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文化】又到端陽

今個端午節,早醒起床洗漱完,就出門沿伊河灘南岸西走,邊走邊給群裡的親友們發祝福的信息,路上只顧低頭看手機,幾個熟悉的朋友問我,才慌忙寒暄應答。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棕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離端午節還有幾天,大街上早就瀰漫著槲包的醇香和香囊的味道了。這是老家的味道,是端午的味道,是幼時的味道,也是我幾十年來抹不掉的塵封回憶。

【城管文化】又到端陽

【城管文化】又到端陽

每次上下班,路過濱河市場,抑或走在街上,都會被商販賣的小米、大米、黍子、穀子、玉米、花生、鵝蛋、鴨蛋、筍葉、艾葉、“黏轉”(新麥煮熟,用石磨磨出來,細長的卷。)以及家鄉特有的植物——槲葉所滋繞著,纏纏綿綿,揮之不去;還有那五顏六色的香包和“花花繩”,會吸引我停下腳步,忍不住多看幾眼。見到這些,會使我感到無比親切,更勾起我對往事的美好回憶。

小時候家裡窮,每到端午節前幾天,家裡會把上年收的僅有的一點穀子,拿到村口竹園邊的碾子上碾,碾碾啵啵,啵啵碾碾,幾遍之後,就變成黃粲粲的穀子米了。

端午節前一天,母親會用水浸泡淘淨碾好的穀子米,再把父親從山上採來的槲葉洗乾淨,再葉對葉來回的搓,搓掉葉面上的灰塵和汙漬,然後放在鍋裡煮,使槲葉變得柔軟光滑。等一切準備就緒,就開始包槲包。此時,我們也會跟著大人學著包,看著即將到口的槲包,真是開心極了。

【城管文化】又到端陽

這時,母親會拿兩三個斛葉,平整錯開,然後嬌攏攏的用手捧上一把米,上面再撒上一點紅小豆,灌滿水,再一層一層的裹起來,待兩個都包好後,合在一起,再用批好的蓁蓁葉把槲包兩頭捆起來,包上一大鍋,用柴火煮。沒一會兒,就會聞到槲包濃濃的香味了。

那時候,家裡沒有大米,更別想著吃粽子,看到誰家米飯,真是羨慕的不得了。在我幼時的記憶裡,只吃過兩次米飯,說出來也不怕丟人。一次是去欒川,在公路段上班的舅舅看到我去他辦公室,二話不說,拉著我就去國營第一飯店給我買米飯,裡面還有幾個紅棗哩,那米飯香的都無法形容。還有一次是去河北村姑家。那時,姑家的生產隊還種水稻。一年春節,我和父親去姑家,姑就做米飯給我們吃,那可是最親的貴客才能吃到的米飯呀。

【城管文化】又到端陽

那時候,每到端午節,一大早父親就會喊我們幾個娃娃們,早點起來,跟著大人們到附近的山坡上割艾葉,拽夏枯草(欒川叫大低腦草)、二花、千里光、竹葉等中草藥,用來做“備份”(偏方),每人都能割上一大捆。回家路上,再順便到河邊洗洗臉。父親說,端午節用河水洗臉,臉上不會出疙瘩,不會害眼。聽父親這樣說,我就使勁的洗,生怕臉上真的會出疙瘩,真的會害眼。完了,回到家裡,把採來的艾葉掛在屋簷下,用的時候,放在鍋裡熬一熬,能治百病,清熱解毒。

艾葉更是出奇的珍貴,能防風治病。從小到大給奶奶睡,每年夏季,奶奶就用艾葉來薰蚊子,聞著可好聞。直到現在,我和妻子總會在端午節早上,上山採艾葉,放到家裡做偏方,聞香味,祛風去邪。

【城管文化】又到端陽

那時,端午節對我們娃娃們來說,除了盼著改善生活,能吃上美味的槲包,最為開心的還是帶“花花繩”和“香布袋”了。

那時,家裡沒有毛線,“花花繩”是母親染出來的“洋硃紅”、“洋朱藍”洋線,也沒恁多顏色,母親就把染好的各種細洋線,撮合在一起,帶在我們脖子和手脖上,上面再串上一個小銅鈴。“香布袋”是用各種各樣的碎花布拼對而成,裡面裝有香料,也會找來“雄黃”,抹抹耳朵窟窿,祈佑健康,吉祥平安。

粽子是沒有吃過的。那是用大米做的,裡面還有棗。不怕笑話,到了八十年代以後,家裡人才吃到粽子,用筍葉包。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能吃上槲包,真的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時過境遷,歲月如梭。那些在端午節前後,忙碌著給我們包槲包,拽艾葉,薰蚊子的親人們,早已離我而去,留下的是對他們無盡的思念,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原本是紀念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屈大夫,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節日,如今卻演變成一種飲食文化。家鄉欒川固有的端午節包槲包,成為老家河南和“欒川印象”的一部分,也成為中原和洛陽地區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風民俗,自古至今,延續下來,吸引著眾多食客,令人垂涎欲滴,讚不絕口。

【城管文化】又到端陽

只顧低頭寫說說,走到上河南一小附近,忽聽有人喊凱旋哥,急忙抬頭,原來是朋友在路邊的竹園裡拽竹針,說是回去泡茶喝,也便過去幫忙。臨走,自己也拽了一把新鮮的竹葉拿回家,以便備用。

也是晨走隨筆,只當端午日記,再祝群裡的親朋好友們,端午快樂,家庭幸福!

2019年端午節晨走隨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