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
"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葬書:中國風水第一書

說到風水,很多人都有獵奇的興趣,心理上卻又未必真當回事。這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易經》為百家之源,易為陰陽學,百家便是不同方面的陰陽學。風水,便是地理陰陽學,沒人們通常想的那麼玄虛。中國文化歸結起來就是道與術,道為術體,術為道用,術背後都是有道的。歷史上流傳下的風水書很多,真偽駁雜,有一部書雖然也包圍在這樣的迷霧中,但要論水平和可信度,總體上卻是得到認可的。這便是《葬書》,“風水”一詞,正是出自這部書。

《葬書》的作者相傳是晉代最著名的術士、風水大家郭璞。雖然中國風水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先秦以前就有相關事蹟的記載,秦漢時期也有相關著作和名家,但要麼不傳,要麼不知真偽。從可信度和歷史考量,《葬書》就成為中國第一部權威風水寶典,被尊為《葬經》,郭璞也被尊為中國風水鼻祖。明代地理大家徐試可說:“地理諸書,世傳充棟,求其術臻神妙者,而《葬書》為最。”可見此書在風水學中的地位。

而當我看到這部書的第一句話,我就感覺《葬書》乃至整個風水,都不僅僅是風水這麼簡單。

風水學面向的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格局、氣場和勢能,宅內室中的運用只是對此的延伸。中醫則講人身小宇宙,所以有人體五行等方面的運用。佛教則講人心小宇宙,虎溪三笑亭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那麼人的身心就也是一個風水局,所謂的修行就是修好這個風水局。這不是比喻,而是事實。當你明白修行原來是修個自己的風水,對修行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會恍然。

不僅如此,風水分陰宅和陽宅,陰宅為死人擇地理,陽宅為活人擇地理,《葬書》就是一部陰宅之書。而這個世界就是主陰的,或者說以主陰為穩定結構的,陰性能量如暗能量那樣主宰著宇宙,謙卑、敬畏、不爭、寬容等陰性德性也主宰著人生,天地間的一切事也無不遵循陰之量變才有陽之質變、陰上積累深厚才能陽上應用不竭的法則。那麼《葬書》對於修行的意義,也便更加非凡。

《葬書》說是書,其實只有不到兩千字,中國古代很多經典都有這樣的特點。在這不到兩千字中,大部分的篇幅落在具體操作的術上,剩下的部分說了風水的根本、原理和法則,這些篇幅雖少,所有的術卻都是從這上面而來。當我們看過這些文字,就會明顯看到《易經》和道家的影子,昭示著這是真正通達大道的,是道在風水的幻化之象。我們內在的風水怎麼修煉,也同樣都在裡面。

下面就擇取其中的精華語句進行解讀,從中我們既可以領略風水的神祕智慧,也能知道我們自身的風水修煉要往何處走、該如何下手。再重複下本文的主題:修行,就是修好自己的風水。

"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葬書:中國風水第一書

說到風水,很多人都有獵奇的興趣,心理上卻又未必真當回事。這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易經》為百家之源,易為陰陽學,百家便是不同方面的陰陽學。風水,便是地理陰陽學,沒人們通常想的那麼玄虛。中國文化歸結起來就是道與術,道為術體,術為道用,術背後都是有道的。歷史上流傳下的風水書很多,真偽駁雜,有一部書雖然也包圍在這樣的迷霧中,但要論水平和可信度,總體上卻是得到認可的。這便是《葬書》,“風水”一詞,正是出自這部書。

《葬書》的作者相傳是晉代最著名的術士、風水大家郭璞。雖然中國風水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先秦以前就有相關事蹟的記載,秦漢時期也有相關著作和名家,但要麼不傳,要麼不知真偽。從可信度和歷史考量,《葬書》就成為中國第一部權威風水寶典,被尊為《葬經》,郭璞也被尊為中國風水鼻祖。明代地理大家徐試可說:“地理諸書,世傳充棟,求其術臻神妙者,而《葬書》為最。”可見此書在風水學中的地位。

而當我看到這部書的第一句話,我就感覺《葬書》乃至整個風水,都不僅僅是風水這麼簡單。

風水學面向的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格局、氣場和勢能,宅內室中的運用只是對此的延伸。中醫則講人身小宇宙,所以有人體五行等方面的運用。佛教則講人心小宇宙,虎溪三笑亭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那麼人的身心就也是一個風水局,所謂的修行就是修好這個風水局。這不是比喻,而是事實。當你明白修行原來是修個自己的風水,對修行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會恍然。

不僅如此,風水分陰宅和陽宅,陰宅為死人擇地理,陽宅為活人擇地理,《葬書》就是一部陰宅之書。而這個世界就是主陰的,或者說以主陰為穩定結構的,陰性能量如暗能量那樣主宰著宇宙,謙卑、敬畏、不爭、寬容等陰性德性也主宰著人生,天地間的一切事也無不遵循陰之量變才有陽之質變、陰上積累深厚才能陽上應用不竭的法則。那麼《葬書》對於修行的意義,也便更加非凡。

《葬書》說是書,其實只有不到兩千字,中國古代很多經典都有這樣的特點。在這不到兩千字中,大部分的篇幅落在具體操作的術上,剩下的部分說了風水的根本、原理和法則,這些篇幅雖少,所有的術卻都是從這上面而來。當我們看過這些文字,就會明顯看到《易經》和道家的影子,昭示著這是真正通達大道的,是道在風水的幻化之象。我們內在的風水怎麼修煉,也同樣都在裡面。

下面就擇取其中的精華語句進行解讀,從中我們既可以領略風水的神祕智慧,也能知道我們自身的風水修煉要往何處走、該如何下手。再重複下本文的主題:修行,就是修好自己的風水。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修煉自己的風水

