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

教皇尤金三世的通諭《吾等之前輩》宣告了第二次十字軍的開啟。其文本被迅速地從拉丁文翻譯為中世紀西方通行的語言,在1146至1147年間廣為傳播。儘管從宣傳角度和理論建構上,這份文獻相當成功,然而,教皇的世俗權威卻有些相形見絀,教皇國僅僅掌控了意大利中部,教廷本身無力將佈道運動拓展至阿爾卑斯山以北各國。他因此轉而嚮明谷修道院院長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求助。

伯爾納是第二次十字軍中最高效有力的佈道者。他在傳播、推廣《吾等之前輩》方面的功績超過了所有其他教士,對十字軍運動的發起居功至偉。伯爾納1090年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23歲時加入了西多(Cîteaux)剛成立的一個本篤會修士團體並開始嶄露頭角。僅僅兩年後,他便奉命在明谷建立了一座新的西多會修道院,並很快在拉丁西方聲名遠播。[1] 伯爾納以雄辯和文采著稱,是中世紀偉大的神祕主義者,主張簡樸生活與靈脩。他與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教會人士頻繁通信,影響頗深,最終成為了12世紀歐洲最傑出的人物之一(1174年他被天主教會封為聖徒)。

"

教皇尤金三世的通諭《吾等之前輩》宣告了第二次十字軍的開啟。其文本被迅速地從拉丁文翻譯為中世紀西方通行的語言,在1146至1147年間廣為傳播。儘管從宣傳角度和理論建構上,這份文獻相當成功,然而,教皇的世俗權威卻有些相形見絀,教皇國僅僅掌控了意大利中部,教廷本身無力將佈道運動拓展至阿爾卑斯山以北各國。他因此轉而嚮明谷修道院院長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求助。

伯爾納是第二次十字軍中最高效有力的佈道者。他在傳播、推廣《吾等之前輩》方面的功績超過了所有其他教士,對十字軍運動的發起居功至偉。伯爾納1090年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23歲時加入了西多(Cîteaux)剛成立的一個本篤會修士團體並開始嶄露頭角。僅僅兩年後,他便奉命在明谷建立了一座新的西多會修道院,並很快在拉丁西方聲名遠播。[1] 伯爾納以雄辯和文采著稱,是中世紀偉大的神祕主義者,主張簡樸生活與靈脩。他與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教會人士頻繁通信,影響頗深,最終成為了12世紀歐洲最傑出的人物之一(1174年他被天主教會封為聖徒)。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聖伯爾納

明谷修道院長與其所屬的西多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發端於1098年的這場新的隱修運動傳遍了歐洲,它主張全守本篤會嚴規(即指導隱修生活的章程),營造了一種安貧、簡樸的新氛圍。西多會的分院從1113年的兩所激增至1151年的353所。到了12世紀中期,它已經能和早先建立的修會(如克呂尼)一較長短,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這一變化在教皇的個人出身上展露無遺——烏爾班二世擁有克呂尼背景,而尤金三世在被選為教皇前恰恰是一名西多會修士,他對伯爾納相當熟悉,十分敬重。

伯爾納於1146年法國小城韋茲萊(Vézelay)舉辦的盛大復活節集會上進行了首次十字軍佈道。集會地點由教廷和法王為了喚起遠征共同商定,這絕非偶然。韋茲萊位於克呂尼、西多會隱修制度在勃艮第的中心地帶,當地民眾頗為虔誠,是舉行招募大會的不二之選。此外,它是前往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的出發地之一,與朝聖活動本來已有淵源,並且它還擁有一座壯麗的修道院教堂(被獻給了抹大拉的瑪麗亞)。

"

教皇尤金三世的通諭《吾等之前輩》宣告了第二次十字軍的開啟。其文本被迅速地從拉丁文翻譯為中世紀西方通行的語言,在1146至1147年間廣為傳播。儘管從宣傳角度和理論建構上,這份文獻相當成功,然而,教皇的世俗權威卻有些相形見絀,教皇國僅僅掌控了意大利中部,教廷本身無力將佈道運動拓展至阿爾卑斯山以北各國。他因此轉而嚮明谷修道院院長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求助。

伯爾納是第二次十字軍中最高效有力的佈道者。他在傳播、推廣《吾等之前輩》方面的功績超過了所有其他教士,對十字軍運動的發起居功至偉。伯爾納1090年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23歲時加入了西多(Cîteaux)剛成立的一個本篤會修士團體並開始嶄露頭角。僅僅兩年後,他便奉命在明谷建立了一座新的西多會修道院,並很快在拉丁西方聲名遠播。[1] 伯爾納以雄辯和文采著稱,是中世紀偉大的神祕主義者,主張簡樸生活與靈脩。他與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教會人士頻繁通信,影響頗深,最終成為了12世紀歐洲最傑出的人物之一(1174年他被天主教會封為聖徒)。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聖伯爾納

