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儘管杜預已經是35歲"高齡"男士,司馬昭還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杜預,成功的讓杜預進入到了司馬氏的核心集團裡,也開始了杜預開掛般的人生。

當了4年的高級幕僚後,杜預開始從事一些實質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鍾會的軍中擔任鎮西長史。此後也不知道是經過了怎樣眼花繚亂的政治操作,杜預在鍾會叛亂的事件中"毫髮無損",反而增封了一千戶,回來還擔任了河南尹。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儘管杜預已經是35歲"高齡"男士,司馬昭還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杜預,成功的讓杜預進入到了司馬氏的核心集團裡,也開始了杜預開掛般的人生。

當了4年的高級幕僚後,杜預開始從事一些實質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鍾會的軍中擔任鎮西長史。此後也不知道是經過了怎樣眼花繚亂的政治操作,杜預在鍾會叛亂的事件中"毫髮無損",反而增封了一千戶,回來還擔任了河南尹。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此期間他接受司馬昭的委託,撰寫為之後推行的《晉律》,承擔了極為繁重的註解工作。他還仗義執言,揭露了和批判晉朝官場各種黑暗的現象。

他主張實行考課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實際工作情況判斷優劣進行升遷,實際上曹操在世時期就已經這麼做過了,但是後來因為門閥世家的掌權,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於是便作罷。

官場中的杜預顯然沒有借鑑自己父親的教訓,仍然為人正直,仗義執言,因此得罪了司隸校尉石鑑,還丟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後他被是派遣到了隴右地區防範鮮卑人和羌人,從此開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儘管杜預已經是35歲"高齡"男士,司馬昭還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杜預,成功的讓杜預進入到了司馬氏的核心集團裡,也開始了杜預開掛般的人生。

當了4年的高級幕僚後,杜預開始從事一些實質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鍾會的軍中擔任鎮西長史。此後也不知道是經過了怎樣眼花繚亂的政治操作,杜預在鍾會叛亂的事件中"毫髮無損",反而增封了一千戶,回來還擔任了河南尹。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此期間他接受司馬昭的委託,撰寫為之後推行的《晉律》,承擔了極為繁重的註解工作。他還仗義執言,揭露了和批判晉朝官場各種黑暗的現象。

他主張實行考課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實際工作情況判斷優劣進行升遷,實際上曹操在世時期就已經這麼做過了,但是後來因為門閥世家的掌權,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於是便作罷。

官場中的杜預顯然沒有借鑑自己父親的教訓,仍然為人正直,仗義執言,因此得罪了司隸校尉石鑑,還丟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後他被是派遣到了隴右地區防範鮮卑人和羌人,從此開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史載杜預"明於籌略",在和遊牧民族的鬥智鬥勇中獲勝,儘管因為和上司石鑑的矛盾他險些被治罪處死(已丟了爵位),但司馬氏對於杜預的信任顯然是無與倫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預一直在擔任度支尚書的職位,為國家的經濟財政做貢獻,此時他不斷推陳出新," 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條有利建議,均被採用。

修訂律法、做地方長官、對吏治提出意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對經濟政策進行改革、擔任高級將領,還有斜槓中年杜預做不到的事情嗎?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儘管杜預已經是35歲"高齡"男士,司馬昭還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杜預,成功的讓杜預進入到了司馬氏的核心集團裡,也開始了杜預開掛般的人生。

當了4年的高級幕僚後,杜預開始從事一些實質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鍾會的軍中擔任鎮西長史。此後也不知道是經過了怎樣眼花繚亂的政治操作,杜預在鍾會叛亂的事件中"毫髮無損",反而增封了一千戶,回來還擔任了河南尹。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此期間他接受司馬昭的委託,撰寫為之後推行的《晉律》,承擔了極為繁重的註解工作。他還仗義執言,揭露了和批判晉朝官場各種黑暗的現象。

他主張實行考課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實際工作情況判斷優劣進行升遷,實際上曹操在世時期就已經這麼做過了,但是後來因為門閥世家的掌權,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於是便作罷。

