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你又浪費了多少錢?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文/弋言

4月23日,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

商家搞活動,媒體引導輿論,一時間,讀書日堪比雙十一,成了人人皆可過,人人都要過的節日。

倡導人人閱讀,是政策的風向標。

2019年3月5日,“全民閱讀”第6次出現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的出臺和《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立法,使閱讀真正成為國策。

“全民閱讀”有沒有實現不知道,反正“全民買書”、“全民囤書”這事兒是肯定實現了的。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你又浪費了多少錢?

好不容易有個節日熱點,各路商家和媒體必須得蹭啊。昨天一天,各種書單,“促銷99元10本再減16”以及“閱享自由”之類的活動在朋友圈和社交群裡刷屏,為普羅大眾製造了一種“不買不是文化人”的幻覺。

商家的確賺得盆滿缽滿,才不會關心你是不是真的讀了書?是不是真的陶冶了情操,開拓了眼界?是不是真的學到了新知,提升了認知水平?

但是這個問題,咱們自己得想啊……畢竟賺錢那麼辛苦……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你又浪費了多少錢?

翻翻上一次搞活動買的書,都看完了嗎?書架上還有幾本沒有拆塑膠封皮的書?是不是有好多書已經落灰了?這可不就是大多數人都有的毛病嘛: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進了書店就想買書,看見書單就想囤書,但就是抽不出時間來讀書。

我們為什麼會不停地囤書呢?

1. 喜歡屯東西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人是內外相通的,內心富足的人,對外界的需求就越小;相反,內心匱乏的人,不安定的人,焦灼的人,對外界的需求就越大。屯東西可以給人一種安全感,一種人與物的緊密聯結帶來的踏實和滿足。

但是,書籍又不同於其他。比如說我們囤一箱零食,過期了沒吃掉,我們會心疼,會覺得很浪費,多多少少有一些負罪感。但是書籍就不同了,“囤書”已然被媒體和商家包裝成一種“高尚”、“與時俱進”、“陽春白雪”的行為,這就造成了一本書,你買了之後一年不看它,兩年不看它,三年不看它,心裡都沒有一點點負罪感。因為“囤”這個行為本身就已經滿足了當一個文化人的需求。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你又浪費了多少錢?

2. 囤書是多巴胺快感帶來的陷阱。竇文濤在《圓桌派》上講:“我們老說多巴胺。對多巴胺,很多人是存在誤解的,都說快樂是因為大腦裡出現了多巴胺這麼一種物質,多巴胺就是傳遞快樂的。但是呢,不夠精準,多巴胺更多的產生的是獎賞,也就是說呢,多巴胺是什麼呢,是want,是渴,是慾望,是想要。比如說你刷微博,你老刷下一條,老刷下一條,你想刷下一條的時候是快樂嗎?其實不是快樂,而是你預期,你就覺得再刷,說不定能看到一個更有意思的段子,或者更新的新聞。但真正的快樂,那種滿足、平靜、踏實、放鬆,那種無處不滿足的感覺,是內啡肽,又叫胺多酚。”

其實,買書和買衣服一樣,你真正享受的,只是刷卡的那一瞬間的快感。拿回家之後,它就再也沒有擺在商場裡面的那種光環了。最好的書,永遠是你買的下一本書。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你又浪費了多少錢?

3. 唯讀書論。隨便翻翻社交網絡,你可以看到各種類似這樣的標題“人為什麼一定要讀書?”“讀書多的女人,到底有多厲害?”“現在不吃讀書苦,將來人生一直苦”……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全民閱讀似乎已經達到了權健一般強大的洗腦效果——“人人都得讀書”“讀書一定有用”……

其實,讀書只是眾多獲取知識途徑的一種,有很多人,他們不怎麼讀書,也可以憑藉自己的觀察、與人溝通、經驗、膽識獲得真知和獨特的見解呀!

而且很多時候,書本里面教的“方法論”、“經驗論”、“成功學”不一定適用於現實,不是你看過了《史蒂夫·喬布斯傳》就能創造另一個蘋果奇蹟的。更多的時候,讀書給不了你即時反饋,也給不了你顯而易見的成功。

我們不但給自己囤書,還給小孩兒囤書。很多家長抱著“多買幾本,萬一孩子不喜歡呢,給孩子多一點選擇空間”這樣的心態,一不小心,家裡的繪本就堆積成山了……很多繪本其實只翻了一兩頁,就被孩子叫停了,著實有點可惜。浪費錢不說,就拿北京來說,家裡四五萬一平的地方,用來放一堆可能永遠都不會再碰的書本,想想都覺得肉疼。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你又浪費了多少錢?

其實最省錢也最高效的辦法是:讀一本,買一本。

但是,講真,大多數人的理智,很難敵得過商家和媒體營銷團隊對人性弱點的拿捏和精妙算計。

這就需要我們給自己定一些規矩了,有的時候,生活裡的條條框框是必要的,它不一定能帶給你超額的回報,但一定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1. 限制購買:同一類型的書籍,最多購買2本。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尤其對於小孩來說,喜歡的繪本可以讀100遍,不喜歡的繪本,多聽一個字都覺得煩。家長完全可以不必買那麼多書,按照小孩兒的喜好來選擇繪本,如果同一類型的書,2本都讀完了,可以考慮買第3本;如果某個類型的書,1本都沒讀完,那以後就不要再買了。這不失為一個試錯成本低,家長省時省錢,又討孩子開心的好辦法。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你又浪費了多少錢?

2. 限制閱讀期限:“書非借不能讀也”。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越是從圖書館借閱的書,讀完整本的概率越高,那是因為有一個“還書期限”在不停地拿小鞭子趕你。我們自己的書,雖然沒有還書期限,但可以自己設置一個最後閱讀期限,如果沒有讀完,就會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有個網友是這樣督促自己的:每讀一本書,在書的最後一頁粘一張百元大鈔,用作給自己的零食獎勵,不讀到最後一頁,絕對不能拿出來。這樣讀書的進度條就會拉得快一點。

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但這世上還沒有一種藥可以醫治百病。讀書本該是一件極其自我、極其自由的事情。

讀書不是為了成為讀書人。

真心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千萬不要齊心協力把“我是「讀書人」”變成一個段子。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