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至的靠近,天氣也越來越熱。在一週繁忙的工作後,我們也終於迎來了一個短暫的假期——端午。

據說,“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書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因與夏至時間相鄰,也被稱為“夏節”。

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在兩千多年的傳承中不僅沒有湮滅,反而將多種民俗糅雜為一體,構築了深邃而豐厚的文化內涵,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

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辟邪、沐蘭湯、飲雄黃酒......各個地域端午風俗節氣、起源雖各異,然而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卻是四海皆一。

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我們小心翼翼地遵循著千年延續下來的習俗,我們勤勤懇懇地踐行著古代先民們虔誠的儀式,這一切,只因為我們,在很認真地體味著生活,在很莊嚴地體悟著生命。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龍舟競渡,感懷屈子

相傳,端午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的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

《春秋命歷序》有言:“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中國古人們為了探索宇宙天地的奧祕,遂演繹出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星象文化。

在日復一日的觀測中,他們發現,有七顆星可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便起名為“蒼龍七宿”。而每到仲夏端午之時,蒼龍七宿恰巧飛昇於正南中天,此時七宿中的龍星處在“中正”之位,為大吉大利之象,《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

龍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古人崇拜的對象,漸漸地,人們開始在每年端午舉行盛大的圖騰祭,以酬謝龍祖的恩德,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無病無災。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而其中一項活動便是十分熱鬧的賽龍舟。在作家沈從文描寫湘西風俗的《邊城》中,關於端午賽龍舟的場景,作家描寫得生動詳盡且深情。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

鑼鼓喧天中,一架架被雕刻成龍形的窄窄的獨木舟被拖下水去。上方坐著十二到十八個年輕力壯的槳手,除帶頭的、鼓手和鑼手外,每人皆持著一隻短槳,隨著鼓聲緩促為節拍,將船盡力向前劃去。

兩船競賽到劇烈的時候,鼓聲如雷鳴,兩岸人群吶喊助威的聲音也便更大了。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那是沈從文記憶裡的端午,以鼎沸喧囂的人群的歌呼為背景,襯著那悠悠流淌的沅河流水,甜蜜中是淡淡的惆悵。

那時端午的滋味,想來是如清茶,甘甜之中不乏苦澀,苦澀之後仍有悠長的清香,悵惘也便淡了些許。

而在流傳後世的過程中,關於端午的起源也有了新的詮釋。流傳最廣的莫過於“歷史人物紀念”的觀點了。

在各地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的說法中,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觀點,最為人們所贊同。

相傳戰國時期,楚國士大夫屈原一心輔導君王,渴望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讓國家富強、人民安居。

然而楚王卻聽信饞臣奸佞的排擠誹謗,不僅對屈原加以冷落,更先後將其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屈原一生抱負無處施展,常披髮行吟於江畔,感慨於“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見國破家亡、心如刀絞,遂於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詩《懷沙》後,自沉汨羅江。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為了寄託對屈原的敬重和哀思,當地百姓每到這一天就會盪舟江河之上,追尋屈子遺蹟。為了怕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歸家拿來米團投入河中,後來便發展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詩人以一死踐明志向,那拳拳愛國赤誠藉著文字流傳千載,卻仍舊動魄驚心。

端午(節選)
(宋)文天祥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
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

同樣是愛國詩人的文天祥這樣寫道:榮華富貴只不過像風吹過罷了,唯有烈士的英靈,永不會隨著江水的流逝而消失。年年今日,人們都會在江上祭奠屈原。他們不愛慕生者的榮華,只記得死者屈原的尊貴。

“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每一年端午,當我們吃著香甜的粽子,看著激烈的龍舟賽時,都會記得,千年前,有那樣一位詩人,他雖死,而猶生。

那時端午的滋味,想來是如飲一杯醇酒了的,酒色雖清,然而飲入口中,卻自有一種濃烈,於薄薄醉意裡,感到一種悲涼與慷慨。

粽香深深,如人生百味絲絲縷縷

除了賽龍舟,端午必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吃粽子了。甚至於今時今日,粽子幾乎成了端午節的代稱,也要人叫端午節為粽子節。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歷史上最早同粽子有關的文字記載,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蘆葉裹米也”。

到了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土記》裡,已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角”取自粽子的三角形狀,“黍”則描述的是粽子的餡料,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黃米。而粽子也正式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從唐代開始,粽子的味道和品種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不僅糯米替代黍米成為了粽子的主料,“甜黨”與“鹹黨”的千年之爭也由此拉開序幕。

此後,豆沙粽、棗泥粽、蛋黃粽、豬肉粽、稜角粽、慄粽等新口味也層出不窮,粽子們一路開疆闢土,領域不斷擴大。

到如今,市面上可見的粽子已是琳琅滿目,不僅式樣別出心裁、形狀各異,滋味更是清香有之、甘甜有之、酸辣有之、苦澀有之,像極了人生百味。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東北作家遲子建在《故鄉的吃食》裡說道:

“端午節來了。家家戶戶提前把風乾的粽葉泡好,將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開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線捆粽葉的話,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裡通常要夾餡的,愛吃甜的就夾上紅棗和豆沙,愛吃鹹的就夾上一塊醃肉。粽子蒸熟後,要放到涼水中浸著,這樣放個兩天三天都不會壞。......吃粽子跟吃點心是一樣的,完全可以拿著它們到門外去吃。門楣上插著拴著紅葫蘆的柳枝和艾蒿,一紅一綠的,看上去分外明麗,站在那兒吃粽子真的是無限風光。”

作家回憶自己兒時過端午節時吃粽子的情景,可謂十分生動細膩了。遲子建一生紮根東北黑土地上,用自己手中一支筆,將愛、寬容與悲憫訴諸作品中,給人心以撫慰。

那時端午的滋味,想來是如喝了一杯甜甜的米酒了,初入口有微微的酸澀,之後卻是長久的綿軟醇郁的甘甜。因為雖已長大,然而故鄉就在身邊,端午的節令也便在家人的陪伴中,更覺溫暖。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有些地方還有一些別的節令食物。比如,在我國江漢平原一帶,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吃黃鱔。

端午時節的黃鱔,肉質鮮美,且營養豐富,也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

至於一提到鹹鴨蛋,許多人定會條件反射般地念出一個名字:汪曾祺。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在我們的初中課本上,正有一篇汪曾祺的文章:《端午的鴨蛋》。作者寫及自己的家鄉高郵,每到端午,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

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必定都是有的,而其中作者記得最牢的便是鹹鴨蛋了。他深情地寫道: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言語間有孩子般的驕矜與自豪。

菖蒲辟邪、雄黃除毒,迎祥納福,四海皆一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五月正是滿樹石榴花開得如火如荼的時節,一場細雨將楊柳打溼,枝葉低低地垂著。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紮好粽子,煮熟後盛放在鍍金的盤子裡,送給閨中女子。

端午時節,人們紛紛沐浴蘭湯,好祛除身上的汙垢和穢氣。舉杯喝下雄黃酒,以驅邪避害。窗外黃鸝鳴囀聲聲,驚擾了紗窗中女子的美夢。

端午時節,一些地區會在門上懸掛艾草和菖蒲以驅邪,這種傳統其實由來已久。

南北朝樑宗懍(lin)的《荊楚歲時記》,主要編撰了歲時節令風物故事,其中寫道:“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艾草作為重要的藥用植物,香味特殊,蚊蟲等最不喜,人們便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而關於菖蒲和艾草,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唐代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過之處,血流成河,人民紛紛退避。

一年五月,黃巢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在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時,遇見一位婦人,她揹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孩子,另一手卻抱著一個年紀大的孩子。

黃巢很不解,就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

婦人悲痛道:“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後,深受感動,就對婦人說:“大嫂,你回去後,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半信半疑地回去了,還把消息傳給了城裡民眾。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黃巢軍隊攻進城裡,卻發現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和艾草。為信守承諾,黃巢只好領兵離去,全城都得以倖免。

此後,為紀念這件事,以後每到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遍插菖蒲、艾草,流傳至今。

而喝雄黃酒的習俗,在我國南方尤其江浙一帶則十分流行。

雄黃在中醫裡,其實是一味名藥,主要用來做解毒劑和殺蟲藥。古人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毒蟲,因此人們常會把雄黃粉撒在蚊蟲滋生處,以辟邪除病。

而在古代,五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因此五月又被視為毒月,五日是惡日,每年五月初五端午時節,五毒出沒,時疫頻發。

因此,每到這時,古人都會將雄黃製成雄黃酒,希望喝了後可以殺毒、辟邪。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而在流傳至今的民間傳說“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裡,雄黃酒卻差點導致了一場愛情悲劇。

許仙聽信法海,在端午節時,哄騙白娘子喝下了一杯雄黃酒。白娘子喝下後,立即現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

後來白娘子不惜自己性命、上天入地幾番輾轉,終於在崑崙山偷到起死回生的靈芝草,許仙方被救活。許仙醒後,意識到白娘子對他的深情厚誼,夫妻兩人才重新和好,恩愛更甚往前。

在這裡,雄黃酒成了一種愛情的試煉,白娘子用無畏的勇氣和至真至純的情感,通過了試煉,但最終迎來她的卻是永不見天日的黑暗,和永不能相見的愛人。

那時端午的滋味,想來應是如飲了一杯黃連汁吧,萬般苦澀堆積心頭,卻無處訴說,亦無法訴說。

端午:粽香深處,是絲絲縷縷的人生滋味

端午的滋味,其實亦有如人生的百味。甘甜中常有苦澀,苦澀處亦不乏甘甜,人生的況味也便如此了吧,又甜蜜又淒涼,“叫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啊(曹禺語)”。

兩千多年的時光裡,歲月輪轉、人事變遷,然而,總有一些東西會亙古留存著,隨著人們一代代地傳承、豐盈下去!

那或許是因為,我們需要一些不那樣平常的日子,好好地過,精心地過,虔誠地過。

它告知我們時節的更替、歲月的輪轉,教我們學著體味大自然;

它見證著我們在這個世界的辛勞,且辛勞得到回報;

它指引著我們如何在平淡生活裡找到那些小確幸,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奔忙中仍能葆有一顆熱愛的心。

節日是一種儀式,敬奉著的是生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