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的智慧》黃俊華 著 學習與超越

大學 環境保護 文化 技術 英國 娜拉0451 2019-05-01
《教練的智慧》黃俊華 著       學習與超越

真正的自我超越是沒有止境的。

在“CCCP2000專業教練”小冊子的教練導師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內容:“樑立邦……現肄業於南澳大利亞大學管理哲學博士。”“衛有恆……現肄業於英國利斯特大學科學碩士。”

這裡的“肄業”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它和“畢業”“結業”相對應,意思是“正在攻讀,尚未畢業”。

他們都年近40,事業有成,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學習。這種精神比他們已有的成就更讓人欽佩。

“樹的方向,由風決定;

人的方向,自己決定。”

所以,我一定要一一

以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

以明日之我,勝今日之我!

這是戴晨志《激勵高手》封面的一段話。

很多企業的會議或訓練中都引入了九點遊戲。

這個原本屬於幾何範疇的遊戲被人們引入企業管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次思維的創新。而且,這個遊戲確實能巧妙地啟發人突破框框。

不過,當我們跳出九點之後,是否想過,還有一個新的九點在等待我們突破。我們又在那個新的九點、新的框框裡呆了多久?得到一個答案的時候,不應該是一次完結,而是又一次探索的開始。

真正的自我超越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我們提倡終身學習。

因為,就像樑立邦和衛有恆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輩子“肄業”於人生這我大學之中的。

大與小

學習從學習者開始。

在為某機構做的訓練上,有的參加者認為某個練習太小兒科,用來訓練學習還可以,但自己已經是MBA、博士,甚至博士後導師了,什麼道理不懂,什麼場面沒見識過,哪裡還需要學習這些東西。

針對這些問題,衛有恆說:“有智慧的人可以從小事上學會大道理。因為在小事上學習成本低。學了之後可以用在大事上。”

懂得在小事上學習的人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在小事上學會的東西往往可以讓他避免在真正需要時付出更大的代價。

有的人在理論上、概念上懂得非常多,但能用出來的、能變成成果的很少。而且這樣的人很容易滿足於自己概念上的“知”,動不動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因而不願、不屑再去學習和行動。

能否在小事上學習也表明了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高低。學習能力高的人,可以在小事、在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身上、在逆境中、在很低的條件下學習;而學習能力低的人正好相反。

很多人滿嘴都是“學習型企業”。可是如果你不主動學習的話,再好的概念也沒用。

因為,真正的學習是從學習者開始的。

以人為本

有一次,在談到“人文機構”的概念時,Eva講述了一部她看過的外國電影——

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具有改革思想的年輕醫生,他重視醫學中人的重要性。

有一次,醫院中的醫師按照制度給其他學生講解病例,用了一個病人為例。指著病人的身體講了一大串如果病情惡化會如何如何之類的醫學術語、理論。完全沒有留意到病人在聽的過程中已經緊張恐懼得不知如何是好。

那位年輕醫生實在忍不住了,問了一個跟醫學完全無關的問題:“請問這位病人叫什麼名字?”

“哦,”那位醫師這才意識到病人的存在,“這位是某某太太。”

病人這才緩過一口氣來——終於有人意識到自己是個人而不是醫學樣本了!

後來,年輕醫生自己辦了一所醫院。這所醫院的宗旨不是關於醫療制度,而是病人本身。

在一些訓練中,教練會要求參加者完成一些量化的目標。

其實,完成那幾個數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和人建立一種嶄新的關係。

人類努力工作、生產和勞動,但常常會忘了我們的初衷——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人本身。發展人文機構的目的也是為了改善人的生活素質,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離開了人,任何數字、任何學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而教練,正是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技術。

地球故事

電視片《地球故事》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非洲獵人。他以狩獵為生,直到一位西方攝影師慕名而來,請他做嚮導。他從這位攝影師那裡學到的第一課就是:把大象的生活畫面拍下來,賣錄相帶所賺的錢,遠遠超過殺死一頭象所賺的錢。

後來,這位獵人變成了一位環境保護者。

這裡面,首先是觀念的轉變,由此帶來了行動的轉變。

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和他人的相處中,有多少時候我們扮演著狩獵者而不是環保者的角色?又有多少無辜的“象”曾被我們射殺?

