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與修心」佛心 菩薩心 眾生心,你與誰以心印心?

佛教 華嚴經 儒家 學誠 北京龍泉寺 2017-06-01

本週導讀:痛苦和快樂是人的兩種不同的感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樂,去除痛苦。本週推出“修身與修心”系列,探討佛教如何把修身、修心很好地結合,超越現實的苦與樂,讓我們成為一個身心都非常健康的現代人。

「修身與修心」佛心 菩薩心 眾生心,你與誰以心印心?

佛言祖語:佛為度眾生,修行遍十方。如是大願心,普現能觀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

學誠法師開示:佛門裡邊,在過去有“傳法”,傳法就是“以心傳心”。我們人的心是什麼呢?心是無形無相,看不到、摸不著。那他怎麼傳呢?就是契合了,就是發的心一樣,一致的。它不變,善知識的心和弟子的心,老師的這種心和學生的心。

文章:佛心 菩薩心 眾生心,你與誰以心印心?

佛教裡頭都非常注重傳承,所謂“傳承”,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師道”。我們過去儒家談“孝道”,佛教裡邊特別注重師道就是這種,師父同弟子的這種關係,老師與學生的這種關係。

老師和學生要有著共同的心願,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佛門裡頭來講,這個出家的師父,和我們在家這個弟子、這些信徒,都有一種共同的心願。

「修身與修心」佛心 菩薩心 眾生心,你與誰以心印心?

共同的心願比如說,“成佛”,比如說,“發菩提心”,它這就是非常重要的。共同的心願,比如說,“續佛慧命,紹隆佛種。”我們在社會上面,比如說,“我們共同的心願——那麼來繼承和發展我們中國的中醫藥的事業。”這方面就是非常地重要。

師師道合就是老師和學生,都是為了這個道,他才能夠和合。如果不是為了道,他可能就很難合了,就不容易團結了,就不容易把這個事業做得很好。所以佛門裡邊,對這個傳承正法的這種心願,歷來高僧大德們都是非常地重視。

剛才我們前面談到說,“依正不二、自他不二。”佛教裡還談到,“眾生跟佛也是不二的,生佛不二,凡聖不二。”他為什麼講“不二”呢,因為佛的心、眾生的心,同心。同一個心,眾生的心。比如我們現在,這個人他發心成佛,發心當菩薩,那麼他這種發的心,就跟佛的心,跟菩薩的心一致的。因為一致,所以就是不二了。

「修身與修心」佛心 菩薩心 眾生心,你與誰以心印心?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要來了解我們自己的心。也就是說,無論是幹哪一個行業的人,他都應該為哪一個行業著想,都應該有一種心能夠成為這個行業裡的最高的成就,在這樣的一種以聖賢為自我期許的目標。

那麼,這是我們中國儒、釋、道一貫以來的這種的學問,就這樣,然後不斷去努力,不斷去努力,人就會越來越進步了。這樣的話就非常容易能夠放下我們內心當中種種的貪嗔痴慢、外在的五欲的六塵,就非常容易一門深入,長期去研究,長期去學習,長期去薰修。

佛門裡邊,在過去有“傳法”,傳法就是“以心傳心”。我們人的心是什麼呢?心是無形無相,看不到、摸不著。那他怎麼傳呢?就是契合了,就是發的心一樣,一致的,它不變。

「修身與修心」佛心 菩薩心 眾生心,你與誰以心印心?

善知識的心和弟子的心,老師的這種心和學生的心。他的心願,這種願心都建立起來,已經不變了,都是為了這個事業,為了這個佛法去發揚光大,這樣的話,佛法就能夠得到很好的一個傳承。在佛門裡面,這種的學問一直都是在延續。

實際上,我們人呢?畢竟要學習做聖賢。但是呢,人,他畢竟不是聖賢。所以過去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那麼修行的關鍵,修心的關鍵,就是培養我們人的柔軟心、慈悲心、清淨心、菩提心,然後就是要發大願。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就是我們各行各業的人,他都需要有這種慈悲心,需要要有一種大願心。然後是什麼身份的人,用什麼身份,用什麼這個方法,讓大家能夠適應,大家能夠聽得懂,能夠契理契機去給他說法。

——摘自2014年學誠法師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講座《修身與修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