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

隋末農民起義,勢力較大的有4支,分別是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荊漢蕭銑。河北竇建德所部起事最早,大業七年便亡入高雞泊,歷經多次隋官軍圍剿,才終於打出一片江山。

"

隋末農民起義,勢力較大的有4支,分別是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荊漢蕭銑。河北竇建德所部起事最早,大業七年便亡入高雞泊,歷經多次隋官軍圍剿,才終於打出一片江山。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一、高雞泊中起義士

竇建德,貝州漳南人(在今山東平原縣),在鄉里當了個小小的里長。他為人十分仗義,深得鄉里鄰舍的尊重。竇建德父親去世時,前來會葬的竟多達千人。

竇氏的任俠尚義,並非如史家記載那樣,一開始便抱著收買人心的念頭。事實上竇建德對隋朝皇統有著很深的執念,作為一個基層小吏,他並沒有表現出像劉邦項羽那樣“彼可取而代也”的政治追求,而是對隋帝的威福心嚮往之。如果沒有隋末起義,他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忠誠能幹的隋朝官員——他的能力也確實會達成這種境況。這種心跡,在他日後善待隋朝官吏、迎戰宇文化及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

隋末農民起義,勢力較大的有4支,分別是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荊漢蕭銑。河北竇建德所部起事最早,大業七年便亡入高雞泊,歷經多次隋官軍圍剿,才終於打出一片江山。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一、高雞泊中起義士

竇建德,貝州漳南人(在今山東平原縣),在鄉里當了個小小的里長。他為人十分仗義,深得鄉里鄰舍的尊重。竇建德父親去世時,前來會葬的竟多達千人。

竇氏的任俠尚義,並非如史家記載那樣,一開始便抱著收買人心的念頭。事實上竇建德對隋朝皇統有著很深的執念,作為一個基層小吏,他並沒有表現出像劉邦項羽那樣“彼可取而代也”的政治追求,而是對隋帝的威福心嚮往之。如果沒有隋末起義,他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忠誠能幹的隋朝官員——他的能力也確實會達成這種境況。這種心跡,在他日後善待隋朝官吏、迎戰宇文化及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然而形勢變化的太快,三徵高句麗,徹底擾亂了河北民間,一切都向著不可預知的新方向發展了。

大業七年,隋朝本著就近用兵的原則,在河北山東等地區募兵。竇建德因驍勇、有名望,被徵為二百人長。竇建德的同鄉孫安祖也被徵發,孫安祖家被水災毀滅,妻兒都已餓死,他向漳南縣令求告說家貧不能當兵,縣令怒而笞打,結果這位火爆的勇士當場殺了縣令,投奔了素有仁義之名的竇建德。

這場頗有梁山好漢殺官造反影子的殺人案,遂成為竇建德起事的導火索。

這年河北山東鬧了大饑荒,竇建德判斷天下行將有變,在與孫安祖討論了一通伐高句麗必敗的形勢後,竇建議孫前往高雞泊逃難,他還收攬了數百逃亡的士兵,都交給孫安祖統領。孫安祖果然率眾進入高雞泊。

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與山東武城交界處,其地當年是漳河流經之處,今已無可尋找。據竇建德所云:“廣大數百里,莞蒲阻深……”從字面上看,確屬落草嘯聚的好地方。

二、高士達慘遭滅頂之災

事實上山東河北交界一帶,此時已多有群盜往來,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聚眾盤踞於漳河河曲一帶,蓚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聚兵千餘人,在清河縣一帶劫掠。

諸股武裝來往於漳南都要劫掠一番,郡縣不堪騷擾。但不論哪家義軍來,都不侵犯竇建德的家,郡縣長官遂斷定竇建德與盜賊有勾結,便把竇氏全家殺光。竇建德在軍中聽說恨得肝膽俱裂,當即率手下的200名士兵投奔了高士達。