本源:乘生氣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所謂葬,就是藏,就是借勢生氣。

這是《葬書》的第一句,也是啟發我的那句。為什麼啟發我呢?就因為這個“藏”字。整個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一部“藏學”,這不是說中國文化只講藏,而是大本就落在這個藏。老子的和光同塵、處下不爭是藏,《易經》的潛龍勿用、待時而動是藏,佛家最高的本體就叫如來藏,山水畫的留白是藏,修養是德性之藏,修行是精氣神之藏……悟透這個藏字,也就悟透了中國文化的真髓。

什麼是藏?就是涵藏,是收藏和儲存,說白了就是涵養和藏育陰的能量。藏養而出的,就是生氣,大地厚養才有萬物的生生不息,《葬書》所以說“生者,氣之聚”“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這就像一口井,所連接的地下水就是藏聚之處,因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眾生莊稼的滋養就是生氣之用。《葬書》所謂“外氣橫行,內氣止生”,生氣的流行是因為氣盛,是以內在的充分藏聚為本,是滿而自然外溢,那些流行出來的只是餘氣而已。“生氣”,就是《葬書》的本源所在,乃至整個風水的根本,人與萬物生息的總來源也是生氣。

我們修煉自己的風水,也要以藏養生氣為本源,有了生氣我們的生命才能成為一個生態,我們的生存才能充滿生機。儒釋道修行的境界都指向內在靜寂而又生機活潑,道理就在這裡,就像大自然一樣。所謂法則天地,真意在此。

又如何藏養呢?心性要內斂,言行要收斂。這不是講什麼方法,而是說這就是我們體悟藏養之真諦的途徑,有斂才有藏,有藏才有養。生氣,則是自然而然養成的東西。這就是在培育自己的風水場,藏養越深,這個場就越大,能量就越強。

"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葬書:中國風水第一書

說到風水,很多人都有獵奇的興趣,心理上卻又未必真當回事。這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易經》為百家之源,易為陰陽學,百家便是不同方面的陰陽學。風水,便是地理陰陽學,沒人們通常想的那麼玄虛。中國文化歸結起來就是道與術,道為術體,術為道用,術背後都是有道的。歷史上流傳下的風水書很多,真偽駁雜,有一部書雖然也包圍在這樣的迷霧中,但要論水平和可信度,總體上卻是得到認可的。這便是《葬書》,“風水”一詞,正是出自這部書。

《葬書》的作者相傳是晉代最著名的術士、風水大家郭璞。雖然中國風水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先秦以前就有相關事蹟的記載,秦漢時期也有相關著作和名家,但要麼不傳,要麼不知真偽。從可信度和歷史考量,《葬書》就成為中國第一部權威風水寶典,被尊為《葬經》,郭璞也被尊為中國風水鼻祖。明代地理大家徐試可說:“地理諸書,世傳充棟,求其術臻神妙者,而《葬書》為最。”可見此書在風水學中的地位。

而當我看到這部書的第一句話,我就感覺《葬書》乃至整個風水,都不僅僅是風水這麼簡單。

風水學面向的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格局、氣場和勢能,宅內室中的運用只是對此的延伸。中醫則講人身小宇宙,所以有人體五行等方面的運用。佛教則講人心小宇宙,虎溪三笑亭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那麼人的身心就也是一個風水局,所謂的修行就是修好這個風水局。這不是比喻,而是事實。當你明白修行原來是修個自己的風水,對修行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會恍然。

不僅如此,風水分陰宅和陽宅,陰宅為死人擇地理,陽宅為活人擇地理,《葬書》就是一部陰宅之書。而這個世界就是主陰的,或者說以主陰為穩定結構的,陰性能量如暗能量那樣主宰著宇宙,謙卑、敬畏、不爭、寬容等陰性德性也主宰著人生,天地間的一切事也無不遵循陰之量變才有陽之質變、陰上積累深厚才能陽上應用不竭的法則。那麼《葬書》對於修行的意義,也便更加非凡。

《葬書》說是書,其實只有不到兩千字,中國古代很多經典都有這樣的特點。在這不到兩千字中,大部分的篇幅落在具體操作的術上,剩下的部分說了風水的根本、原理和法則,這些篇幅雖少,所有的術卻都是從這上面而來。當我們看過這些文字,就會明顯看到《易經》和道家的影子,昭示著這是真正通達大道的,是道在風水的幻化之象。我們內在的風水怎麼修煉,也同樣都在裡面。

下面就擇取其中的精華語句進行解讀,從中我們既可以領略風水的神祕智慧,也能知道我們自身的風水修煉要往何處走、該如何下手。再重複下本文的主題:修行,就是修好自己的風水。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修煉自己的風水

本源:乘生氣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所謂葬,就是藏,就是借勢生氣。

這是《葬書》的第一句,也是啟發我的那句。為什麼啟發我呢?就因為這個“藏”字。整個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一部“藏學”,這不是說中國文化只講藏,而是大本就落在這個藏。老子的和光同塵、處下不爭是藏,《易經》的潛龍勿用、待時而動是藏,佛家最高的本體就叫如來藏,山水畫的留白是藏,修養是德性之藏,修行是精氣神之藏……悟透這個藏字,也就悟透了中國文化的真髓。

什麼是藏?就是涵藏,是收藏和儲存,說白了就是涵養和藏育陰的能量。藏養而出的,就是生氣,大地厚養才有萬物的生生不息,《葬書》所以說“生者,氣之聚”“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這就像一口井,所連接的地下水就是藏聚之處,因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眾生莊稼的滋養就是生氣之用。《葬書》所謂“外氣橫行,內氣止生”,生氣的流行是因為氣盛,是以內在的充分藏聚為本,是滿而自然外溢,那些流行出來的只是餘氣而已。“生氣”,就是《葬書》的本源所在,乃至整個風水的根本,人與萬物生息的總來源也是生氣。

