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大航海時代<英美篇> [第28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文末和菜單欄可查閱目錄。下載地緣圖集在對話框回覆:地圖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本節關注區域:佛蒙特、新尼德蘭、新瑞典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當英國通過《權力法案》的確立,以“君主立憲”制的形式恢復安定之後,王室仍然希望為新英格蘭地區派去一位總督,進行直接管理。只不過,羽翼豐滿的清教徒們,已然不可能再接受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了。

在此之前,馬薩諸塞殖民地甚至已經從當年受封緬因地區的貴族後代手中收購了這一地區。這一歷史使得緬因地區一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20年,才因為地理上的間隔成為獨立一州。

由於無法對整個新英格蘭進行直接管理,英國只能名義上將“新罕布什爾州”變身成為了“皇家直屬地”。雖然這樣並無法改變清教徒在新罕布什爾地區佔主的現狀。對於整個新英格蘭地區與王權漸行漸遠的現狀,英國所做的另一項努力是,改變只有清教徒才有選舉權的現狀,轉而以財產標準認定。

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示意圖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即只要擁有一定財產的居民都擁有政治權力,然後再公選出代表決定殖民地的稅收及財政預算。這意味著不管各方最初的理念差距如何,一如英國本土所發生的一切一樣,王權、代議制、直接民主在新英格蘭的土地上,同樣達成了新的平衡。

再來說說新英格蘭地區的最後一個成員——佛蒙特州。從地理結構上看,佛蒙特州非常的特別。一方面,它的東界與新罕布什爾州隔康涅狄格河相望;另一方面,將之與紐約州分隔的“尚普蘭湖”,卻是聖勞倫斯河的支流(其與聖勞倫斯河通過一條以“黎塞留”命名的河流相連)。

哈德遜河、尚普湖,與康涅狄格河之間的分水嶺——“綠山山脈”成為了佛蒙特州的地理核心。分水嶺的屬性,使得佛蒙特州在地緣結構上,充當了清教徒底蘊的“新英格蘭”、原本為荷蘭人之地的“紐約”,以及法國人的“魁北克”三個地緣板塊的連接部。

佛蒙特州這樣的地理結構,並非地緣政治劃分的常態,並且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以興都庫什山脈為核心,並以政局不穩而聞名於世的“阿富汗”。在英國殖民時期,佛蒙特地區的行政劃分,也的確更與地理結構相合。其位於分水嶺以西的土地歸屬於當時的“紐約省”,而分水嶺以東則屬於“新罕布什爾省”。

至於延伸到聖勞倫斯河流域部分,在地理上則受益於阿巴拉契亞山脈在此斷裂出來的一個缺口。這個缺口讓哈德遜河與尙普蘭湖之間沒有明顯的分水嶺,並形成了一條能夠直通蒙特利爾的走廊地帶。

在從荷蘭人手中奪取紐約之後,英國人可以通過“哈德遜-尚普蘭走廊”,直接對位於黎塞留河-聖勞倫斯河河口的“蒙特利爾”發動攻勢。這使得整體實力佔優的英國人,能夠在戰勝法國後,將原十三殖民地的控制線在此跨越阿巴拉契亞山脈,滲透至包括尚普蘭湖在內的聖勞倫斯河流域。在英國通過戰爭逼迫法國交出“加拿大”及美國獨立之後,紐約州的北部邊界甚至得以劃定到了聖勞倫斯河的上游河道。

現在的問題在於,到底是誰代表英國來做到這一點。從地理位置來看,紐約在控制尚普蘭湖流域時會更為容易,但其與新英格蘭地區相鄰的位置,以及新英格蘭地區的人口優勢,卻使得清教徒移民也在此進行了滲透。只不過這部分新英格蘭移民同樣不認為,新罕布什爾的管轄權應該延伸至此。

在英屬北美十三殖民地暴發獨立戰爭之後,生活在這片三方交匯之地的佛蒙特人,決定抓住機會爭取一個獨立的地位。佛蒙特人一開始將自己建立的政治體稱之為“新康涅狄格共和國” ,以突顯自己的新英格蘭屬性(儘管尚普湖河谷看似更為核心),不過很快就又更名為了“佛蒙特共和國”(1777年)。

作為新英格蘭地區唯一的內陸州,佛蒙特並沒有獨立的可能性。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做法,本質是佛蒙特人為了掙脫紐約及新罕布什爾的束縛下,爭取一個獨立地位。為此,佛蒙特人甚至與紐約人和新罕布什爾人打過仗。

新英格蘭地區的開發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在獨立之初,佛蒙特州亦因上述兩州的反對一度無法以獨立身份加入美國,以至於佛蒙特州甚至考慮過加入加拿大。考慮到佛蒙特州這段歷史,以及西北部與加拿大地緣關係更近的結構(其獨立後建城的首府“蒙彼利埃”亦位於尚普湖流域)。一直到今天,佛蒙特州仍然是美國最具獨立意志的行政區之一。

