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北洋大學

北洋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大學,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起點。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現代教育發展起步較晚。直到109年前的1895年,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北洋大學才宣告建立,使得天津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祥地。北洋大學就是今天天津大學的前身。

19世紀90年代初,盛宣懷提出辦正規學堂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北洋大學

北洋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大學,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起點。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現代教育發展起步較晚。直到109年前的1895年,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北洋大學才宣告建立,使得天津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祥地。北洋大學就是今天天津大學的前身。

19世紀90年代初,盛宣懷提出辦正規學堂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分別是:北洋大學與中華大學

"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北洋大學

北洋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大學,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起點。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現代教育發展起步較晚。直到109年前的1895年,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北洋大學才宣告建立,使得天津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祥地。北洋大學就是今天天津大學的前身。

19世紀90年代初,盛宣懷提出辦正規學堂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分別是:北洋大學與中華大學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分別是:北洋大學與中華大學

說到北洋大學,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創辦者盛宣懷。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早年曾中秀才,後經人推薦成為李鴻章的幕僚。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經辦洋務事業時,盛宣懷一直追隨其左右。由於擅長洋務,盛宣懷被委以重任,他先後任電報局總辦、天津海關道,並負責籌辦蘆漢鐵路、中國通商銀行等。在辦理洋務事業中,盛宣懷深感“每逢辦理交涉,備嘗艱苦”,認識到當時中國最缺乏懂技術、懂外語、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會讀經史、寫八股的學究,在洋務事業中根本沒有多大用處,傳統的教育非革新不可。

盛宣懷決心著手培養新式人才。最初他創辦了一些附屬於企業的技術訓練班式的學堂,在短期內培養了一些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技術人員。但這些學堂在學制和課程方面都只重實用,理論和基礎知識不夠紮實。隨著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19世紀90年代初,盛宣懷開始提出要辦正規的學堂,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北洋大學初稱北洋西學學堂,校址在大營門外樑家園博文書院。

天津是近代中國工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國許多最早的工業產品就誕生在這裡。天津工業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很多高級人才。1892年,盛宣懷就任天津海關道,他看到天津優越的經濟和交通條件,決心在此辦一所新式學堂。盛宣懷與當時在天津自辦中西書院的美國人丁家立來往密切,經常研討辦學之事。經細緻研究,兩人將辦學章程、辦法、實施計劃草擬完成,並將《擬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稟》報奏北洋大臣王文韶。王文韶於1895年9月30日上奏光緒皇帝,10月2日,光緒皇帝御批准奏,並由盛宣懷出任學堂首任督辦。學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次年改稱“北洋大學堂”,校址在天津大營門外樑家園博文書院(今海河中學一帶)。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就這樣成立了。

學堂創辦之始就仿照美國大學模式,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自創辦之始,就仿照美國的大學模式,全面系統地學習西學。例如,除漢文課和部分外語課外,其餘所有功課都由外籍教習擔任,要求學生外語基礎好;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語授課;學生實驗所用的各種器具、設施都從美國進口等等。當時,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它的教學計劃、講授內容與方法、教科書、教員配備,成為後來其他各地興辦新式大學的模式。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初創就是綜合性大學。從學制來看,頭等學堂為大學本科,二等學堂為預科,學制各為四年,一名合格人才要經過八年培養。從專業設置來看,頭等學堂分設律例、工程、礦冶和機械四學科。既有社會科學學科,又有自然科學學科,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從一誕生起,就與國家經濟、政治的需要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由於成績最優,學員王寵惠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

盛宣懷對新式教育有自己的卓見。他給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的學員定了嚴格的規則,最明顯的就是要求學員一定要精鑽本專業,不可心有旁騖,要循序漸進,不容紊亂,他認為打牢知識基礎很重要,決不可“學無次序,淺嘗輒止”。另外,他不贊成學員單純學習外語,認為外語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學員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學習外語,這是他有感於中國缺少高技術人才而提出的要求,事實證明很有道理。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第一屆學員畢業了。第二年元月,學堂頒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由於成績最優,從香港考入的學員王寵惠有幸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他學的專業是法律。1905年,王寵惠獲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12年,他出任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

