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謙:總共花掉200萬,去美國留學到底值不值得?

大學 經濟 讀書 教育 河北留學360 2018-12-09

關於赴美讀書的經濟成本,我們可以大概算一筆賬。以美本留學為例,暫不考慮讀研。如高中階段在北京的國際學校就讀,保守估計年均學雜費共10萬元;標化考試報名,培訓,活動參與,文書,選校申請等總開銷按20萬元計算。如此,赴美前共需約50萬元開銷。

在美國的本科四年,開銷主要為學費+食宿+雜費。學費方面,近年增速較快,大多數的藤校和私立名牌大學早已是五萬每年起,連美國本土人民也是一片怨聲載道。我們還是按保守預計,每年3.5萬刀。食宿費用各地各校差距較大,取平均值約為1.8萬刀。雜費主要包括保險,交通,必需品,娛樂等,保守預計每年2000刀。三部分加一起每年5.5萬刀,四年22萬刀,按現在較為恐怖的匯率,約人民幣150萬元。

因此,粗略預估下,美本留學的總成本大約為200萬人民幣。而如果在國內讀本科,學費和生活費用相較而言非常低廉,可能只是10-20萬元。

帶著這個數字,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這麼大的經濟成本,到底值得嗎?

我的想法是:純從經濟角度考慮,答案很可能是不值。

因為留美學習帶來的好處,非常難以用經濟回報來衡量量化

劉仁謙:總共花掉200萬,去美國留學到底值不值得?

一些家長想要了解,留學帶來的競爭力提升,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在收入差異,乃至用多長時間彌補掉留學更高的成本,實現盈利。

這個問題分為回國就業與留美就業兩種情況。如果回國就業,那麼情況可能很悲觀:中國的僱主們不再迷信海歸光環,留學背景很難非常顯著提升收入與漲薪的期望。如考慮留學費用的升值機會成本,結論很可能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賺回來”,甚至退休前無法實現。

留美工作則是另一番情景:難度在不斷增加,未來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存在一定政策風險;如較為幸運得到了offer和工作籤,收入肯定會比在國內有顯著優勢,但生活成本也相應提高。

那麼,留美學習可以得到的,難以用錢來量化,看不見摸不著的好處,到底都是什麼呢?

說到底,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東西:思維模式與習慣養成。它可能沒法讓你多掙很多錢,或一下躍升至社會頂層,但我相信,它可以讓你活得更通透,看得更清晰,目標更明確,乃至人生更幸福。

在國內,我們見到太多在高考前拼命學習,廢寢忘食,進入理想大學校園後卻沉迷於網遊開黑和娛樂生活的例子。我們見到太多進了學生會只學會了官大一級壓死人和對領導要畢恭畢敬的例子。

與之相比,美國大學的校園氛圍決定了這樣的情況永不會發生。從某種角度講,在中國讀中學,在美國讀大學可能是人生的“地獄模式”,因為我國教育是先嚴後鬆,而美國正相反。在我國中學經歷了種種磨練,到了美國卻發現八十一難只走完了不到一半。

但是,吃苦永遠會有回報,付出永遠會有收穫。喬布斯說“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意即過往付出的點總會在未來連成線,成就非凡。在美國大學裡不管是熬夜寫論文和做實驗,還是參加社團兄弟會活動,還是做實習兼職和幫教授打雜,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成為人生重要的拐點。

另外,目前我國校園文化中,相比美國最缺失的,我認為是對多元和個性的包容,理解與支持,對人生路徑的積極規劃,多種角度多個立場看問題的習慣,以及對於非功利性人生目標的認可。這些都將是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在全球化和扁平化的趨勢下,留學帶來的教育背景和全球視野也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這也許是未來最重要的東西。

因此,對於文章標題中的問題,我的答案是,純從經濟的角度而論,不值的可能性更大;但從更全面和更抽象的角度而論,在財力允許,不會耗掉整個家庭半生積蓄的情況下,仍是非常值得的選擇。

劉仁謙:總共花掉200萬,去美國留學到底值不值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