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大情懷,一批青少年成長劇熱播切中社會深層關切'

""《小歡喜》大情懷,一批青少年成長劇熱播切中社會深層關切

“小考是局部戰鬥,高考是全面戰役”“差一分就是一操場的人”……這些貼近生活的對白讓無數觀眾一起“夢迴高考時分”。包括《小歡喜》在內,教育題材影視劇在這個暑假迎來“井噴”:電影《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陸續上映,電視劇《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接力熱播,都因切中社會關切問題而被網友讚歎“太真實”“欲罷不能”。

這是今年繼《都挺好》《破冰行動》後,又一波優質現實題材電視劇贏得口碑與收視的雙好評。帶著對生活的關懷和思辨,這些“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創作,跑贏古裝、IP和流量明星,走進千千萬萬戶家庭。

代入感源自“紀實感”鏡頭語言

《小歡喜》用“接地氣”的劇情、“不懸浮”的表演、“紀實感”的鏡頭語言,穩準狠地擊中了中國式家長們的生活痛點,使觀眾在看劇之餘得以反觀自己的生活。劇中呈現了三種不同情況的高三考生家庭,堪稱千千萬萬箇中國家庭中的鏡像縮影。三對父母中的兩對“虎媽貓爸”更是當下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時“分工”的真實寫照。母親扮演“恨鐵不成鋼”的角色,父親則以“和稀泥”的方式緩解種種壓力,讓許多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劇中,方家是“虎媽貓爸”的典型,兒子方一凡是不思進取的“學渣”,女強人母親童文潔搭配老好人父親方圓,以生活中的“小歡喜”應對高考的“大焦慮”;喬家是離異家庭,母親宋倩對女兒喬英子進行著“全包圍”式的關切,父親喬衛東對孩子則是滿腔寵溺……從角色的表現中不難看出,媽媽們的焦慮已是教育題材影視劇中推動故事情節的動力之一。而影視劇中描繪的“虎媽”日常——質問孩子“你對得起我嗎”,把“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這樣的情境也能讓許多家長和孩子想起親身經歷。

家長過度聚焦學習成績、將高考視為高於一切的目標,甚至犧牲本職工作等現象,折射出現實中的種種“痛點”。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坦言,如今許多家長幫自己變成了孩子的“經紀人”——不僅陪伴孩子學習,還全面管理孩子的學業:對學校內外的各種教育資訊高度關注,找培訓班,幫助甚至代替孩子做選擇……家庭教育內容越來越多,給自己和孩子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正如多部電視劇中所表現的,在當下家庭教育中,因焦慮變得“強勢”的大多數為孩子媽媽。

有學者指出,影視劇中頻頻出現的“虎媽”源於真實生活,其背後的“密集母職”現象已成為當下家庭教育中的一個痛點問題。“密集母職”要求女性在家庭中毫無保留、全方位地為孩子投入時間和精力,並認為在孩子身上花再多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家長對孩子的表現格外關注,並總把孩子的錯歸咎於自己,長此以往就變得越來越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質樸親情打動人心,“低烈度”劇情帶來一股現實主義的生活暖流

描摹剖析問題而不放大焦慮,是教育題材文藝作品的良苦用心。相比近年來熱播的家庭劇,《小歡喜》的劇情烈度小,節奏平緩,手段溫情脈脈,戲劇真實就來自生活的點滴。雖然這部劇一直在展現家庭中代際關係的摩擦,但不強行對立,不追求極致的戲劇衝突,對於家庭內部或家校間的矛盾,提倡用生活的智慧和哲學解決日常問題。劇中也沒有塑造性格過度偏激的孩子或家長,父母做錯了事會向孩子道歉,孩子即使叛逆仍未走向歧路,以親情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為熒屏帶來一股現實主義的生活暖流。

從觀眾反饋來看,《小歡喜》《少年派》等影視劇不僅描摹出中國式家庭群像,也為家長們提供了探討親子關係的圓桌,引發社會各界對於緩解家庭教育中過度焦慮的思考。學者認為,首先需要明白教育問題不等同於學習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擁有怎樣的教育觀、如何對待孩子,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觀念、學習狀態,還會對孩子的性格人品塑造起到關鍵作用。

影片《銀河補習班》中,兒子馬飛遭遇學習困境時,父親馬皓文給予他毫無保留的信任,令馬飛逐漸變得自信,慢慢發現了學習的樂趣,從成績墊底逆襲考上飛行員,最後成為優秀的航天員。雖然電影情節過於誇張,但影片傳遞的家庭教育觀念卻獲得了學者肯定。“父母應當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生存,而不是一直拉著他們前進。所以要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從困難和錯誤中‘爬起來’。”沈奕斐認為,教育題材影視劇中強調的信任,正是當下許多家庭在教育中欠缺的一環,“許多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答案就在孩子手上。”

作者:宣晶

編輯:陳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