明谷修道院長與其所屬的西多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發端於1098年的這場新的隱修運動傳遍了歐洲,它主張全守本篤會嚴規(即指導隱修生活的章程),營造了一種安貧、簡樸的新氛圍。西多會的分院從1113年的兩所激增至1151年的353所。到了12世紀中期,它已經能和早先建立的修會(如克呂尼)一較長短,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這一變化在教皇的個人出身上展露無遺——烏爾班二世擁有克呂尼背景,而尤金三世在被選為教皇前恰恰是一名西多會修士,他對伯爾納相當熟悉,十分敬重。

伯爾納於1146年法國小城韋茲萊(Vézelay)舉辦的盛大復活節集會上進行了首次十字軍佈道。集會地點由教廷和法王為了喚起遠征共同商定,這絕非偶然。韋茲萊位於克呂尼、西多會隱修制度在勃艮第的中心地帶,當地民眾頗為虔誠,是舉行招募大會的不二之選。此外,它是前往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的出發地之一,與朝聖活動本來已有淵源,並且它還擁有一座壯麗的修道院教堂(被獻給了抹大拉的瑪麗亞)。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韋茲萊修道院

韋茲萊大會的規模是空前的。雖然1095年克萊蒙會議算得上重大的教會事件,但1146年的大會可謂盛況空前。東道主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對成為新十字軍領袖相當熱衷,他年輕的王后埃莉諾(Eleanor,強大的阿基坦公國之女繼承人)充滿活力,主動提出隨夫君一道出徵。雖然並非如傳言那樣,整個法國十字軍都受到埃莉諾的操控,但她無疑具備罕見的影響力。

"

教皇尤金三世的通諭《吾等之前輩》宣告了第二次十字軍的開啟。其文本被迅速地從拉丁文翻譯為中世紀西方通行的語言,在1146至1147年間廣為傳播。儘管從宣傳角度和理論建構上,這份文獻相當成功,然而,教皇的世俗權威卻有些相形見絀,教皇國僅僅掌控了意大利中部,教廷本身無力將佈道運動拓展至阿爾卑斯山以北各國。他因此轉而嚮明谷修道院院長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求助。

伯爾納是第二次十字軍中最高效有力的佈道者。他在傳播、推廣《吾等之前輩》方面的功績超過了所有其他教士,對十字軍運動的發起居功至偉。伯爾納1090年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23歲時加入了西多(Cîteaux)剛成立的一個本篤會修士團體並開始嶄露頭角。僅僅兩年後,他便奉命在明谷建立了一座新的西多會修道院,並很快在拉丁西方聲名遠播。[1] 伯爾納以雄辯和文采著稱,是中世紀偉大的神祕主義者,主張簡樸生活與靈脩。他與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教會人士頻繁通信,影響頗深,最終成為了12世紀歐洲最傑出的人物之一(1174年他被天主教會封為聖徒)。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聖伯爾納

明谷修道院長與其所屬的西多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發端於1098年的這場新的隱修運動傳遍了歐洲,它主張全守本篤會嚴規(即指導隱修生活的章程),營造了一種安貧、簡樸的新氛圍。西多會的分院從1113年的兩所激增至1151年的353所。到了12世紀中期,它已經能和早先建立的修會(如克呂尼)一較長短,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這一變化在教皇的個人出身上展露無遺——烏爾班二世擁有克呂尼背景,而尤金三世在被選為教皇前恰恰是一名西多會修士,他對伯爾納相當熟悉,十分敬重。

伯爾納於1146年法國小城韋茲萊(Vézelay)舉辦的盛大復活節集會上進行了首次十字軍佈道。集會地點由教廷和法王為了喚起遠征共同商定,這絕非偶然。韋茲萊位於克呂尼、西多會隱修制度在勃艮第的中心地帶,當地民眾頗為虔誠,是舉行招募大會的不二之選。此外,它是前往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的出發地之一,與朝聖活動本來已有淵源,並且它還擁有一座壯麗的修道院教堂(被獻給了抹大拉的瑪麗亞)。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韋茲萊修道院