我們修煉自己的風水,也要以藏養生氣為本源,有了生氣我們的生命才能成為一個生態,我們的生存才能充滿生機。儒釋道修行的境界都指向內在靜寂而又生機活潑,道理就在這裡,就像大自然一樣。所謂法則天地,真意在此。

又如何藏養呢?心性要內斂,言行要收斂。這不是講什麼方法,而是說這就是我們體悟藏養之真諦的途徑,有斂才有藏,有藏才有養。生氣,則是自然而然養成的東西。這就是在培育自己的風水場,藏養越深,這個場就越大,能量就越強。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原理:通感應

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父母是人的來源,居於源頭,是我們的本體,與我們有著血緣氣脈上的根本聯繫。遺體是指父母遺留世間之體也就是子孫,本體得了生氣,子孫也會接收到這能量而得到滋養,這就是所謂庇護保佑,《葬書》所謂“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道也”。這是在生氣之氣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氣這個層面的溝通法則,便是氣感而應,也就是感應。

很多人可能不信先人和我們的這層關係,我只想說,這種關係不論有沒有,這種氣感而應卻是真實不虛的。萬物與物候同頻共振,中醫經絡學說,都是這個層次的東西。有形的萬物只是這個世界的表層,這個層次的關係靠的是聯繫;無形之氣則是萬物的深層,這個層次的關係靠的就是感應。“天人感應”的出處也正是“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對此《尚書》有載、《周易》有言、孔子有說。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說過感應的問題,可能很多人看了都沒感覺。這是因為大家的思維運轉慣了停不下來,心性躁亂慣了靜不下來。而感應卻正是靠心靈之靜才能實現的,陷在思維和躁動裡便辦不到。只有靜寂之心才能連通氣的層面,到了氣的層面也才能有感應。感應其實也並不玄,我們在心靈寧靜時感知似乎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以及春天的欣悅和秋天的感傷,這其實就是感應。

道家崇尚自然,所謂自然就是在氣感而應的層面實現的,只有在這個層面才有萬物的一體,相感互通之下才有自然的運化。人修煉自己的風水也是如此,只有進入氣的層面而以感應運行,自己整個的風水才能通,才能接收來自天地萬物的能量。

"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葬書:中國風水第一書

說到風水,很多人都有獵奇的興趣,心理上卻又未必真當回事。這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易經》為百家之源,易為陰陽學,百家便是不同方面的陰陽學。風水,便是地理陰陽學,沒人們通常想的那麼玄虛。中國文化歸結起來就是道與術,道為術體,術為道用,術背後都是有道的。歷史上流傳下的風水書很多,真偽駁雜,有一部書雖然也包圍在這樣的迷霧中,但要論水平和可信度,總體上卻是得到認可的。這便是《葬書》,“風水”一詞,正是出自這部書。

《葬書》的作者相傳是晉代最著名的術士、風水大家郭璞。雖然中國風水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先秦以前就有相關事蹟的記載,秦漢時期也有相關著作和名家,但要麼不傳,要麼不知真偽。從可信度和歷史考量,《葬書》就成為中國第一部權威風水寶典,被尊為《葬經》,郭璞也被尊為中國風水鼻祖。明代地理大家徐試可說:“地理諸書,世傳充棟,求其術臻神妙者,而《葬書》為最。”可見此書在風水學中的地位。

而當我看到這部書的第一句話,我就感覺《葬書》乃至整個風水,都不僅僅是風水這麼簡單。

風水學面向的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格局、氣場和勢能,宅內室中的運用只是對此的延伸。中醫則講人身小宇宙,所以有人體五行等方面的運用。佛教則講人心小宇宙,虎溪三笑亭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那麼人的身心就也是一個風水局,所謂的修行就是修好這個風水局。這不是比喻,而是事實。當你明白修行原來是修個自己的風水,對修行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會恍然。

不僅如此,風水分陰宅和陽宅,陰宅為死人擇地理,陽宅為活人擇地理,《葬書》就是一部陰宅之書。而這個世界就是主陰的,或者說以主陰為穩定結構的,陰性能量如暗能量那樣主宰著宇宙,謙卑、敬畏、不爭、寬容等陰性德性也主宰著人生,天地間的一切事也無不遵循陰之量變才有陽之質變、陰上積累深厚才能陽上應用不竭的法則。那麼《葬書》對於修行的意義,也便更加非凡。

《葬書》說是書,其實只有不到兩千字,中國古代很多經典都有這樣的特點。在這不到兩千字中,大部分的篇幅落在具體操作的術上,剩下的部分說了風水的根本、原理和法則,這些篇幅雖少,所有的術卻都是從這上面而來。當我們看過這些文字,就會明顯看到《易經》和道家的影子,昭示著這是真正通達大道的,是道在風水的幻化之象。我們內在的風水怎麼修煉,也同樣都在裡面。

下面就擇取其中的精華語句進行解讀,從中我們既可以領略風水的神祕智慧,也能知道我們自身的風水修煉要往何處走、該如何下手。再重複下本文的主題:修行,就是修好自己的風水。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修煉自己的風水

本源:乘生氣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所謂葬,就是藏,就是借勢生氣。

這是《葬書》的第一句,也是啟發我的那句。為什麼啟發我呢?就因為這個“藏”字。整個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一部“藏學”,這不是說中國文化只講藏,而是大本就落在這個藏。老子的和光同塵、處下不爭是藏,《易經》的潛龍勿用、待時而動是藏,佛家最高的本體就叫如來藏,山水畫的留白是藏,修養是德性之藏,修行是精氣神之藏……悟透這個藏字,也就悟透了中國文化的真髓。

