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談:本、碩、博的區別

大學 清華大學 閻學通 貨幣戰爭 華慧考博 2017-04-27

近日,全國高校2017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和2017年博士研究生入選考試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當中,近60萬碩士生和7萬名博士很快將走進理想中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始研究生生涯的學習。

很大研究生新生常常會迷茫,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底有何區別?碩士和博士又有什麼不同?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較為全面的從學習、分析、研究方法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本、碩、博學習的區別。

本科生學習與研究生學習的區別

本科是素質教育,是從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讓他們完成文明教育的過程。素質教育不在乎學什麼專業。例如,家長們對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個大學生,而不是要求找學某種專業的。家長們未必能解釋為什麼,但他們知道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動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養做人的品格和修養的過程。

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質教育,是專業教育。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區別。這個區別決定了你們應注重學習什麼的問題。研究生的學習帶有研究性質,這對你們畢業後的工作選擇與本科生有了不同。本科生畢業後終生從事其所學專業的人數比例原則上不會超過10%。這裡我說的不是上世紀50年代的本科生畢業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後的本科生畢業生。碩士生畢業生終生從事其碩士專業的比例就會高一點,約在15%左右。而博士畢業生以博士專業為終身職業的人數應不低於三分之二,低於這個標準則說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

博士生學習與碩士生學習的區別

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生的區別是專業水平差別,不是素質差別。兩類畢業生在為人的素質上沒有差別,其區別是研究技能。碩士生教育培養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養的是學術技能。碩士生畢業後的工作主要是從事事務性的工作,做學術研究的很少。因此碩士生要注重學習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級交待下來的任何一項事務性工作,都需要進行調查瞭解基本情況,判斷問題的性質,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找到實施的方案和路徑。這些解決問題的程序和學術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獻回顧、找到有意義的問題、提出假設、進行實證、做出結論。

博士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不同,是學術性的。因此你們對於學術的態度不能一樣。博士生要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即發現錯誤的能力,因為發現現有知識的缺陷,才能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碩士生如果有了這種批判精神,那你最好選擇畢業後讀博。否則,你到了工作單位,總是發現領導的決策有缺陷,你會不甘心情願的執行領導決定,你工作就做不好。

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教育時間不一樣。碩士生教育只有兩年,有些國家只有一年,而博士生教育原則上4年,但不同專業時間不一樣,很多專業都長於4年。教育時間的長短不一樣也會帶來性質上的差別。碩士教育能提高人的研究技能但不會改變人的思想觀念,而博士教育則具有異化作用,使受教育者將學習視為改善生活的方法轉變為生活的目的,即讀書學習不再是為了改善物質生活,而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讀書學習。生活手段變成了生活目的。這就是為什麼博士畢業生主體上終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我以為,博士教育就是生產教授或研究員的工作。

博士教育重要的一點是尋求真理、發現規律、探索人類尚不知道的知識。要發現新知識不僅需要研究能力,還需要學術激情和學術奉獻精神。很多學術研究所發現的知識都沒有實際用處,不能轉化成為物質財富。從經濟學的理性角度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屬於非理性的,因為從事這種研究的人得不到實質性的經濟收益。然而,人類的科學進步就是建立在發現了很多人們認為沒用的知識的基礎上的。發現新知識是有樂趣的事,於是很多博士選擇在低工資的大學就業而不選擇高工資的企業。

家長們常說的,“這孩子讀傻了”,就是這個異化過程。社會上常說的“笨得像個博士,傻得像個教授”,就是異化的結果。當你領到博士學位證書時還沒被異化,你可能是個含金量不高的博士。80年代曾說“窮得像個教授”。如今這個說法沒了,教授們不那麼窮了,同時“甘於清貧”的教授精神也消失了。這可能與我國博士教育異化作用不明顯直接相關。

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區別

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共性是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由兩個基本能力構成,即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觀察能力是指別人觀察不到而你能觀察得到的能力。分析能力是指別人想不到而你能想到的能力。不接受專門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是不會有這種能力的。每人都有兩隻眼,但眾人的觀察能力卻不同。化驗員知道如何觀察到血液中的DNA,我就不會觀察。我知道如何觀察“全球治理”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差別,化驗員就不會。提高觀察能力需要學會使用觀察的工具和方法。學會統計學、民調、實地考察、訪談、使用圖書館、檔案館和網絡數據庫,都能提高觀察能力。還要學習觀察角度。從第三方立場觀察能提高客觀性、從對方立場觀察能理解對方想法。不改變觀察角度的結果就是盲人摸象。普京在自由派眼裡就是獨裁者,在普通百姓眼裡就是英雄。

具備了觀察能力,你們還得學習用邏輯思維方式分析所觀察到的現象。只觀察而不分析是不會有任何研究成果的。這和有錢不花等於沒錢一樣。分析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的邏輯的思考和判斷。要使分析判斷的結果符合客觀事物,就需要提高聯想能力、邏輯能力,歸納能力、演繹能力等。研究問題,這些能力都需要,只有一種能力是不行的。我下面單講一下邏輯分析能力。

做社會科學研究,邏輯分析能力非常重要。例如,只有聯想能力而無邏輯能力就容易做出陰謀論的判斷。邏輯分析能力需要後天加以訓練才能強大,由於多數人沒有受過專門的邏輯訓練,因此陰謀論的分析方法在社會上非常流行。陰謀論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陰謀”是指公眾不知道的方案而且無法實證的事務。陰謀論者聲稱他們很聰明,“陰謀”被他們看出來了。其背後的邏輯是,你要是看不出來,就說明你不聰明。

人們普遍認為自己是聰明的,於是也都跟著看出陰謀了。2006年有人說美國發動了貨幣戰爭,很多人不但信且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來證明美國的確發動了貨幣戰爭。然而,依據國家行為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邏輯,我們要問一下美國為何要發動破壞美國經濟的貨幣戰爭呢?2007年末美國經濟危機已露端倪,美國為何不及時停止貨幣戰爭以防止經濟危機發生呢?2008年9月美國政府正式宣佈了經濟危機,美國是在此之前還是在此之後停止的貨幣戰爭呢?停止貨幣戰爭和發動貨幣戰爭的標誌是什麼呢?如果貨幣戰爭的發生的停止沒有標誌,那我們怎麼知道現胡是有貨幣戰爭還是沒有貨幣戰爭呢?當你有了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你就不會盲從“陰謀論”。

講了這麼多,我不過是想給大家兩個建議:

一是既然花費時間來學習,就真的提高一下自己的研究能力

現在大學、研究機構、黨校、軍隊、政府培訓機構辦了各種各樣的碩士、博士班。有錢有權就能換個學位證,甚至大街上都買得到。學位證既不表明你知識多少,也不說明是你否有研究能力。既然你們已經做出了“非理性”的選擇,來學習不掙錢的社會科學,因此,把時間用於真正提高自己研究能力上才對得起你自己的決定。

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談:本、碩、博的區別

二是注重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當你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你不僅能提高研究能力,還能增強決策的自主性,不盲從,不輕信,不後悔。要學會我的生活我做主,與由兄姐、父母、老師、領導、政府、朋友替你決策的歷史告別。

歡迎大家進行交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