韋茲萊大會的規模是空前的。雖然1095年克萊蒙會議算得上重大的教會事件,但1146年的大會可謂盛況空前。東道主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對成為新十字軍領袖相當熱衷,他年輕的王后埃莉諾(Eleanor,強大的阿基坦公國之女繼承人)充滿活力,主動提出隨夫君一道出徵。雖然並非如傳言那樣,整個法國十字軍都受到埃莉諾的操控,但她無疑具備罕見的影響力。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國王的弟弟德勒伯爵羅貝爾(Robert, count of Dreux)也在韋茲萊併成為了招待其他法國顯貴的一名東道主,後者很多都與十字軍存在千絲萬縷的歷史關聯。其中包括佛蘭德伯爵蒂埃裡(Thierry,他可能已於1130年代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以及圖盧茲伯爵阿方斯-若爾丹(Alphonse-Jordan,他是十字軍領袖雷蒙德之子、的黎波里拉丁統治者的親屬)。參加的貴族如此之多,以至於大會不得不在修道院教堂外舉行。路易與伯爾納站在一座臨時搭建的木質講壇上,利用這有利位置發表了激動人心的復活節演說。法王的衣服上已經佩戴了教皇欽賜的十字,一位親歷者回憶說,當修道院長完成其熱情澎湃的講演後:“周圍的每個人都高聲索求著十字。當(伯爾納)拿出一包提前備好的十字後,它們被一搶而空,他不得不撕碎衣服制作、分發十字。”群情激昂,竟令木質講壇崩塌了,所幸無人受傷。

"

教皇尤金三世的通諭《吾等之前輩》宣告了第二次十字軍的開啟。其文本被迅速地從拉丁文翻譯為中世紀西方通行的語言,在1146至1147年間廣為傳播。儘管從宣傳角度和理論建構上,這份文獻相當成功,然而,教皇的世俗權威卻有些相形見絀,教皇國僅僅掌控了意大利中部,教廷本身無力將佈道運動拓展至阿爾卑斯山以北各國。他因此轉而嚮明谷修道院院長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求助。

伯爾納是第二次十字軍中最高效有力的佈道者。他在傳播、推廣《吾等之前輩》方面的功績超過了所有其他教士,對十字軍運動的發起居功至偉。伯爾納1090年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23歲時加入了西多(Cîteaux)剛成立的一個本篤會修士團體並開始嶄露頭角。僅僅兩年後,他便奉命在明谷建立了一座新的西多會修道院,並很快在拉丁西方聲名遠播。[1] 伯爾納以雄辯和文采著稱,是中世紀偉大的神祕主義者,主張簡樸生活與靈脩。他與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教會人士頻繁通信,影響頗深,最終成為了12世紀歐洲最傑出的人物之一(1174年他被天主教會封為聖徒)。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聖伯爾納

明谷修道院長與其所屬的西多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發端於1098年的這場新的隱修運動傳遍了歐洲,它主張全守本篤會嚴規(即指導隱修生活的章程),營造了一種安貧、簡樸的新氛圍。西多會的分院從1113年的兩所激增至1151年的353所。到了12世紀中期,它已經能和早先建立的修會(如克呂尼)一較長短,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這一變化在教皇的個人出身上展露無遺——烏爾班二世擁有克呂尼背景,而尤金三世在被選為教皇前恰恰是一名西多會修士,他對伯爾納相當熟悉,十分敬重。

伯爾納於1146年法國小城韋茲萊(Vézelay)舉辦的盛大復活節集會上進行了首次十字軍佈道。集會地點由教廷和法王為了喚起遠征共同商定,這絕非偶然。韋茲萊位於克呂尼、西多會隱修制度在勃艮第的中心地帶,當地民眾頗為虔誠,是舉行招募大會的不二之選。此外,它是前往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的出發地之一,與朝聖活動本來已有淵源,並且它還擁有一座壯麗的修道院教堂(被獻給了抹大拉的瑪麗亞)。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韋茲萊修道院

韋茲萊大會的規模是空前的。雖然1095年克萊蒙會議算得上重大的教會事件,但1146年的大會可謂盛況空前。東道主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對成為新十字軍領袖相當熱衷,他年輕的王后埃莉諾(Eleanor,強大的阿基坦公國之女繼承人)充滿活力,主動提出隨夫君一道出徵。雖然並非如傳言那樣,整個法國十字軍都受到埃莉諾的操控,但她無疑具備罕見的影響力。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國王的弟弟德勒伯爵羅貝爾(Robert, count of Dreux)也在韋茲萊併成為了招待其他法國顯貴的一名東道主,後者很多都與十字軍存在千絲萬縷的歷史關聯。其中包括佛蘭德伯爵蒂埃裡(Thierry,他可能已於1130年代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以及圖盧茲伯爵阿方斯-若爾丹(Alphonse-Jordan,他是十字軍領袖雷蒙德之子、的黎波里拉丁統治者的親屬)。參加的貴族如此之多,以至於大會不得不在修道院教堂外舉行。路易與伯爾納站在一座臨時搭建的木質講壇上,利用這有利位置發表了激動人心的復活節演說。法王的衣服上已經佩戴了教皇欽賜的十字,一位親歷者回憶說,當修道院長完成其熱情澎湃的講演後:“周圍的每個人都高聲索求著十字。當(伯爾納)拿出一包提前備好的十字後,它們被一搶而空,他不得不撕碎衣服制作、分發十字。”群情激昂,竟令木質講壇崩塌了,所幸無人受傷。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伯爾納正在佈道,身後的是法王和王后。