什麼是藏?就是涵藏,是收藏和儲存,說白了就是涵養和藏育陰的能量。藏養而出的,就是生氣,大地厚養才有萬物的生生不息,《葬書》所以說“生者,氣之聚”“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這就像一口井,所連接的地下水就是藏聚之處,因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眾生莊稼的滋養就是生氣之用。《葬書》所謂“外氣橫行,內氣止生”,生氣的流行是因為氣盛,是以內在的充分藏聚為本,是滿而自然外溢,那些流行出來的只是餘氣而已。“生氣”,就是《葬書》的本源所在,乃至整個風水的根本,人與萬物生息的總來源也是生氣。

我們修煉自己的風水,也要以藏養生氣為本源,有了生氣我們的生命才能成為一個生態,我們的生存才能充滿生機。儒釋道修行的境界都指向內在靜寂而又生機活潑,道理就在這裡,就像大自然一樣。所謂法則天地,真意在此。

又如何藏養呢?心性要內斂,言行要收斂。這不是講什麼方法,而是說這就是我們體悟藏養之真諦的途徑,有斂才有藏,有藏才有養。生氣,則是自然而然養成的東西。這就是在培育自己的風水場,藏養越深,這個場就越大,能量就越強。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原理:通感應

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父母是人的來源,居於源頭,是我們的本體,與我們有著血緣氣脈上的根本聯繫。遺體是指父母遺留世間之體也就是子孫,本體得了生氣,子孫也會接收到這能量而得到滋養,這就是所謂庇護保佑,《葬書》所謂“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道也”。這是在生氣之氣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氣這個層面的溝通法則,便是氣感而應,也就是感應。

很多人可能不信先人和我們的這層關係,我只想說,這種關係不論有沒有,這種氣感而應卻是真實不虛的。萬物與物候同頻共振,中醫經絡學說,都是這個層次的東西。有形的萬物只是這個世界的表層,這個層次的關係靠的是聯繫;無形之氣則是萬物的深層,這個層次的關係靠的就是感應。“天人感應”的出處也正是“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對此《尚書》有載、《周易》有言、孔子有說。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說過感應的問題,可能很多人看了都沒感覺。這是因為大家的思維運轉慣了停不下來,心性躁亂慣了靜不下來。而感應卻正是靠心靈之靜才能實現的,陷在思維和躁動裡便辦不到。只有靜寂之心才能連通氣的層面,到了氣的層面也才能有感應。感應其實也並不玄,我們在心靈寧靜時感知似乎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以及春天的欣悅和秋天的感傷,這其實就是感應。

道家崇尚自然,所謂自然就是在氣感而應的層面實現的,只有在這個層面才有萬物的一體,相感互通之下才有自然的運化。人修煉自己的風水也是如此,只有進入氣的層面而以感應運行,自己整個的風水才能通,才能接收來自天地萬物的能量。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法則:藏風聚氣

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生氣之行,依照地勢。生氣之聚,在地勢之動的靜止處。古人使這生氣聚而不散、行能靜止,就叫風水。風就是生氣,水就是生氣之聚,就如雲氣能下雨、水氣能凝為露珠,《葬書》所謂“土者氣之母,氣者水之母”。所以說得水為上,有水的地方是生氣凝聚之地。如果不能,也要能藏風,也就是使生氣不散,比如房子的根本功能其實就是藏風,表面是藏住溫度之類,根本上是藏住人氣,有人住的地方就有人氣,住得越久人氣越足,這都是因為房子能藏,而人氣就是生氣,沒人氣就是死氣鬼氣。同樣的,凡是人氣聚集之處也都可稱為水,比如如同河流的道路。

所以好風水稱之為“藏風聚氣”,這藏和聚是怎麼來的呢?就在“因地之勢”和“因勢之止”,有勢才有能量的來源,有止才有能量的聚集。由此我們就可以從中提煉出兩個要點,便是老子說過的順勢和清靜。但《葬書》卻給予了我們全新的理解——順勢原來是接收萬物的能量,清靜原來是存儲萬物的能量。房子能藏,就是因為使一方空間靜了下來;如果又處在一個風水好能借勢的地方,便更加能聚。之所以能夠如此,大概就是因為順勢就能與天地之氣同頻,清靜就能與萬物之氣相感應,《清靜經》所謂“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所以外順勢、內清靜就是人修煉自己風水的法則。身心清靜自己就會成為藏風的房子,順勢而行自己就會成為聚氣的通道,而使自己成為一個藏風聚氣的所在,日漸養出一個好風水。要說養生,這才是最好的養生;要說養心,這才是最好的養心。

又如何順勢和清靜呢?這是兩個大問題,緊緊關係智慧和修為。這裡只說兩小點,所謂順勢,就是要學會不強,凡是太過吃力的事情非要做就是強。所謂清靜,就是要學會不群,少些跟別人廝混的時間而多些獨處,獨處時要往自己的心體會去。這兩點雖平常,做得多了久了,自能體會其中妙處。

不強,心就平了,這就是聚氣。不群,人就靜了,這就是藏風。

"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葬書:中國風水第一書

說到風水,很多人都有獵奇的興趣,心理上卻又未必真當回事。這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易經》為百家之源,易為陰陽學,百家便是不同方面的陰陽學。風水,便是地理陰陽學,沒人們通常想的那麼玄虛。中國文化歸結起來就是道與術,道為術體,術為道用,術背後都是有道的。歷史上流傳下的風水書很多,真偽駁雜,有一部書雖然也包圍在這樣的迷霧中,但要論水平和可信度,總體上卻是得到認可的。這便是《葬書》,“風水”一詞,正是出自這部書。