官場中的杜預顯然沒有借鑑自己父親的教訓,仍然為人正直,仗義執言,因此得罪了司隸校尉石鑑,還丟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後他被是派遣到了隴右地區防範鮮卑人和羌人,從此開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史載杜預"明於籌略",在和遊牧民族的鬥智鬥勇中獲勝,儘管因為和上司石鑑的矛盾他險些被治罪處死(已丟了爵位),但司馬氏對於杜預的信任顯然是無與倫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預一直在擔任度支尚書的職位,為國家的經濟財政做貢獻,此時他不斷推陳出新," 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條有利建議,均被採用。

修訂律法、做地方長官、對吏治提出意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對經濟政策進行改革、擔任高級將領,還有斜槓中年杜預做不到的事情嗎?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羊祜、張華、杜預的連番勸說之下,晉武帝司馬炎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279年調集大軍20萬攻伐吳國。

此時的吳國已經跌入歷史的最谷底,上層社會的不斷內亂、派系傾軋導致吳國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底層人民過著衣不蔽體的生活。當吳國最後一任君主孫皓即位後, 吳國滅亡的時針加速了不止一倍。

東吳推行的復客制和世襲領兵制儘管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從長遠來看必定導致國家機器的腐朽和底層人民生活的無比困境,史載吳國後期"老幼飢寒、家戶菜色。"孫浩又大搞政治鬥爭,通過各種殘酷的刑罰屠殺大臣,這樣一個國家,亡了也罷。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儘管杜預已經是35歲"高齡"男士,司馬昭還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杜預,成功的讓杜預進入到了司馬氏的核心集團裡,也開始了杜預開掛般的人生。

當了4年的高級幕僚後,杜預開始從事一些實質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鍾會的軍中擔任鎮西長史。此後也不知道是經過了怎樣眼花繚亂的政治操作,杜預在鍾會叛亂的事件中"毫髮無損",反而增封了一千戶,回來還擔任了河南尹。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此期間他接受司馬昭的委託,撰寫為之後推行的《晉律》,承擔了極為繁重的註解工作。他還仗義執言,揭露了和批判晉朝官場各種黑暗的現象。

他主張實行考課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實際工作情況判斷優劣進行升遷,實際上曹操在世時期就已經這麼做過了,但是後來因為門閥世家的掌權,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於是便作罷。

官場中的杜預顯然沒有借鑑自己父親的教訓,仍然為人正直,仗義執言,因此得罪了司隸校尉石鑑,還丟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後他被是派遣到了隴右地區防範鮮卑人和羌人,從此開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史載杜預"明於籌略",在和遊牧民族的鬥智鬥勇中獲勝,儘管因為和上司石鑑的矛盾他險些被治罪處死(已丟了爵位),但司馬氏對於杜預的信任顯然是無與倫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預一直在擔任度支尚書的職位,為國家的經濟財政做貢獻,此時他不斷推陳出新," 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條有利建議,均被採用。

修訂律法、做地方長官、對吏治提出意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對經濟政策進行改革、擔任高級將領,還有斜槓中年杜預做不到的事情嗎?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羊祜、張華、杜預的連番勸說之下,晉武帝司馬炎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279年調集大軍20萬攻伐吳國。

此時的吳國已經跌入歷史的最谷底,上層社會的不斷內亂、派系傾軋導致吳國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底層人民過著衣不蔽體的生活。當吳國最後一任君主孫皓即位後, 吳國滅亡的時針加速了不止一倍。

東吳推行的復客制和世襲領兵制儘管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從長遠來看必定導致國家機器的腐朽和底層人民生活的無比困境,史載吳國後期"老幼飢寒、家戶菜色。"孫浩又大搞政治鬥爭,通過各種殘酷的刑罰屠殺大臣,這樣一個國家,亡了也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從他之前佔領的襄陽出發,"以計代戰一當萬"的他摧枯拉朽的擊破了吳國腐朽的抵抗,浩浩蕩蕩的晉軍碾壓往建業而去。杜預破江陵、佔荊州,因為當時南方酷暑又逢暴雨,晉朝將領擔心會突發瘟疫,因此說出了"百年之寇,未可盡克"的話來。

杜預直言:"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這句話成了成語"勢如破竹的最早來源,至今已經傳頌了上千年的歷史。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儘管杜預已經是35歲"高齡"男士,司馬昭還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杜預,成功的讓杜預進入到了司馬氏的核心集團裡,也開始了杜預開掛般的人生。