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竇建德為司兵。不久後,孫安祖被張金稱火併,孫的餘部逃歸竇建德,竇氏的部眾達到萬餘人,這股不大不小的武裝,重又回到高雞泊嘯聚人眾,竇氏義軍的基幹力量逐漸形成。

從大業七年到十二年,高士達和竇建德基本上寂寂無聲,一直在發展力量。到了十二年,隋朝官軍終於騰出手來,開始收拾高雞泊一帶。

"

隋末農民起義,勢力較大的有4支,分別是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荊漢蕭銑。河北竇建德所部起事最早,大業七年便亡入高雞泊,歷經多次隋官軍圍剿,才終於打出一片江山。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一、高雞泊中起義士

竇建德,貝州漳南人(在今山東平原縣),在鄉里當了個小小的里長。他為人十分仗義,深得鄉里鄰舍的尊重。竇建德父親去世時,前來會葬的竟多達千人。

竇氏的任俠尚義,並非如史家記載那樣,一開始便抱著收買人心的念頭。事實上竇建德對隋朝皇統有著很深的執念,作為一個基層小吏,他並沒有表現出像劉邦項羽那樣“彼可取而代也”的政治追求,而是對隋帝的威福心嚮往之。如果沒有隋末起義,他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忠誠能幹的隋朝官員——他的能力也確實會達成這種境況。這種心跡,在他日後善待隋朝官吏、迎戰宇文化及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然而形勢變化的太快,三徵高句麗,徹底擾亂了河北民間,一切都向著不可預知的新方向發展了。

大業七年,隋朝本著就近用兵的原則,在河北山東等地區募兵。竇建德因驍勇、有名望,被徵為二百人長。竇建德的同鄉孫安祖也被徵發,孫安祖家被水災毀滅,妻兒都已餓死,他向漳南縣令求告說家貧不能當兵,縣令怒而笞打,結果這位火爆的勇士當場殺了縣令,投奔了素有仁義之名的竇建德。

這場頗有梁山好漢殺官造反影子的殺人案,遂成為竇建德起事的導火索。

這年河北山東鬧了大饑荒,竇建德判斷天下行將有變,在與孫安祖討論了一通伐高句麗必敗的形勢後,竇建議孫前往高雞泊逃難,他還收攬了數百逃亡的士兵,都交給孫安祖統領。孫安祖果然率眾進入高雞泊。

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與山東武城交界處,其地當年是漳河流經之處,今已無可尋找。據竇建德所云:“廣大數百里,莞蒲阻深……”從字面上看,確屬落草嘯聚的好地方。

二、高士達慘遭滅頂之災

事實上山東河北交界一帶,此時已多有群盜往來,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聚眾盤踞於漳河河曲一帶,蓚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聚兵千餘人,在清河縣一帶劫掠。

諸股武裝來往於漳南都要劫掠一番,郡縣不堪騷擾。但不論哪家義軍來,都不侵犯竇建德的家,郡縣長官遂斷定竇建德與盜賊有勾結,便把竇氏全家殺光。竇建德在軍中聽說恨得肝膽俱裂,當即率手下的200名士兵投奔了高士達。

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竇建德為司兵。不久後,孫安祖被張金稱火併,孫的餘部逃歸竇建德,竇氏的部眾達到萬餘人,這股不大不小的武裝,重又回到高雞泊嘯聚人眾,竇氏義軍的基幹力量逐漸形成。

從大業七年到十二年,高士達和竇建德基本上寂寂無聲,一直在發展力量。到了十二年,隋朝官軍終於騰出手來,開始收拾高雞泊一帶。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隋涿郡通守郭絢率兵萬餘人進攻高士達,高士達自認為智術膽略都不及竇建德,便任命竇建德為軍司馬,讓他率軍抵禦官軍。竇建德便巧施計策,偽造出他與高士達不和的假象,率7000精銳假裝投奔官軍。郭絢信以為真,軍中戒備十分鬆懈,竇建德於是抓住時機突襲,大破官軍,俘斬官軍數千人,虜獲戰馬千餘匹,郭絢本人被義軍斬首。

