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回不去的兒時端午

端午節 粽子 中秋節 棗子 劉興亮 2017-06-01

劉興亮|回不去的兒時端午

我愛我家之老房子,我生長的地方

1

年紀見長,面臨不惑,卻愈發大惑不解了,有意識地琢磨生活中各類事情。過去渾渾噩噩順水推舟式的日子趕上一腳急剎車,頓住了,如同禪宗的悟,想透過世間紛繁的表象去尋找真相——也有大量人尋找真愛,在廊橋的雨中望著黑溼的公路發呆。

與此相伴的是,如叔本華所言,我們攀登了生命的高峰,正一步步走下坡路。這時的人不免少了對未來輕盈的瞻望,而多幾分回首往事的愁腸。

在我的童年,人生主要為了三個節日服務,分別是:春節、端午、中秋!春節是萬物復甦的萌動,中秋如滿月照耀著夜色,在這兩者之間坐著端午。

春節孩子們舉著鞭炮亂跑,中秋的院子裡盛滿祖輩的笑容,端午則盡顯農村少年的活力,它象徵著力量的美與若水的善,是一年的週期中生命蓬勃的象徵。

這個節日讓人在沉悶的初夏空氣中,內心躍動。彷彿盛夏即刻而來,春風又扯著你的衣衫,不思量,自難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那時候,我不是在過這三個節日,就是等著過它們。

小孩子初入世界,面對形形色色的事物,最容易記住的莫過於節日。節日並非為成人而備,假若它能讓庸常的日子得到片刻的昇華,這感受也只歸於孩童。

他們奔跑、嬉戲、盡情地呼喊,將身體內部的力量傾瀉而出,同世界遊戲但不打算改造世界。

2

小時候過端午節,包粽子是尋常人家的必行之事。當時老家還有人種植蘆葦,主要是為端午節提供粽葉。

端午時節,葉子已經十分肥碩,採摘下來,一片片疊起拿回家。這時候,軟米已經在水裡泡發了,紅棗也準備就緒。

包粽子是一門藝術,老家更是有一種特別的包法。

將青色的葦葉卷一個三角錐形,填入軟米,擱紅棗,再用軟米將棗掩埋。接下來的工序需要包出另外三個角,不用繩子捆綁,而是用一根大鐵針(平日裡這種大鐵針是縫麻袋用的),先把葦葉細細的那一頭穿進大鐵針的孔裡,用大鐵針帶著葦葉穿過粽子,再用牙撕咬細細的葦葉,把粽子紮緊。

長大後走南闖北,再也沒見過這種包粽子的手法。各地更多的是用繩子貨葦葉條把粽子捆綁起來的。在我老家,如果誰家的粽子是用捆綁的手法包好的,那是要被笑話的。一個女孩子如果不掌握這種大鐵針穿粽葉的包粽子手法,那是不好嫁人的。與不掌握刀削麵的技能一樣,後果是一樣嚴重。

至今我也沒搞清楚,為何老家會有這種獨特的包粽子手法。

一個個青色的四角粽子並列在臺案上,獨特的清香與綠色交相輝映,還沒有煮,孩子們就感到了別樣的樂趣。就如對美食的期待往往比粗暴地吃掉它更讓人心曠神怡。端午節給一家人帶來的樂趣正在於它的和睦美好氛圍。

會包粽子的人忍不住要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藝,否則也有簡易的辦法來融合粽葉的香味到軟米中。將蒸好的大片軟米糕放在平鋪著的葦葉上,上面也用葦葉密實地蓋住,一夜過後軟米糕的味道也浸潤著粽香,割一塊下來放到嘴裡,那份滿足自不待言。

不少人習慣吃粽子的時候蘸糖,覺得過癮。其實粽子美味的核心在於粽葉的天然氣味與軟米的黏香混合後形成的獨特味道,加之紅棗煮熟後黏軟酸甜,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再加入其它輔料會破壞其絕佳的平衡感。

作為一個生活在大陸腹地的北方佬,我是到南方讀書後才赫然發現,世界上還有鹹粽子,裡面居然包肉。

當時有種五雷轟頂世界觀坍塌的被動感,人們居然安然無恙地生產著如此古怪的食物,我不能將之理解為異域風情,它分明就是粽子啊!我對粽子的信仰發生了動搖,我懷疑這種衍變是背離端午節的初衷的。

時至今日,我仍然拒絕鹹粽子。軟米、粽葉是多麼清秀的事物,其中夾雜肉食真有些暴殄天物。亦或是我的味覺系統稍嫌單調,不能接受更大範圍的跨越與融合?

3

自打有記憶的那個端午節起,每次過節,父親都會給我講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而成的,直到我能夠牢牢記住。這種叫人撫今追昔的文化意味,更增加了節日的神祕感。

偉大文明的根源總追述到最初的史詩裡。正如文化決定了人類演進中的趨同性。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敘事,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文字,乃至共同的傳統,將人們凝合起來。

很多人有一種不好的習慣,會把端午節又叫做「粽子節」。殊不知,除了粽子之外,除了吃之外,端午節還有很多很多的習俗。

即便是吃,端午節也不光是吃粽子。在我的老家,除了粽子,還有一樣吃食是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的,那就是涼粉,用土豆做成的粉面涼粉。

除了吃,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能穿新衣服。每年有兩個節日可以有新衣服穿,一個是春節,另一個就是端午。

端午節的早上,早早的父母就要開始忙活。

父親要去院子裡挽艾草,給我戴在耳朵上;還要準備雄黃酒,用手指點在我的鼻子上。這兩樣都有古老的說法,寓意都是不會讓蚊蟲螞蟻等叮咬。

母親要給我準備五色線和心形香包。五色線是把五種不同顏色的線搓在一起,然後分別系在我的兩隻手和兩隻腳上。心形香包要掛在脖子上。

這一切,都必須在天亮之前完成。

這一切,均會在家庭裡營造融融的團圓氣氛。這種氣氛暗合著文化與傳統的力量。它使我們更加懂得愛、珍惜親情,向恢弘的傳統注入個體的思索。

4

如今的端午節,從農村走向城市,一家人圍坐包粽子的情形已經杳然。

更多時候,一個快遞解決了端午節的所有問題。人們遠隔天涯,悄無聲息地將這一天度過。

如果不是努力回憶,小時候端午節的這些流程正在慢慢變得模糊起來。等我閨女長大後回憶,不會只留下吃粽子的印記了吧?

反倒是聖誕節與情人節這類舶來品出於市場需求往往營造出狂歡的氣氛。在全球化的大氣候中,這固然沒什麼不好的。但我們的傳統節日為何日益沒落呢,這現象的背後到底傳遞著怎樣的時代嬗變?

原來的節日是「節」,是過節;現在的節日是「日」,是休息日。節在滅亡。什麼節都過成情人節。

這個變化,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就是:儀式感的喪失和對傳統文化內涵的不在意,既沒有咀嚼,更談不上品味。

社會環境有種氣氛,快速且目的性強。我們小時候過節,是等待和期盼,有期待有寄託。這正如,我們小時候會饞,惦記著要吃什麼東西。現在,什麼都不饞了。

心裡沒有念想沒有期待,對節日也如此。更別說動手包粽子,搓五色線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