當了4年的高級幕僚後,杜預開始從事一些實質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鍾會的軍中擔任鎮西長史。此後也不知道是經過了怎樣眼花繚亂的政治操作,杜預在鍾會叛亂的事件中"毫髮無損",反而增封了一千戶,回來還擔任了河南尹。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此期間他接受司馬昭的委託,撰寫為之後推行的《晉律》,承擔了極為繁重的註解工作。他還仗義執言,揭露了和批判晉朝官場各種黑暗的現象。

他主張實行考課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實際工作情況判斷優劣進行升遷,實際上曹操在世時期就已經這麼做過了,但是後來因為門閥世家的掌權,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於是便作罷。

官場中的杜預顯然沒有借鑑自己父親的教訓,仍然為人正直,仗義執言,因此得罪了司隸校尉石鑑,還丟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後他被是派遣到了隴右地區防範鮮卑人和羌人,從此開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史載杜預"明於籌略",在和遊牧民族的鬥智鬥勇中獲勝,儘管因為和上司石鑑的矛盾他險些被治罪處死(已丟了爵位),但司馬氏對於杜預的信任顯然是無與倫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預一直在擔任度支尚書的職位,為國家的經濟財政做貢獻,此時他不斷推陳出新," 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條有利建議,均被採用。

修訂律法、做地方長官、對吏治提出意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對經濟政策進行改革、擔任高級將領,還有斜槓中年杜預做不到的事情嗎?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羊祜、張華、杜預的連番勸說之下,晉武帝司馬炎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279年調集大軍20萬攻伐吳國。

此時的吳國已經跌入歷史的最谷底,上層社會的不斷內亂、派系傾軋導致吳國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底層人民過著衣不蔽體的生活。當吳國最後一任君主孫皓即位後, 吳國滅亡的時針加速了不止一倍。

東吳推行的復客制和世襲領兵制儘管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從長遠來看必定導致國家機器的腐朽和底層人民生活的無比困境,史載吳國後期"老幼飢寒、家戶菜色。"孫浩又大搞政治鬥爭,通過各種殘酷的刑罰屠殺大臣,這樣一個國家,亡了也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從他之前佔領的襄陽出發,"以計代戰一當萬"的他摧枯拉朽的擊破了吳國腐朽的抵抗,浩浩蕩蕩的晉軍碾壓往建業而去。杜預破江陵、佔荊州,因為當時南方酷暑又逢暴雨,晉朝將領擔心會突發瘟疫,因此說出了"百年之寇,未可盡克"的話來。

杜預直言:"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這句話成了成語"勢如破竹的最早來源,至今已經傳頌了上千年的歷史。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此後正如杜預所言的那樣,公元280年3月,孫皓向晉朝投降,吳國滅亡。在整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杜預有攻城略地定策諫言之功,被封為當陽縣侯,後世普遍認為杜預是晉滅吳國之戰的中的最大功臣之一。

戰爭結束後,杜預回到了那個曾經出征吳國的襄樊之地,成了一方百姓父母官。他"勤於講武,修立泮宮",同時攻佔山夷、興修水利設施、使得當地成了沃野千里的肥沃之地,百姓也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百姓稱他為"杜父"。

"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沒有追求個人名利卻把視野著眼於天下蒼生,杜預可以說是中國最可愛的那批人了。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儘管杜預已經是35歲"高齡"男士,司馬昭還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杜預,成功的讓杜預進入到了司馬氏的核心集團裡,也開始了杜預開掛般的人生。

當了4年的高級幕僚後,杜預開始從事一些實質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鍾會的軍中擔任鎮西長史。此後也不知道是經過了怎樣眼花繚亂的政治操作,杜預在鍾會叛亂的事件中"毫髮無損",反而增封了一千戶,回來還擔任了河南尹。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此期間他接受司馬昭的委託,撰寫為之後推行的《晉律》,承擔了極為繁重的註解工作。他還仗義執言,揭露了和批判晉朝官場各種黑暗的現象。

他主張實行考課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實際工作情況判斷優劣進行升遷,實際上曹操在世時期就已經這麼做過了,但是後來因為門閥世家的掌權,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於是便作罷。

官場中的杜預顯然沒有借鑑自己父親的教訓,仍然為人正直,仗義執言,因此得罪了司隸校尉石鑑,還丟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後他被是派遣到了隴右地區防範鮮卑人和羌人,從此開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史載杜預"明於籌略",在和遊牧民族的鬥智鬥勇中獲勝,儘管因為和上司石鑑的矛盾他險些被治罪處死(已丟了爵位),但司馬氏對於杜預的信任顯然是無與倫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預一直在擔任度支尚書的職位,為國家的經濟財政做貢獻,此時他不斷推陳出新," 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條有利建議,均被採用。