這是河北境內第一支成建制覆滅的隋軍,隋朝又遣名將楊義臣率兵進討。楊義臣是位身經百戰的宿將,他參與過北擊突厥、平定漢王叛亂、滅亡吐谷渾、徵高句麗等戰爭,經驗十分豐富,是義軍的一大勁敵。竇建德對他十分畏懼,建議高士達率兵據險,避免與楊義臣交戰。但高士達新勝之後志得意滿,認為隋軍不堪一擊,便拒絕了竇建德,自領精兵迎戰。

義軍初戰小勝,高士達更加輕視楊義臣,於是縱酒高會,絲毫不以隋軍為意。竇建德聽說後,判斷高士達必敗,於是留兵守衛高雞泊老巢,另率百餘騎據守險要,以防高士達之敗。

楊義臣果然於五日後擊敗魯莽的高士達,高部義軍敗散殆盡,高本人被殺。隋官軍乘勝進逼高雞泊,義軍一鬨而散。竇建德率百餘騎逃走。

三、竇建德建號稱王

天幸楊義臣就此罷手,沒有繼續窮追。竇建德率百餘騎逃至饒陽,乘其不備,攻下了這座小城,並以此為據點收斂敗兵,聚集起3000人馬。隨後竇建德殺回平原縣,一邊為高士達發喪,一邊乘隋兵退走,大規模招徠人馬。

大業末年隋朝帝統淪喪,各地郡縣無力控制鄉里,加上水旱災害頻繁,各地盜賊並起,百姓衣食無著,農民起義的基礎條件比大業七年更加成熟了。所以雖然高士達剛剛敗亡,竇建德旗幟一舉,又是應者如雲。短短几個月時間,竇建德麾下已有十萬餘眾,赫然成為河北力量最大的一支義軍。

"

隋末農民起義,勢力較大的有4支,分別是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荊漢蕭銑。河北竇建德所部起事最早,大業七年便亡入高雞泊,歷經多次隋官軍圍剿,才終於打出一片江山。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一、高雞泊中起義士

竇建德,貝州漳南人(在今山東平原縣),在鄉里當了個小小的里長。他為人十分仗義,深得鄉里鄰舍的尊重。竇建德父親去世時,前來會葬的竟多達千人。

竇氏的任俠尚義,並非如史家記載那樣,一開始便抱著收買人心的念頭。事實上竇建德對隋朝皇統有著很深的執念,作為一個基層小吏,他並沒有表現出像劉邦項羽那樣“彼可取而代也”的政治追求,而是對隋帝的威福心嚮往之。如果沒有隋末起義,他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忠誠能幹的隋朝官員——他的能力也確實會達成這種境況。這種心跡,在他日後善待隋朝官吏、迎戰宇文化及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然而形勢變化的太快,三徵高句麗,徹底擾亂了河北民間,一切都向著不可預知的新方向發展了。

大業七年,隋朝本著就近用兵的原則,在河北山東等地區募兵。竇建德因驍勇、有名望,被徵為二百人長。竇建德的同鄉孫安祖也被徵發,孫安祖家被水災毀滅,妻兒都已餓死,他向漳南縣令求告說家貧不能當兵,縣令怒而笞打,結果這位火爆的勇士當場殺了縣令,投奔了素有仁義之名的竇建德。

這場頗有梁山好漢殺官造反影子的殺人案,遂成為竇建德起事的導火索。

這年河北山東鬧了大饑荒,竇建德判斷天下行將有變,在與孫安祖討論了一通伐高句麗必敗的形勢後,竇建議孫前往高雞泊逃難,他還收攬了數百逃亡的士兵,都交給孫安祖統領。孫安祖果然率眾進入高雞泊。

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與山東武城交界處,其地當年是漳河流經之處,今已無可尋找。據竇建德所云:“廣大數百里,莞蒲阻深……”從字面上看,確屬落草嘯聚的好地方。

