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地震72小時:破裂、救援與重建

長寧地震72小時:破裂、救援與重建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吳小飛 靜謐的夜,燈火闌珊,城市尚未徹底睡去。突然,高音喇叭中傳來幾聲尖利刺耳的警報聲,緊接著是“7、6、5、4……”的倒計時。

6月17日夜23點剛過,類似的視頻在社交媒體迅速傳播,伴隨著“四川又地震了”消息。

很快,消息得到官方證實: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最高烈度為8度。8度烈度區面積為84平方公里,主要涉及長寧雙河鎮、富興鄉,興文縣周家鎮。

這個烈度意味著,磚木房屋會遭到少數毀壞,多數嚴重破壞;混磚房屋個別毀壞,多數中等破壞;框架房屋少數嚴重破壞,多數輕微破壞。

震中:雙河鎮

“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家人都睡了,剛感覺房子在搖晃,突然就塌了。我跟孫女被壓在下面了,孩子一直在哭,喊著‘婆婆!婆婆!’。叫一會停一會,我們差點(被)困死在那裡。”

6月20日上午,在長寧縣人民醫院,家住宜賓市長寧縣雙河鎮富民街的孫慧,跟經濟觀察報記者回憶起地震發生的驚魂一刻時,仍心有餘悸。

雙河鎮是長寧“6·17”地震的震中,也是此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長寧縣因地震死亡的13人中,雙河鎮就佔了9人。當地約一公里長的老街,損毀嚴重,幾無完好建築,更有甚者,全部坍塌。

孫慧家中4代同堂,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逢年過節才回家,一般情況下,家中只有82歲的老母親、孫慧夫婦以及一雙孫子孫女。她們現在住的這棟兩層小樓,是1998年建造的。當時,孫慧的愛人張勇好不容易賺了一些錢,買了一塊地皮自己建的,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張勇的母親,是個聾啞人。地震發生時,張勇擔心不能說話的母親出事,迅速跑至母親房間,將她帶到小樓門前的庭院內。小孫子機靈,自己跟著跑出來了,但是妻子孫慧和孫女沒有出來,張勇再次折返去找人。

但地震後不久就停電了,“到處什麼都看不見,而且還有餘震”。張勇的母親在逃生中摔倒了,面部、胸部以及肘、膝多處軟組織損傷。

張勇在黑暗中尋找妻子孫女時,被砸傷了頭部,身上還有多處擦傷。“我跟孫女都沒事,他自己受傷很嚴重,當時到處流的都是血。”孫慧說。混亂中,張勇還找了一輛車帶母親去醫院,“如果等救護車,可能會來不及,我當時看著我婆婆就覺得她快不行了。”

地震發生時,小南也已經睡了,他是被晃醒的,他感覺到一直在晃,持續了好長時間。他很害怕,就從二樓往下跑,一直跑一直叫爸爸媽媽,然後著急摔了一跤,不知道什麼東西掉下來,砸到了他的手。

小南今年12歲,是個胖乎乎的男孩,膚色呈現山裡孩子健康的黝黑,眼神裡夾雜著好奇與羞怯。他家住在長寧縣雙河鎮金魚村,房子是1999年自建的,就住著他們一家三口。地震導致房子好幾處脫落,還有很多開裂的地方,已經不能住人了。“我們班裡就我一個人受傷,他們都沒事,我不想沒有手指頭,現在還是很疼。”小南舉著受傷的左手說,回憶起受傷的那一刻,他說還是會很害怕,有時候晚上會睡不好,突然醒來。

隨同的醫護人員補充說,小南是左手無名指中節指間關節開放性脫位伴近節指骨遲端骨折,這幾天情緒一直很低落,不願與人交流。“我們這裡,這幾年幾乎每年都有地震,動不動房子就會晃一下,只有這次最凶,比‘5·12’還凶。”同在長寧縣人民醫院的唐婉,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唐婉家的情形和孫慧家大同小異:她約莫50來歲,已經當了奶奶,在家帶著孫女,兒子兒媳在外地打工……事實上,也不僅僅是她們,在記者採訪的5組家庭中,唐婉、孫慧家的情形有著太多的代表性:年久失修的房屋、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留守的兒童與老人……

當問及明知房子老舊、且地震頻發,為何不早作防範,她看了看記者,面露難言之色,然後囁嚅道:“我們都是農民,哪有錢蓋新房子”。

不僅僅是唐婉,記者採訪的雙河人清楚:自建的老房子存有安全隱患,但是小型地震晃了一次又一次,房子也沒大事,人們似乎神經已經麻木,也總是祈禱:大地震不會發生,房子還能住一住,他們沒有那麼“倒黴”……但地震還是不期而至。