修訂律法、做地方長官、對吏治提出意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對經濟政策進行改革、擔任高級將領,還有斜槓中年杜預做不到的事情嗎?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羊祜、張華、杜預的連番勸說之下,晉武帝司馬炎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279年調集大軍20萬攻伐吳國。

此時的吳國已經跌入歷史的最谷底,上層社會的不斷內亂、派系傾軋導致吳國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底層人民過著衣不蔽體的生活。當吳國最後一任君主孫皓即位後, 吳國滅亡的時針加速了不止一倍。

東吳推行的復客制和世襲領兵制儘管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從長遠來看必定導致國家機器的腐朽和底層人民生活的無比困境,史載吳國後期"老幼飢寒、家戶菜色。"孫浩又大搞政治鬥爭,通過各種殘酷的刑罰屠殺大臣,這樣一個國家,亡了也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從他之前佔領的襄陽出發,"以計代戰一當萬"的他摧枯拉朽的擊破了吳國腐朽的抵抗,浩浩蕩蕩的晉軍碾壓往建業而去。杜預破江陵、佔荊州,因為當時南方酷暑又逢暴雨,晉朝將領擔心會突發瘟疫,因此說出了"百年之寇,未可盡克"的話來。

杜預直言:"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這句話成了成語"勢如破竹的最早來源,至今已經傳頌了上千年的歷史。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此後正如杜預所言的那樣,公元280年3月,孫皓向晉朝投降,吳國滅亡。在整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杜預有攻城略地定策諫言之功,被封為當陽縣侯,後世普遍認為杜預是晉滅吳國之戰的中的最大功臣之一。

戰爭結束後,杜預回到了那個曾經出征吳國的襄樊之地,成了一方百姓父母官。他"勤於講武,修立泮宮",同時攻佔山夷、興修水利設施、使得當地成了沃野千里的肥沃之地,百姓也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百姓稱他為"杜父"。

"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沒有追求個人名利卻把視野著眼於天下蒼生,杜預可以說是中國最可愛的那批人了。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不少古代知識分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三不朽",即裡立德、立言、立行,杜預本人自己稱"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意思是,立德我還差點,但立功立言可以說差不多了。

平定吳國,結束三分天下的局面;修訂《晉律》;撰寫《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一方百姓的父母官……這些事情若是一個人一生中僅完成一件,也早已經可以彪炳史冊, 也正是因此杜預成為了明代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成了集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三位一體的"半個完人",連他的後代杜甫、杜牧都是我們熟知的人物。

參考資料:

《晉書·杜預傳》

《資質通鑑·晉紀》

張曉彤《西晉的軍事謀略家——杜預》

劉運好《通與變——論杜預之"左傳"學》

宋偉哲《律學家杜預——三國時代的終結者》

文慧科《論杜預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張》

"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國是一個很酷的時代。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人們相信那個時代的武將鮮衣怒馬,文臣羽扇綸巾,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顯得格外"油膩"。

百姓們在劉玄德"仁義"的旗幟下顯然沒有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為本",也只不過是以人為資本罷了;而曹魏、東吳形成的眾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們的背後是無數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贍養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撥開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時代中卻出現了一個近乎完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預。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作為最終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的杜預知名度卻沒有關張飛等人來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設"也並非出眾,作為一名武將卻不會騎馬,射箭也是"軟趴趴的",史載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同時他還患有"大脖子病",還經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諷。

但他卻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出身在曹魏的一個門閥世家中,他的祖父是號稱政績"常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親力親為,作為尚書僕射(和當時司馬懿幾乎同級別)的他督造龍船的時候試航不幸遇難,令曹丕十分悲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但杜預的父親就比較"作死了",杜恕為人過直,和朝中大臣關係鬧掰,導致不僅僅他自己基本沒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預也是"久不得調",直到個公元257年,35歲杜預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預早已經人送外號"杜武庫",比喻他的知識廣博,像武器庫一樣。可能是長年累月宅在家裡沒事兒幹,杜預對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當層次的研究。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儘管杜預已經是35歲"高齡"男士,司馬昭還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了杜預,成功的讓杜預進入到了司馬氏的核心集團裡,也開始了杜預開掛般的人生。

