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馮夢龍到廖俊波的精神傳承

馮夢龍 經濟 時政 黨建網 2017-05-20

作者:鄭萬江

馮夢龍是古代著名文學家和廉吏,廖俊波是當代“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兩人分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先賢和楷模。

巧合的是,馮夢龍和廖俊波的為官地壽寧縣和政和縣山水相連,本屬“一家”。壽寧建縣前約有四分之三土地屬於政和管轄,建縣後兩縣長期同屬於福建省建寧府管轄。當年馮夢龍往來縣、府,必經政和,所著《壽寧待志》中也有不少關於政和的記載。

壽寧、政和地處邊陲山區,均貧困落後,主政者都要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馮夢龍“百端苦心,政平訟理,又超於五十七邑之殿最也”,宦壽政績堪稱當時全省第一。廖俊波把政和縣域經濟從全省倒數第一提升到全省發展十佳,從2010年至2014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實現2倍增長。短短几年時間,兩人都做出了優異成績。

然而,習近平總書記稱讚兩人的不只是政績,更多的是精神品質。

兩人都為民。馮夢龍認為官員要“真心為民,實政及民”。他年逾花甲遠宦壽寧,“而一念為民之心,惟天可鑑”,地方誌評價他“遇民以恩,待士有禮”。廖俊波牢記為民宗旨,一心一意為百姓謀福祉,對待群眾像親人。他常說:“幫老百姓幹活、保障群眾利益,怎麼幹都不過分。”

兩人都務實。馮夢龍說:“餘平生不求名而求實。”他減輕徭役、改革吏治、明斷訟案、革除弊習、整頓學風、興利除害,打造了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的壽寧。廖俊波撲下身子、苦幹實幹、狠抓實事,“不是在基層,就是在去基層的路上”;他顯著改變政和縣容縣貌,大幅度提高城鎮化水平,並結束了當地25年高考無學子考上北大清華的歷史。

兩人都清廉。馮夢龍詩云:“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他以名宦為榜樣,修四知堂,築戴清亭;以上率下,躬身實踐“以勤補缺,以慈輔嚴,以廉代匱”;屢次舍私奉公,捐錢辦事。廖俊波堅持“親”“清”二字,盡心竭力為企業、群眾服務,嚴守廉潔底線;不允許任何人打著他的旗號辦私事,連父親為其發小說情也被他回絕。

兩人都為理想獻身。馮夢龍因反清復明憂憤而逝,廖俊波因公罹禍不幸殉職。人民都記住了他們。

從馮夢龍到廖俊波,我們看到民族的脊樑、國家的基石、百姓的希冀,歷久不滅。

從馮夢龍到廖俊波,我們聽到歷史的回聲、時代的跫音、未來的召喚,鏗鏘入耳。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把為黨為民無私奉獻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都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推向前進。(鄭萬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