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朋友也許會發現有趣的一點:波蘭、立陶宛和波羅的海之間有一小塊土地,但它並不屬於波蘭或是立陶宛,而是屬於俄羅斯,這便是俄羅斯的飛地加裡寧格勒州。這個名字一聽就非常蘇維埃,雖然加里寧格勒在地圖上十分不起眼,但它背後隱藏的那段歷史卻非常非常精彩。有趣的是,加里寧格勒並不是俄羅斯與波蘭或是立陶宛領土爭端的結果,相反,這與另外一個同這塊地區不接壤的德國有關。

從十字軍到柏林牆,德國人的精神根源是如何落入蘇聯囊中的

不少蘇聯的城市名字喜歡帶著“格勒”二字,而帶著“堡”的名字聽起來又十分富有普魯士色彩。在被命名為“加里寧格勒”之前,這塊土地名叫“哥尼斯堡”——沒錯,就是普魯士公國曾經的首都。

從歷史上看,雖然普魯士人於1650年遷都至柏林,但哥尼斯堡仍應當被視為德國政治、文化和精神的起源。如此重要的一個據點,蘇聯是如何從德國人手中掠走的呢?這背後有一段十分複雜的歷史。

從歐洲古老的文獻來看,從13世紀開始,柏林就已經開始存在了。也就是那會兒,在宗教的授意下,條頓騎士團一路向東,在如今的加里寧格勒地區征服了當地比較落後野蠻的原住民後,在當地修建了哥尼斯堡。最初,哥尼斯堡僅僅被當做一個軍事據點,是條頓騎士們繼續展開徵服的一個起點。此時,條頓騎士團的統治力如日中天,然而不久後爆發的大普魯士起義造成騎士團式微,馬爾堡被攻陷,哥尼斯堡一度成為他們新的大本營。

從十字軍到柏林牆,德國人的精神根源是如何落入蘇聯囊中的

1512年,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條頓騎士團大團長。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來自勃蘭登堡的新任大團長是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近親,10年後,在歐洲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影響下,阿爾布雷希特將騎士團改信路德宗,騎士團與羅馬教廷的聯繫就這樣中斷了。隨後,條頓騎士團主動進行了世俗化的過程,領地改為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第一任普魯士公爵,宣佈向波蘭國王效忠;哥尼斯堡即為公國首府。

1618年,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勃蘭登堡侯國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公國王位,這標誌著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建立;1657年,按照《茲納緬斯克條約》規定,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獲得了公國的完全主權;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格為王國,腓特烈·威廉一世則成了後來為人熟知的“軍曹皇帝”。當然了,普魯士王國和傳統的普魯士地區還是有著一定的差別的,而普魯士王國也不等同於普魯士公國——升級為王國後,公國則稱為王國的普魯士省;當王國的國王和權貴們開始向波茨坦和柏林等轉移時,哥尼斯堡則被“降級”,成為普魯士省的首府。

從十字軍到柏林牆,德國人的精神根源是如何落入蘇聯囊中的

在這裡,我們要區別一下兩位“腓特烈一世”:除了咱們提到的這位“軍曹皇帝”,神聖羅馬帝國曆史上也有一位被稱為“腓特烈一世”的皇帝。此人是德意志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被人們稱為“紅鬍子”或“巴巴羅薩”——沒錯,就是二戰時德軍入侵蘇聯軍事行動的代號。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漢薩同盟的頻繁活動與哥尼斯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座城市從13世紀開始便被視為一個繁榮的商貿中心。即便是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哥尼斯堡也從來沒有荒廢。相反,多數普魯士王國貴族依舊把這兒視為普魯士文化的一大根源。受到條頓騎士的影響,後來的國王們秉承了祖上流傳下來的尚武精神。在歷次戰爭中,普魯士王國的歷任國王都致力於開疆拓土。1786年,偉大的腓特烈大帝逝世後,普魯士王國成了公認的列強,其行政機構的廉潔高效令歐洲諸國驚歎;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是參加了一戰的那個德國。