二、高士達慘遭滅頂之災

事實上山東河北交界一帶,此時已多有群盜往來,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聚眾盤踞於漳河河曲一帶,蓚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聚兵千餘人,在清河縣一帶劫掠。

諸股武裝來往於漳南都要劫掠一番,郡縣不堪騷擾。但不論哪家義軍來,都不侵犯竇建德的家,郡縣長官遂斷定竇建德與盜賊有勾結,便把竇氏全家殺光。竇建德在軍中聽說恨得肝膽俱裂,當即率手下的200名士兵投奔了高士達。

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竇建德為司兵。不久後,孫安祖被張金稱火併,孫的餘部逃歸竇建德,竇氏的部眾達到萬餘人,這股不大不小的武裝,重又回到高雞泊嘯聚人眾,竇氏義軍的基幹力量逐漸形成。

從大業七年到十二年,高士達和竇建德基本上寂寂無聲,一直在發展力量。到了十二年,隋朝官軍終於騰出手來,開始收拾高雞泊一帶。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隋涿郡通守郭絢率兵萬餘人進攻高士達,高士達自認為智術膽略都不及竇建德,便任命竇建德為軍司馬,讓他率軍抵禦官軍。竇建德便巧施計策,偽造出他與高士達不和的假象,率7000精銳假裝投奔官軍。郭絢信以為真,軍中戒備十分鬆懈,竇建德於是抓住時機突襲,大破官軍,俘斬官軍數千人,虜獲戰馬千餘匹,郭絢本人被義軍斬首。

這是河北境內第一支成建制覆滅的隋軍,隋朝又遣名將楊義臣率兵進討。楊義臣是位身經百戰的宿將,他參與過北擊突厥、平定漢王叛亂、滅亡吐谷渾、徵高句麗等戰爭,經驗十分豐富,是義軍的一大勁敵。竇建德對他十分畏懼,建議高士達率兵據險,避免與楊義臣交戰。但高士達新勝之後志得意滿,認為隋軍不堪一擊,便拒絕了竇建德,自領精兵迎戰。

義軍初戰小勝,高士達更加輕視楊義臣,於是縱酒高會,絲毫不以隋軍為意。竇建德聽說後,判斷高士達必敗,於是留兵守衛高雞泊老巢,另率百餘騎據守險要,以防高士達之敗。

楊義臣果然於五日後擊敗魯莽的高士達,高部義軍敗散殆盡,高本人被殺。隋官軍乘勝進逼高雞泊,義軍一鬨而散。竇建德率百餘騎逃走。

三、竇建德建號稱王

天幸楊義臣就此罷手,沒有繼續窮追。竇建德率百餘騎逃至饒陽,乘其不備,攻下了這座小城,並以此為據點收斂敗兵,聚集起3000人馬。隨後竇建德殺回平原縣,一邊為高士達發喪,一邊乘隋兵退走,大規模招徠人馬。

大業末年隋朝帝統淪喪,各地郡縣無力控制鄉里,加上水旱災害頻繁,各地盜賊並起,百姓衣食無著,農民起義的基礎條件比大業七年更加成熟了。所以雖然高士達剛剛敗亡,竇建德旗幟一舉,又是應者如雲。短短几個月時間,竇建德麾下已有十萬餘眾,赫然成為河北力量最大的一支義軍。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竇建德不同於其他義軍首領,他非常注重對隋官實行政治攻勢。凡是投身於義軍者統統不殺,有才能者還委以重任。饒陽縣令宋正本被義軍俘獲,因其甚有才名,竇建德將其尊為上賓,讓他參與義軍大事的謀議。這個人事任命帶來極大示範效應,處於農民起義汪洋大海之中的隋朝官吏,終日畏懼被義軍捕殺,此時見到一位善待降官的義軍首領,其興奮與期待之情可想而知。河北地區的大量官員,在竇氏政治攻勢和軍事打擊下選擇了投降。