《葬書》的作者相傳是晉代最著名的術士、風水大家郭璞。雖然中國風水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先秦以前就有相關事蹟的記載,秦漢時期也有相關著作和名家,但要麼不傳,要麼不知真偽。從可信度和歷史考量,《葬書》就成為中國第一部權威風水寶典,被尊為《葬經》,郭璞也被尊為中國風水鼻祖。明代地理大家徐試可說:“地理諸書,世傳充棟,求其術臻神妙者,而《葬書》為最。”可見此書在風水學中的地位。

而當我看到這部書的第一句話,我就感覺《葬書》乃至整個風水,都不僅僅是風水這麼簡單。

風水學面向的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格局、氣場和勢能,宅內室中的運用只是對此的延伸。中醫則講人身小宇宙,所以有人體五行等方面的運用。佛教則講人心小宇宙,虎溪三笑亭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那麼人的身心就也是一個風水局,所謂的修行就是修好這個風水局。這不是比喻,而是事實。當你明白修行原來是修個自己的風水,對修行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會恍然。

不僅如此,風水分陰宅和陽宅,陰宅為死人擇地理,陽宅為活人擇地理,《葬書》就是一部陰宅之書。而這個世界就是主陰的,或者說以主陰為穩定結構的,陰性能量如暗能量那樣主宰著宇宙,謙卑、敬畏、不爭、寬容等陰性德性也主宰著人生,天地間的一切事也無不遵循陰之量變才有陽之質變、陰上積累深厚才能陽上應用不竭的法則。那麼《葬書》對於修行的意義,也便更加非凡。

《葬書》說是書,其實只有不到兩千字,中國古代很多經典都有這樣的特點。在這不到兩千字中,大部分的篇幅落在具體操作的術上,剩下的部分說了風水的根本、原理和法則,這些篇幅雖少,所有的術卻都是從這上面而來。當我們看過這些文字,就會明顯看到《易經》和道家的影子,昭示著這是真正通達大道的,是道在風水的幻化之象。我們內在的風水怎麼修煉,也同樣都在裡面。

下面就擇取其中的精華語句進行解讀,從中我們既可以領略風水的神祕智慧,也能知道我們自身的風水修煉要往何處走、該如何下手。再重複下本文的主題:修行,就是修好自己的風水。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修煉自己的風水

本源:乘生氣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所謂葬,就是藏,就是借勢生氣。

這是《葬書》的第一句,也是啟發我的那句。為什麼啟發我呢?就因為這個“藏”字。整個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一部“藏學”,這不是說中國文化只講藏,而是大本就落在這個藏。老子的和光同塵、處下不爭是藏,《易經》的潛龍勿用、待時而動是藏,佛家最高的本體就叫如來藏,山水畫的留白是藏,修養是德性之藏,修行是精氣神之藏……悟透這個藏字,也就悟透了中國文化的真髓。

什麼是藏?就是涵藏,是收藏和儲存,說白了就是涵養和藏育陰的能量。藏養而出的,就是生氣,大地厚養才有萬物的生生不息,《葬書》所以說“生者,氣之聚”“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這就像一口井,所連接的地下水就是藏聚之處,因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眾生莊稼的滋養就是生氣之用。《葬書》所謂“外氣橫行,內氣止生”,生氣的流行是因為氣盛,是以內在的充分藏聚為本,是滿而自然外溢,那些流行出來的只是餘氣而已。“生氣”,就是《葬書》的本源所在,乃至整個風水的根本,人與萬物生息的總來源也是生氣。

我們修煉自己的風水,也要以藏養生氣為本源,有了生氣我們的生命才能成為一個生態,我們的生存才能充滿生機。儒釋道修行的境界都指向內在靜寂而又生機活潑,道理就在這裡,就像大自然一樣。所謂法則天地,真意在此。

又如何藏養呢?心性要內斂,言行要收斂。這不是講什麼方法,而是說這就是我們體悟藏養之真諦的途徑,有斂才有藏,有藏才有養。生氣,則是自然而然養成的東西。這就是在培育自己的風水場,藏養越深,這個場就越大,能量就越強。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原理:通感應

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父母是人的來源,居於源頭,是我們的本體,與我們有著血緣氣脈上的根本聯繫。遺體是指父母遺留世間之體也就是子孫,本體得了生氣,子孫也會接收到這能量而得到滋養,這就是所謂庇護保佑,《葬書》所謂“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道也”。這是在生氣之氣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氣這個層面的溝通法則,便是氣感而應,也就是感應。

很多人可能不信先人和我們的這層關係,我只想說,這種關係不論有沒有,這種氣感而應卻是真實不虛的。萬物與物候同頻共振,中醫經絡學說,都是這個層次的東西。有形的萬物只是這個世界的表層,這個層次的關係靠的是聯繫;無形之氣則是萬物的深層,這個層次的關係靠的就是感應。“天人感應”的出處也正是“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對此《尚書》有載、《周易》有言、孔子有說。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說過感應的問題,可能很多人看了都沒感覺。這是因為大家的思維運轉慣了停不下來,心性躁亂慣了靜不下來。而感應卻正是靠心靈之靜才能實現的,陷在思維和躁動裡便辦不到。只有靜寂之心才能連通氣的層面,到了氣的層面也才能有感應。感應其實也並不玄,我們在心靈寧靜時感知似乎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以及春天的欣悅和秋天的感傷,這其實就是感應。

道家崇尚自然,所謂自然就是在氣感而應的層面實現的,只有在這個層面才有萬物的一體,相感互通之下才有自然的運化。人修煉自己的風水也是如此,只有進入氣的層面而以感應運行,自己整個的風水才能通,才能接收來自天地萬物的能量。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法則:藏風聚氣