震後的第一個夜晚

6月18日23時,距離四川宜賓市長寧縣6.0級地震發生已有24小時,宜賓長寧縣的雙河鎮——也就是此次地震震中所在地,往日的萬家燈火不再,而是陷入一片黑寂,似乎要把整個大地吞沒。

此前的一天一夜,森林救援、消防救援、武警部隊、礦山救護隊、應急民兵及社會救援力量,已基本完成面上的人員搜救工作,地毯式搜索基本結束,只剩下房屋垮塌嚴重的廢墟,還在進行重點集中清理。

地震後的第一個夜晚,似乎格外難熬,尤其是綿綿細雨還下個不停。政府鼓勵受災的人們投親靠友,並利用安全避難場所、搭帳篷設立集中安置區。但人還是太多了。

在震中雙河鎮,3萬常住人口有2萬人左右受災。開闢的3個避難集中安置地,分別位於長河中學運動場、文峰避難廣場,還有一處臨近雙河公租房附近的廣場,正在24小時開展平整土地,這塊大概有10畝的土地,平整後要建設一些活動板房。

安置點配有專門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地負責食物、飲水、棉被等生活物資的發放。支援人員除了救援隊、武警、公安等專職人員,還有紅十字會人員、共青團、志願者、民兵等參與提供服務。除飯點準時放餐,也可隨時領取飲用水和乾糧。

安置點搭建有臨時醫院,處理一些受傷較輕的居民。只是現場的臨時發電設備不時停電,運作並不穩定。

到18日晚,全鎮已經搭建帳篷約350頂,尚需約650頂帳篷——尚在運送過來的路上。安置的方案是,優先老人、小孩。

6張床一間的帳篷,塞進了8張、9張床,甚至更多,鋪床鋪到沒有落腳的空地。下雨後,帳篷更加不夠用,為了避雨,很多居民在帳篷里加塞,更有數十人為了避雨,擠在同一個簡易棚裡。

“帳篷和簡易床不太夠用,災民、還有很多來這裡支援的人都沒地方睡,我們只能勸他們去各個帳篷擠一擠。”18日晚,一位紅十字會人員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擁擠和纏綿細雨,加劇了居民的不適和焦躁,部分居民決定“鋌而走險”——回家。在記者乘車駛往其中一個避難場地時,長河鎮臨近高速公路的幾戶人家就在如豆燭光中守在家中。在途中,記者也遇到祖孫三人,因為下雨鞋子溼透了,且無處落腳,只能冒險回家。“我們沒有地方去,也沒有帳篷……”老人抱怨道。

他們的家,臨近雙河鎮災情最嚴重的老街——房屋坍嚴重,主幹道佈滿建築斷壁和玻璃殘渣,並已經拉起了警戒線,嚴禁居民出入。

“通了電,老百姓才有安全感”

雙河鎮四面環山,鎮內溪流交錯,鎮上取水古井葡萄井一帶製作的涼糕,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小吃。那條已經面目全非的老街,原本也是質樸無華,頗有韻味。小鎮居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打工,這裡的生活,此前也有幾分世外桃園的恬淡怡然。

而地震,打破了這裡的安逸。6月18日晚上9時許,經濟觀察報記者從龍頭鎮輾轉至雙河鎮的途中,除了車燈照明,周邊一篇黑寂——因地震,彼時的雙河鎮處於斷電、斷水、斷氣(天然氣)的局面。

長寧縣電網受災很嚴重:有1座220kv、5座35kv變電站受損……國家電網宜賓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抗震救災現場指揮楊雲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長寧電網的建設標準太低,一個六級左右的地震就損毀這麼多設備——此前鋪設電網時,沒有充分考慮設備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互供互帶的能力,“好的變電站運作應該是手拉手的關係,而不是像一串糖葫蘆,中間一個變電站壞了,其它全壞了……下一步,真的需要政府投入資金大力改造電網”。

也因此,人員搜救之外,通電、通水、通路,就成了地震救災的重點。

楊雲所在的救援組的方案是:首先恢復醫院供電,其次恢復雙河抗震救災指揮中心,再次是搶修35kv變電站。

“現在不斷冒出新的集中安置點,安置點建在哪,電就供在哪,首先燈要亮起來,通電了老百姓才有安全感。”楊雲說介紹,目前長寧縣內還有20多個臺區(一臺變壓器覆蓋的供電範圍,方圓數百米區域)沒有電,主要原因系部分臺區內房屋受損,家中無人,且受災嚴重,恢復供電易引起火災。這部分地區的恢復供電,需房屋安全鑑定工作完成後才能跟進。

雙河鎮原來的兩處供水點是葡萄井和石馬灣,地震後這兩處的地下水供應中斷。6月18日、19日,經長寧縣水務投資公司與宜賓市清源水務集團合力搶工,挖渠、埋管道,從雙河鎮犁頭村後山上的水庫引水,以儘快恢復供水。