辛亥革命前,北洋大學培養出本科生300多人,北京大學則只培養出了一屆預科生,而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在1911年才成立。當時中國留學生中超過50%的都是北洋大學的學生。北洋大學的教育學術水平已得到當時的國際認證,教育水平相當高,其派出去的學生到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可以免試讀研究生。當時國際上搞大學排名,分為A、B、C幾個等級,A級最高,中國排在A級的只有北洋大學一所學校,北大清華的水平均不可與北洋大學同日而語。

曾做過天津大學校長的史紹熙先生,就是北洋大學的學生,到西北上過學,他當年在常州是考試第一名,他回憶說:“我第一志願報的是北洋,北洋是中國最好的學校,考不上北洋我再考慮別的。”那時北洋大學的知名度極高,後來宣傳得不夠,很多人都不知道。解放以後,北洋大學改名為天津大學,而且分了十幾個院、校,北京郵電大學原先的校長葉培大、北京鋼鐵學院的院長魏壽昆,清華的校長高景德、副校長張維等都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生。北洋大學為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建立做了“母雞下蛋”似的貢獻,其結果是“母雞”沒人知道了。當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校名的變更,名字變了讓人們不知道這個學校的來歷了,它曾經創造出的那些輝煌也被淡忘了。

民國第一所私立大學——中華大學

"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北洋大學

北洋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大學,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起點。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現代教育發展起步較晚。直到109年前的1895年,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北洋大學才宣告建立,使得天津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祥地。北洋大學就是今天天津大學的前身。

19世紀90年代初,盛宣懷提出辦正規學堂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分別是:北洋大學與中華大學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分別是:北洋大學與中華大學

說到北洋大學,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創辦者盛宣懷。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早年曾中秀才,後經人推薦成為李鴻章的幕僚。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經辦洋務事業時,盛宣懷一直追隨其左右。由於擅長洋務,盛宣懷被委以重任,他先後任電報局總辦、天津海關道,並負責籌辦蘆漢鐵路、中國通商銀行等。在辦理洋務事業中,盛宣懷深感“每逢辦理交涉,備嘗艱苦”,認識到當時中國最缺乏懂技術、懂外語、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會讀經史、寫八股的學究,在洋務事業中根本沒有多大用處,傳統的教育非革新不可。

盛宣懷決心著手培養新式人才。最初他創辦了一些附屬於企業的技術訓練班式的學堂,在短期內培養了一些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技術人員。但這些學堂在學制和課程方面都只重實用,理論和基礎知識不夠紮實。隨著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19世紀90年代初,盛宣懷開始提出要辦正規的學堂,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北洋大學初稱北洋西學學堂,校址在大營門外樑家園博文書院。

天津是近代中國工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國許多最早的工業產品就誕生在這裡。天津工業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很多高級人才。1892年,盛宣懷就任天津海關道,他看到天津優越的經濟和交通條件,決心在此辦一所新式學堂。盛宣懷與當時在天津自辦中西書院的美國人丁家立來往密切,經常研討辦學之事。經細緻研究,兩人將辦學章程、辦法、實施計劃草擬完成,並將《擬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稟》報奏北洋大臣王文韶。王文韶於1895年9月30日上奏光緒皇帝,10月2日,光緒皇帝御批准奏,並由盛宣懷出任學堂首任督辦。學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次年改稱“北洋大學堂”,校址在天津大營門外樑家園博文書院(今海河中學一帶)。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就這樣成立了。

學堂創辦之始就仿照美國大學模式,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自創辦之始,就仿照美國的大學模式,全面系統地學習西學。例如,除漢文課和部分外語課外,其餘所有功課都由外籍教習擔任,要求學生外語基礎好;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語授課;學生實驗所用的各種器具、設施都從美國進口等等。當時,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它的教學計劃、講授內容與方法、教科書、教員配備,成為後來其他各地興辦新式大學的模式。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初創就是綜合性大學。從學制來看,頭等學堂為大學本科,二等學堂為預科,學制各為四年,一名合格人才要經過八年培養。從專業設置來看,頭等學堂分設律例、工程、礦冶和機械四學科。既有社會科學學科,又有自然科學學科,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從一誕生起,就與國家經濟、政治的需要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由於成績最優,學員王寵惠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

盛宣懷對新式教育有自己的卓見。他給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的學員定了嚴格的規則,最明顯的就是要求學員一定要精鑽本專業,不可心有旁騖,要循序漸進,不容紊亂,他認為打牢知識基礎很重要,決不可“學無次序,淺嘗輒止”。另外,他不贊成學員單純學習外語,認為外語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學員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學習外語,這是他有感於中國缺少高技術人才而提出的要求,事實證明很有道理。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第一屆學員畢業了。第二年元月,學堂頒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由於成績最優,從香港考入的學員王寵惠有幸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他學的專業是法律。1905年,王寵惠獲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12年,他出任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

