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全民追劇 有啥祕籍

反腐倡廉 市場營銷 影視 娛樂 人民網 2017-04-17

劇情與表達方式上與現實高度契合,使其成為一部良心劇。良心劇不需要花哨的營銷,一樣能俘獲觀眾的心

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全民追劇的盛況了,上一次似乎還是爸媽口中的《渴望》。而這一次的追逐目標,則是眼下正在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它一下子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就連平時基本不看國產劇、又熱衷追逐“小花”“小鮮肉”的“90後”們也紛紛加入討論的行列,成了這部劇的“迷弟”“迷妹”。

很奇怪,是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國產正劇,一般都是資本不願意投、觀眾不喜歡看、電視臺出價低、連廣告植入都少得可憐的待遇,有些甚至七八年都找不到平臺播出。如今來了個大翻身,其背後的祕籍的確值得說道說道。

那麼,《人民的名義》拍得讓從“50後”到“90後”都感興趣的祕籍是啥?其實很簡單,就是照進現實。因為在劇情與表達方式上與現實高度契合,使其成為一部良心劇。而良心劇不需要花哨的營銷,一樣能俘獲觀眾的心。

在很多普通人眼裡,反腐本身就是一場大戲;對反腐相關信息的關切,正是人們對公共利益尤其是切身利益被腐敗現象所傷的真實反映。隨著現實中反腐的不斷深入,公眾在拍手叫好的同時,已不滿足於簡訊式的案情通報,而是希望瞭解反腐如何反,以便更好地參與和有效地監督。《人民的名義》就以此為切入點,對其進行故事性的全方位展現,將觀眾從虛無縹緲的玄幻劇、仙俠劇拉回到現實中。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能從這部電視劇中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就像一位網友在留言中說的那樣,“彙報緊急任務前先拍馬屁的大段前戲,敬酒桌上的人情百態,氣急敗壞訓斥下屬的高高姿態,非常真實”。

當然,如果僅僅停留在劇情照進現實的層面,還不足以把年輕觀眾吸引到屏幕前來。畢竟,反腐是電視劇領域一直都有的題材,之前卻並未引發全民追劇的盛況。這說明,《人民的名義》更加立體的人物形象和更加貼近現實的表達方式起了關鍵作用。

《人民的名義》的導演李路曾經說過:“沒有人天生是貪官,人都有兩面性和複雜性。什麼樣的慾望、契機、事件促使他們走向深淵,這是我想去探討的。”因為有了如此的認知,該劇摒棄了呆板的說教,人物形象也一改過去的滿臉嚴肅、不接地氣,變得有血有肉、非臉譜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首集中出現的趙德漢。他住著筒子樓、吃著炸醬麵、騎著自行車,每月只給鄉下的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貌似清廉的他,卻有另一處隱蔽豪宅,裡面藏著的現金塞滿了牆櫃、床板和冰箱。或許,正是開篇即推出瞭如此真實的、站得住腳的人物形象,才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一集一集地追下去。

此外,該劇中還加入了“網絡直播”“微信點贊”“水軍經濟”等潮流熱點,把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網絡素材嵌入劇中,想必也是讓年輕人“走心”的原因之一。而“走心”之後,他們也延伸出了自己的解讀。比如,達康書記的各種段子和表情包;比如,“沙李CP”(沙瑞金、李達康)、“海猴子CP”(陳海、侯亮平)等各種CP組合。這並沒有消解該劇的嚴肅性,反倒實現了移動互聯時代的二次傳播,是件好事。

總之,《人民的名義》就這樣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自來水”。聽說,由原班投資團隊投入的“月光下的反腐網劇”——《天上人間》目前正在緊張的劇本創作過程中,預計年底前上網,希望到時又有一部良心劇可以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