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集上市,蛻變完成?

3月22日,雲集向美國SEC提交上市招股書,自2015年創立算起也不過四個年頭,如今火速上市時間上雖然比拼多多是慢了幾個月,但其成長和拼多多有著同樣的淵源背景,拼多多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快速崛起靠的是微信生態圈的裂變傳播。雲集在三年的時間中GMV從0到227億,憑藉的依然是微信的力量。只不過拼多多是通過微信下沉,尋找到了五六線城市的增量市場,而云集則是靠微信走上會員電商的道路。

根據提交的招股書顯示,此次謀求美股上市的雲集計劃募集資金2億美金。且資金主要用於平臺整體服務能力和服務規模上的提升。從這種目的層面上來說,上市還不必然已經成為雲集唯一的出路。更何況雲集目前在高速增長階段,一級市場會給出更為優待的估值,那麼雲集為何要將目光從一級資本轉向二級市場呢?是融資市場冷卻,還是自身模式之痛。

雲集一路走來,並不缺少支持者

2016年年底,雲集獲得了2.28億元的A輪融資,這筆融資金額打破了當時社交電商的單筆融資記錄,到去年4月,雲集再次獲得1.2億美金的B輪融資。三年時間中雲集獲得了10億人民幣左右的融資,雖說相比這幾年的燒錢的平臺,雲集獲得的錢並不算多,但他並不缺錢。

除了這些能看到的資本支持者之外,雲集還有隱形的支持者。2016、2017、2018年雲集的GMV分別是18億、96億、227億這樣幾何倍數的增長,能實現這樣的增長,微信在早期有著絕對重要的作用。通過在微信上早期人拉人的模式為自己積累了最初的一批種子用戶群體,因為當時有分銷體系的存在,買家即賣家遊規則,讓早期用戶成了雲集在微信上最好的品牌宣傳大使。

模式是未來最大的風險

現在的雲集將自己定位成了會員電商,閉口不談社交電商。一方面的原因是雲集現在有約740萬的龐大會員數量,付費會員的增長速度遠要高於平臺買家的增長速度,同時這些會員的復購率超過了90%,因此在130億的營收總,會員創造的營收佔比將會越來越大。會員費也成為了雲集商品銷售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創收來源。對於一個體量還不算太大的平臺來說,這確實可以稱之為會員電商。

雲集另一層難以言說的言說的原因就是“分銷之痛”,雲集最初發展的模式並不是會員模式,而是近幾年年市場上流行的分銷模式,但因為這種銷售模式的監管模糊讓雲集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一種“傳銷質疑”的聲音。同時在2017年因為三級分銷拓展用戶的模式,雲集收到了一張監管部門958萬元的罰單。同年8月雲集被微信公眾平臺永久封禁。雲集經歷了長達4個月的整頓,社交電商的稱呼逐漸開始退出舞臺,會員電商的模式推向前臺。

雲集為自己早期的狂熱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但即使如此,未來的政策風險依然沒有解除掉。雲集在招股書中也對這種可能性預測做了說明,這意味著雲集先天的基因決定了,自己短時間內是無法擺脫“傳銷質疑”的。在今年3.15之前,監管部門給花生日記開出了一份千萬罰單。這就是對雲集最大的警示。

毛利的高低決定了雲集天花板的高低

雲集利用自己平臺上的會員和流量優勢,與品牌供應商可以談出一個相對較優的採購價格。但因為平臺自己要做品控,平臺的銷售成本較拼多多這類平臺較高。在最近三年營收翻倍增長的同時,雲集的毛利率與營收呈現的是負相關。這給雲集的警示是,除了自營的會員模式之外,雲集必須找到提升利潤率的另外一條腿。否則雲集無法支撐起二級資本市場上的估值預期,在華爾街的投行眼中,雲集就只有當下,沒有未來。

雲集的GMV與平多多相差很大,但營收並不比拼多多遜色多少,這說明雲集有足夠的潛力,在阿里、京東、都在推會員模式的當下,雲集要如何打造出與一梯隊電商差異化的競爭點是重點。

雲集上市,並不意味著風險解除,壁壘已成。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