韋茲萊大會激起了人們的熱情,堪稱巨大的成功,但即便如此,為了讓十字軍達到其極致,還需要在更多聽眾間進行徵兵。出於這種考慮,伯爾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額外派出了佈道者前往法蘭西各地傳道,同時向歐洲其他地區寄送了大量讚揚十字軍美德的信函,包括英格蘭、北意大利和布列塔尼(Brittany)等地。修道院長以一種近乎“推銷員”的語調宣揚十字軍。在一封信裡,遠征被描繪為贖罪的獨一無二的機會:“這個時代不同以往;神的憐憫從天而降;在這年取悅上帝並倖存的人將受到保佑,被免去罪愆……我告訴你,上帝從未對以往任何一代人行過如此善舉。”另一封信件他鼓舞基督徒——為上帝而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藉此能夠免除罪過並獲得永恆的榮光作為報償。

與此同時,儘管已年近花甲、身體虛弱,伯爾納本人還是大範圍地巡遊了法國東北部、佛蘭德、德意志,每到一地,便掀起了徵兵的熱潮。1146年11月,修道院長拜會了羅馬人民的國王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他可被視為拉丁基督教世界最有權勢的世俗君主。中世紀時,德意志君主由王公選舉產生後,首先稱“羅馬人民的國王”(拉丁語Romanorum Rex),經過教皇加冕確認後,才有資格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拉丁語Romanorum Imperator)。康拉德未經教皇加冕稱帝,因此只能是“國王”而非皇帝。他的侄子、繼任者腓特烈一世在1155年終由教皇阿德利安四世加冕,方獲得皇帝頭銜)。

康拉德時年約50歲,尚未得到教皇的加冕,因此無法聲稱自己繼承了前任的皇帝頭銜,但這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了。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羅馬與德意志捲入了一場嚴重的糾紛,這斷絕了國王直接加入遠征的一切希望。但在12世紀中期,兩大政權的關係已頗有改善。康拉德顯示自己為教皇忠實、有價值的盟友,幫助教廷抵禦了諾曼人的入侵;他也表現出對聖地的嚮往,可能在1120年代曾造訪了黎凡特。儘管如此,康拉德最初對領取十字還有些勉強,他心知肚明,當自己離開後,像巴伐利亞公爵韋爾夫(Welf)這樣的政敵可能會攫取權力。當二人於法蘭克福初次相見,伯爾納建議他從軍時,國王最初提出了異議。

"

教皇尤金三世的通諭《吾等之前輩》宣告了第二次十字軍的開啟。其文本被迅速地從拉丁文翻譯為中世紀西方通行的語言,在1146至1147年間廣為傳播。儘管從宣傳角度和理論建構上,這份文獻相當成功,然而,教皇的世俗權威卻有些相形見絀,教皇國僅僅掌控了意大利中部,教廷本身無力將佈道運動拓展至阿爾卑斯山以北各國。他因此轉而嚮明谷修道院院長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求助。

伯爾納是第二次十字軍中最高效有力的佈道者。他在傳播、推廣《吾等之前輩》方面的功績超過了所有其他教士,對十字軍運動的發起居功至偉。伯爾納1090年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23歲時加入了西多(Cîteaux)剛成立的一個本篤會修士團體並開始嶄露頭角。僅僅兩年後,他便奉命在明谷建立了一座新的西多會修道院,並很快在拉丁西方聲名遠播。[1] 伯爾納以雄辯和文采著稱,是中世紀偉大的神祕主義者,主張簡樸生活與靈脩。他與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教會人士頻繁通信,影響頗深,最終成為了12世紀歐洲最傑出的人物之一(1174年他被天主教會封為聖徒)。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聖伯爾納

明谷修道院長與其所屬的西多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發端於1098年的這場新的隱修運動傳遍了歐洲,它主張全守本篤會嚴規(即指導隱修生活的章程),營造了一種安貧、簡樸的新氛圍。西多會的分院從1113年的兩所激增至1151年的353所。到了12世紀中期,它已經能和早先建立的修會(如克呂尼)一較長短,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這一變化在教皇的個人出身上展露無遺——烏爾班二世擁有克呂尼背景,而尤金三世在被選為教皇前恰恰是一名西多會修士,他對伯爾納相當熟悉,十分敬重。

伯爾納於1146年法國小城韋茲萊(Vézelay)舉辦的盛大復活節集會上進行了首次十字軍佈道。集會地點由教廷和法王為了喚起遠征共同商定,這絕非偶然。韋茲萊位於克呂尼、西多會隱修制度在勃艮第的中心地帶,當地民眾頗為虔誠,是舉行招募大會的不二之選。此外,它是前往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的出發地之一,與朝聖活動本來已有淵源,並且它還擁有一座壯麗的修道院教堂(被獻給了抹大拉的瑪麗亞)。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韋茲萊修道院

