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僧一燈大師為什麼不救老頑童的兒子?原因有三點

一代高僧一燈大師為什麼不救老頑童的兒子?原因有三點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一共塑造了兩個皇帝形象,一個是大理皇帝段智興,一個是蒙古大汗鐵木真。兩人一在天南,一在塞北,倒也相映成趣。大理皇帝段智興並非虛構的武俠人物,他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但他的故事卻是虛寫,不像鐵木真那樣是實寫。

一代高僧一燈大師為什麼不救老頑童的兒子?原因有三點

南帝段智興是第一次華山論劍的“五絕”高手之一。金庸巧妙地將華山論劍的故事推到了幕後,未多加正面表述,因而我們就無法瞭解段智興既身為一國皇帝,為何又與武林人士混在一起,參與華山論劍。想來他不是為了那部武林中人人都想得到的《九陰真經》,身為皇帝的他,本已武功高絕,又掌管一國軍政大權,可指揮數十萬兵馬,區區一部祕笈應當不在話下。那麼,他參與華山論劍,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為了名聲。皇帝者,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只是天南小國的皇帝之名卻未必十分顯赫。段智興什麼都得到了,只是名氣不大,或許這就是他參與華山論劍的原因。

一代高僧一燈大師為什麼不救老頑童的兒子?原因有三點

當然,今天我們文章的主題與華山論劍無關,而是有關於段智興的情感之謎。小說中對他的妒忌之心寫得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神算子瑛姑本是他宮中的劉貴妃,為了練武,他少近女色,使劉貴妃等妃子春宮寂寞。老頑童周伯通隨師兄王重陽來訪,與劉貴妃發生關係,被王重陽重重責罰,段智興要老頑童娶了劉貴妃,不料老頑童堅決不幹,於是逃之夭夭。劉貴妃懷孕,生下一子,卻被裘千仞打傷,只有段智興能救,但段智興硬是見死不救,以至於那剛出世的嬰孩無辜死去。段智興之所以見死不救,原因有三:

一代高僧一燈大師為什麼不救老頑童的兒子?原因有三點

第一,劉貴妃與周伯通發生關係之後,段智興忽然覺得失去的加倍美好,過去對劉貴妃關照過少,現在卻愛上了她。偏偏劉貴妃又愛上了周伯通,而且還為他生下一子,此子在段智興眼中當然是孽子,只能引起他的妒念,他如何肯救那嬰孩?

第二,段智興若救那嬰孩,勢必自損幾年功力,下一次華山論劍,他就沒有問鼎天下第一的機會,所以他不能傳功相救。

第三,段智興因情生妒,因妒生恨,對劉貴妃的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何況他身為皇帝,劉貴妃居然送了他一頂大大的綠帽子,還要他救她的兒子,如此奇恥大辱加上奇妒大恨,他最終還是忍心不救。

一代高僧一燈大師為什麼不救老頑童的兒子?原因有三點

見死不救當然不是什麼高尚的品德,甚至是一種可恨之舉,但段智興的見死不救,雖非情有可原,但卻可以理解,因為他是皇帝,不是聖人,更不是神,他同樣具有人性的弱點。要是換了別人,別說是救劉貴妃的兒子,不殺死她母子二人就不錯了。

一代高僧一燈大師為什麼不救老頑童的兒子?原因有三點

段智興後來反思自己,悔悟前非,終於退位出家,做了和尚,喚作一燈大師。總之,南帝段智興,雖是先做皇帝后做和尚,但他真正的形象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