大業十三年正月,竇建德自恃勢力壯大足可鼎峙一方,於是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築壇,自號為長樂王,以當年干支丁丑為年號,命名所居之處為金城宮,下置諸署百官,一個農民政權的雛形形成了。

河間一帶諸郡縣各自據城堅守,與竇建德各不相下。特別是河間郡城大兵多,成為附近諸縣的依靠。然而竇建德畢竟實力強勁,隋各地郡縣兵基本都被抽調至遼東作戰,空虛的後方無力與義軍抗衡。

四、河間大捷:竇建德以一敵百

正在此時,老將薛世雄率3萬餘兵馬南下,開到了河間一帶。薛世雄本來奉調自涿郡南下,會兵圍剿瓦崗軍。但行至河間受阻於義軍,索性停軍不進,與諸郡縣協同攻擊竇建德。

薛世雄是自北周入隋的老臣,40年前,年方17歲的薛世雄便隨軍參加了北周滅齊之戰,入隋37年以來東征西殺,幾乎經歷了隋朝所有重要戰爭,並非易與之輩。薛世雄麾下的兵馬,都是從徵遼前線撤下來的精銳部隊,這場仗怎麼打?弄不好便會重現高士達被滅的悲劇。

竇建德對這個強敵高度重視,作出了周密的部署。他讓諸軍棄樂壽城而逃,聲言要逃入豆子䴚,做出一副懼怕隋軍的樣子。竇建德卻率數千精兵埋伏於河間南界的大澤之中。

薛世雄居然起了輕敵之心,對義軍不復戒備。竇建德當機立斷,率精兵千餘人乘夜突襲隋軍。為了確保儘快到達,竇建德又從千餘人中精選騎兵280人,以最快速度奔襲,其餘人後續跟軍。

兩軍相距一百四十里,竇建德午時出發,原本打算在天明之前就能趕到。沒想到剛到營外二里,天色已明。隋軍營中已有吹角之聲,似乎是整裝欲發。竇建德頓時驚惶不已,垂頭喪氣地說要投降。然而就在此時,突然天降大霧,對面不能看清人。竇建德大喜,立即率軍攻入官軍營寨之中。隋軍突然被襲,不知義軍來了多少,登時炸了營,士兵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

隋末農民起義,勢力較大的有4支,分別是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荊漢蕭銑。河北竇建德所部起事最早,大業七年便亡入高雞泊,歷經多次隋官軍圍剿,才終於打出一片江山。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一、高雞泊中起義士

竇建德,貝州漳南人(在今山東平原縣),在鄉里當了個小小的里長。他為人十分仗義,深得鄉里鄰舍的尊重。竇建德父親去世時,前來會葬的竟多達千人。

竇氏的任俠尚義,並非如史家記載那樣,一開始便抱著收買人心的念頭。事實上竇建德對隋朝皇統有著很深的執念,作為一個基層小吏,他並沒有表現出像劉邦項羽那樣“彼可取而代也”的政治追求,而是對隋帝的威福心嚮往之。如果沒有隋末起義,他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忠誠能幹的隋朝官員——他的能力也確實會達成這種境況。這種心跡,在他日後善待隋朝官吏、迎戰宇文化及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然而形勢變化的太快,三徵高句麗,徹底擾亂了河北民間,一切都向著不可預知的新方向發展了。

大業七年,隋朝本著就近用兵的原則,在河北山東等地區募兵。竇建德因驍勇、有名望,被徵為二百人長。竇建德的同鄉孫安祖也被徵發,孫安祖家被水災毀滅,妻兒都已餓死,他向漳南縣令求告說家貧不能當兵,縣令怒而笞打,結果這位火爆的勇士當場殺了縣令,投奔了素有仁義之名的竇建德。

這場頗有梁山好漢殺官造反影子的殺人案,遂成為竇建德起事的導火索。

這年河北山東鬧了大饑荒,竇建德判斷天下行將有變,在與孫安祖討論了一通伐高句麗必敗的形勢後,竇建議孫前往高雞泊逃難,他還收攬了數百逃亡的士兵,都交給孫安祖統領。孫安祖果然率眾進入高雞泊。