韋茲萊大會的規模是空前的。雖然1095年克萊蒙會議算得上重大的教會事件,但1146年的大會可謂盛況空前。東道主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對成為新十字軍領袖相當熱衷,他年輕的王后埃莉諾(Eleanor,強大的阿基坦公國之女繼承人)充滿活力,主動提出隨夫君一道出徵。雖然並非如傳言那樣,整個法國十字軍都受到埃莉諾的操控,但她無疑具備罕見的影響力。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國王的弟弟德勒伯爵羅貝爾(Robert, count of Dreux)也在韋茲萊併成為了招待其他法國顯貴的一名東道主,後者很多都與十字軍存在千絲萬縷的歷史關聯。其中包括佛蘭德伯爵蒂埃裡(Thierry,他可能已於1130年代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以及圖盧茲伯爵阿方斯-若爾丹(Alphonse-Jordan,他是十字軍領袖雷蒙德之子、的黎波里拉丁統治者的親屬)。參加的貴族如此之多,以至於大會不得不在修道院教堂外舉行。路易與伯爾納站在一座臨時搭建的木質講壇上,利用這有利位置發表了激動人心的復活節演說。法王的衣服上已經佩戴了教皇欽賜的十字,一位親歷者回憶說,當修道院長完成其熱情澎湃的講演後:“周圍的每個人都高聲索求著十字。當(伯爾納)拿出一包提前備好的十字後,它們被一搶而空,他不得不撕碎衣服制作、分發十字。”群情激昂,竟令木質講壇崩塌了,所幸無人受傷。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伯爾納正在佈道,身後的是法王和王后。

韋茲萊大會激起了人們的熱情,堪稱巨大的成功,但即便如此,為了讓十字軍達到其極致,還需要在更多聽眾間進行徵兵。出於這種考慮,伯爾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額外派出了佈道者前往法蘭西各地傳道,同時向歐洲其他地區寄送了大量讚揚十字軍美德的信函,包括英格蘭、北意大利和布列塔尼(Brittany)等地。修道院長以一種近乎“推銷員”的語調宣揚十字軍。在一封信裡,遠征被描繪為贖罪的獨一無二的機會:“這個時代不同以往;神的憐憫從天而降;在這年取悅上帝並倖存的人將受到保佑,被免去罪愆……我告訴你,上帝從未對以往任何一代人行過如此善舉。”另一封信件他鼓舞基督徒——為上帝而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藉此能夠免除罪過並獲得永恆的榮光作為報償。

與此同時,儘管已年近花甲、身體虛弱,伯爾納本人還是大範圍地巡遊了法國東北部、佛蘭德、德意志,每到一地,便掀起了徵兵的熱潮。1146年11月,修道院長拜會了羅馬人民的國王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他可被視為拉丁基督教世界最有權勢的世俗君主。中世紀時,德意志君主由王公選舉產生後,首先稱“羅馬人民的國王”(拉丁語Romanorum Rex),經過教皇加冕確認後,才有資格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拉丁語Romanorum Imperator)。康拉德未經教皇加冕稱帝,因此只能是“國王”而非皇帝。他的侄子、繼任者腓特烈一世在1155年終由教皇阿德利安四世加冕,方獲得皇帝頭銜)。

康拉德時年約50歲,尚未得到教皇的加冕,因此無法聲稱自己繼承了前任的皇帝頭銜,但這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了。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羅馬與德意志捲入了一場嚴重的糾紛,這斷絕了國王直接加入遠征的一切希望。但在12世紀中期,兩大政權的關係已頗有改善。康拉德顯示自己為教皇忠實、有價值的盟友,幫助教廷抵禦了諾曼人的入侵;他也表現出對聖地的嚮往,可能在1120年代曾造訪了黎凡特。儘管如此,康拉德最初對領取十字還有些勉強,他心知肚明,當自己離開後,像巴伐利亞公爵韋爾夫(Welf)這樣的政敵可能會攫取權力。當二人於法蘭克福初次相見,伯爾納建議他從軍時,國王最初提出了異議。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康拉德三世

修道院長以投身一場轟轟烈烈的冬季佈道運動的方式來作為迴應,在弗賴堡、蘇黎世、巴塞爾等地講道。據說一路上伴隨著大量奇蹟——超過200名跛子得到治癒,魔鬼被驅逐,甚至還有一人“死而復生”。雖然伯爾納不會說德語,演講時不得不借助翻譯,但他的話語依舊能讓其聽眾“淚如雨下”。從11月到12月,數百人(如果不是數千人的話)投身了這項事業。當然,伯爾納並非僅有一腔熱血,他也善於審時度勢。他特意來到南德意志(鄰近巴伐利亞的韋爾夫的領土)併成功地讓韋爾夫公爵本人也宣佈加入十字軍東征,這才真正接觸了康拉德的後顧之憂。

