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樂喜後裔改建的古宅

馮珂堰村的“樣式馮”傳人改革開放後,身懷古建高技,行走神州大地,將汗水和智慧留在一幢幢的古色古香裡。“樣式馮”最有名望的傳人當屬馮春生。1958年出生的馮春生在載發於鳴山鄉“古韻馬澗橋,人文大鳴山”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馮珂堰人的“古建之旅”:

村中的古建築藝人八十年代在景德鎮打造了最有影響的古窯瓷廠、陶瓷歷史博物館、明清古建築群體,完成了廬山黃龍寺、諾那塔院、仙人洞道院、東林寺、西林寺等佛教殿宇建設。九十年代南下珠海蔘加建設園明新園古建群施工,先後完成了宮廷買賣街、濂溪樂處、菱荷深處等宮廷仿古建築。2000年村裡藝人合股成立了“江西省鴻祥古典園林建築有限公司”,先後在全國各地承攬工程,完成了西安市大雁塔慈恩鎮古建街道建設、西安三環路景點綠化工程、西安法門寺修繕工程。赴深圳、廣州、汕頭、澄海等地的工匠80人以上。承建的都昌南山靈運塔工程、廬山東林古鎮仿古街工程,雙雙被中國建築學會授予“優質工程”獎。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樂喜後裔改建的古宅

馮珂堰村的“樣式馮”傳人改革開放後,身懷古建高技,行走神州大地,將汗水和智慧留在一幢幢的古色古香裡。“樣式馮”最有名望的傳人當屬馮春生。1958年出生的馮春生在載發於鳴山鄉“古韻馬澗橋,人文大鳴山”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馮珂堰人的“古建之旅”:

村中的古建築藝人八十年代在景德鎮打造了最有影響的古窯瓷廠、陶瓷歷史博物館、明清古建築群體,完成了廬山黃龍寺、諾那塔院、仙人洞道院、東林寺、西林寺等佛教殿宇建設。九十年代南下珠海蔘加建設園明新園古建群施工,先後完成了宮廷買賣街、濂溪樂處、菱荷深處等宮廷仿古建築。2000年村裡藝人合股成立了“江西省鴻祥古典園林建築有限公司”,先後在全國各地承攬工程,完成了西安市大雁塔慈恩鎮古建街道建設、西安三環路景點綠化工程、西安法門寺修繕工程。赴深圳、廣州、汕頭、澄海等地的工匠80人以上。承建的都昌南山靈運塔工程、廬山東林古鎮仿古街工程,雙雙被中國建築學會授予“優質工程”獎。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清代古剎洪鐘

鳴山鄉丁峰村有一口鑄造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的洪鐘,原在鳴山古剎東國寺,洪鐘曾被盜掩於泥淖八年,現在置於丁峰小學的操場上。不少上了年歲的丁峰人會說“我小時候是聽著這口鐘聲長大的”。如今,另一種鐘鼓之聲在丁峰村激越響起。丁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脫貧攻堅激戰正酣。在九江市委接待辦的促成下,深圳的客商投資打造的“鄱陽湖花世界”現代農旅示範基地,在馮珂堰村初露芳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一個亮點。馮珂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港堰上2018年底新建起傳統風韻的休閒亭,成為村莊古建的一個路標。馮珂堰村頭巷尾充溢著的古建元素,傳承著營造構築的獨特樣式,彰顯著鄉村振興的秀美樣板……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樂喜後裔改建的古宅

馮珂堰村的“樣式馮”傳人改革開放後,身懷古建高技,行走神州大地,將汗水和智慧留在一幢幢的古色古香裡。“樣式馮”最有名望的傳人當屬馮春生。1958年出生的馮春生在載發於鳴山鄉“古韻馬澗橋,人文大鳴山”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馮珂堰人的“古建之旅”:

村中的古建築藝人八十年代在景德鎮打造了最有影響的古窯瓷廠、陶瓷歷史博物館、明清古建築群體,完成了廬山黃龍寺、諾那塔院、仙人洞道院、東林寺、西林寺等佛教殿宇建設。九十年代南下珠海蔘加建設園明新園古建群施工,先後完成了宮廷買賣街、濂溪樂處、菱荷深處等宮廷仿古建築。2000年村裡藝人合股成立了“江西省鴻祥古典園林建築有限公司”,先後在全國各地承攬工程,完成了西安市大雁塔慈恩鎮古建街道建設、西安三環路景點綠化工程、西安法門寺修繕工程。赴深圳、廣州、汕頭、澄海等地的工匠80人以上。承建的都昌南山靈運塔工程、廬山東林古鎮仿古街工程,雙雙被中國建築學會授予“優質工程”獎。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清代古剎洪鐘

鳴山鄉丁峰村有一口鑄造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的洪鐘,原在鳴山古剎東國寺,洪鐘曾被盜掩於泥淖八年,現在置於丁峰小學的操場上。不少上了年歲的丁峰人會說“我小時候是聽著這口鐘聲長大的”。如今,另一種鐘鼓之聲在丁峰村激越響起。丁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脫貧攻堅激戰正酣。在九江市委接待辦的促成下,深圳的客商投資打造的“鄱陽湖花世界”現代農旅示範基地,在馮珂堰村初露芳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一個亮點。馮珂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港堰上2018年底新建起傳統風韻的休閒亭,成為村莊古建的一個路標。馮珂堰村頭巷尾充溢著的古建元素,傳承著營造構築的獨特樣式,彰顯著鄉村振興的秀美樣板……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樂喜後裔改建的古宅

馮珂堰村的“樣式馮”傳人改革開放後,身懷古建高技,行走神州大地,將汗水和智慧留在一幢幢的古色古香裡。“樣式馮”最有名望的傳人當屬馮春生。1958年出生的馮春生在載發於鳴山鄉“古韻馬澗橋,人文大鳴山”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馮珂堰人的“古建之旅”:

村中的古建築藝人八十年代在景德鎮打造了最有影響的古窯瓷廠、陶瓷歷史博物館、明清古建築群體,完成了廬山黃龍寺、諾那塔院、仙人洞道院、東林寺、西林寺等佛教殿宇建設。九十年代南下珠海蔘加建設園明新園古建群施工,先後完成了宮廷買賣街、濂溪樂處、菱荷深處等宮廷仿古建築。2000年村裡藝人合股成立了“江西省鴻祥古典園林建築有限公司”,先後在全國各地承攬工程,完成了西安市大雁塔慈恩鎮古建街道建設、西安三環路景點綠化工程、西安法門寺修繕工程。赴深圳、廣州、汕頭、澄海等地的工匠80人以上。承建的都昌南山靈運塔工程、廬山東林古鎮仿古街工程,雙雙被中國建築學會授予“優質工程”獎。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清代古剎洪鐘

鳴山鄉丁峰村有一口鑄造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的洪鐘,原在鳴山古剎東國寺,洪鐘曾被盜掩於泥淖八年,現在置於丁峰小學的操場上。不少上了年歲的丁峰人會說“我小時候是聽著這口鐘聲長大的”。如今,另一種鐘鼓之聲在丁峰村激越響起。丁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脫貧攻堅激戰正酣。在九江市委接待辦的促成下,深圳的客商投資打造的“鄱陽湖花世界”現代農旅示範基地,在馮珂堰村初露芳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一個亮點。馮珂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港堰上2018年底新建起傳統風韻的休閒亭,成為村莊古建的一個路標。馮珂堰村頭巷尾充溢著的古建元素,傳承著營造構築的獨特樣式,彰顯著鄉村振興的秀美樣板……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風休閒亭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樂喜後裔改建的古宅

馮珂堰村的“樣式馮”傳人改革開放後,身懷古建高技,行走神州大地,將汗水和智慧留在一幢幢的古色古香裡。“樣式馮”最有名望的傳人當屬馮春生。1958年出生的馮春生在載發於鳴山鄉“古韻馬澗橋,人文大鳴山”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馮珂堰人的“古建之旅”:

村中的古建築藝人八十年代在景德鎮打造了最有影響的古窯瓷廠、陶瓷歷史博物館、明清古建築群體,完成了廬山黃龍寺、諾那塔院、仙人洞道院、東林寺、西林寺等佛教殿宇建設。九十年代南下珠海蔘加建設園明新園古建群施工,先後完成了宮廷買賣街、濂溪樂處、菱荷深處等宮廷仿古建築。2000年村裡藝人合股成立了“江西省鴻祥古典園林建築有限公司”,先後在全國各地承攬工程,完成了西安市大雁塔慈恩鎮古建街道建設、西安三環路景點綠化工程、西安法門寺修繕工程。赴深圳、廣州、汕頭、澄海等地的工匠80人以上。承建的都昌南山靈運塔工程、廬山東林古鎮仿古街工程,雙雙被中國建築學會授予“優質工程”獎。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清代古剎洪鐘

鳴山鄉丁峰村有一口鑄造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的洪鐘,原在鳴山古剎東國寺,洪鐘曾被盜掩於泥淖八年,現在置於丁峰小學的操場上。不少上了年歲的丁峰人會說“我小時候是聽著這口鐘聲長大的”。如今,另一種鐘鼓之聲在丁峰村激越響起。丁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脫貧攻堅激戰正酣。在九江市委接待辦的促成下,深圳的客商投資打造的“鄱陽湖花世界”現代農旅示範基地,在馮珂堰村初露芳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一個亮點。馮珂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港堰上2018年底新建起傳統風韻的休閒亭,成為村莊古建的一個路標。馮珂堰村頭巷尾充溢著的古建元素,傳承著營造構築的獨特樣式,彰顯著鄉村振興的秀美樣板……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風休閒亭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上農旅基地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樂喜後裔改建的古宅

馮珂堰村的“樣式馮”傳人改革開放後,身懷古建高技,行走神州大地,將汗水和智慧留在一幢幢的古色古香裡。“樣式馮”最有名望的傳人當屬馮春生。1958年出生的馮春生在載發於鳴山鄉“古韻馬澗橋,人文大鳴山”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馮珂堰人的“古建之旅”:

村中的古建築藝人八十年代在景德鎮打造了最有影響的古窯瓷廠、陶瓷歷史博物館、明清古建築群體,完成了廬山黃龍寺、諾那塔院、仙人洞道院、東林寺、西林寺等佛教殿宇建設。九十年代南下珠海蔘加建設園明新園古建群施工,先後完成了宮廷買賣街、濂溪樂處、菱荷深處等宮廷仿古建築。2000年村裡藝人合股成立了“江西省鴻祥古典園林建築有限公司”,先後在全國各地承攬工程,完成了西安市大雁塔慈恩鎮古建街道建設、西安三環路景點綠化工程、西安法門寺修繕工程。赴深圳、廣州、汕頭、澄海等地的工匠80人以上。承建的都昌南山靈運塔工程、廬山東林古鎮仿古街工程,雙雙被中國建築學會授予“優質工程”獎。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清代古剎洪鐘

鳴山鄉丁峰村有一口鑄造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的洪鐘,原在鳴山古剎東國寺,洪鐘曾被盜掩於泥淖八年,現在置於丁峰小學的操場上。不少上了年歲的丁峰人會說“我小時候是聽著這口鐘聲長大的”。如今,另一種鐘鼓之聲在丁峰村激越響起。丁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脫貧攻堅激戰正酣。在九江市委接待辦的促成下,深圳的客商投資打造的“鄱陽湖花世界”現代農旅示範基地,在馮珂堰村初露芳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一個亮點。馮珂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港堰上2018年底新建起傳統風韻的休閒亭,成為村莊古建的一個路標。馮珂堰村頭巷尾充溢著的古建元素,傳承著營造構築的獨特樣式,彰顯著鄉村振興的秀美樣板……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風休閒亭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上農旅基地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文\\圖:汪國山