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生氣之行,依照地勢。生氣之聚,在地勢之動的靜止處。古人使這生氣聚而不散、行能靜止,就叫風水。風就是生氣,水就是生氣之聚,就如雲氣能下雨、水氣能凝為露珠,《葬書》所謂“土者氣之母,氣者水之母”。所以說得水為上,有水的地方是生氣凝聚之地。如果不能,也要能藏風,也就是使生氣不散,比如房子的根本功能其實就是藏風,表面是藏住溫度之類,根本上是藏住人氣,有人住的地方就有人氣,住得越久人氣越足,這都是因為房子能藏,而人氣就是生氣,沒人氣就是死氣鬼氣。同樣的,凡是人氣聚集之處也都可稱為水,比如如同河流的道路。

所以好風水稱之為“藏風聚氣”,這藏和聚是怎麼來的呢?就在“因地之勢”和“因勢之止”,有勢才有能量的來源,有止才有能量的聚集。由此我們就可以從中提煉出兩個要點,便是老子說過的順勢和清靜。但《葬書》卻給予了我們全新的理解——順勢原來是接收萬物的能量,清靜原來是存儲萬物的能量。房子能藏,就是因為使一方空間靜了下來;如果又處在一個風水好能借勢的地方,便更加能聚。之所以能夠如此,大概就是因為順勢就能與天地之氣同頻,清靜就能與萬物之氣相感應,《清靜經》所謂“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所以外順勢、內清靜就是人修煉自己風水的法則。身心清靜自己就會成為藏風的房子,順勢而行自己就會成為聚氣的通道,而使自己成為一個藏風聚氣的所在,日漸養出一個好風水。要說養生,這才是最好的養生;要說養心,這才是最好的養心。

又如何順勢和清靜呢?這是兩個大問題,緊緊關係智慧和修為。這裡只說兩小點,所謂順勢,就是要學會不強,凡是太過吃力的事情非要做就是強。所謂清靜,就是要學會不群,少些跟別人廝混的時間而多些獨處,獨處時要往自己的心體會去。這兩點雖平常,做得多了久了,自能體會其中妙處。

不強,心就平了,這就是聚氣。不群,人就靜了,這就是藏風。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法門:形勢吉凶

葬山之法,勢為難,而形次之,方又次之。

勢與形順者吉,勢與形逆者凶。勢凶形吉,百福希一。勢吉形凶,禍不旋日。

山在風水學中極為重要,因為有山才有形勢,有形勢才能聚氣,富貴人的大墓所以往往在山水形勝處。葬山最難的是察山勢,其次是明地形,再其次才是定方位。

為什麼察勢最難呢?《葬書》言“千尺為勢,百尺為形”,一座或幾座山的山形態勢好見,山脈綿延闊遠,起伏間又有無盡的變化虛實,不僅是難見,更是難辨,不是有大格局真氣象的風水家難以準確把握。因為察勢已經不能在有形表面實現,而恰要靠氣感而應。術數的段位,看的是心性修為,世間一切事也無不如此。

說到勢,就讓人想到世間大勢,萬事也皆有其勢。察勢最難,對身處其中的我們也是如此,能洞明大勢的終究只是少數。那麼對做不到的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葬書》論形勢的重點就落在此處:勢與形相合才吉,相逆便凶。什麼勢要配什麼形,大氣象的勢配大格局的形就是相合,大小失當就是相逆。如果勢凶形吉還算有些福氣,如果勢吉形凶那麼禍事馬上就會到來。回到人世和人事,勢就是大勢,形就是我們每個人,是我們怎麼做和如何經營自己。大勢好而你做的不好也是凶,大勢不好而你做的好,雖然受用有限但仍然吉利。

這給了我們極為珍貴的啟示,便是無論大勢好壞,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做好了自己,大勢若好即使不明也多少能借力風雲,大勢不好也可以安身立命。做好自己,就是人修煉自己風水的最可靠法門。只要自己是一方風水寶地,世間清明自己這裡就是寶穴,世間汙濁也能儘可能接收好的能量,化解世間凶局所帶來的殺氣。反面則就是那些投機取巧、不擇手段、鑽營算計的人,皆是凶命之徒。

無論窮達,獨善其身都是貴相。得勢有世間富貴,得形有內心富貴。

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所以說,對於一個人,無論世間的風水如何,風水的源頭都在自己這裡。自己的風水才是根本的風水,是一切風水的主宰。自己的風水不好,即使能借外在的風水之力而富貴顯達,你如何保證自己能守得住?如何知道這福不會變成禍?世間的法則只是禍福相依,長盛還是早衰看得就是自己能不能鎮得住這個場子、壓得住這個盤子。

人心則是人的主宰,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最高的風水在人心。人心小太極,天地大太極,“天人合一”是風水的最高依歸,自己的好風水配天地的好風水,才能實現風水能量的指數級效應。自己的風水不好,天地的風水再好你也可能感應接收不到,或者吸收不了而反被吞噬。佛家有自力和他力的說法,信仰的他力或許可以得佛菩薩加持接引,而得道成佛的大覺者沒有一個不是靠自力,不是靠自己的修持。

人心的好風水究竟是怎樣的?這讓我想到《華嚴經》中佛陀實證的圓融法界之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人與全宇宙實現了全息聯繫,連通了整個宇宙的能量,這就是心風水的最高境界。所以說,天地間最高明的風水術是修行,最頂級的風水局是覺悟。與此相比,作為術數的風水雖然確實有用,卻不過如過家家而已。

儒釋道,皆是大風水學。

— 完 —

"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葬書:中國風水第一書

說到風水,很多人都有獵奇的興趣,心理上卻又未必真當回事。這是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易經》為百家之源,易為陰陽學,百家便是不同方面的陰陽學。風水,便是地理陰陽學,沒人們通常想的那麼玄虛。中國文化歸結起來就是道與術,道為術體,術為道用,術背後都是有道的。歷史上流傳下的風水書很多,真偽駁雜,有一部書雖然也包圍在這樣的迷霧中,但要論水平和可信度,總體上卻是得到認可的。這便是《葬書》,“風水”一詞,正是出自這部書。