受此成就的鼓舞,12月24日,伯爾納於施派爾(Speyer)再次拜會了康拉德。那年聖誕期間,修道院長進行了一場公開佈道,並在12月27日單獨勸說國王。第二天,康拉德終於領取了十字。對於伯爾納在這關鍵時刻施加影響的程度,學者們長期存在爭論,有的人主張他有力地改變了皇帝的意願,另一些人則認為康拉德早就心有慼慼。當然,同代人記述了修道院長如何恩威並施,令皇帝心悅誠服,但很可能,巴伐利亞的韋爾夫的招募才是決定性的。

雖然存在上述爭論,伯爾納(明谷的)仍然必被視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主要推手。修道院長本人評論道,通過其努力,拉丁軍隊“數量激增”。但是,這一時期中還有別的人與影響發揮了作用。《吾等之前輩》中強調的往日記憶與家族遺產的觀念顯然對徵兵的推動很大。路易七世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具有血緣上的關聯——他的叔祖父韋芒的休(Hugh of Vermandois)曾參加了這場遠征。對加入第二次十字軍的其他人士的分析研究顯示,許多人都具有類似的十字軍血統。

由於中世紀文獻大多由教士撰寫——保留至今的十字軍主流印象受到了教會看法的浸染。這些原始資料明顯存在偏見和缺失。然而,十字軍涉及教會和俗人,因此,如何才能評估騎士、戰士們世俗的觀點?一個有益的方法是研究用本地語言(而非拉丁語)譜寫的通俗歌謠。幾乎可以肯定,這類歌謠從十字軍時代伊始便在促進招募、提升士氣上發揮了作用,但現存最早的歌詞來自1140年代。其中一首為古法語歌謠《騎士,一諾千金》,它由宮廷詩人(或曰“遊吟詩人”)在韋茲萊大會後的數月中吟誦。其開場第一部分如下:

“追隨路易國王之人

將永遠不懼地獄,

其靈魂將抵達天堂,

上帝的天使棲居的地方。

如你所知,埃德薩淪陷

基督徒長期陷入了苦痛哀傷

如今教堂空空蕩蕩

彌撒亦不再回響。

哦 騎士,身負盛名

你們應該思量,

將自己獻給

那曾為你們戴上荊冠之人。”

從這首在民間流傳的歌謠能夠看出一些佈道的信息:精神犒賞的許諾;東方基督徒的苦難;為基督而戰。但其語言更為直白並存在微妙的差異。路易七世被認定為核心領袖,而對教皇隻字未提。贖罪的複雜性被直截了當地以“天堂”的一席之地取代。並且,在下一詩節裡,贊吉被當成了此行的主要敵人。修道院長伯爾納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巧舌如簧成功地凝聚了歐洲各階層民眾的熱情,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已然箭在弦上。不過,真正踏上戰場與贊吉交鋒的必然不是修士、神父,而只能仰仗俗人以及其中的精英——軍事貴族。伯爾納為十字軍奏響了錦繡的序章,但未來的走向卻不是他能夠決定的。

"

教皇尤金三世的通諭《吾等之前輩》宣告了第二次十字軍的開啟。其文本被迅速地從拉丁文翻譯為中世紀西方通行的語言,在1146至1147年間廣為傳播。儘管從宣傳角度和理論建構上,這份文獻相當成功,然而,教皇的世俗權威卻有些相形見絀,教皇國僅僅掌控了意大利中部,教廷本身無力將佈道運動拓展至阿爾卑斯山以北各國。他因此轉而嚮明谷修道院院長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求助。

伯爾納是第二次十字軍中最高效有力的佈道者。他在傳播、推廣《吾等之前輩》方面的功績超過了所有其他教士,對十字軍運動的發起居功至偉。伯爾納1090年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23歲時加入了西多(Cîteaux)剛成立的一個本篤會修士團體並開始嶄露頭角。僅僅兩年後,他便奉命在明谷建立了一座新的西多會修道院,並很快在拉丁西方聲名遠播。[1] 伯爾納以雄辯和文采著稱,是中世紀偉大的神祕主義者,主張簡樸生活與靈脩。他與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政治、教會人士頻繁通信,影響頗深,最終成為了12世紀歐洲最傑出的人物之一(1174年他被天主教會封為聖徒)。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聖伯爾納