"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氏家訓”有言:孝父母、篤友恭、守國法、睦宗族、和鄉黨、訓讀書、勤耕織、肅家範、慎交友、端品行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入村口門樓

都昌不少村莊的得名,源於其始祖之名,鳴山鄉丁峰村委會馮珂堰村也屬此列,村上祖先名“馮珂”。後綴“堰”字,是因馮珂在村東的曲長之港中,為利灌溉和通行,建有兩座石壩堰,一曰上堰,至今仍存石橋遺址;一曰下堰,今棄。村莊有了港堰,便有了水的靈動,港堰的發源在金家山,通往的是源頭港,而至鄱陽湖。入村的路口豎立起花崗岩的巍峨門樓,村名書寫來自於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書法家任法融的手跡。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馮珂堰村現有人口230餘人,在村居的門楣上可常見“理學世家”四字,上溯的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馮椅,馮椅(1140-?),號厚齋,是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主講時的都昌“朱門四友”之一。馮珂堰村的建村先祖馮珂(1443-1511)按輩序是馮椅的第十三世孫。馮珂於明代成化年間,由仲海山馮村(今屬鳴山丁峰村)遷汪家邊,在青山綠水、吉祥環繞之地定居繁衍。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旁港堰

馮珂堰村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之村,尤以仿古木雕稱奇。相傳村上古建之技的勃興,是從明崇禎年間的馮珂六世孫馮仁顯起始。他的後裔一時號稱80張斧頭,俗叫“八十木博士”,40件羊皮,俗稱“四十袍哥”。馮家的能工巧匠除了在鄱湖之濱以手藝營生,還遠走徽州,在徽派建築裡揮斧擊鑿,留下印跡。據說屬古徽州的黟縣西遞宏村、歙縣唐模村,有村民就言其祖先是江西南康府都昌馮珂堰的匠工。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韻民宅

在中國的古建築史上,江西永修的“樣式雷”如雷貫耳。在清初,一個叫雷發達的南方人來京城匯入營造宮殿的建構大軍中,因為技藝高超,很快被升到了相當於如今的“首席建築設計師”的位置。雷發達以降的後七代一直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的修建,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都昌與永修同屬一邑,馮珂堰村的不少“木博士”便隨了“樣式雷”的後代北上京城,在藻井斗拱間施展出自己的風格,堪稱都昌“樣式馮”。清嘉慶年間,馮珂堰村人馮忠維領著一幫族上後生,在越國故地、西施故土浙江諸暨(一說臨安府)建造府堂。大廈落成後,州官甚喜,褒獎追從京城“樣式雷”的都昌“樣式馮”,馮忠維衣錦還鄉時,帶回了一塊官府饋贈的匾額,長5尺許,寬3尺許,上嵌“嚴於重典”四字。承載著“樣式馮” 榮耀的此匾,在21世紀來臨之際,被馮忠維的後人賤賣給了“文物貨郎”,收價120元。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木貴(右一)與老者商議傳承家訓

