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以歷史上冉閔的事蹟,堪稱兼具統兵才能和過人武勇的一代名將,屠滅幾十萬為惡甚久的羯人,更是大快人心,但他也確實有一些明顯不足與缺陷,並不是戰無不勝、人格完美無缺的神詆。

畢竟冉閔是被羯虜養育成人,因此其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在很大程度上被胡人影響,“狼性”十足而理性不足,缺乏如劉邦、劉秀、朱元璋這等漢人偉大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冉魏政權短短數年即告敗亡,冉閔自己確是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冉魏皇帝:冉閔

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冉閔的關鍵失策,除了過早稱帝,和東晉王朝決裂之外,便是發佈無差別屠胡令。冉閔下令清洗羯人本身,在漢胡矛盾及其尖銳的歷史背景下,是漢民族對羯人數十年暴虐統治的復仇,以五胡時代法則而論,亦可算是建立新朝必然的排除異己,原本無可厚非。

然而他僅僅據有河北一隅便怒宣八方,宣稱要盡屠“持兵杖”胡人,政治上極其無謀。就當時冉魏政權所面對的局勢而言,那些在鄴城不可能與之合作的羯趙貴族們確實應當清洗,可是此時冉閔尚未真正控制冀州,河北地區其他城池的羯趙殘餘勢力仍然強大。

公元350年局勢:

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此時遍佈四方的鮮卑、氐、羌、匈奴各部族,人數高達數百萬眾,難道他們竟會乖乖伸長脖子,來等著冉閔殺麼?

冉閔以無差別“屠胡令”布戰四方的結果,便是其鮮卑慕容氏、氐族苻氏、羌族姚氏等胡人勢力都兔死狐悲,他們迅速化敵為友勾結起來,組成三方反魏聯合軍,合兵絞殺新生的冉魏政權。

當冉閔親率魏軍主力十萬步騎,攻打羯趙殘餘勢力佔據的襄國時,慕容氏燕國派遣悅綰率領三萬鮮卑甲兵南下,羌族首領姚弋仲之子姚襄也率三萬八千騎兵,會同襄國城外的趙軍石琨部,三路大軍馳援襄國。

襄國之戰,冉閔先後派部將胡睦迎擊姚襄,部將孫威迎擊石琨,皆為敵軍所敗,數萬兵馬盡滅。冉閔在腹背受敵之境與諸胡聯軍決戰。遭姚襄、悅綰、石琨三面夾攻,襄國的守軍石祗部也開城而出,攻擊魏軍後路。冉閔是以大敗,僅剩十餘騎逃回鄴城,其子冉胤和無數冉魏重臣,以及十萬將士都在此戰戰死。

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姚襄、悅綰、石琨等三面攻之,祗衝其後,閔師大敗。閔潛於襄國行宮,與十餘騎奔鄴。降胡慄特康等執冉胤及左僕射劉琦等送於祗,盡殺之。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車騎胡睦、侍中李琳、中書監盧諶、少府王鬱、尚書劉欽、劉休等諸將士死者十餘萬人,於是人物殲矣。】——《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原屬冉魏的河南徐、兗、豫、荊、洛各州皆見風使舵,改旗易幟歸附東晉。

襄國之戰後,冉魏疆域,河南各州皆歸東晉

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雖然此後冉閔以所剩的萬餘精兵絕地反擊,以一當十,連續擊破趙軍,斬首數以萬計,經過兩年苦戰,終於消滅了後趙羯人的殘餘勢力,但國力和軍力尚得不到恢復,鮮卑慕容氏便趁機南下,奪取了中山、渤海等河北重鎮,將冉魏逼入絕境。

公元352年局勢:

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因此,冉魏政權敗亡的關鍵,並非是最後困獸猶鬥的廉臺之戰,而是在之前的鮮卑、羌、羯等諸胡聯軍合作的襄國之戰就已經決定了。此戰後河南六州轉而投靠東晉,亦說明了當時人心向背,依舊認可偏安江左的東晉,才是代表華夏的正統王朝。

如果冉閔單單只是自立為帝,或是單單只是下“屠胡令”,可能冉魏政權的局面都尚有轉機,但兩樣事一起做,差不多等同於清朝末年,義和團向世界所有列強宣戰,除非有連續中一億美金彩票的人品,否則敗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冉閔深受胡人影響的另一大特徵,便是剛愎自負,拒納忠言,行事暴烈,性情殘狠,對進言不合己意的大臣,殺戮太過操切。

冉魏剛建立不久,為了加強自身實力,將“乞活軍”這一北方漢人最大流民武裝切實掌控於手,冉閔便殺害了一共起義屠胡的老戰友李農父子,以及尚書令王謨、侍中王衍等重臣。

襄國之戰前,冉閔挑選千名投降胡人精壯為軍,分派給自己兒子冉胤麾下時,封冉胤為“大單于”,更是另一政治無謀的表現,畢竟冉魏政權既以屠胡復漢為號召而立國,便不當再與胡人做任何妥協,“大單于”之號加諸於皇子,更是自墮與蠻夷為伍,在世人眼中不無反覆無常之嫌。