明谷修道院長與其所屬的西多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發端於1098年的這場新的隱修運動傳遍了歐洲,它主張全守本篤會嚴規(即指導隱修生活的章程),營造了一種安貧、簡樸的新氛圍。西多會的分院從1113年的兩所激增至1151年的353所。到了12世紀中期,它已經能和早先建立的修會(如克呂尼)一較長短,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這一變化在教皇的個人出身上展露無遺——烏爾班二世擁有克呂尼背景,而尤金三世在被選為教皇前恰恰是一名西多會修士,他對伯爾納相當熟悉,十分敬重。

伯爾納於1146年法國小城韋茲萊(Vézelay)舉辦的盛大復活節集會上進行了首次十字軍佈道。集會地點由教廷和法王為了喚起遠征共同商定,這絕非偶然。韋茲萊位於克呂尼、西多會隱修制度在勃艮第的中心地帶,當地民眾頗為虔誠,是舉行招募大會的不二之選。此外,它是前往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的出發地之一,與朝聖活動本來已有淵源,並且它還擁有一座壯麗的修道院教堂(被獻給了抹大拉的瑪麗亞)。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韋茲萊修道院

韋茲萊大會的規模是空前的。雖然1095年克萊蒙會議算得上重大的教會事件,但1146年的大會可謂盛況空前。東道主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對成為新十字軍領袖相當熱衷,他年輕的王后埃莉諾(Eleanor,強大的阿基坦公國之女繼承人)充滿活力,主動提出隨夫君一道出徵。雖然並非如傳言那樣,整個法國十字軍都受到埃莉諾的操控,但她無疑具備罕見的影響力。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國王的弟弟德勒伯爵羅貝爾(Robert, count of Dreux)也在韋茲萊併成為了招待其他法國顯貴的一名東道主,後者很多都與十字軍存在千絲萬縷的歷史關聯。其中包括佛蘭德伯爵蒂埃裡(Thierry,他可能已於1130年代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以及圖盧茲伯爵阿方斯-若爾丹(Alphonse-Jordan,他是十字軍領袖雷蒙德之子、的黎波里拉丁統治者的親屬)。參加的貴族如此之多,以至於大會不得不在修道院教堂外舉行。路易與伯爾納站在一座臨時搭建的木質講壇上,利用這有利位置發表了激動人心的復活節演說。法王的衣服上已經佩戴了教皇欽賜的十字,一位親歷者回憶說,當修道院長完成其熱情澎湃的講演後:“周圍的每個人都高聲索求著十字。當(伯爾納)拿出一包提前備好的十字後,它們被一搶而空,他不得不撕碎衣服制作、分發十字。”群情激昂,竟令木質講壇崩塌了,所幸無人受傷。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伯爾納正在佈道,身後的是法王和王后。

韋茲萊大會激起了人們的熱情,堪稱巨大的成功,但即便如此,為了讓十字軍達到其極致,還需要在更多聽眾間進行徵兵。出於這種考慮,伯爾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額外派出了佈道者前往法蘭西各地傳道,同時向歐洲其他地區寄送了大量讚揚十字軍美德的信函,包括英格蘭、北意大利和布列塔尼(Brittany)等地。修道院長以一種近乎“推銷員”的語調宣揚十字軍。在一封信裡,遠征被描繪為贖罪的獨一無二的機會:“這個時代不同以往;神的憐憫從天而降;在這年取悅上帝並倖存的人將受到保佑,被免去罪愆……我告訴你,上帝從未對以往任何一代人行過如此善舉。”另一封信件他鼓舞基督徒——為上帝而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藉此能夠免除罪過並獲得永恆的榮光作為報償。

與此同時,儘管已年近花甲、身體虛弱,伯爾納本人還是大範圍地巡遊了法國東北部、佛蘭德、德意志,每到一地,便掀起了徵兵的熱潮。1146年11月,修道院長拜會了羅馬人民的國王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他可被視為拉丁基督教世界最有權勢的世俗君主。中世紀時,德意志君主由王公選舉產生後,首先稱“羅馬人民的國王”(拉丁語Romanorum Rex),經過教皇加冕確認後,才有資格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拉丁語Romanorum Imperator)。康拉德未經教皇加冕稱帝,因此只能是“國王”而非皇帝。他的侄子、繼任者腓特烈一世在1155年終由教皇阿德利安四世加冕,方獲得皇帝頭銜)。

康拉德時年約50歲,尚未得到教皇的加冕,因此無法聲稱自己繼承了前任的皇帝頭銜,但這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了。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羅馬與德意志捲入了一場嚴重的糾紛,這斷絕了國王直接加入遠征的一切希望。但在12世紀中期,兩大政權的關係已頗有改善。康拉德顯示自己為教皇忠實、有價值的盟友,幫助教廷抵禦了諾曼人的入侵;他也表現出對聖地的嚮往,可能在1120年代曾造訪了黎凡特。儘管如此,康拉德最初對領取十字還有些勉強,他心知肚明,當自己離開後,像巴伐利亞公爵韋爾夫(Welf)這樣的政敵可能會攫取權力。當二人於法蘭克福初次相見,伯爾納建議他從軍時,國王最初提出了異議。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康拉德三世