《葬書》的作者相傳是晉代最著名的術士、風水大家郭璞。雖然中國風水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先秦以前就有相關事蹟的記載,秦漢時期也有相關著作和名家,但要麼不傳,要麼不知真偽。從可信度和歷史考量,《葬書》就成為中國第一部權威風水寶典,被尊為《葬經》,郭璞也被尊為中國風水鼻祖。明代地理大家徐試可說:“地理諸書,世傳充棟,求其術臻神妙者,而《葬書》為最。”可見此書在風水學中的地位。

而當我看到這部書的第一句話,我就感覺《葬書》乃至整個風水,都不僅僅是風水這麼簡單。

風水學面向的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格局、氣場和勢能,宅內室中的運用只是對此的延伸。中醫則講人身小宇宙,所以有人體五行等方面的運用。佛教則講人心小宇宙,虎溪三笑亭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那麼人的身心就也是一個風水局,所謂的修行就是修好這個風水局。這不是比喻,而是事實。當你明白修行原來是修個自己的風水,對修行的意義和目的也許就會恍然。

不僅如此,風水分陰宅和陽宅,陰宅為死人擇地理,陽宅為活人擇地理,《葬書》就是一部陰宅之書。而這個世界就是主陰的,或者說以主陰為穩定結構的,陰性能量如暗能量那樣主宰著宇宙,謙卑、敬畏、不爭、寬容等陰性德性也主宰著人生,天地間的一切事也無不遵循陰之量變才有陽之質變、陰上積累深厚才能陽上應用不竭的法則。那麼《葬書》對於修行的意義,也便更加非凡。

《葬書》說是書,其實只有不到兩千字,中國古代很多經典都有這樣的特點。在這不到兩千字中,大部分的篇幅落在具體操作的術上,剩下的部分說了風水的根本、原理和法則,這些篇幅雖少,所有的術卻都是從這上面而來。當我們看過這些文字,就會明顯看到《易經》和道家的影子,昭示著這是真正通達大道的,是道在風水的幻化之象。我們內在的風水怎麼修煉,也同樣都在裡面。

下面就擇取其中的精華語句進行解讀,從中我們既可以領略風水的神祕智慧,也能知道我們自身的風水修煉要往何處走、該如何下手。再重複下本文的主題:修行,就是修好自己的風水。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修煉自己的風水

本源:乘生氣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所謂葬,就是藏,就是借勢生氣。

這是《葬書》的第一句,也是啟發我的那句。為什麼啟發我呢?就因為這個“藏”字。整個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一部“藏學”,這不是說中國文化只講藏,而是大本就落在這個藏。老子的和光同塵、處下不爭是藏,《易經》的潛龍勿用、待時而動是藏,佛家最高的本體就叫如來藏,山水畫的留白是藏,修養是德性之藏,修行是精氣神之藏……悟透這個藏字,也就悟透了中國文化的真髓。

什麼是藏?就是涵藏,是收藏和儲存,說白了就是涵養和藏育陰的能量。藏養而出的,就是生氣,大地厚養才有萬物的生生不息,《葬書》所以說“生者,氣之聚”“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這就像一口井,所連接的地下水就是藏聚之處,因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眾生莊稼的滋養就是生氣之用。《葬書》所謂“外氣橫行,內氣止生”,生氣的流行是因為氣盛,是以內在的充分藏聚為本,是滿而自然外溢,那些流行出來的只是餘氣而已。“生氣”,就是《葬書》的本源所在,乃至整個風水的根本,人與萬物生息的總來源也是生氣。

我們修煉自己的風水,也要以藏養生氣為本源,有了生氣我們的生命才能成為一個生態,我們的生存才能充滿生機。儒釋道修行的境界都指向內在靜寂而又生機活潑,道理就在這裡,就像大自然一樣。所謂法則天地,真意在此。

又如何藏養呢?心性要內斂,言行要收斂。這不是講什麼方法,而是說這就是我們體悟藏養之真諦的途徑,有斂才有藏,有藏才有養。生氣,則是自然而然養成的東西。這就是在培育自己的風水場,藏養越深,這個場就越大,能量就越強。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原理:通感應

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父母是人的來源,居於源頭,是我們的本體,與我們有著血緣氣脈上的根本聯繫。遺體是指父母遺留世間之體也就是子孫,本體得了生氣,子孫也會接收到這能量而得到滋養,這就是所謂庇護保佑,《葬書》所謂“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道也”。這是在生氣之氣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氣這個層面的溝通法則,便是氣感而應,也就是感應。

很多人可能不信先人和我們的這層關係,我只想說,這種關係不論有沒有,這種氣感而應卻是真實不虛的。萬物與物候同頻共振,中醫經絡學說,都是這個層次的東西。有形的萬物只是這個世界的表層,這個層次的關係靠的是聯繫;無形之氣則是萬物的深層,這個層次的關係靠的就是感應。“天人感應”的出處也正是“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對此《尚書》有載、《周易》有言、孔子有說。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說過感應的問題,可能很多人看了都沒感覺。這是因為大家的思維運轉慣了停不下來,心性躁亂慣了靜不下來。而感應卻正是靠心靈之靜才能實現的,陷在思維和躁動裡便辦不到。只有靜寂之心才能連通氣的層面,到了氣的層面也才能有感應。感應其實也並不玄,我們在心靈寧靜時感知似乎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以及春天的欣悅和秋天的感傷,這其實就是感應。

