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低調的國產電影我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新鮮動人

這部低調的國產電影我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新鮮動人

《阿拉姜色》是鬆太加導演的第三部長片,我因為工作原因接連看了三遍。最初是在今年六月,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前,《阿拉姜色》已經確定入圍金爵獎單元,我在電腦上看到了樣片,即便是小小的畫面,到最後也讓我內心翻湧著感動。之後是影片的首映,在上海影城一廳的大銀幕上,我再次感受這部影片情感和色彩的豐厚。一直想寫幾句,卻一再耽擱,直到《阿拉姜色》低調地全國公映,想想再不寫就遲了。

沒有想到,時隔三月,這部電影在我腦海裡依然嶄新和動人。

這部低調的國產電影我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新鮮動人

電影節閉幕的那一夜,《阿拉姜色》拿下最佳編劇獎和評委會大獎,鬆太加在慶功的酒桌邊說起一樁往事。他決意離家遠行的前夕,把自己作了多年的畫,堆在院子裡一把火燒了, “媽媽站在旁邊哭的呀”。如果這個場景拍出來,在肆意燃燒的火堆前,動人的畢竟是那個沉默的青年和他的哭泣的老母親。就像鬆太加自己說的,“不要被後面的景色搶走,要記錄人。”

《阿拉姜色》就是這樣。它是一部圍繞著一家人去拉薩的情節展開的公路電影。季節流轉,沿途有風景,但看完全片,最終被刻進觀眾腦海的將會是“人的困境”。這裡呈現的“人的困境”和地域沒有關係,脫離了膚淺的神祕主義,這份困境的終極原因只是因為——我們生而為人。

這部低調的國產電影我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新鮮動人

電影從一場不詳的夢開始。女主角俄瑪從夢中驚醒,為亡者做了一場簡易的法事。既揭示她有未能割捨的過去,也暗示了她晦暗的命運。在得到醫院一張確診書之後,俄瑪就開始了行動,她急於從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獨自踏上前往拉薩的旅途。

劇情的開端,鬆太加用直白、利落的方式交待了俄瑪的人際關係,其中包括她最重要的兩個男人:不明就裡的丈夫羅爾基和倔強無禮的兒子諾爾吾。觀眾開始很可能是懵的,要在俄瑪上路之後,才逐漸瞭解她為什麼要去拉薩——她身患絕症,想要在死前去完成亡故前夫的遺願。

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裡的角色磕下第一個頭時,畫面非常震撼,但顯然有著雕琢的儀式感。而《阿拉姜色》中的俄瑪磕下第一個頭去,同樣震撼,同時又非常自然——好像只是在生活中用某種方式作一次遠行。

這部低調的國產電影我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新鮮動人

鬆太加是攝影師出身,他曾為萬瑪才旦導演的早期作品掌鏡,但在《阿拉姜色》裡,他並不在意要拍到“壯美”的景緻和畫面,他的焦點在於人。影像在這裡不是為了取悅觀眾,不是為了展示奇觀,甚至也不去刻意追求某種風格,從而鏡頭變得準確且簡潔。

第一遍看《阿拉姜色》的觀眾可能會非常震驚:俄瑪並沒能抵達拉薩,也未能抵達影片的結尾,她在影片的中間就離世了。女主角死了,觀眾最初投注了感情的移情對象沒了,故事似乎一下子失去方向。但很快,鬆太加會讓人們發現——死亡並非一切的終點。相反,隨著一個女人生命的消失,情感在她的丈夫和兒子的身上傳遞了下去。女主角在劇情中間點的死亡,在這裡不是一種劇作結構上的炫技或奇招,而是一種價值觀的決定。

那就是:一個人的死亡不是終結,只是存在方式的一種轉變。

這部低調的國產電影我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新鮮動人

在佛教故事裡,即使是一個健康的人走過佛陀,佛陀所見這個人的生和滅會是同時發生的。在生命的旅程當中,隨處可見此消彼長、一體兩面的事。我在《阿拉姜色》裡看到了這種辯證。譬如愛:丈夫羅爾基對妻子的愛,伴隨而生的就是他對俄瑪前夫的嫉妒;俄瑪和前夫的兒子諾爾吾對母親的愛,伴隨而生的是他對羅爾基的忌恨。

鬆太加懂得這種生而為人的困境——人活在世上都有情感,有情感就有情感的障礙。甚至,情感越深,可能障礙就越深。《阿拉姜色》為什麼動人,是因為它告訴我們還有跨越這種障礙的可能。

在佛教故事裡,即使是一個健康的人走過佛陀,佛陀所見這個人的生和滅會是同時發生的。在生命的旅程當中,隨處可見此消彼長、一體兩面的事。我在《阿拉姜色》裡看到了這種辯證。譬如愛:丈夫羅爾基對妻子的愛,伴隨而生的就是他對俄瑪前夫的嫉妒;俄瑪和前夫的兒子諾爾吾對母親的愛,伴隨而生的是他對羅爾基的忌恨。

鬆太加懂得這種生而為人的困境——人活在世上都有情感,有情感就有情感的障礙。甚至,情感越深,可能障礙就越深。《阿拉姜色》為什麼動人,是因為它告訴我們還有跨越這種障礙的可能。

這部低調的國產電影我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新鮮動人

影片的後半段,羅爾基和諾爾吾這兩個互相排斥、原先連面都不願見的人,接替俄瑪完成去拉薩的旅程。你可以說這像是一對“臨時父子”,不得已才結伴而行,既是緣分,也是修行。這對互有敵意的人物,因為俄瑪的死亡而真正走到了一起,並且因為這個所愛之人的願望和承諾,結伴而行,走向拉薩。

以我個人的觀感而言,直到影片進展到這部分,我開始逐漸注意到沿途的風景,季節流轉。這或許是因為羅爾基和諾爾吾在沉默中逐漸靠近,一切開始變得和諧與鬆弛起來。鬆太加是用了含蓄、美妙的技巧,把《阿拉姜色》釀成了一杯美酒。而真正打動我的是,鬆太加沒有讓拉薩出現在鏡頭中。儘管我和劇中的父子一樣期盼抵達拉薩,但導演停駐在“抵達終點”的前夕,他用一場樸素的剪髮戲結束了這部電影,用生活的善意替代了信仰的神性:羅爾基和諾爾吾已經不需要抵達拉薩,因為他們心裡已經有了一座拉薩。

這部低調的國產電影我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新鮮動人

片名《阿拉姜色》是藏語裡的祝酒詞,翻譯過來是一句熱情友善的邀請:“請您乾了這杯美酒。”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也像是一次懷著深情的邀請。

作者:衛西諦

編輯:黃啟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