辛亥革命前,北洋大學培養出本科生300多人,北京大學則只培養出了一屆預科生,而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在1911年才成立。當時中國留學生中超過50%的都是北洋大學的學生。北洋大學的教育學術水平已得到當時的國際認證,教育水平相當高,其派出去的學生到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可以免試讀研究生。當時國際上搞大學排名,分為A、B、C幾個等級,A級最高,中國排在A級的只有北洋大學一所學校,北大清華的水平均不可與北洋大學同日而語。

曾做過天津大學校長的史紹熙先生,就是北洋大學的學生,到西北上過學,他當年在常州是考試第一名,他回憶說:“我第一志願報的是北洋,北洋是中國最好的學校,考不上北洋我再考慮別的。”那時北洋大學的知名度極高,後來宣傳得不夠,很多人都不知道。解放以後,北洋大學改名為天津大學,而且分了十幾個院、校,北京郵電大學原先的校長葉培大、北京鋼鐵學院的院長魏壽昆,清華的校長高景德、副校長張維等都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生。北洋大學為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建立做了“母雞下蛋”似的貢獻,其結果是“母雞”沒人知道了。當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校名的變更,名字變了讓人們不知道這個學校的來歷了,它曾經創造出的那些輝煌也被淡忘了。

民國第一所私立大學——中華大學

民國第一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分別是:北洋大學與中華大學

中華大學,即私立武昌中華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國人出資而獨立創辦的私立大學。它將中國古代興辦私學的教育傳統和近代日本、歐美大學體制相結合,開創出符合近現代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模式。

1912年5月13日,晚清進士陳宣愷創辦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武昌中華大學,陳宣愷為陳時之父,任校長。1917年父死,陳時繼任校長,乘辛亥革命革故鼎新之際,著名教育家陳氏家族傾其家產,首創綜合性、多學科,設有大中小學及女子部的現代私立大學,為兩萬八千多學子提供了學習機會,造就了民國時期武漢地區最大的知識群體。

陳時早年留學日本,先後就讀於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等私立大學,結識了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先進人物,1909年,經黃興介紹,在東京加入了同盟會。耳濡目染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各項事業突飛猛進,歸功於教育的成功,於是他萌生回國後興學辦校,以教育振興中華的宏願。1911年春,陳時學成歸國,秋天參加了辛亥革命,任軍政府財政司祕書。

陳時民國時期曾擔任教育部特種教育委員、世界教育會議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理事、湖北省議會議員、國民參政員、國大代表。建國後加入民革,任湖北省政治協商委員和土改委員會委員,並被選為省人民政府委員。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被錯判刑12年(緩刑2年)。1953年病故於武昌。1984年6月平反。遺著有《政黨論》、《南洋遊記》等。

1923年6月,第一屆世界教育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陳時和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等八人蔘加這次大會,陳時和郭秉文成為中國教育界最早走向世界的兩位大學校長。

出席世界教育會議為陳時"走出去",參與國際教育文化交流,拓展新的教育活動空間創造了條件,也為以後"請進來",眾多中外名流學者薈萃中華講壇,開一代講學(講演)之風奠定了基礎。二十世紀初,五位中共一大代表李大釗、陳獨秀、董必武、陳潭秋、劉仁靜先後在中華大學講學、演講和就讀。

在以後的數十年間,中華大學先後邀請月霞法師、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胡適、黃炎培、馬寅初、張伯苓、李四光、郭沫若、鄒韜奮、陶行知、馮玉祥、陳立夫、張學良、顧維鈞、蔣百里、鄧初民、楊傑、邵力子、範長江、李公僕、樑潄溟、辜鴻鳴、陳誠、太虛法師、泰戈爾(印度)、杜威、孟祿、柏氏夫人、推士、司徒雷登(美國)、杜裡舒、培倫子(德國)等等"百餘名中外著名人物蒞校演講。

中華大學既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也是繼承孔子私學傳統,融匯歐美、日本興辦現代私立大學理念辦學的產物。沒有辛亥革命,就不可能有私立中華大學的創辦;而沒有陳時留學日本,也就不會有"我要辦大學"理想的萌生。總之,中華大學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