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紡小區變化大 老舊小區華麗轉身'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短短几年,作為西寧市城東區曾經出了名的老舊小區,毛紡小區在企業自建的物業公司推動下,華麗轉身。

居民緊皺的眉頭逐漸舒展開,個個喜上眉梢,滿心期待著離小區不遠的公園能儘快建成,錦上添花。

提起以前的日子,毛紡小區的老住戶會搖頭嘆氣。

城東區互助東路的1號院、10號院、15號院都是原青海毛紡織工業總公司的生活區,面積大,管理難。

由於公司經營時,對後勤投入很少,小區環境本就不好,企業破產後,毛紡公司生活區實行自主管理,小區中2000餘戶下崗職工家庭近萬人的生活居住環境更為堪憂。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小區隨處是煤煙、柴煙,空氣刺鼻嗆人。

但如今的毛紡小區早已舊貌換新顏,迎接住戶們的是一串串驚喜。路平了,燈亮了,新修建的小區大門和門禁系統彰顯著物業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小區內車輛整齊排列,下水管道通暢,業主在新修建的廣場唱歌跳舞,休閒健身,臉上洋溢著幸福……

廠長帶頭服務住戶

毛紡小區能有今天的樣子,居民們都非常感謝一個人——董彥平。

2010年,在破產企業工作組的大力支持下,原青海毛紡織工業總公司東一廠廠長董彥平,帶領幾位下崗職工組建物業公司,挑起了當時連5元衛生費都收不到的毛紡小區的物業管理重擔。

面對髒亂差的小區環境,他們沒有考慮如何定價收費,而是如何在小區紮根。為業主服好務,就必須加大自主投入,逐步完善小區的基礎設施,給大家創造一個宜居的生活環境。

然而,連幾元物業費都收不到的物業公司,從哪兒籌資,用來改善小區基礎設施呢?董彥平陷入了沉思。

說來也巧,毛紡公司原企業動力廠的鍋爐維修技術水平,在西寧市一直名列前茅。企業破產後,董彥平留下了一班技術精湛的骨幹員工,組建了一家技術開發服務中心,負責毛紡小區鍋爐安裝維修及取暖,同時對外承接鍋爐安裝維修工程。

在這個理念的支撐下,這家物業公司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反哺型管理服務之路,將在外施工的工程盈利持續不斷地投入到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當中。

這些年,物業公司先後投入700餘萬元,配套棚戶區改造和老舊樓院“穿衣戴帽”工程,實施了集中供暖的煤改氣項目,還同步修繕小區道路,修建毛紡小區綜合市場等。這一切,住戶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黨建引領一心為民

對於老舊小區而言,要把小區的“破帽子”摘掉,換上“新衣裳”,僅僅改善基礎設施還遠遠不夠。

2016年,物業公司成立黨支部,在黨建引領下,打造出實實在在的毛紡群眾“幸福家”。

原來毛紡小區內有一個球場,是小區居民的聚集地,企業破產之後,一些原廠職工沒有新的生活方向,非常迷茫和焦慮,都喜歡聚在球場發牢騷。

後來,物業公司黨支部與轄區居委會多次磋商、集思廣益,一方面針對小區黨員沒有固定活動場所的實際情況,將小區內主馬路30餘平方米的出租鋪面收回,無償提供給社區,改造並新建了規範化的紡織社區黨員活動室,使毛紡小區的黨員同志們有了讀書、議事的陣地。

另一方面翻修、新建了球場、廣場,以此為平臺,精心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大家喜聞樂見的文藝晚會等文體娛樂活動。把大家發牢騷的小球場變成了揮灑汗水的競技場,把器材功能齊全的小廣場變成了傳播快樂的小舞臺,使負能量沒有滋生土壤。

現在,小區居民的業餘生活充實起來了,大家的心氣兒也足了,向陽向上的正能量也跟著提升起來了,物業公司黨支部黨建工作與物業服務管理主業更是步調一致、密不可分。

毛紡小區走出了一條破產企業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的成功之路,董彥平和同事們總說,是胸前戴著的黨徽、身後的黨旗給予了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