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與山東武城交界處,其地當年是漳河流經之處,今已無可尋找。據竇建德所云:“廣大數百里,莞蒲阻深……”從字面上看,確屬落草嘯聚的好地方。

二、高士達慘遭滅頂之災

事實上山東河北交界一帶,此時已多有群盜往來,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聚眾盤踞於漳河河曲一帶,蓚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聚兵千餘人,在清河縣一帶劫掠。

諸股武裝來往於漳南都要劫掠一番,郡縣不堪騷擾。但不論哪家義軍來,都不侵犯竇建德的家,郡縣長官遂斷定竇建德與盜賊有勾結,便把竇氏全家殺光。竇建德在軍中聽說恨得肝膽俱裂,當即率手下的200名士兵投奔了高士達。

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竇建德為司兵。不久後,孫安祖被張金稱火併,孫的餘部逃歸竇建德,竇氏的部眾達到萬餘人,這股不大不小的武裝,重又回到高雞泊嘯聚人眾,竇氏義軍的基幹力量逐漸形成。

從大業七年到十二年,高士達和竇建德基本上寂寂無聲,一直在發展力量。到了十二年,隋朝官軍終於騰出手來,開始收拾高雞泊一帶。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隋涿郡通守郭絢率兵萬餘人進攻高士達,高士達自認為智術膽略都不及竇建德,便任命竇建德為軍司馬,讓他率軍抵禦官軍。竇建德便巧施計策,偽造出他與高士達不和的假象,率7000精銳假裝投奔官軍。郭絢信以為真,軍中戒備十分鬆懈,竇建德於是抓住時機突襲,大破官軍,俘斬官軍數千人,虜獲戰馬千餘匹,郭絢本人被義軍斬首。

這是河北境內第一支成建制覆滅的隋軍,隋朝又遣名將楊義臣率兵進討。楊義臣是位身經百戰的宿將,他參與過北擊突厥、平定漢王叛亂、滅亡吐谷渾、徵高句麗等戰爭,經驗十分豐富,是義軍的一大勁敵。竇建德對他十分畏懼,建議高士達率兵據險,避免與楊義臣交戰。但高士達新勝之後志得意滿,認為隋軍不堪一擊,便拒絕了竇建德,自領精兵迎戰。

義軍初戰小勝,高士達更加輕視楊義臣,於是縱酒高會,絲毫不以隋軍為意。竇建德聽說後,判斷高士達必敗,於是留兵守衛高雞泊老巢,另率百餘騎據守險要,以防高士達之敗。

楊義臣果然於五日後擊敗魯莽的高士達,高部義軍敗散殆盡,高本人被殺。隋官軍乘勝進逼高雞泊,義軍一鬨而散。竇建德率百餘騎逃走。

三、竇建德建號稱王

天幸楊義臣就此罷手,沒有繼續窮追。竇建德率百餘騎逃至饒陽,乘其不備,攻下了這座小城,並以此為據點收斂敗兵,聚集起3000人馬。隨後竇建德殺回平原縣,一邊為高士達發喪,一邊乘隋兵退走,大規模招徠人馬。

大業末年隋朝帝統淪喪,各地郡縣無力控制鄉里,加上水旱災害頻繁,各地盜賊並起,百姓衣食無著,農民起義的基礎條件比大業七年更加成熟了。所以雖然高士達剛剛敗亡,竇建德旗幟一舉,又是應者如雲。短短几個月時間,竇建德麾下已有十萬餘眾,赫然成為河北力量最大的一支義軍。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竇建德不同於其他義軍首領,他非常注重對隋官實行政治攻勢。凡是投身於義軍者統統不殺,有才能者還委以重任。饒陽縣令宋正本被義軍俘獲,因其甚有才名,竇建德將其尊為上賓,讓他參與義軍大事的謀議。這個人事任命帶來極大示範效應,處於農民起義汪洋大海之中的隋朝官吏,終日畏懼被義軍捕殺,此時見到一位善待降官的義軍首領,其興奮與期待之情可想而知。河北地區的大量官員,在竇氏政治攻勢和軍事打擊下選擇了投降。