瞭解完“新英格蘭”地區的前世今生後,是時候把視線向南移動了。讓我們再回顧一下英國在1640年-1689年間所經歷的這段歷史。這半個世紀可以說是英國的涅槃期,其間不僅有代表新興資本力量的“英吉利共和國”曇花一現,還有克倫威爾身死之後,復辟的君主(斯圖亞特王朝)在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搖擺。

在被這場新教革命嚇壞了的英國君主看來,像西班牙、法國那樣堅守在羅馬教廷旗幟下,以“君權神授”思想維護君主專制制度,要更有利於維護君主的自身利益。後來的事,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已經將之作為一個常識普及過了。通過1688-1689年間的“光榮革命”,以議會為權力表達渠道的新教徒,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並通過《權力法案》,將新教屬性的“英國國教”及“君主立憲”思維,變成了英國的屬性。

這段長達半個世紀的混亂期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段時間英國的國力及軍力是下降的。事實卻並非如此,這段混亂期恰恰是“大英帝國”的起點。這種情況並不難理解。以英國內部模塊式的結構來說,中央權力歸屬的不確定,並不一定引發地方上的混亂。像新英格蘭這樣圖謀自治的區域,反而藉此機會發展壯大了自己。

另一方面,內部權力之爭促進了軍備的增長。在歷史上,英國一共與荷蘭進行過四次戰爭,其中有三次都發生於這一歷史時期(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可以這樣說,荷蘭成為了“大英帝國”海上突圍的磨刀石。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上述三次“英荷戰爭”互有勝負,於北美的情況來說,得到“新尼德蘭”也就是後來的紐約州是英國最大的收穫。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1664年),四艘駛入哈德遜河口的英國軍艦,兵不血刃的就讓駐守於此的荷蘭人交出了“新尼德蘭”。

這看起來絲毫不讓人感到意外,畢竟在南北皆為英國殖民地的情況下,荷蘭人要是能守得住倒是奇蹟。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英荷雙方能夠在北美和平共處一段時間,很大程度是因為共同應對西班牙的需要。只不過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在西班牙的勢力被削弱之後,英荷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的上升為主要矛盾。

雖然“新尼德蘭”在北美的存在只是曇花一現,但還是為這一地區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一階段的荷蘭,擁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商業系統,創立了“有限責任”制及將證券交易平臺化。

如果說新英格蘭地區清教徒們的“重商主義”,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上帝的話,那麼皈依新教的荷蘭人則是把這個順序反過來。為此,荷蘭人對移民和合作者的態度要開放得多。

當年生活在新尼德人的殖民者,除了來自荷蘭以外,還包括法國、德國、北歐等地區。這種帶強烈商業色彩的自由主義態度,今天仍然是紐約基因的最核心部分。以至於在自視精神層面更有追求的新英格人眼中,以世界貿易樞紐著稱的紐約人,總是帶著點爆發戶的氣息。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1624年,荷蘭人在哈德遜河口的“曼哈頓島”修築後來被命名為“新阿姆斯坦丹”的貿易據點。這個位於河、海交接樞紐位置的貿易據點,後來發展成了全球矚目的貿易中心“紐約市”。每一片殖民地都有自己的地理邊界。 “新尼德蘭”的理論邊界,應該包括整個 “哈德遜河流域”,以及哈德遜河口之側,向東延伸將近200公里的狹長島嶼——長島。

哈德遜河流域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儘管搶在英國人前面控制了哈德遜河口,但在英國同時在南北兩個方向進行殖民的情況下,荷蘭人還是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張海岸線,以確保曼哈頓島的安全。在東北方向,康涅狄格河以西地區,被認定為是新尼德蘭的一部分。這樣的話,長島所對應的這部分大陸海岸線,以及二者之間的“長島海峽”,都將成為荷蘭殖民地的一部分。

不過之前也已經說過,清教徒很快就在康涅狄格河河口,及兩側新建了三個殖民點。其中的“紐黑文”殖民地,更是深入長島海峽腹地。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後,荷蘭人只能放棄控制整個長島海峽及其周邊岸線的想法(1650年)。

荷蘭人沒有能夠如願控制長島海峽,很大程度是受到人力資源的制約。在經營這片殖民地的前30年(1655年前),吸納了各國移民的新尼德蘭,人口總計只有2000人,其中大部分居住於新阿姆斯特丹。

而新英格蘭地區,在16世紀30年代的初始移民的數量就十倍於此。不過在向西南擴張的過程中,荷蘭人卻取得了收穫。因為荷蘭在這個方向上遇到的對手,是人力資源上更為捉襟見肘的瑞典。