6月19日,通往雙河鎮伏頭村的羅家巖段,因地震造成生山體滑坡而中斷的交通,尚未恢復。早前一天,受雙河鎮政府委託,中鐵建大橋局二公司來此清理路障,但山間大雨漣漣,濃霧密佈,能見度較低,且餘震時發,不時仍有碎石滑落,清障作業無法開展。他們新的清障方案是:對滑落大石,敲碎後回填山體凹槽處,並重力壓固,防止再次滑落;對路面裂口,開鑿查驗是否內有塌陷空洞,再做填平加固處理。

據宜賓長寧縣官方消息,至19日晚間,災區供水供電供氣和通訊已基本恢復正常,亦無重大傳染病疫情報告。

需要物質資源,更需要精神撫慰

6月20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長寧縣人民醫院見到張勇受傷的母子時,他母親口不能言耳不能聽,方便還需家人的協助,看向記者時眼角含淚,只是偶爾頗為困難地換換姿勢來緩解身體的不適。

張勇本人,則顯得分外沉默,不願意與人多作交流,全身多處浮腫,眼神中盡顯疲態。孫慧連忙在一旁解釋,“(張勇)這些天也沒好好休息,領導來關懷,媒體也來採訪,他又失血過多,還沒恢復好。”

據長寧縣官方消息,至6月19日16時,地震共造成死亡13人,受傷220人,其中,住院153人,在住院的153人中,危重8人,重傷12人,輕傷和輕微傷133人。傷員50歲及其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多,佔比超過50%。

“一般小傷、輕傷都是在安置點的帳篷醫院看了,稍微嚴重點些的就會送到縣城、市裡的醫院。”雙河鎮雙河社區文書向檸傑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長寧縣中醫院、長寧縣人民醫院,除赴災區支援救護工作外,還承擔了此次地震的主要醫療救治工作。長寧縣中醫院的新院區也是醫療救援的指揮部所在。

至6月20日,兩院共收治病人175人,除康復出院、病重轉院外,大部分均在此醫治。至20日下午3時,兩院在院病人共78人,其中長寧縣中醫院新院區有66人。“從目前的入院的傷員情況看,地震受傷的主要原因是逃跑避險時滑倒跌傷、摔傷,以及房屋倒塌的重挫。”長寧縣中醫院外二科主任鄒文衢介紹,地震中一般外傷比較多,比如軀幹不同位置的骨折、四肢長時間壓在重物下的骨筋膜室綜合徵、以及比較棘手的頭部外傷。

鄒文衢還表示,社會救援,不僅要給予災區人民物質援助,也應關注他們的心理康復情況——這類問題反而更隱祕、更持久。

譚紅是宜賓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兒少病區主任,參與了此次災民心理狀況評估工作。據她介紹,目前大部分傷員的情緒反應屬於正常範圍內,不過也有一些案例需要特別關注。

譚紅介紹,所謂常規範圍,即受災後身體未受傷的災民,如果出現輕度失眠,對餘震警覺性提高,談及相關話題會特別希望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都是正常的;受傷災民重複回憶疼痛感,產生絕望感、無助感、混亂感,在一週內都屬於正常範圍。但如果災民情緒持續低落沒有緩解,則需要心理干預。“有一個傷員,兒子之前去世了,愛人在地震中受傷很嚴重,他又是二婚,目前沒有人支持和照顧他們,這種情況產生心理障礙的概率就比較高,需要社會的關注,比如我們志願者的照顧,以他可以接受的方式及時反饋些他需要的信息,都會有幫助。”譚紅表示,災後出現經濟困難或者缺少家庭照拂的人,情緒上容易反應比較大,需要整合資源給予幫助。“還有一個人,她家裡養了1000多隻雞,馬上就可以賣錢了,但是她跟她老公都受傷了,而且家裡受災很嚴重,路也不通,她就很擔心,這價值十幾萬塊錢的雞該怎麼銷售,如果我們能給她建立資源幫她銷售這些雞,免除因災致貧,她的心情肯定會有好轉。”

譚紅呼籲:“對社會大眾來說,除了物質上的幫助,協助災民與社會建立連接,不要讓他們感覺自己處在一個孤島上,比如幫助他們災後聯繫到之前熟悉的親友,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

接下來該怎麼辦,小南的爸爸並沒有明確的打算。孩子的學校也停課了,一時半會上不了學,愛人現在住在鎮上的安置點裡,目前還在等安排。他只是頗為難為情的跟記者表示,目前沒有住的地方,如果房子重建,希望政府能給予安排和支持,家裡實在拿不出這麼多錢。

唐婉則不敢想未來。“走一步看一步,但是我的房子是沒法住了啊,就是以後出了院,還不知道(政府部門)會有什麼安排。”

(應受訪者要求,孫慧、張勇、唐婉、小南為化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