修道院長以投身一場轟轟烈烈的冬季佈道運動的方式來作為迴應,在弗賴堡、蘇黎世、巴塞爾等地講道。據說一路上伴隨著大量奇蹟——超過200名跛子得到治癒,魔鬼被驅逐,甚至還有一人“死而復生”。雖然伯爾納不會說德語,演講時不得不借助翻譯,但他的話語依舊能讓其聽眾“淚如雨下”。從11月到12月,數百人(如果不是數千人的話)投身了這項事業。當然,伯爾納並非僅有一腔熱血,他也善於審時度勢。他特意來到南德意志(鄰近巴伐利亞的韋爾夫的領土)併成功地讓韋爾夫公爵本人也宣佈加入十字軍東征,這才真正接觸了康拉德的後顧之憂。

受此成就的鼓舞,12月24日,伯爾納於施派爾(Speyer)再次拜會了康拉德。那年聖誕期間,修道院長進行了一場公開佈道,並在12月27日單獨勸說國王。第二天,康拉德終於領取了十字。對於伯爾納在這關鍵時刻施加影響的程度,學者們長期存在爭論,有的人主張他有力地改變了皇帝的意願,另一些人則認為康拉德早就心有慼慼。當然,同代人記述了修道院長如何恩威並施,令皇帝心悅誠服,但很可能,巴伐利亞的韋爾夫的招募才是決定性的。

雖然存在上述爭論,伯爾納(明谷的)仍然必被視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主要推手。修道院長本人評論道,通過其努力,拉丁軍隊“數量激增”。但是,這一時期中還有別的人與影響發揮了作用。《吾等之前輩》中強調的往日記憶與家族遺產的觀念顯然對徵兵的推動很大。路易七世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具有血緣上的關聯——他的叔祖父韋芒的休(Hugh of Vermandois)曾參加了這場遠征。對加入第二次十字軍的其他人士的分析研究顯示,許多人都具有類似的十字軍血統。

由於中世紀文獻大多由教士撰寫——保留至今的十字軍主流印象受到了教會看法的浸染。這些原始資料明顯存在偏見和缺失。然而,十字軍涉及教會和俗人,因此,如何才能評估騎士、戰士們世俗的觀點?一個有益的方法是研究用本地語言(而非拉丁語)譜寫的通俗歌謠。幾乎可以肯定,這類歌謠從十字軍時代伊始便在促進招募、提升士氣上發揮了作用,但現存最早的歌詞來自1140年代。其中一首為古法語歌謠《騎士,一諾千金》,它由宮廷詩人(或曰“遊吟詩人”)在韋茲萊大會後的數月中吟誦。其開場第一部分如下:

“追隨路易國王之人

將永遠不懼地獄,

其靈魂將抵達天堂,

上帝的天使棲居的地方。

如你所知,埃德薩淪陷

基督徒長期陷入了苦痛哀傷

如今教堂空空蕩蕩

彌撒亦不再回響。

哦 騎士,身負盛名

你們應該思量,

將自己獻給

那曾為你們戴上荊冠之人。”

從這首在民間流傳的歌謠能夠看出一些佈道的信息:精神犒賞的許諾;東方基督徒的苦難;為基督而戰。但其語言更為直白並存在微妙的差異。路易七世被認定為核心領袖,而對教皇隻字未提。贖罪的複雜性被直截了當地以“天堂”的一席之地取代。並且,在下一詩節裡,贊吉被當成了此行的主要敵人。修道院長伯爾納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巧舌如簧成功地凝聚了歐洲各階層民眾的熱情,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已然箭在弦上。不過,真正踏上戰場與贊吉交鋒的必然不是修士、神父,而只能仰仗俗人以及其中的精英——軍事貴族。伯爾納為十字軍奏響了錦繡的序章,但未來的走向卻不是他能夠決定的。

聖徒還是戰爭狂人——明谷的聖伯爾納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註釋:

[1] 西多會(Cistercian order,又譯為熙篤會)1098年由法國人羅貝爾(Robert,1027-1111)於第戎附近的西多曠野上創立。羅貝爾是法國香檳貴族子弟,15歲加入本篤會,,後因修規廢弛,便偕幾位修士至西多另立修院。他主張嚴格遵守本篤會會規,在祈禱、神工以外,修士還需墾荒勞作,強調安貧、簡樸、隱居的生活,故又被稱為“重整本篤會”。會服為白色(或灰色),頭戴黑帽。自伯爾納加入後,發展迅速,13世紀初分院已達上千處。15世紀後,逐漸衰落。參見:丁光訓,金魯賢 主編,《基督教大辭典》,681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