1960年出生的馮珂堰人馮木貴沒承襲一手好木活,卻煉得一手的好廚藝。馮木貴是村民理事會的理事長,他能講出村上不少與營造興宅有關的典故。民國年間,厚德載物、世事洞明的鄉賢馮樂喜,在國民黨保安大隊做著頭目層次的差事。亂世的大鳴山多匪盜,可馮珂堰村鮮有遭劫遭盜之虞,這大半是因了馮樂喜“保安”的威武震懾著,他為人厚道、以德待人的品行亦令人肅然起敬。馮樂喜身在江湖,既與名囂一時的國民黨保安隊中隊長陸士郊有同道之情,也與共產黨的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有互敬之誼。這種交集,於馮樂喜既有立命之需,又有地緣之近。馮珂堰村距陸士郊的故里鹽田不過十餘里,與“武山雄鷹”田英的浴血奮戰之地大港,彼此山脈相連。陸士郊1950年被共產黨政府槍決後,就葬在馮珂堰村的低樹山一處山巒上,民間有身高近兩米的陸士郊生前為自己擇穴的傳說。馮樂喜每每從治所騎著一匹白馬回鄉,經馬澗橋,總會下馬向桑梓地致意。1946年,馮樂喜在村上建新宅,構式自然在當地稱得上堂皇。磚瓦是自家的柴窯定製,比普通人家的要厚要大。馮木貴的爺爺馮家桂是村上頂級的木匠,被延請來做木工的師傅。輪到主家找了風水大師擇了日子上樑日,匠工們掐指而論卻是個民間犯“土板”的大忌日,利主而凶匠。主家的日子已是周告了親友,難於更改。上樑這日,木匠、鋸匠各一在操持南端之樑,石匠、雕花匠各一在操持北端之樑。木匠馮家桂堅拒不往,鋸板匠礙於與馮家是至親,一人獨自主祭南端。北端的石匠暗地行了袪邪之術,用表錢紙畫了個馬符,並請人施巫術附了咒語,悄悄地在樑凹口壓置符件。後來據說凶煞得了應驗,石匠在樑檁上下來的當天,口呼“馱不起”,三日之後暴病而亡,馮家也盡了道義為之殯葬。又據說宅主家三年後,有人亡於非命,於是想到破讖,將主樑重挪,並取出馬符,家運才得安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幢私宅毀於烈焰,後來馮樂喜的孫輩“修舊如舊”式在原址重建了此宅,成為馮珂堰村難得的古民居的翻版。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馮樂喜後裔改建的古宅

馮珂堰村的“樣式馮”傳人改革開放後,身懷古建高技,行走神州大地,將汗水和智慧留在一幢幢的古色古香裡。“樣式馮”最有名望的傳人當屬馮春生。1958年出生的馮春生在載發於鳴山鄉“古韻馬澗橋,人文大鳴山”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馮珂堰人的“古建之旅”:

村中的古建築藝人八十年代在景德鎮打造了最有影響的古窯瓷廠、陶瓷歷史博物館、明清古建築群體,完成了廬山黃龍寺、諾那塔院、仙人洞道院、東林寺、西林寺等佛教殿宇建設。九十年代南下珠海蔘加建設園明新園古建群施工,先後完成了宮廷買賣街、濂溪樂處、菱荷深處等宮廷仿古建築。2000年村裡藝人合股成立了“江西省鴻祥古典園林建築有限公司”,先後在全國各地承攬工程,完成了西安市大雁塔慈恩鎮古建街道建設、西安三環路景點綠化工程、西安法門寺修繕工程。赴深圳、廣州、汕頭、澄海等地的工匠80人以上。承建的都昌南山靈運塔工程、廬山東林古鎮仿古街工程,雙雙被中國建築學會授予“優質工程”獎。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清代古剎洪鐘

鳴山鄉丁峰村有一口鑄造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的洪鐘,原在鳴山古剎東國寺,洪鐘曾被盜掩於泥淖八年,現在置於丁峰小學的操場上。不少上了年歲的丁峰人會說“我小時候是聽著這口鐘聲長大的”。如今,另一種鐘鼓之聲在丁峰村激越響起。丁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脫貧攻堅激戰正酣。在九江市委接待辦的促成下,深圳的客商投資打造的“鄱陽湖花世界”現代農旅示範基地,在馮珂堰村初露芳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一個亮點。馮珂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港堰上2018年底新建起傳統風韻的休閒亭,成為村莊古建的一個路標。馮珂堰村頭巷尾充溢著的古建元素,傳承著營造構築的獨特樣式,彰顯著鄉村振興的秀美樣板……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古風休閒亭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村上農旅基地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文\\圖:汪國山

傳家訓揚新風之七十五丨鳴山鄉馮珂堰村:都昌古建的“樣式馮”

長按識別二維碼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