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體質下滑最嚴重,有的班級1/3學生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

大學生體質下滑最嚴重,有的班級1/3學生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

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1日訊(記者楊佳峰 實習生匡蘅 通訊員陳素芳)從1985年至今,中國大學生體質一直呈下降趨勢,尤其是耐力下降到了極點。1日,全國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聯盟在華科成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江崇民研究員在《中國學生體質監測歷程》報告中透露,2010年到2014年有人說中國大學生體質開始止跌,但體質依然是下降的,只是下降速度趨緩。

江崇民介紹,雖然大學生體質在下滑,但身體形態變化在提高,如身高體重等,尤其是肥胖率,每5年就要提高2到3個百分點。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導致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過多網絡娛樂、吃得好動得少以及家庭生活習慣等等。

2015年國民體質監測報告也清晰地看到7歲到19歲的學生體質狀態,大學生下滑最嚴重,其次是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學生相對不錯。

大學生體質下滑最嚴重,有的班級1/3學生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

反映大學生體質的三個主要方面指標是耐力、力量和韌性,而從1985年至今,耐力是持續下跌的,最為顯性。

江崇民說,他親眼所見一所學校一個班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起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

目前學校體育運動的開展受安全因素影響較大,很多運動項目不敢放心大膽開展,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光靠教育部門一家肯定是不行的,必須通過立法手段來劃分學校、學生和家庭責任,讓學校放開手腳發展體育運動。

據介紹,現在的一些測量方法並不準確,一本體質監測要求穿內衣、脫鞋,但現在很多高校做不到,導致數據不準確。這次由華中科技大學倡議,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湖南大學共同發起而組建“全國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聯盟” (簡稱“聯盟”)。聯盟旨在搭建資源公共平臺,促進高校跨區域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交流;用精準數字為教育部政策出臺提供數據支撐。

大學生體質下滑最嚴重,有的班級1/3學生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

大型運動會月月有

華科搞學生體育活動“不再怕”

“現在我們膽子大多了,一場校園5000米馬拉松都有萬人參加。”昨日,華中科技大學體育部主任孫競波告訴記者,這種變化得益於學生鍛鍊習慣的養成和一些運動知識的推廣,同時保險、體檢都做在前面,沒有體檢沒有保險,馬拉松是不會讓學生參加的。“現在大一大二都有體育課,大型運動會月月有,做了準備就不怕搞運動會了”。

另外,學校還有學生運動的大數據,哪些人愛運動心裡都有數。尤其是近年來,將剛剛入校的大學新生進行體測,合格的作為A類學生,不合格的放在B類,對A類和B類分別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訓練,前者側重於體能訓練,後者側重於體育技能訓練,效果很明顯,2016屆的學生進校時體能檢測合格率只有75%,畢業時則達到了86%。而2017級的學生,校方將體測合格率定到98%,因為學校在入學時就摸清了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儘可能參加有興趣的運動。

而在數年前,華科因為取消男子3000米捲入一場輿論風波,在孫競波看來並無不妥。“華科是典型的工科院校,書蟲較多,學生體質狀況尤為不好。”孫競波說,10年前,該校大學生體能檢測合格率只有70%,也就是說有3成學生體質不達標,你說這個運動怎麼開展。

2006年、2007年該校的大學生體質水平滑到低谷,一場運動會下來,嘔吐的、暈倒的、受傷的、比比皆是,當時不僅取消了萬米跑,就連5000米,3000米也取消了,純粹是從安全著想。

據悉,為抓學生體質,華科成立了體育運動委員會,各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都是委員,從推動學生的運動習慣入手,絕不因噎廢食拒絕校園體育運動。未來,華科將圍繞喻家山、喻家湖投入2億多元打造國際一流的大學生運動場館,不僅有山地項目還有水上項目。

【編輯:王戎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