大業十三年正月,竇建德自恃勢力壯大足可鼎峙一方,於是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築壇,自號為長樂王,以當年干支丁丑為年號,命名所居之處為金城宮,下置諸署百官,一個農民政權的雛形形成了。

河間一帶諸郡縣各自據城堅守,與竇建德各不相下。特別是河間郡城大兵多,成為附近諸縣的依靠。然而竇建德畢竟實力強勁,隋各地郡縣兵基本都被抽調至遼東作戰,空虛的後方無力與義軍抗衡。

四、河間大捷:竇建德以一敵百

正在此時,老將薛世雄率3萬餘兵馬南下,開到了河間一帶。薛世雄本來奉調自涿郡南下,會兵圍剿瓦崗軍。但行至河間受阻於義軍,索性停軍不進,與諸郡縣協同攻擊竇建德。

薛世雄是自北周入隋的老臣,40年前,年方17歲的薛世雄便隨軍參加了北周滅齊之戰,入隋37年以來東征西殺,幾乎經歷了隋朝所有重要戰爭,並非易與之輩。薛世雄麾下的兵馬,都是從徵遼前線撤下來的精銳部隊,這場仗怎麼打?弄不好便會重現高士達被滅的悲劇。

竇建德對這個強敵高度重視,作出了周密的部署。他讓諸軍棄樂壽城而逃,聲言要逃入豆子䴚,做出一副懼怕隋軍的樣子。竇建德卻率數千精兵埋伏於河間南界的大澤之中。

薛世雄居然起了輕敵之心,對義軍不復戒備。竇建德當機立斷,率精兵千餘人乘夜突襲隋軍。為了確保儘快到達,竇建德又從千餘人中精選騎兵280人,以最快速度奔襲,其餘人後續跟軍。

兩軍相距一百四十里,竇建德午時出發,原本打算在天明之前就能趕到。沒想到剛到營外二里,天色已明。隋軍營中已有吹角之聲,似乎是整裝欲發。竇建德頓時驚惶不已,垂頭喪氣地說要投降。然而就在此時,突然天降大霧,對面不能看清人。竇建德大喜,立即率軍攻入官軍營寨之中。隋軍突然被襲,不知義軍來了多少,登時炸了營,士兵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竇建德河間大捷:一夜奔襲140裡,280人擊敗3萬隋軍

自來行軍打仗最怕兩件事,一是亂陣,二是炸營,士兵潰散,任指揮官有通天的本事也無法再指揮得動。薛世雄萬沒料到和義軍剛一交戰就是這個情形,他在百餘騎兵護持之下倉惶逃回涿郡。河間隋軍被俘斬達萬餘人,一場聲勢浩大的圍剿就此告吹。

竇建德乘勝進圍河間郡城,自當年七月圍攻至次年三月,隋煬帝被殺的消息傳來,河間郡丞王琮為煬帝發喪,竇建德暫停攻擊,遣使入城會喪。煬帝身亡造成了連串雪崩效應,許多郡縣沒有得到長安和洛陽兩處幼主即位的消息,他們從精神和行政上失去了效忠的對象,放棄了對義軍的抵抗,河間郡正是其中的一員。王琮降於竇建德,並被後者樹為忠君愛國的典型,委任為瀛州刺史。

河間大捷極大提振了義軍的士氣,618年年底,在宋正本等人建議下,竇建德定國號為夏,改元為五鳳。

稍後竇建德陸續兼併了義軍魏刀兒部,攻陷冀州、定州諸州,又進兵至幽州進攻羅藝,不料攻城不利,相持一百多天未能取得進展,羅藝又與關中李唐通使往來,竇建德力有不逮,便撤軍南下,準備向南擴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