當了4年的高級幕僚後,杜預開始從事一些實質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鍾會的軍中擔任鎮西長史。此後也不知道是經過了怎樣眼花繚亂的政治操作,杜預在鍾會叛亂的事件中"毫髮無損",反而增封了一千戶,回來還擔任了河南尹。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此期間他接受司馬昭的委託,撰寫為之後推行的《晉律》,承擔了極為繁重的註解工作。他還仗義執言,揭露了和批判晉朝官場各種黑暗的現象。

他主張實行考課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實際工作情況判斷優劣進行升遷,實際上曹操在世時期就已經這麼做過了,但是後來因為門閥世家的掌權,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於是便作罷。

官場中的杜預顯然沒有借鑑自己父親的教訓,仍然為人正直,仗義執言,因此得罪了司隸校尉石鑑,還丟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後他被是派遣到了隴右地區防範鮮卑人和羌人,從此開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史載杜預"明於籌略",在和遊牧民族的鬥智鬥勇中獲勝,儘管因為和上司石鑑的矛盾他險些被治罪處死(已丟了爵位),但司馬氏對於杜預的信任顯然是無與倫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預一直在擔任度支尚書的職位,為國家的經濟財政做貢獻,此時他不斷推陳出新," 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條有利建議,均被採用。

修訂律法、做地方長官、對吏治提出意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對經濟政策進行改革、擔任高級將領,還有斜槓中年杜預做不到的事情嗎?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在羊祜、張華、杜預的連番勸說之下,晉武帝司馬炎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279年調集大軍20萬攻伐吳國。

此時的吳國已經跌入歷史的最谷底,上層社會的不斷內亂、派系傾軋導致吳國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底層人民過著衣不蔽體的生活。當吳國最後一任君主孫皓即位後, 吳國滅亡的時針加速了不止一倍。

東吳推行的復客制和世襲領兵制儘管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從長遠來看必定導致國家機器的腐朽和底層人民生活的無比困境,史載吳國後期"老幼飢寒、家戶菜色。"孫浩又大搞政治鬥爭,通過各種殘酷的刑罰屠殺大臣,這樣一個國家,亡了也罷。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杜預從他之前佔領的襄陽出發,"以計代戰一當萬"的他摧枯拉朽的擊破了吳國腐朽的抵抗,浩浩蕩蕩的晉軍碾壓往建業而去。杜預破江陵、佔荊州,因為當時南方酷暑又逢暴雨,晉朝將領擔心會突發瘟疫,因此說出了"百年之寇,未可盡克"的話來。

杜預直言:"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這句話成了成語"勢如破竹的最早來源,至今已經傳頌了上千年的歷史。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此後正如杜預所言的那樣,公元280年3月,孫皓向晉朝投降,吳國滅亡。在整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杜預有攻城略地定策諫言之功,被封為當陽縣侯,後世普遍認為杜預是晉滅吳國之戰的中的最大功臣之一。

戰爭結束後,杜預回到了那個曾經出征吳國的襄樊之地,成了一方百姓父母官。他"勤於講武,修立泮宮",同時攻佔山夷、興修水利設施、使得當地成了沃野千里的肥沃之地,百姓也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百姓稱他為"杜父"。

"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沒有追求個人名利卻把視野著眼於天下蒼生,杜預可以說是中國最可愛的那批人了。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不少古代知識分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三不朽",即裡立德、立言、立行,杜預本人自己稱"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意思是,立德我還差點,但立功立言可以說差不多了。

平定吳國,結束三分天下的局面;修訂《晉律》;撰寫《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一方百姓的父母官……這些事情若是一個人一生中僅完成一件,也早已經可以彪炳史冊, 也正是因此杜預成為了明代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

杜預成了集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三位一體的"半個完人",連他的後代杜甫、杜牧都是我們熟知的人物。

參考資料:

《晉書·杜預傳》

《資質通鑑·晉紀》

張曉彤《西晉的軍事謀略家——杜預》

劉運好《通與變——論杜預之"左傳"學》

宋偉哲《律學家杜預——三國時代的終結者》

文慧科《論杜預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張》

杜預:三國兩晉時的半個'完人',攻吳時留下一成語千古傳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