你是否從那位獵人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看到其他的可能性呢?

教練文化的其中一個理念就是——轉變觀念,就意味著財富。

或者說,意味著更多的財富。

在公司裡,我們將用過的紙翻過來,再利用一次,用於複印或寫一些內部的東西。這種紙,我們稱為“環保紙”。不僅僅是省錢,更重要的是保護環境。也許這一點點的行動對環境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它至少宣傳了環保的觀念,培養了環保的意識。

我們曾提出:一樹在你手,百鳥有歸巢。

人、鳥、樹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繫。

所以我認為環保就是:和他人、和植物、和動物、和整個大自然建立一種健康和諧的關係。一種讓人、鳥、樹都擁有持久快樂的關係。

環保意識是一種系統思考的思維模式。

這是必須的。畢竟我們,我和你,親愛的朋友,正如一本雜誌上所說的,都共同生活在地球這個誰也無法逃離孤島上。

過把教練癮(一)

在教練技術學習中,有一個參加者分組互相練習教練的過程。我們一組四人,我教練的對象是阿明。

她說:“我近來感覺比較煩躁。”

“煩躁什麼呢?”

“主要是我想自己出來做事,但孩子要上學,我又要去接送。很矛盾,所以煩。”她說。

“你的目標是什麼呢?”我開始運用教練四步技巧的第一步。

“我想自己做事,又想照顧好孩子。”我感覺她回答的是心裡話。

“那麼,煩躁對你實現目標有沒有幫助呢?”我問。

“沒有。”

“那你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呢?”我繼續發問。

“本來也請了人,他們找不到路。”阿明回答。

“是他們真的找不到呢?還是你擔心他們找不到呢?你有沒有讓他們試過?”這是教練四種能力中的區分。

“對,我應該讓他們試一下。”她笑著說。

“什麼時候?”這時,練習時間到了。我趕快問完最後一個問題。

結束後我感到非常開心,不僅僅因為我在小組中得分最高,更是因為我覺得自己真的有能力教練別人、幫助別人。

我體驗到教練們所說的滿足感。

過把教練癮(二)

學完教練技術後幾天,同學阿光打來電話,希望能得到一些教練。

是什麼回事:一個和他友情很好的女孩告訴他。結婚後丈夫對她很不好,她寧肯自己住辦公室,也不想再和對方住在一起。她想離開丈夫回孃家,又怕父母不接受;想離婚,又怕會被社會鄙視,擔心其他男孩子不願接受她。

阿光看見她痛苦,想幫助她,但不知從何入手,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我聽完後,開始了我的教練。

*我說:“你有沒有留意其實她的擔心只是她的假設——父母、社會、別的男孩子可能真像她想的那樣,不接受她。但也可能事情完全和她想的不一樣。她的擔心只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而已。還有,你應該讓她清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如果她選擇的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何必在乎別人的態度呢?”*

阿光很高興地說:“看來你在教練技術中確實學了很多東西。

我本來覺得沒有辦法的,但是現在覺得自己可以搞掂了。

#我又說道:“你有沒有發現,剛才你告訴我覺得沒有辦法幫助她。而現在你還沒有給那個女孩打電話,她也不知道你有了這些想法,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你就覺得可以搞掂了。”

“是哦。”阿光同學也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能不能搞掂這件事,是誰的問題呢?是關乎那個女孩呢?還是關乎你自己?”

“對,是我的問題。”阿光回答到。

“那你會怎麼樣呢?”我追問到。

阿光說了他想採取的行動,還分享了很多他的感受。#

如果你是個細心的讀者,你一定注意到前面出現了兩“*”符號和兩個“#”符號。不要以為這是印刷錯誤。這是一個方便讀者區分的符號。區分什麼呢?聽聽Lawrence的。

在我將此事拿去請教Lawrence時。他告訴我:前面部分(即兩個“*”號中的部分)是在做顧問的工作,是教練的顧問。是在教別人去區分、去做一個教練的方法。後面部分(即兩個#號中的部分)才是做教練的工作。

以自己的經驗教對方方法(不管什麼方法)的是顧問;而針對對方心態,讓對方照鏡子、看自己的就是教練。這就是顧問與教練的區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