的石碑立在廣場北側正中位置。石碑左右兩邊,分別立有數塊公德碑及2006年以來公祭華胥氏的祭文。颯颯秋風中,不時有村婦帶著孩子從這些孤苦伶仃的石碑前走過。廣場北側是一排民房。一名村婦告訴我們,這些民房所佔的地方,其實就是華胥陵的一部分。

這麼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保存情況實在令人擔憂。我們看到,原來東西長80米左右,南北寬二三十米、高10餘米的陵冢,如今已被當地村民的房屋“蠶食”得只剩下一個長10米左右的黃土臺子。好在讓我們寬心的是,熱心村民在這段殘陵前修建了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小場地,中間放置了一個大香爐,用於祭祀。

據62歲的村民周盤相說,聽老人講,新中國成立前,高大的陵冢橫臥在村子當中,不但有墓碑,而且有祭壇,村民逢年過節還舉行祭祀儀式。新中國成立後,村民把祭壇毀掉了,華胥陵旁邊的一座三皇廟也被拆了。後來,不少村民為了建房逐漸將陵冢的土挖掉。“要知道華胥陵有這麼大的價值,那誰也不會把房子建到陵上邊去。”周盤相惋惜地說。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2006年農曆二月初二,當地舉行了公祭華胥氏大典。從那一年起,沉寂百年的華胥陵,再次走出歷史的迷霧,被遺忘百年的華夏始祖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天下伏羲》:撩起“華胥古國”的神祕面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