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里氏8級特大地震,傷亡慘重。十一年過去了,曾經滿目瘡痍的北川縣已重建完好,現稱“新北川”。然而,地震一時,餘震一生。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曾經的創傷記憶呢?

1976年,唐山發生里氏7.8級大地震,唐山被夷為廢墟。在沉默34年後,終於有電影工作者有勇氣發聲,冷靜的訴說特大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社會心理創傷。於是,有了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唐山大地震》。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同樣的,在汶川地震過去近十一年後,一部更為特殊的片子出現了——《初三四班》。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不同於其它地震題材的電影,這是一部由汶川地震親歷者——陸春橋所拍攝的紀錄片,也是一部為數不多的以第一視角拍攝的關於5·12地震的故事。片子真實的還原了一代年輕人的命運是如何被5·12特大地震所改變的: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2008年5月12日,北川中學三樓變一樓。初三四班的學生因為上體育課而全部倖免遇難。地震那年他們才十五六歲。正因為有著如此經歷,重獲新生的他們此後十年間的人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0年後,作為倖存者中的一員,導演陸春橋找到了曾經一同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同學們,記錄下了屬於他們這一群人的故事。短短34分鐘的片子以陸春橋、母志雪與何林燭三個家庭的故事為主線。

1.陸春橋

地震當天,陸春橋的父母正巧進山,因此保住了性命。當他們聽聞女兒所就讀的中學已被夷為平地的時候,父親斷定女兒一定活不了了,母親卻堅持要去找女兒。

據母親回憶道:他(陸春橋的父親)的母親去世的時候都沒哭,但在去找女兒的路上他哭了,偷偷跑到廁所裡面去哭。陸春橋一家無疑是十分幸運的,一家三口全部得以倖免遇難。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作為一個四川小縣城的孩子,陸春橋隻身去上海闖蕩,也不得不說是與成長經歷相關的。陸春橋直言:”儘管我對初三四班的記憶,在我媽地震後找到我,把我帶走之後就沒有了。但是,我總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這條命是撿的,所以我才會格外珍惜生命裡的每一天和每一個機會。我經常跟自己說,既然你都活了下來,為什麼不再勇敢一點呢?為什麼不再努力一點呢?“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十年之後,當初三四班的同學再次聚首時,陸春橋發現同學們雖然都還年輕,但看上去都比同齡人要成熟一些。正是因此,她想去了解一下那場大地震是如何改變了他們這群既普通又特殊的人的生活。正如陸春橋所言,大概是由於地震後遺症,想到什麼就要趕快完成,就怕有個萬一,事就做不成了。於是,便有了《初三四班》。

2.母志雪

同為初三四班的一員。在5·12地震中,她失去了父親。十年間與弟弟和母親三人相依為命。在陸春橋看來,她的變化最大。初中時,她是一個十分文靜的女孩子,現在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母志雪自述道:“沒有那麼多同學是失去父母的,也沒有那麼多同學能體會到你,但你自己心理又覺得有不同。”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的確如此,正如魯迅所言,“樓下的男人病得要死,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因此,只得把心放大些,多開幾句玩笑話。對於母志雪的家庭,父親的去世是一個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母志雪的母親回憶當時,“地震之後,差點餓死了。不是沒吃的,是不想吃,心理壓力太大了。”為母則剛,她知道她必須要做點什麼了。她去拜師終於學得一門做小吃的手藝,這才將兩個孩子拉扯大。轉眼十年過去了,談起女兒,她很知足:“她找到了工作,也耍了朋友,她這一輩子很幸運”。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而憧憬著婚禮,開著玩笑的母志雪,輕描淡寫地背後也會偷偷想念父親:“哪怕只活過來一天,想讓他看看我15歲到25歲這十年。”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3.何林燭

初三四班最有經濟頭腦的人,上學的時候就倒賣零食給同學來賺零花錢。地震中,他失去了弟弟。本以外出打工的他,由於放心不下母親,毅然決然辭職回了新北川。白天送外賣,晚上在KTV做主管,很是辛苦。不過,面對鏡頭略微靦腆卻十分知足的笑容掩蓋了疲憊。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對於何林燭來說,經歷了地震、父母離異、喪弟痛苦的他,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也更加懂得陪伴與珍惜:“跟外面的沒有這段經歷的年輕人來比的話,我覺得我們更懂得生命的重要。特別是家,還有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責任。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回首,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難得多。儘管已經過去了十年,但是每當他們回到新北川,看到殘存的廢墟時,卻好像依舊能聞到當年的石灰粉和消毒水的味道,地震前的生活一下子從記憶中湧了出來。

而作為觀眾,當聽到他們聊起小時候在哪裡玩,聊起讀書的地方時,儘管只有寥寥幾句,但從他們的話語間,也能感到惋惜。過了這麼久,他們依然在努力的適應。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對於一部紀錄片而言,陸春橋的這部處女作有著很明顯的粗糲感,配樂或者部分畫面也顯得不夠專業,但是短短34分鐘卻有足夠的重量。鏡頭中的每一張面孔,每一片被保留下的斷壁殘垣,都沉甸甸的。每一幀,都是生命的韌性,是漫長十年間的“從痛到暖”。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親歷者的身份,使導演最大限度內拉近了被採訪者與鏡頭的距離,從而呈現出最真實的畫面。沒有對災難的苦痛回憶,全片甚至沒有幾滴眼淚。十年過後,他們早已能坦然地拿出逝去孩子的照片看一看,也能講講為丈夫遺骨的事情;母志雪偶爾會想起逝去的父親,何林燭也會想想倘若弟弟還在,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作為倖存者,他們足夠特殊,同時他們也是普通的。因為足夠幸運,所以他們經歷這場大地震活了下來,但是生活依舊還在繼續。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他們也要面對和我們一樣的成長。也要在爭吵和沉默後,最終學會了理解父母。也要在努力工作之後,懂得承擔責任,也要在跌跌撞撞之後,遇到可以相互陪伴的人。對於他們,每一次的回憶,都是對曾經千瘡百孔的心靈世界的一次修葺。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因為經歷過,因為差點失去,所以也更加珍惜。時間總會治癒一切。

11年了,汶川大地震對他們而言,奪走什麼又帶來什麼


王仙女的第30篇影視推送,原創文章,愛好觀影,內容純屬個人觀點歡迎交流。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可立即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