大臣韋謏亦直諫此舉不妥:「那些胡羯部眾本為仇敵,不過迫於形勢而一時降附,隨時可能生出異心反叛,變起倉促,又悔之何及?」

雖然韋謏其人本無節操,在後趙時便封京兆公,安享高官顯祿,對暴君石虎的種種魚肉百姓行徑,名為進諫,實同阿諛,但若平心而論,不因人廢言,此言確是正理。

後趙京兆公:韋謏

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然而冉閔在諸胡聯軍重圍之下,竟異想天開,打算以封“大單于”此舉來“綏撫降胡”,遂將韋謏並其子處死。

衛將軍石泰諫言“固壘勿出”,冉閔又不聽,反相信道士法饒讒言,以致大敗。回鄴城後,冉閔雖將法饒滅族,追封韋謏,卻又因石泰心懷怨恨,不肯相見,便滅了他三族。

而最後,與燕將慕容恪的廉臺之戰前,面對敵眾我寡的絕境,冉魏重臣董閏、張溫提出避戰固守建議,同樣不被冉閔採納。司徒劉茂、特進郎闓等人預見到冉閔此戰必敗難歸,竟致絕望自殺,何其慘烈!

此戰,冉閔率魏軍以劣勢兵力,以步戰騎,與燕軍接陣十戰,竟十挫敵鋒,充分證明冉閔戰術指揮上的無雙才能。這也是慕容恪十餘年戎馬生涯中,首次接連在戰鬥中敗北,燕軍將兵不由大為畏戰。

然而慕容恪不愧為五胡部族首屈一指的名將,將魏軍引至平地後,把燕軍分為三部;自率主力為中軍,選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戰馬結方陣而前。令燕軍左右兩翼一待戰局焦灼,便從旁合圍。這也正是當年垓下之戰時,兵仙韓信以三十萬大軍圍攻西楚霸王項羽十萬人的取勝之策。

燕國輔國將軍:慕容恪

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冉閔果然下令全軍奮進突擊燕軍,他身先士卒,左執兩刃矛,右執戟,座下朱龍寶馬日行千里;一路斬殺燕軍三百餘,看到了慕容恪的中軍大幢,遂發動決死衝擊,這時左右兩翼的燕軍按預定計劃從旁夾擊,大破寡不敵眾的魏軍,斬首七千餘級,殺魏僕射劉群,生擒魏重臣董閔、張溫等,將冉閔團團圍住。

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里,燕軍窮追不捨,這時朱龍馬馬力已盡,倒斃身亡,冉閔被燕軍一哄而上擒住,英雄末路,徒喚奈何。

此戰冉閔憑個人武勇斬燕軍三百騎,一路血戰衝殺到慕容恪中軍的表現,足以與前朝之項羽、後朝之楊再興的類似表現媲美,代表了冷兵器時代將領個人武勇的最高水準。

然而,自襄國之戰失敗,河南諸州皆叛後,冉閔便一直陷入兵力短缺的困境,只能侷促在鄴城、襄國這一狹小的地帶困獸猶鬥,雖然憑其頂級的武勇與戰術能力,依然可以在逆境中擊滅劉顯這樣的敵手,但遇上更勝一籌的慕容恪,終究難挽逆境,無力迴天。

冉閔被送至薊城,燕王慕容儁親眼見到這個心腹大患成了階下之囚,大為得意,責之:「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冉閔毫無懼色,對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稱帝邪!

燕王:慕容儁

猶如西楚霸王再世的猛將,卻犯下和項羽一樣的錯誤,最後輸了天下

慕容儁大怒,狠狠責打冉閔三百鞭,不久將他殺害,當地大旱、蝗災,慕容儁認為是冉閔鬼魂作祟,遣使祀之,諡號曰“武悼天王”,同時又調集眾燕將連續攻取魏國城池。冉閔之死冉智被俘虜,冉魏政權遂滅。

偉人曾經精準評價過“統一戰線”的精要,就是「把擁護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自己的人搞得少少的。」而冉閔的生平行事,可以說完全是逆著這條法則而行,因此建國後,四方臨敵,無月不徵,無日不戰,兵員枯竭,生產停滯是以國力日衰,終至國破身亡,最終導致這場北方漢人光復中原起義的失敗,可為千古遺憾。

冉魏政權的驟興驟滅,也讓之後的北方各胡族政權,提高了對漢人將領的警惕之心,之後除卻後燕大臣馮跋發動政變,消滅已經退回遼東的慕容氏政權,建立了一個北燕小朝廷外,

整整一百多年的北方戰亂裡,再也沒有一個漢人統帥能夠在胡族政權掌控一支獨立軍隊,如冉閔那般在中原腹心一帶捲起風雲。真正曙光的來臨,已經要到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大隋王朝的數百年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