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亮相北影節 堪稱“眼淚收割機”

《何以為家》亮相北影節 堪稱“眼淚收割機”

《何以為家》 導演娜丁·拉巴基

4月15日晚,獲得2018年第71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以及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等多個提名的《迦百農》亮相北京電影節,導演娜丁·拉巴基來到現場與觀眾交流。這部收穫了超高口碑的電影中文譯名為《何以為家》,確定將於4月29日上映。對於現場觀眾表現出的對影片的喜愛之情,娜丁·拉巴基表示榮幸,她也期待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後,能得到中國觀眾的認可。

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有不少神蹟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歷程 ,他狀告父母讓其來到這個世界,卻沒有能夠好好地撫養他。故事就此展開,並對他存在的合法性產生質疑:除了被虐待之外,這個幼小的兒童生來就沒有任何身份。通過贊恩的奮爭,《何以為家》希望成為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保障、缺乏教育、健康和愛的人們的代言人。

《何以為家》在全球上映後,被稱為是“眼淚收割機”。在15日晚的展映中,影片同樣收穫了中國觀眾的盛讚。《暴雪將至》導演董越坦言自己是“全程在哽咽中”看完了全片。導演許振昊則關注到了影片的攝製技巧,稱低機位的拍攝呈現在影院大銀幕上給人帶來了極強的代入感。

娜丁·拉巴基1974年生於黎巴嫩,導演兼演員。《何以為家》是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導演作品,而三部電影就已奠定了她的國際聲譽。

今年的戛納電影節,娜丁·拉巴基將擔任一種關注單元評審團主席,她感謝電影節給予她的這份殊榮,讓她的夢想照進現實,而她也更希望多拍關注社會現實,讓觀眾有共鳴的電影,就像這部《何以為家》。

對話導演

“難民孩子質疑自身的價值讓我深受觸動”

導演娜丁·拉巴基介紹,影片籌備了5年,光素材就累積了500個小時,她花費三年時間在黎巴嫩進行社會體驗和街頭調查,“包括貧民窟、監獄、法庭等許多場所,我們進行了大量細緻的調研,因為我無權去憑空想象他們的生活狀態,只能親自去看、思考,並把這些記錄下來。”

在調研的過程中,娜丁·拉巴基採訪了很多難民小孩,每一次交流結束後,導演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你們覺得活著開心嗎?”很多孩子回答說,“不知為何出生。”他們一直在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這讓娜丁深受觸動,併成為影片中讓人深思的重要一點。

片中演員全部是素人出鏡,他們的完美表演征服了全球觀眾,娜丁·拉巴基感嘆說,“他們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表現自己真實的人生。”片中男主角贊恩的真名就是贊恩,是個真實的難民。但事實證明,這個孩子是天賜的演員。他熟悉影片裡的故事,甚至不用給他“講戲”,他就完全理解,他就像是這部電影的一部分,自然地與這部影片融為一體。

本組文/本報記者 肖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