道家崇尚自然,所謂自然就是在氣感而應的層面實現的,只有在這個層面才有萬物的一體,相感互通之下才有自然的運化。人修煉自己的風水也是如此,只有進入氣的層面而以感應運行,自己整個的風水才能通,才能接收來自天地萬物的能量。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法則:藏風聚氣

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生氣之行,依照地勢。生氣之聚,在地勢之動的靜止處。古人使這生氣聚而不散、行能靜止,就叫風水。風就是生氣,水就是生氣之聚,就如雲氣能下雨、水氣能凝為露珠,《葬書》所謂“土者氣之母,氣者水之母”。所以說得水為上,有水的地方是生氣凝聚之地。如果不能,也要能藏風,也就是使生氣不散,比如房子的根本功能其實就是藏風,表面是藏住溫度之類,根本上是藏住人氣,有人住的地方就有人氣,住得越久人氣越足,這都是因為房子能藏,而人氣就是生氣,沒人氣就是死氣鬼氣。同樣的,凡是人氣聚集之處也都可稱為水,比如如同河流的道路。

所以好風水稱之為“藏風聚氣”,這藏和聚是怎麼來的呢?就在“因地之勢”和“因勢之止”,有勢才有能量的來源,有止才有能量的聚集。由此我們就可以從中提煉出兩個要點,便是老子說過的順勢和清靜。但《葬書》卻給予了我們全新的理解——順勢原來是接收萬物的能量,清靜原來是存儲萬物的能量。房子能藏,就是因為使一方空間靜了下來;如果又處在一個風水好能借勢的地方,便更加能聚。之所以能夠如此,大概就是因為順勢就能與天地之氣同頻,清靜就能與萬物之氣相感應,《清靜經》所謂“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所以外順勢、內清靜就是人修煉自己風水的法則。身心清靜自己就會成為藏風的房子,順勢而行自己就會成為聚氣的通道,而使自己成為一個藏風聚氣的所在,日漸養出一個好風水。要說養生,這才是最好的養生;要說養心,這才是最好的養心。

又如何順勢和清靜呢?這是兩個大問題,緊緊關係智慧和修為。這裡只說兩小點,所謂順勢,就是要學會不強,凡是太過吃力的事情非要做就是強。所謂清靜,就是要學會不群,少些跟別人廝混的時間而多些獨處,獨處時要往自己的心體會去。這兩點雖平常,做得多了久了,自能體會其中妙處。

不強,心就平了,這就是聚氣。不群,人就靜了,這就是藏風。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法門:形勢吉凶

葬山之法,勢為難,而形次之,方又次之。

勢與形順者吉,勢與形逆者凶。勢凶形吉,百福希一。勢吉形凶,禍不旋日。

山在風水學中極為重要,因為有山才有形勢,有形勢才能聚氣,富貴人的大墓所以往往在山水形勝處。葬山最難的是察山勢,其次是明地形,再其次才是定方位。

為什麼察勢最難呢?《葬書》言“千尺為勢,百尺為形”,一座或幾座山的山形態勢好見,山脈綿延闊遠,起伏間又有無盡的變化虛實,不僅是難見,更是難辨,不是有大格局真氣象的風水家難以準確把握。因為察勢已經不能在有形表面實現,而恰要靠氣感而應。術數的段位,看的是心性修為,世間一切事也無不如此。

說到勢,就讓人想到世間大勢,萬事也皆有其勢。察勢最難,對身處其中的我們也是如此,能洞明大勢的終究只是少數。那麼對做不到的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葬書》論形勢的重點就落在此處:勢與形相合才吉,相逆便凶。什麼勢要配什麼形,大氣象的勢配大格局的形就是相合,大小失當就是相逆。如果勢凶形吉還算有些福氣,如果勢吉形凶那麼禍事馬上就會到來。回到人世和人事,勢就是大勢,形就是我們每個人,是我們怎麼做和如何經營自己。大勢好而你做的不好也是凶,大勢不好而你做的好,雖然受用有限但仍然吉利。

這給了我們極為珍貴的啟示,便是無論大勢好壞,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做好了自己,大勢若好即使不明也多少能借力風雲,大勢不好也可以安身立命。做好自己,就是人修煉自己風水的最可靠法門。只要自己是一方風水寶地,世間清明自己這裡就是寶穴,世間汙濁也能儘可能接收好的能量,化解世間凶局所帶來的殺氣。反面則就是那些投機取巧、不擇手段、鑽營算計的人,皆是凶命之徒。

無論窮達,獨善其身都是貴相。得勢有世間富貴,得形有內心富貴。

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所以說,對於一個人,無論世間的風水如何,風水的源頭都在自己這裡。自己的風水才是根本的風水,是一切風水的主宰。自己的風水不好,即使能借外在的風水之力而富貴顯達,你如何保證自己能守得住?如何知道這福不會變成禍?世間的法則只是禍福相依,長盛還是早衰看得就是自己能不能鎮得住這個場子、壓得住這個盤子。

人心則是人的主宰,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最高的風水在人心。人心小太極,天地大太極,“天人合一”是風水的最高依歸,自己的好風水配天地的好風水,才能實現風水能量的指數級效應。自己的風水不好,天地的風水再好你也可能感應接收不到,或者吸收不了而反被吞噬。佛家有自力和他力的說法,信仰的他力或許可以得佛菩薩加持接引,而得道成佛的大覺者沒有一個不是靠自力,不是靠自己的修持。

人心的好風水究竟是怎樣的?這讓我想到《華嚴經》中佛陀實證的圓融法界之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人與全宇宙實現了全息聯繫,連通了整個宇宙的能量,這就是心風水的最高境界。所以說,天地間最高明的風水術是修行,最頂級的風水局是覺悟。與此相比,作為術數的風水雖然確實有用,卻不過如過家家而已。

儒釋道,皆是大風水學。

— 完 —

風水第一書《葬書》:最高的風水在人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