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釣魚都是直鉤,別以為直鉤釣魚只有姜太公才會

釣魚 姜子牙 良渚文化 歷史 昆蟲 文化 江西 認真的釣魚 2019-04-07
上古時期釣魚都是直鉤,別以為直鉤釣魚只有姜太公才會

在現代人的認知中,釣魚是一定要用魚鉤的,而且魚鉤必須是彎曲的,而貌似中華上下幾千年歷史,就只有一個姜子牙用的是直鉤釣魚,所以很多文青甚至是歷史學家認為姜太公用直鉤釣魚,其實就是為了吸引周文王注意而已,甚至都有一個成語,叫做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事實上是這樣的麼?

上古時期釣魚都是直鉤,別以為直鉤釣魚只有姜太公才會

在良渚文化遺址中,曾經出土過獸骨打磨的魚鉤狀物體,不少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人類先祖就學會用魚鉤釣魚的證明,是不是,這沒有辦法證實,但是同樣的良渚遺址中,有一塊石化的橫木,卻證實了至少在良渚文化時期,一直到有骨鉤出現這段時期,釣魚一直使用的是直鉤。是不是很驚訝?

這種直鉤的原理很好解釋,但是具體是怎麼使用的,只是我們猜測而已,在這裡不設計任何學術型研討,只是給廣大釣友提供一個知識點而已。

上古時期釣魚都是直鉤,別以為直鉤釣魚只有姜太公才會

做法一、用較硬且彈性非常好的的木片,兩頭削尖,長大約一指頭,然後木片中間穿蛆蟲、肉塊之類的誘餌,然後把木片掰彎,掰成U字形,然後把一段蘆葦,蘆葦兩頭各削個口子,把木片的中間部分,用絲麻繫好,然後把這個直鉤丟進水裡,水裡的小魚因為魚鉤太大,吸食不進嘴裡,只有大魚才能吸食到嘴裡,觸動了蘆葦,蘆葦被繃飛,而木片瞬間繃直,直接卡在了魚嘴裡,只要拉動絲麻,就可以把大魚拉到岸上。

注:絲麻是良渚文化中比較典型的文明特徵,把亞麻(原生代)的杆莖,泡到水裡漚爛,然後把漚爛的麻桿上抽絲,這就是最早的繩子,最早的漁網,也是用這種方式抽絲編織的;

上古時期釣魚都是直鉤,別以為直鉤釣魚只有姜太公才會

做法二、選用彈性非常好的竹片,兩頭削尖,然後找一個比較粗的蘆葦,然後把昆蟲、肉丁之類的穿在竹片中間,兩頭掰彎,把尖銳的部分放到蘆葦杆裡,然後用絲麻把竹片中間繫好,再把竹片帶蘆葦丟進水裡,有昆蟲或者肉丁的部分露出來,只要有魚吸食,蘆葦會破裂,竹片兩頭會彈出,刺在魚脣上,正好卡住魚嘴,只要拉動絲麻,就能把魚提到岸邊。

上古時期釣魚都是直鉤,別以為直鉤釣魚只有姜太公才會

可能有釣友說,這純屬想象吧?據說不止是良渚文化遺址,很多舊石器文化遺址,都有類似的的物品遺留;可能偶釣友說了,為啥都有絲麻了,為什麼不做大網,撈網撲魚不是效果更好麼?這個還真請教過研究歷史的朋友;朋友說,上古時期,漁網的大小,不是想多大就多大,只能根據麻桿的長短來抽絲,簡單地說麻桿有多長,網就有多大,迄今為止麻桿也沒長到3~5米長,上古時期就可想而知,網小,那勢必捕撈不到大魚,捕撈的多是小魚,而上述的直鉤釣魚方式,釣不到小魚,只能釣到大魚,相對來說,安全,而且食物來源穩定,而且有非常大的可能,姜子牙時期釣魚,也是沿用這種卡嘴的垂釣方式,所以稱為直鉤釣魚並不過分。

上古時期釣魚都是直鉤,別以為直鉤釣魚只有姜太公才會

事實上卡子釣法,這種垂釣方式,迄今為止,在四川、江西等地還有流傳,只是會用的人極少,所以並不廣為人知;順便再多提一嘴,據說在上古時期,使用這種方式釣魚的,大多是部落裡比較能幹的女性,因為女性脂肪較多,能夠支撐釣魚時消耗的體力;當然,是不是真相如此,已經不可能知曉了,但是至少直鉤釣魚,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地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