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有點沉重。

它身上有幾個標籤:“金馬獎最佳影片”,“處女作”,“遺作”。

想必你也猜出來了——

《大象席地而坐》。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沒有鉅製,沒有IP,沒有大腕明星加盟。

電影第一次進入觀眾視野,起初是來自一個新聞:

“2017年10月,青年導演、作家胡遷(原名胡波)在家中自縊。”

為何?

抑鬱症+對藝術的執著。

2017年,製片人不認同4個小時的長片,要求刪減120分鐘,被胡波拒絕了。

10月,電影一再被修改,甚至差點丟失署名權。

最終走投無路的胡波,選擇了不妥協。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那之後的一個月,先是圈內人自發地感嘆唏噓,接著便是大量營銷號的轉發評論。

胡波自縊的消息被各大媒體當做素材爭相報道,篇篇十萬加。

他用死亡換來了他對生活的永不妥協,“生活”卻在他死後盡情地對他進行剝削壓榨。

還好,他用他的才華經受住了這一切的讚譽。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4個月後,他的導演處女作《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電影節首映,不到一個小時便被搶購一空,第二天的放映活動也座無虛席。

並且獲得分量相當沉重的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價道:

“這部視覺效果震撼的作品用大師級的方式,將一系列不同的主人公的傳記聯繫在一起,講述從黎明到黃昏的單一、張力十足的一天裡發生的故事,描繪了一個以自私為標誌的社會。”

11個月後,《大象席地而坐》在第55屆金馬獎同時獲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

這姍姍來遲的認可,對胡波也許是個安慰。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大象席地而坐》究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四個小時,四個人,四個故事,各自被生活逼到無路可走。

韋布是普普通通的中學生。

他的家裡,沒有愛,只有父親的厭惡。

任何一個瑣事,都能成為被父親咒罵的導火索。

家裡臭了,廚房門沒關,購物卡丟了......

在父親心裡,兒子韋布就是一個“狗東西”。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在學校,他和朋友常被校霸欺凌。

一次為幫朋友出頭,他失手把人推下樓梯。

朋友責備他,父母嫌棄他,他喜歡的女孩,不喜歡他。

他去投靠奶奶,卻發現奶奶已經死了好幾天。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黃玲是韋布喜歡的女同學,喜歡上了比自己大的男人,那個和自己曖昧了很久的教導副主任,儘管他已婚。

閒言碎語傳遍了學校。

黃玲本想向母親求助,等來的卻還是不堪入耳的諷刺。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韋布的鄰居金大爺,為了家庭,他已經在陽臺住了好幾年,但家裡人卻得寸進尺。

為了買學區房,女兒女婿收走了他的養老金,還想把他送到養老院。

老金想,在被趕出家之前,他要自己離開。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於城是被韋布推下樓梯的同學的哥哥,縣城裡的扛把子。

弟弟被人推下樓梯,自然要收拾。

可是他討厭廢物弟弟,還有潑婦媽媽,和癟三爸爸。

更何況,他沒追上喜歡的女人,卻睡了最好朋友的女朋友,然後看著朋友跳下樓。

他最愛的人不愛他,其他人都恨他。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無家可歸的韋布、被逐出家門的鄰居老頭、身陷囹圄的同班女生黃玲,以及要來報仇的惡霸哥哥。

四個人,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無解,每一處背景都很荒涼,就像是帶著觀眾兜了四個小時的死衚衕。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而走出這個死衚衕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滿洲里。

滿洲里有什麼?

“在滿洲里有一隻大象,就坐在那兒,有人捅它或者餵它東西,它也不動。”

為什麼想去看那隻成天坐著什麼也不幹的大象?

因為它是救贖與出口的象徵,就像一個桃花源,為他們指明瞭逃離的方向。

似乎只有去看大象才會讓他們感覺到,生活還是會有希望。

這隻大象真的存在嗎?

老金在火車站對韋布、黃玲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你站在這裡,你可以看見那邊那個地方,你想那邊一定比這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決好這的問題。”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是啊,去了又如何?見了又有何用?

你可以選擇逃離痛苦的地方,卻無法用逃避來解決痛苦。

所謂桃花源,不在此處,也不在彼處,而是你站在此處嚮往彼處的瞬間。

看到這裡,菌菌坐立不安。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類似的絕望,無數次想要逃避,掙脫現實的枷鎖,卻終究繞不開。無數次想走出黑暗,無奈那充滿絕望的黑暗卻依舊束縛著人的腳步。

有勢不兩立的親人、爭吵不休的戀人、刁鑽古怪的客戶、難以應付的老闆……

有不公、黑幕、告密、欺辱、猥褻……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我們毫不費力就可以與電影中的世界達成某種無可奈何的默契,那些雜亂擁擠的街道和居民樓,那些在絕望的陰影中無力掙扎的普通人,他們在我們面前,更在我們左右,甚至就是我們。

我們都是徘徊在邊緣與逆流,被生活拋棄和刺痛的小人物;我們都在忍受著生活真相的殘酷與醜陋,沒有人能僥倖逃脫;我們都卡在這個世界灰暗的縫隙裡無法脫身,掙扎無用。

既然大象不存在,為什麼韋布他們還是要去看呢?

在影片的結尾,老金、韋布、黃玲還是坐上了去往滿洲里的大巴車。

車走到半道上突然停了下來,外面已經是深夜,大巴車的遠光燈為黑夜射進了光,他們在這道光中圍成一個圈,踢起毽子來。

一部遺作,四個小時,金馬獎最佳

這時不遠處傳來了幾聲象鳴。

這是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溫暖結局。

我想導演也對“為什麼要去滿洲里看不存在的大象”做出了完美的解釋。

這個走投無路、退無可退的導演誠實地掀開了生活的表皮,用放大鏡將那些我們不願面對的瘡疤照給我們看,然後充滿善意地向這些難堪的存在投去一道光,給迷失的人們一聲聲象鳴。

這麼陰暗的色調,如此悲慘的四人,卻讓人覺得希望仍在,還可一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