現在問題來了,新尼德蘭南北兩側不都是英國殖民地嗎?總的來說,的確是如此。然而這並不代表其它歐洲國家,沒有做過努力。在解讀加勒比海與皇家海盜時,我們曾經說過,北歐人也曾經嘗試過在新大陸分一杯羹,打造自己的“三角貿易”體系。雖說屬於維京海盜們的時代早已過去,但這些努力還是對後來美洲地緣結構造成了一定影響。比如現在的“美屬維爾京群島”,在賣給美國之前就曾經是丹麥殖民地。

維爾京群島位置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在荷蘭人與英國人相繼殖民北美后,瑞典人也把目光扔向了遠未被填滿的北美岸線。瑞典人所選定的殖民點是位於哈德遜河以西的“特拉華河”河口。1638年,瑞典人開始實踐他們的海外殖民計劃。

圍繞這個河口而興建的瑞典殖民地,被命名為“新瑞典”(殖民中心位於現在特拉華州的威爾明頓)。然而這個殖民地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時期,整個殖民地的常住人口都不超過200人。最少的時候,“新瑞典”總督所能管轄的人口甚至只有30多人。其防禦主要依靠來自法國和德國的僱傭兵。

荷蘭與瑞典在北美的殖民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外交層面的顧慮,無論是英國還是荷蘭,都很容易讓瑞典人放棄無謂的努力。率先動手的是在東北方向遭遇清教徒阻擊的荷蘭人。蜿蜒流淌的特拉華河,以及寬闊喇叭形河口,使得兩河之間的這片土地,呈現出類似半島狀的地理結構,這片土地就是後來的“新澤西州”。從地理安全的角度來說,將新澤西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能夠大大提升新阿姆斯特丹的安全感。尤其是在英荷兩國已經進入戰爭狀態的情況下。

北美十三殖民地示意圖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1655年,荷蘭人通過一場小規模的戰鬥,迫使瑞典人退出了這場殖民競賽,將控制線推進到了特拉華河。此後荷蘭加大了向“新尼德蘭”補充人口的力度。到9年後荷蘭被迫向英國交出這片殖民地時,其人口已經快速增長至了將近9000。

問題是,這依然沒有辦法與英國在北美的人口增長速度相比。更大的問題在於,荷蘭商人的目標從來不是土地,他們所關心的是“貿易和航海的利益”。爭奪哈德遜河口,本質也只是為了在本地區開展貿易(比如向原住民收購毛皮),包括承接那些英國殖民地的貨物轉運工作。

可供參考的是,這一時期的荷蘭還在巴西北部的沿海地區,與葡萄牙爭奪過殖民地,並建立過“荷屬巴西”殖民地。這樣做的背景,是因為西班牙吞併了葡萄牙,並迫使後者斷絕與荷蘭的貿易關係。

法國與荷蘭在巴西的殖民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而在葡萄牙重獲獨立,並最終表示願意達成新貿易協議後,荷蘭徹底放棄了這一殖民地的主權要求。只是這種交換,在英國那裡卻有點行不通。懷著一顆大國夢的英國,希望構築一個更全面、安全的自循環體系,避免讓外國尤其是荷蘭控制自己的貿易。英荷戰爭的導火索,便是克倫威爾政府頒佈針對荷蘭的《航海條例》,禁止英國殖民地和其他國家直接進行貿易。

以荷蘭的特點來說,擁有成熟商品供應基地的東方航線,才是最有利潤可圖的。當荷蘭人明白,在“新尼德蘭”及至整個新大陸的投資,難以獲得自己在東方航線上的收益後,戰略性的放棄在新大陸的競爭,成為了一種必然。

於美國後來的地緣政治結構來說,“新尼德蘭”及“新瑞典”的這段歷史,貢獻在於造就了現在的“紐約州”及“新澤西州”。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與新尼德蘭之間也有競爭,但以二者共同的新教背景,以及從純粹的商業考慮來說,當時的清教徒們並不太希望“新尼德蘭”就此消失。

這種結局的出現,意味著王權的加強,以及對貿易選擇權的限制。也正因為如此,完成了新尼德蘭征服的(1664年)並不是近在咫尺的清教徒,而是國王的代理人。

在吞併新尼德蘭後,試圖再次加強王權的英國國王,將這片新殖民地分封給了自己的弟弟“約克公爵 ”。這個爵位封地位於位於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自15世紀初起,約克郡一般被分封給國王的第二個兒子。正是基於這一背景,荷蘭人的“新尼德蘭”變身成為了英國人的“新約克”,只不過由於翻譯問題,在中文中變成了“紐約”二字。


- END -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關注

戳圖片,看往期系列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佛蒙特與新尼德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