從十字軍到柏林牆,德國人的精神根源是如何落入蘇聯囊中的

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看出哥尼斯堡地位的起落,那麼這塊地區又是怎麼跟蘇聯人掛上關係的呢?其實這跟波蘭又有密切聯繫。

波蘭在歐洲歷史上也是個頗為可憐的國家,我們之前講過,條頓騎士團要換取公國的地位還得向波蘭國王俯首稱臣,由此可以看出,波蘭在歷史上也曾顯赫一時。早在公元11世紀時,波蘭就已經是歐洲大陸上舉足輕重的強國了,那會兒無論是俄國還是德國,壓根都不存在。然而,隨著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和莫斯科大公國以及後來俄羅斯帝國的急速膨脹,被夾在中間的波蘭遭到了一輪輪的閹割,甚至一度從地圖上消失了。

從十字軍到柏林牆,德國人的精神根源是如何落入蘇聯囊中的

一戰結束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崩塌,波蘭得以復國。根據《凡爾賽和約》,英法集團故意在德國的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之間,沿著維斯瓦河劃出了一條寬約80公里的地帶,它成了波蘭通向波羅的海的通路,因而也被稱為“波蘭走廊”;河口附近的格但斯克港被劃為“但澤自由市”,歸國際共管。這樣一來,德國就被人為分成了兩個不連接的部分,除了英法等國防備德國這個可怕的對手死灰復燃外,這其中大概也摻雜了許多羞辱和炫耀戰績的成分。

20世紀30年代末,原本作為英、法盟友的波蘭不滿足於自己在集團之內的地位,轉而同國際地位蒸蒸日上的德國結盟。1939年初,希特勒提出讓波蘭歸還但澤地區,波蘭卻以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理論為基礎,出於失去港口和海岸線勢必造成在政治和經濟上對德國、法國等產生依賴的擔憂,拒絕了德國的要求。學界認為,這是後來德國入侵波蘭的一大誘因之一。顯然,波蘭戰役結束後,德國立刻奪回了一戰後被波蘭吃掉的所有領土,還搶走了整片波蘭西部地區。然而,這些領土在德國人手中並沒有攥多久。

從十字軍到柏林牆,德國人的精神根源是如何落入蘇聯囊中的

1945年初,蘇軍對東普魯士地區展開進攻,先後投入3個方面軍共計14個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5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和2個空軍集團軍,總人數達到167萬。蘇軍高層對此役極其重視,包括羅科索夫斯基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等在內的蘇軍名將悉數參戰。蘇軍在這場戰役中再一次祭出了“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的強悍作戰風格,卻遭到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拼死抵抗。最終,蘇軍付出了數十萬人傷亡的慘痛代價。二戰結束後,蘇聯方面提出要求,點名道姓地將這塊地區收入囊中。

作為普魯士人心中的精神根源,哥尼斯堡並不這麼容易被外來勢力征服。此時,蘇聯強行將此地收入囊中自然會引起德國人的激烈抗議。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出現,蘇聯政府先下手為強:原本住在這兒的德國人被驅逐,大量蘇聯人被移民至此。1946年4月7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法令,將這塊土地命名為加裡寧格勒州,首府哥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到了這會兒,加里寧格勒裡就基本上沒有德國人了。

從十字軍到柏林牆,德國人的精神根源是如何落入蘇聯囊中的

哥尼斯堡的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1990年中旬,柏林牆被拆毀。據說就在那會兒,蘇聯本來想送個順水人情,將哥尼斯堡還給德國。然而德國卻擔心得到了這塊土地的德國將會再次把波蘭夾在中間,這不但會令波蘭十分難受,這對德國而言也是個敏感的舉動。因此,德國政府果斷拒絕了這一好意。這個歷史上普魯士重要的起源地之一,竟然被德國人自己拋棄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