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會重走“雲夢澤”的舊路嗎?從衛星雲圖上看只剩東部湖區了

古人常說“三千里雲夢澤,八百里洞庭湖”。說明了在幾千年前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存在著一大片面積超大的湖泊。古話裡說的雲夢澤現在的大概的位置就位於長江北岸的江漢平原一帶,隨著江水夾帶的泥沙入湖,並且在湖底堆積,慢慢的雲夢澤就變成了一大片沼澤地,隨著泥沙的繼續輸入,形成了現在的江漢三角洲(整個三角洲平原的平均海拔不過20多米,足以證明是湖底淤積上升形成的。

洞庭湖會重走“雲夢澤”的舊路嗎?從衛星雲圖上看只剩東部湖區了

雲夢澤雖然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那麼位於長江南岸,江漢平原對面的八百里洞庭湖的現狀又是如何呢?會不會重蹈“雲夢澤”的故事(其實也可以說在古代目前的洞庭湖區也是雲夢澤的一部分,消失的只是雲夢澤北部的湖區),慢慢的淤積消失,在現有的洞庭湖區形成一片新的“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會重走“雲夢澤”的舊路嗎?從衛星雲圖上看只剩東部湖區了

從地質學上看,洞庭湖區是一塊凹陷的地勢,由於處於南方,降水量豐富,河流眾多,所以周圍的湘、資、沅、澧等河流就順著地勢彙集到了這裡。形成了洞庭湖最初的模樣。但是湖區的蓄水量也不是無限大,洞庭湖的北部和長江互通(大致位置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其中出口處還有大名鼎鼎的岳陽樓),把自身承載不了的水通過長江排洩出去。那麼問題就來了,這麼多河流都流入洞庭湖,隨之帶來的就是泥沙淤積的問題。

洞庭湖會重走“雲夢澤”的舊路嗎?從衛星雲圖上看只剩東部湖區了

在幾千年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都位於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還處於原始的狀態,森林覆蓋率高,水土流失問題幾乎沒有,進入湖區的泥沙對於湖區的淤積的影響不大。不過隨著中原文化的南遷,長江中下游的人口大大的增加,對於森林植被的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問題也就嚴重了,入庫泥沙大量的增加,形成了“湖高江低”的局面,湖面面積到了唐宋時期就平衡維持在3000多平方公里。

洞庭湖會重走“雲夢澤”的舊路嗎?從衛星雲圖上看只剩東部湖區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長江的荊州段由於江水流速較慢,泥沙在河床上堆積,形成了地上懸河(和黃河開封段差不多),這種高於地面的河床,在汛期就極易決堤,大量的泥沙隨著洪水進入洞庭湖區,湖面面積急速的擴張,達到了6000多平方公里,比唐宋時期大了足足兩倍還多,但是湖區的湖水深度卻大大的降低,淤積問題十分的嚴重。

洞庭湖會重走“雲夢澤”的舊路嗎?從衛星雲圖上看只剩東部湖區了

進入近代,由於科技水平的進步,湖區周圍的人口繼續增加,人們開始圍湖造田,大量淺水區的湖區都被圍墾成為一片片肥沃的良田(這點和荷蘭比較像,都是向水面獲得土地)。整個洞庭湖從四四方方的形狀變成了細條狀,有網友在網上戲稱,洞庭湖已經變成“洞庭河”了。我們從太空衛星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南洞庭湖幾乎已經消失,唯獨只剩下東洞庭湖像一條玉帶一樣鑲嵌在平原之上。

洞庭湖會重走“雲夢澤”的舊路嗎?從衛星雲圖上看只剩東部湖區了

不過近幾年人們意識到了洞庭湖湖面的減少對於生態的影響,開始平退堤壩,使得湖水重新淹沒曾經的湖區。截止2018年比改革開放初期多了700多平方公里,維持在2500平方公里左右,但是湖水深度不夠,在未來我們必須想辦法解決湖區淤積的問題,才能使洞庭湖重現往日的生機。

洞庭湖會重走“雲夢澤”的舊路嗎?從衛星雲圖上看只剩東部湖區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